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2017-03-29 06:01温小栋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应用型院校人才

李 俊,金 峰, 温小栋

(宁波工程学院 建筑与交通工程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李 俊,金 峰, 温小栋

(宁波工程学院 建筑与交通工程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培养应用型人才已成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工程实践能力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本文论述了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现状,基于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以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为例,提出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对策,有利于专业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1 应用型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紧迫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重点扩大应用型等人才的培养规模”.应用型人才就是与精于理论研究的学术型人才和擅长实际操作的技能型人才相对应的,既有足够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素养,又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人才[1-2].

近年来,随着国内土建等相关行业的高速增长,地方高校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建设热情与日俱增.但是,现有的土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和方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建筑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实践型人才的迫切需求,甚至制约了土木行业的发展,因此需要建立健全一套符合现代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工程素质与能力,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3].

应用型本科院校特色的在于“应用”二字,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优势也在“应用”二字,应用型本科院校更需要紧密结合自身地方高校办学的特色,注重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能力的锻炼.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直接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土木工程专业教学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学生的实践工程能力,尤其是应用基本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土木工程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专业知识面的扩展和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因此,建设好实践教学相关制度,并运行管理好实践教学基地对于培养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4-5].

2 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

2.1 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能力培养不突出

传统本科院校已经建立了较完整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的设置也较合理.但是普遍存在理论教学课时大、实践教学课时少的状况,实验教学、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的学分比重与应用型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标准存在较大的偏差,教学要求和课程设置与应用型工程人才吻合度较差.实践教学大纲与实践教学内容更新过于缓慢,实践课程教材建设进展不快.教学大纲中规定的试验安排多为演示性实验,综合性实践环节极其有限,有学生甚至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对工程实践的方法还是一知半解,在促进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方面作用极其有限,无法培养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6].

2.2 实践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实践教学活动组织较困难

当前,一些地方本科高校的实践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教学案例与市场工程实践不能够直接对应,教学针对性和效果较差.例如:目前,装配化施工在土木工程施工实践中正在大力推广应用,但是,课内教学案例很少涉及到,学生毕业出去后,仍然存在工程应用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工程实践系统性也欠缺,学生即使完成了某个实践教学环节,但是对实践的综合性仍然缺乏系统性认识.

其实,也有相当多的本科院校专业教师认识到了实践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性.由于传统本科院校实践教学较多采取的模式是校企合作方式,大量存在着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导致实践教学开展难度大的现象.主要原因是企业追求生产经营利润的最大化,更多的想直接享用人才培养的结果而不是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校企合作双方的顾虑各有不同,比如,企业接受学生,担心实习的安全问题;学校安排实习,担心实习的效果问题;学生去企业实习,担心实习的报酬问题,单靠一纸简单的校企协议,而没有相关的政策配套,学校和企业都缩手缩脚,致使合作很多仅停留在签署校企合作协议,难以开展具有实际育人效果的实践教学,因此,人才的培养达不到应用型本科的标准和市场的需求.

2.3 具有较强实践综合能力的师资短缺

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首先要求教师自身具备较高的工程素养,但现实情况是许多从事土木工程实践教学的教师并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具有较强实践综合能力的师资极度缺乏.

首先,国内绝大多数高校对于教师岗位的求职者要求博士学位,虽然,这些年轻博士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掌握了较高水平的专业知识,但是大多数新教师均为从学校到学校,很少具有工程一线的工作历练;其次,入职之后,由于学校基于发展而做的考核要求,使年轻博士处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多方面的压力环境下,甚至部分院校采用的科研排在第一位的考核晋升机制,直接导致年轻博士教师不愿意到工程一线进行长时间的学习,实际工程经验几乎没有;最后,从事工程实践教育教师的待遇地位很难和科研教师相提并论,严重损害了他们工作积极性.

因此,在这种师资条件下培养的学生,其工程实践能力难以满足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3 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面临的挑战

3.1 经济社会发展的挑战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间,需要推动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供给侧的四大要素之一劳动力要素,是提升经济增长质量的关键.如何有效提高劳动者素质和专业技能,是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的严峻挑战.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对本科人才,尤其是应用型本科人才有着前所未有的迫切需求,必须大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工程型人才,为经济社会的持续高速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3.2 高等教育发展转型的挑战

国外高校除了少数有持续较大投入的研究型大学以外,主要还是教学型、应用型大学为主,其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主要发展于上世纪6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探索已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各具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在我国,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普通教学型本科院校必将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主力军.但这些高校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办学定位大同小异、学科专业特色不明显、人才培养偏理论忽视实践等问题,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2015年教育部的指导意见里明确提出了高校的转型发展要求,这也是高等教育管理部门为满足社会需求的积极转变.

3.3 学生高质量就业的挑战

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最终将流向就业市场,为社会经济发展助力,学生是否能够实现高质量的就业,是判断一个工程专业育人成果的核心标准.所以,作为直接面向工程市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土建类专业,其育人成果优劣的判别标准同样是学生就业的质量.

当然,本科人才就业问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部分本科院校沿袭传统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重理论轻实践,是导致学生就业质量低下的主要因素之一.土建类企业在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与自身壮大过程中,需要的是具有较高的工程素养、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专业背景的从业者.进而,自然而然提出了土建类专业应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人才的要求,现有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主动改变土建类专业人才模式,要更加注重强化工程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主动迎接学生高质量就业的挑战.

4 多元化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近年来,宁波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根据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改革精神和市场的需求进行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初步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以宁波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例,依托省级实践教育基地开展了多元化探索与实践,积极进行土木工程专业在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改革.

4.1 系统全面的合作培养模式

土木工程专业与宁波市建设行业排头兵的宁波市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立合作共赢机制,共同进行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创新.

共同开发实践课程体系和实践项目,结合企业课题,校内教师和业界导师共同参与实践教学环节,共同指导实践教学过程,逐步建成和完善双方协作分工管理和评价的校外实践教学模式,切实提高了实践教学质量.在实践内容安排上,校内教师与业界导师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与企业实际工程建设所处阶段,共同讨论制定实践项目,实践教学的目的性、针对性更强,效果突出.在实践教学管理上,校内教师与业界导师共同管理,但分工明确,业界导师主要负责工地安全、考勤以及实践过程中遇到的专业问题解答,校内教师主要负责实践成果的总结、指导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的顺利结合.校企合作覆盖人才培养全程,全面系统地完成校企联合进行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

土木工程专业借助学校的“双百工程”(百名博士/教授走进企业),帮助企业解决科技难题,结合企业的实际课题提升教师的工程能力,建成了多家深度合作的产学研协同基地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积累一批来自于生产实践的课程教学案例,提升校内教师的实习指导水平.土木工程专业多名教授、博士主动积极与企业对接,举行了多次研讨会,开展了一系列的科技攻关项目合作,有效地解决了企业面临的实际工程问题,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同时也培养了一批青年博士教师.

4.2 基于模块的轮动培养模式

在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设立了轮动的工程实践模块,在签约的不同合作企业进行不同内容的工程实践学习.

人才培养方案实践环节中设计了部门实践教学模块,借助企业平台完成.

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在校学习完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后,以项目经理助理的身份深入到建设工程领域公司及工程现场,轮岗见习各技术部门管理实务,模块化的学习各种工程实践知识,例如分为设计类、施工类、造价类、检测监理类等实践模块.不同模块在不同企业或同一企业的不同部门完成,由企业指导教师和学校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参加企业和工程现场的技术和管理工作,学习土木工程技术和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实践知识与经验,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实际工程和土木建筑企业的内涵,极大的增强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指导工程实践的能力.

4.3 基于企业需求的合作模式

2016年开始,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全面推行企业工程师进课堂合作授课制度.土木工程专业聘请若干名基地企业工程师到校授课,配合理论教学进行工程案例讲解,校内教师进行助课,加深学生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通过企业工程师进课堂制度,推动了产教一体的教学活动,丰富了校内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校企合作授课项目在遵循课程教学的科学逻辑的基础上,着重增加了工程实践教学的内容.授课安排为校内教师主要负责理论知识教学,企业导师主要负责工程实践教学.企业导师负责工程实践教学课堂,积极探索采用讨论式、项目式、情景式教学方式,极大的吸引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把工程实践问题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为一体.

针对企业未来发展人才需要,设置部分专业特色选修课程,例如建筑装配化、BIM等,满足部分企业所急需领域的人才,实现了基于企业需求的合作培养模式,提高了土木工程人才实践能力.

4.4 工实交替的合作模式

实践教学是提升学生专业工程应用技能、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教学环节.我院土木工程专业在总结我院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与专业实习相结合的经验基础上,按照专业工程能力需求精心设计实践课程体系,开始实行“知行合一、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即利用大一到大三的三个暑假,实现工实交替,体现我校“知行合一”人才培养理念.比如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涉及较多的材料、工艺、构筑物、施工方法、设备原理构造及运行等,课本上仅有的图形比较抽象,与实际工程有一定的差别,通过工学交替,学生能更深入地了解专业知识,近距离观察设备、构筑物等形象和运行过程,更有利于学生在日后的课堂学习中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在大四的毕业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阶段,吸收企业工程师参与校企协同教育的人才培养.同时,也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拓展毕业论文的选题方向,满足毕业设计多样化.

让学生在企业工作来替代实践教育.安排学生利用假期与学期交替,校内学习与企业实习以学期为轴交替进行,学生能在实习中了解工作,在实习后更有针对性地学习.有效的实现了土建类专业人才的工程应用能力培养.

5 结语

土建类专业学生的实践工程能力培养是人才市场倒逼高等教育改革的行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以培养“应用型”、“工程型”人才为目标,应不断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不断推进实践教学的革新,积极改革和实践土建类人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既是社会经济及土建行业自身发展的需求,也是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的定位.

〔1〕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2):66-70.

〔2〕吴现立.应用型本科院校定位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1):91-93.

〔3〕伊廷华,王昆,李宏男.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2(04):17-19.

〔4〕潘睿,李淑红,王志伟,张智钧,等.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3):257-260.

〔5〕谢慧,焦青亮.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J].黑河学院学报,2016(01):52-54.

〔6〕童杰.发达国家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对我国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 2016(01):53-57.

G842

A

1673-260X(2017)05-0157-03

2017-01-11

2015年浙江省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项目(kg2015447);2015年浙江省教科规划高校研究课题(2015SCG110)

猜你喜欢
应用型院校人才
人才云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