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基层管理干部能力建设的五个着力点

2017-03-29 10:22汤文益
池州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岗位管理工作干部

汤文益

(池州学院党委组织部,安徽池州247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高校来说,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锻造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高校基层管理干部,即传统意义上的“科级干部”,是学校各项方针政策的具体实施者,是学校有序运行与健康发展的推动者,他们的能力素质如何,关系到高校治理能力的综合提升,关系到学校的未来发展。高校依法治校、深化改革的任务越艰巨,基层管理干部的能力素质问题就越应该引起高度关注。我们要根据高校基层管理工作的性质和特点,明晰高校基层管理干部的能力目标,着重加强高校基层管理干部理论学习、岗位管理、落实执行、信息沟通、工作创新等五种能力建设,不断提升高校内部治理水平。

1 理论学习能力:在真学真用上下功夫

高等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化,对基层管理干部的政治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层管理干部的政治能力,体现在政治上的坚定性、敏锐性以及大局观,是高校沿着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建设的方向稳步推进的重要保证。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就不可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也难以从根本上提升工作水平。因此,政治理论学习不只是个简单的知识增长问题,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政治问题。高校基层管理干部应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刻领会从科学社会主义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脉络,熟悉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高等教育法律法规。

目前,高校基层管理干部的政治理论学习能力建设,受制于顶层设计、外部环境、自身条件等诸多因素,未能引起充分关注,政治理论学习“虚无化”问题还比较突出。基层管理干部所从事的多是执行层面的事务性工作,工作繁杂琐碎。高校党委很难将政治理论学习情况纳入基层管理干部选用及考核程序中,也难以找到科学的评价方式。不少基层管理干部对政治理论学习的兴趣不浓,甚至认为政治理论学习可有可无,把学习当成额外负担,有厌倦抵触情绪,甚至将政治理论学习虚无化。

如何在从事繁重、琐碎的日常事务之余坚持理论学习,既考验基层管理干部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和学习能力,更考验高校党委及其工作部门坚持科学发展、落实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意识。高校党委要充分认识到基层管理干部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建立高校基层管理干部理论学习专项培训制度、专题研讨制度,建立和完善二级中心组学习制度,吸收基层管理干部参与学习,同时积极搭建校内外专题学习平台,不断创新学习形式,逐步建立考评体系,引导这一群体自觉加强学习,不断提升理论学习能力,引导和培养他们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掌握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为高校管理的生力军,高校基层管理干部还必须熟悉行政管理专业知识,对公共管理知识、专业管理知识和领导科学有一定的掌握,这些知识与实际工作结合可以使管理变得科学有效、游刃有余;必须学习教育理论,对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管理学和管理心理学等知识有较为系统的学习,这些知识可使岗位管理工作遵循高等教育客观规律,符合高等教育教学特点,为师生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更强;必须学习和精通岗位管理工作的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管理素质,强化专业管理能力,善于运用专业管理知识解决和处理岗位管理中出现的矛盾和疑难问题,从而落实学校改革举措,促进学校事业发展。

2 岗位管理能力:在定标对标上下功夫

岗位管理能力从根本上说就是提升岗位业务水平和组织效率的能力。高校基层管理干部通常直接面临大量具体的业务工作,因此,岗位管理能力也是高校基层管理干部最基本的能力。但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基层管理干部位处管理工作一线,而不是行政权力运行中心,日常事务性工作占据了这一群体的绝大部分精力,岗位管理中往往遇到什么事就做什么事,做完了鲜有认真总结分析,对自己岗位管理的定位与创新缺乏整体性思考研究,往往变成事务主义者,被具体事务缠身而很少跳出来分析研究,领会领导意图、遵循领导意志成了不少基层管理干部的工作“心经”,政策把握得好不如工作落实得好,工作落实得好不如与领导相处得好,唯上、唯书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主动思考的意识和能力较弱,政策把握不实不深,满足于服从命令听指挥。这类问题的存在制约了基层管理干部岗位管理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如何培养和提升岗位管理能力,首先要有明晰的岗位职责、过程管理和效率标准意识,这是高校管理工作精细化和规范化的必然要求。三者之中,效率标准的制定难度最大,但也最能体现管理科学化水平。高校基层管理干部应在深入调查研究、充分掌握校情校史、加强业务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运用综合分析能力,对接收到的各种信息进行甄别、研判,制定一个科学有效、体现效率原则的岗位细化标准,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予以完善。

其次,要有敏锐察觉、反思目前实际工作水平与岗位标准之间差距的能力。实际工作与标准之间总有一定偏差。高校基层管理干部在从事具体的业务管理工作时,应当有这种找偏差、找不足的意识,事前注重学习调研、事中注重管理、事后注重评估,既要对眼前的困难和问题有个综合研判,还要注意那些较为深远、尚不明显但今后可能造成不良后果的问题或现象。不仅要弄清问题所在,还要进一步反思问题发生的深层原因,明确解决问题的对策。

最后,高校基层管理干部还要有及时纠正偏差、修正方法的意识和能力。要敢于挑战矛盾,善于化解问题,学会思考分析,提升思维能力,培养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需要根据不同的条件和服务对象,采用灵活有效的方式方法,综合发挥分析判断、组织协调等多种工作能力,适时纠偏,补缺补漏,确保既定目标的顺利实现。

3 落实执行能力:在效度精度上下功夫

落实执行是高校顶层设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得以实现的基础环节,落实执行能力实际就是贯彻学校战略发展思路、方针政策和方案计划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就是实现既定岗位目标和工作职责的操作能力与行动能力,就是一种把想法变成行动、把行动变成结果,保质保量完成任务的能力,也是基层管理干部最核心、最重要、最显性的能力。基层管理工作位处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前沿阵地”,衡量一个基层管理干部的能力高低,很大程度上要看他落实执行能力的强弱。但是,不少基层管理干部对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执行不实、趋名逐利的问题比较突出。有的业务水平生疏,工作虚浮,不能脚踏实地;有的喜欢邀功表功,走“上层路线”,热衷于做“表面文章”;有的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的缺乏奉献精神,考虑自身利益较多;有的缺乏团队意识,喜欢单打独斗,执行效果差;等等。

提高落实执行能力,一要研究谋划,明确思路。既要在政治理论学习中领悟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又要将实际工作与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等顶层设计结合起来;既要在实际工作中将学校领导和部门领导的宏观思考和具体工作部署结合起来,领会所在岗位的工作性质、特点和职责所在,又要将岗位管理丰富的实际材料与学校事业发展实践相结合,谋划思路,做到落实执行时胸有成竹。没有这样几个层面的结合与领悟,执行能力可能就是“正在飞的子弹”,找不到靶向,甚至干出南辕北辙的事情来。二要认真拟定工作方案,周密制定实施计划,工作方案与计划要充分体现管理工作中的专业知识、法规政策、工作标准的要求,充分体现学校实际、部门条件、发展趋势的需要。所涉事项的计划和方案还必须满足广大师生这个最大群体的利益,实现方案与计划所承载的组织利益的最大化。制定方案与计划要做到不唯书、不唯上、不唯私,只唯实、只唯民、只唯公,这样的方案与计划落实起来便有专业效度和执行效度。三要落实执行岗位工作,将工作方案与计划循序渐进、有条不紊的付诸行动。落实执行是方案计划的生命,也是高校基层管理干部最重要的职位特征,落实执行不是简单被动的管理行为,而是要求在管理工作实践中勇敢面对,根据实际及时修正调整和完善方案计划,不断审视反思,不断总结提高,通过落实执行,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和能动作用,不断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保障高校基层管理干部落实执行能力的关键在岗位管理的精细化、规范化。基层管理干部一般都担负着具体的岗位职责,具有一定的职权范围,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入,管理工作会越来越精细。精细管理的实质就是对宏观规划和战略目标进行分解细化和落实执行的过程。高校基层管理干部必须对相应工作岗位的程序环节、过程规范、监督机制等进行周密思考、统筹把握,明晰岗位职责,规范操作流程,保证执行效果,做到事前有预案,事中有监管,事后有反思,合理规避执行不力、执行无效率等问题,依法依规积极稳妥地开展工作。

落实执行能力是基层管理干部岗位综合素质的反映,它体现的是一种工作态度、个人素质和思维方式。高校基层管理干部这一群体应加强自身建设,既要有准确合理的定位、良好的心态、饱满的工作热情和强烈的事业心,还要锻造分工协作、沟通协调、远景展望等诸多能力,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对高校党委来说,就是要牢牢把握用人导向,建立和完善科学有效的用人制度、督查制度和奖惩制度,确保选拔合适的人到恰当的岗位上去,确保优秀的基层管理干部能够脱颖而出。

4 信息沟通能力:在协作合作上下功夫

信息沟通能力是现代大学管理的关键要素,大学的国际化、开放性、技术性要求高校各类管理者也必须主动顺应这一趋势。信息沟通能力可分两个层面,一是信息处理能力,二是沟通协调能力。

信息社会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信息知识,这是信息社会最基本的特征。信息处理能力,就是有效收集和整理基础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研判信息,进而得出有利于正确决策的观点、立场和方法的能力。高校基层管理干部在日常工作中会获取大量的信息,如何在这些纷繁复杂的信息中理清头绪,找出优质信息的价值所在,为决策提供依据,或是找出不良信息的问题所在,因势利导、积极应对,降低不良信息可能造成的影响,必须具备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

提升信息处理能力,主动获取信息是前提,建立信息预警、研判、应变机制,提高分类归纳、综合分析和决策判断能力是关键。高校基层管理干部服务对象层次较高、专业性较强,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对管理工作的要求必然会越来越高,新情况、新问题也会随之增多。靠惯性思维进行管理,墨守成规、固步自封,就容易与时代、与实际需求相脱节。因此,高校基层管理干部要增强信息处理意识,建立信息获取平台,拓宽信息获取渠道,不断提高基于大数据信息平台的网络学习利用能力、信息管理与处理能力,基于新媒体、自媒体的共时协调和应对管理能力。现代管理学主张运用权变管理模型,来提高组织绩效和管理水平,其中的“权”就是审时度势、权衡比较、研判情况,“变”就是因势利导、把握局势、变更方式,这种“权变管理”在高校行政管理中实质就是对信息及时分析、处理、研判、决断,在掌握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消化和吸收宏观、中观、微观等层面的有效信息,为学校决策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实现行政管理的有序化和动态化。

沟通是工作中人与人之间联系、互动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交换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协调是指活动组织者调整各参与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各个因素能够相互配合,促成组织目标的顺利完成。沟通是达到协调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方法。在现代治理环境中,协调沟通能力已经成为一个领导者维系组织正常运转的重要纽带,一种有利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能力单元。高校基层管理干部的沟通协调能力,就是在履行岗位职责的过程中,积极处理人与事、人与法、人与人之间关系,消除不利因素,保证正常运转,扩大整体之和,确保目标实现的能力。

协调沟通能力在现代管理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据学者研究,70%的管理工作是在进行协调沟通,比如谈判、座谈、批评表扬等,通过这些形式来达到管理的目的;凡在管理中出现障碍的,70%是由于沟通不畅引发问题、矛盾和不协调。著名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认为,协调已经成为管理的本质、管理的目的。高校基层管理干部在管理实践、目标实现过程中,必然会面临沟通与协调问题,积极有效地做好校内协调和校外协调工作,对营造良好氛围、提升工作效率、打开工作局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5 工作创新能力:在思维思路上下功夫

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是为高校教学中心工作服务的。一段时间以来,在“去行政化”的呼声下,高校在福利待遇、职务晋升、资源调配等方面向教学科研倾斜,行政管理工作处于“低人一等”、被矮化的状态。高校基层管理干部多数是年轻人,正处于干事创业、迫切需要认可的年龄段,对行政管理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评价下降,导致一些基层管理干部工作怠惰,缺乏热情。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基层管理干部显然不能也不应满足于一般性的日常工作,而是全力投身学校改革创新活动中,科学把握高教发展形势和发展规律,认真审视自己所在岗位在整个学校改革框架中的位置、可能的创新点以及突破点,进一步打破因循守旧的观念,自觉运用创新思维,拓宽工作思路,开创工作新局面。

工作创新能力,就是善于根据工作实际,及时提出新观点、制定新方案、采用新方法的能力。我们认为,高校基层管理干部工作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一是洞察力,即根据政策要求分析具体问题,把握问题的关键环节与核心要求,提出合乎学校实际的见解;二是预见力,即根据工作情况,结合工作进度与要求,预见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提前谋划并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与对策,使工作进展始终不偏离方向;三是决策力,即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迅速判断,达成共识,拿出决断,不拖泥带水、议而不决;四是推动力,即在开展复杂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化解各种阻力,使问题由隐性变为显性,由复杂变为简单,顺利推进工作;五是应变力,即根据工作实际情况,及时准确采取应变措施,调整和完善工作的实施路径,克服应循守旧、简单机械的工作方式与方法,实现岗位工作顺利完成与创新;六是协同力,即在处理工作矛盾与问题时,注重与校内校外的协同,注重与政府企业的协同,注重与法律政策前后的协同,充分发挥各协同体和协同要素的作用,推进工作创新机制的建立,实现学校管理与治理的创新。

高校管理工作创新与科技创新不同,它是一种有组织的创新活动,多是一种组织行为。高校党委要在组织层面大力宣传创新、倡导创新,为基层管理干部发挥创新能力搭建工作平台,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使那些具有较强的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基层管理人才有为、有位,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创新活力,不断提高管理绩效。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培养干部的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增强干部队伍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能力。培养一支理论学习、岗位管理、落实执行、信息沟通、工作创新等能力俱佳的高校基层管理干部队伍,有利于提升高校管理与治理水平,实现高校依法治校、依章程自主管理,有利于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推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化,有利于提升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张应强,蒋华林.关于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理论认识[J].教育研究,2013(11):35-43.

[3]董泽芳,李东航,谭颖芳.全球化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的困境与出路[J].高等教育研究,2013(10):10-17.

[4]哈罗德·孔茨.管理学[M].黄砥石,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岗位管理工作干部
青脆李、脆红李周年管理工作历
建筑施工管理工作探讨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做好初中班级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
对干休所管理工作的思考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