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本理念下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反思与优化

2017-03-29 06:01葛红军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理念心理

葛红军

(宁波大红鹰学院,浙江 宁波 315175)

以学生为本理念下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反思与优化

葛红军

(宁波大红鹰学院,浙江 宁波 315175)

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未能很好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特别是在目标定位、课程设置、授课方式和效果评价方面暴露得问题较多,已难以实现预期的实效.科学构建“发展性、主体性、阶段性、个体性”为一体的课程目标,合理设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不同时期的主题及内容,充分运用“参与—体验—互动—分享”式的教学方法,有效实施以“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是以学生为本理念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优化策略.

以学生为本;理念;心理健康课;重构

1 以学生为本理念的内涵

以学生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理念在学校的具体体现,已经得到业界的广泛认同和应用,但目前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应用层面,大家对以学生为本理念的认识却各有差异.有观点认为,“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以学生为本理念的核心内涵[1].也有部分观点认为,以学生为本就是以学生的成长成人为本,要明确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关注学生的权利、尊重学生的人格、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开发[2].还有观点认为,以学生为本,就是要强调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教育的社会功能,让学生学会主动发展、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3].另外,还有学者认为,以学生为本理念的价值是育人首位,目标是学生的终身发展,本质是以学生为主体,灵魂是热爱学生[4].纵观学界关于以学生为本理念内涵的观点和论述,可以发现,虽然对以学生为本理念的理解和表述存在差异,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人格,强调学生的个性、潜能和创造性”等内容却是大家对以学生为本理念的共性认知.

2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现状与反思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实践为一体的有效教育载体,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发挥着主渠道作用.但总体来说这些课程未能很好的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存在较多问题,难以实现预期的实效.

2.1 目标定位.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在课程定位上比较强调“认知性、预防性、矫正性”,而淡化或缺失了对学生群体心理“发展性”的教育目标.心理健康课程在传统“认知性、预防性、矫正性”的目标定位下,过于拘泥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过于重视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和矫正,从而忽视了大部分学生有关“学习辅导、时间管理、职业指导、表达沟通”等方面有关个人发展性的成长需求,而这却恰恰是大部分学生在校期间遇到最多的“成长中的烦恼”.以学生为本理念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将更多的从学生个体成长与发展的角度去设置课程定位,在课程顶层设计上更加注重大学生心理素质和水平的发展性状态.

2.2 课程内容.大学生群体处于人格完善的重要时期,其心理问题存在这一时期青年应有的普遍性、阶段性、隐蔽性特点.大学生普遍性特征以及心理问题的阶段性、隐蔽性,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课能够在内容选择上以授课对象的主体性特征为准绳,做好课程内容设置.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当前心理健康课内容主要涉及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培养、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社会认知及其优化等,从内容中我们发现传统心理健康课“模式化”的内容设置未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还不能很好的满足不同阶段、不同学生群体成长和发展的需求.而以学生为本理念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将以学生的主体性特征为基准,通过学生的个体体验感和群体共性需求,构建课程内容.

2.3 教学方法.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了传统的教师讲授法,少数尝试了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角色演示法等,但总体上仍然呈现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惯习.通过学习认知理论,我们知道“一言堂”的教学方式主要强调围绕书本知识的传递与接受来构建传授式的教学模式,这种单一的理论知识讲授,缺乏教学互动与情境体验,对学生领悟心理知识的内在意涵、体验心理知识的生命感悟以及发展个体的生命智慧帮助较小,从而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在授课方式上显得十分单一,对学生而言是非常的枯燥,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主动性,不被学生接受,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以学生为本理念下的心理健康课将根据课程目标定位和课程内容,创设一定情境,采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法,提升课程教学效果.

2.4 效果评价.传统心理健康课往往重视期末的课程考核,以期末学生对心理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评判课程学习效果的唯一途径.这一评价导向促使学生轻视课程的过程性学习,而仅仅在课程结束时强行记忆知识点,准备期末应考.这在测量知识点掌握情况上有一定效度,但是在大学生心理调适技能掌握以及心理素质发展的水平的测量效度上显得较低[7].这也将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陷入“应试教育”的恶性循环之中,反之也将导致教师教学积极性下滑.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动态的,我们不能通过单一的手段来进行效果评价.以学生为本理念下的心理健康课将侧重过程评价,更加重视学生在过程中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以及个体实际心理素质水平的提升.

综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从课程设置到课堂教学,从教学到实践,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尚处于“被动”的互动模式中,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未能很好的贯彻执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圜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在课程定位、内容选择、授课方式、效果评价等方面暴露得问题较多,从而导致学生难以在教学中获取有效的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基于此,探索以学生为本理念下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改进路径显得十分必要.

3 以学生为本理念下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优化策略

3.1 科学构建“认知性、预防性、矫正性、发展性”为一体的课程目标.心理健康是一种发展性的心理状态,呈层级发展的序列状,且可以循环往复.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需要面向大学生群体,其在心理特征上主要表现出三种类型,即个别大学生有着较为严重的心理疾病;部分大学生存在适应障碍;大部分学生在人格完善和心理潜能上还有待进一步发展.第三类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较为常见,因此,人格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开发理应成为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主要的目标定位之一.大学生心理健康课需要在传统“认知性、预防性、矫正性”的目标体系下,进一步突出“发展性”目标定位,从而建立集理论知识学习、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旨在促进人格完善、激发心理潜能的公共必修课程,主要通过知识、技能和自我认知三个层面达成课程教学目标.以学生为本理念服务于课程定位,更加突出了学生“主体性”特征,准确地诠释了课程知识、技能和自我认知之间的递进关系,强调技能和认知目标的达成,重视教育教学中主体性的定位以及情境性的设置,鼓励教育对象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切实提高自身心理素质[8].

3.2 合理设置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不同阶段的课程内容.“以学生为本”理念下心理健康课植根于人的精神世界,注重以学生“主体性”的心理特征及实际发展需求为教学取向.课程应依据不同时期的问题,设立相应教学主题,并在不同教学主题下适当调整教学的内容和形式[9].(1)适应季.一般为大学生新入学期,大学新生面对陌生的环境以及迥异的学习方式,他们在适应上出现了较多问题.此时针对适应性教育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这将有利于学生在新入学期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在陌生的环境中找到自己的归属.(2)体验季.一般为大学生入学半年以后,如果说在适应季,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大众化的,那么在体验季我们就要更加注重对个体心理问题的关注和帮扶,如恋爱情感、人际交往等,在这一阶段,以学生为本理念下的心理健康课可以针对性地面向此类学生群体.(3)目标季.一般为大学生二、三年级时期,在这个阶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积极转向,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提供可供参考的目标、理想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心理潜能,丰富完善自我认知.(4)毕业季.一般为大学生临近毕业期,在这个阶段,学生面临就业或升学的压力,舒缓压力、指导求职、学会感恩成为本阶段训练的主题内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可以针对性地组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实现自我的内在动力.

3.3 充分运用“参与——体验——互动——分享”式的教学方法.当前“以学生为本”教学方法作为一种有效教学手段,已经被业内广泛接受并用于教学改革之中.基于以学生为本理念的心理健康课的教学,在传统教学方法上,更加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设计,注重情境设置和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体验感受来激发个体自我学习的潜能,从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灵活生动的教授方式中,“由浅入深”地感悟心理知识的内涵并把握心理调适技能,促进学生心理机能全面和谐的发展.课程设计者宏观把握课程理念的设计,推行切实可行的课程实施方案和计划.课程实施教师是最直接的课程引导和参与者,其自身的素质和体验课程技能掌握直接影响以学生为本理念课程效果和质量[10].“以学生为本”理念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大学生在成长中面临的共同心理课题,如自信心提升、人际沟通、挫折应对、时间管理、情绪管理等,在教学中创设合宜的心理问题情境,采用“参与——体验——互动——分享”式的教学:学生主动参与课程教学,通过学习体验来训练问题思维以建构知识、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和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情境的设置中要考虑三方面,即紧密联系教学内容;了解学生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源于社会生活实际等.心理感受、情境体验和思维发展是以学生为本理念下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教学的三要素,三要素在实施过程中始终以活动的形式开展,让学生融入活动.其中,学生的心理感受是以学生为本教学的逻辑起点,问题思维训练的活动实施是核心,情境体验的过程是重心.

3.4 有效实施“多元化”的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方式.科学合理的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有利于促进课程的设计、实施及完善.以学生为本理念下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效果评价更加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客体的差异性,评价内容的目标性,以及评价方式的过程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1)评价主体.传统课程效果评价主体多为任课教师,以学生为本理念下心理健康课的评价,要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建立以教师和学生为中心的多元评价主体,把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效果及自我评价纳入课程效果的总体评价中.(2)评价内容.以学生为本理念下心理健康课的评价内容,既要充分考虑“认知性、预防性、矫正性、发展性”的课程目标定位的达成度,也要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带来的学生实际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不仅要考察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及心理调适技能的把握,而且要考察学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等过程性因素,更要注重不同学生个体在人格完善和心理潜能上的实际发展.评价的不仅是学生的学习效果,更是直接反应了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以及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3)评价形式.传统课程学习评价方式往往以期末试卷考试形式来了解学生课程学习的效果,而“以学生为本”理念下心理健康课的评价方式,要更加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性”,以及学生个体心理发展的“动态性”.要在学习过程中灵活运动阶段性心理测量、上课考勤、课堂问答及课后作业、个人心理成长和发展报告、学生成长记录卡等形式,记录学生过程性学习成效,同时要结合期末测评、大作业等形式,综合评价课程的学习效果.

4 结语

在教学理念和思路厘清后,以学生为本理念需要我们在课程定位、内容选择、授课方式和效果评价上有所创新,以吸引更多的师生群体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中来.这与以往我们反复强调的吸引学生群体体验到教学中不同,笔者认为在以学生为本理念下师生双方都应该被吸引进来,从主体性、阶段性、个体性和发展性四个维度上加大自我在教学互动中的投入力度,并创新性地重新整合现有教育资源,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在目标定位以及形式内容上的新模式,最终应用于实践产生有效的教育影响.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5-70.

〔2〕何祥林,林更茂.坚持以学生为本培养高素质人才[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2):76.

〔3〕邵晓枫,廖其发.“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内涵的解读[J].中国教育学刊,2006(3).

〔4〕王志军.高校以生为本理念的认知偏差及其实践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6(8).

〔5〕(美)亚伯拉罕·马斯洛.许金声等,译.动机与人格[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28,29.

〔6〕张斌贤,褚洪启,等.西方教育思想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280.

〔7〕董晓星,陈家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的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2004(6).

〔8〕姚本先,陆璐.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心理科学,2007(2).

〔9〕沈德立,梁宝勇.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体系的构建[J].心理科学,2006(6).

G642

A

1673-260X(2017)05-0193-02

2017-01-06

2014年宁波大红鹰学院校级教育教学改革课题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14jyyb25)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理念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