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说文·玉部》浅析玉的文化底蕴

2017-03-29 15:40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文化底蕴玉器汉字

宋 涛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从《说文·玉部》浅析玉的文化底蕴

宋 涛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文字学专著,保存了先秦两汉的训诂成果,对当今文化学、历史学、文献学等有着巨大的参考价值。而《说文·玉部》汉字作为玉文化的载体,忠实记录了玉在实用与审美中潜藏的文化底蕴。

玉 ;玉部文字 ;玉文化

玉稀少,所以名贵。温润柔泽、晶莹剔透,人们以拥有玉为荣。在传统社会中,玉不但是一种珍贵的美石,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为一种文化想象,即中国传统的玉文化。汉字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在《说文·玉部》汉字符号系统中,众多与玉相关联的汉字包藏着玉文化的底蕴,为我们探索传统玉文化提供了重要途径。

在《说文·玉部》中共收录汉字 126 个,新附字14个,共计一百四十字。除了琥、珑、瑁、珥、琀为形声兼会意字外,其余的皆为形声字[1]。如此众多的玉部汉字,对于玉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如:玉的分类、音色、光泽、别名等。其中还有“珉、璁、璨、璃等一部分“石之似玉者”。在这里,以玉的社会功能,将玉部汉字归为实用性和审美性两类,以此来解读玉的文化底蕴。

一、实用视角解读玉文化底蕴

国人使用玉器的传统可追溯至原始时期。其爱玉、崇玉的习俗至今延续,素有“东方玉石明玮”的赞誉。中国古代的玉器,种类丰富,每种玉器有着自己独特的象征意义与使用功能,文章将从“玉”部汉字探析制作玉的文化、在生活中使用玉所形成的文化以及玉初步具有的象征意义。

(一)从“玉”部汉字看制作玉的文化

玉石采掘后,便要进行制作加工。古人最初加工玉石往往较为粗糙,起初是仿造石器的钻孔法,后来技艺逐渐成熟,开始采用磨制方法。在《说文·玉部》汉字中“琢”、“理”、“琱”、“璪”“瑑”等字,便是加工磨制玉器的一整套方法。换用今天的程序来看,便是画样、锯料、做坯、磨光等若干工序。

选料,是指巧妙地利用玉石的天然色彩与分层进行取色与配置。而玉最初是包含在粗糙的石头之中,古人称原始的玉料为“璞”,璞本义为没有从矿石中剖离出的玉,含有纯朴,未加工的意思。然后是将玉剖离出来,进行画样、锯料做坏,根据自己的艺术构思在选准的玉料上画线, 然后根据所画之线,将玉料切成所需要的块状或片状,做成半成品。例《说文解字》中“理”的本义为顺着玉的纹理剖玉。而“琱”是指雕刻、刻镂玉。“琢”指的是打磨玉使其成形。

玉石初加工完毕后,将进行玉石的精加工,即雕琢出精美的线条花纹或图案。《说文·玉部》中的“瑑” 字, 就是指在圭、壁等玉器上雕琢出隆起的凸形花纹。“璪”字则表示玉饰物上像小藻一样的花纹。

(二)从“玉”部汉字看用玉形成的文化

在上古时期,玉因其有着柔和的色泽、温润的品质,被誉为“国之重器”。凡在国家重要场合,如:祭祀、朝聘等随处可见玉之身影。玉在传统社会,几乎渗透于社会的各个方面。

1.佩玉锵锵—作为装饰品的佩玉、饰玉

美石为玉,玉特殊的自然属性决定了它必然受到人们的追捧与珍视,它柔和的光泽与温润的触感常被古人用来作为装饰品。古人着衣佩玉,戴冠饰玉,车驾吊玉,甚至在刀剑上也要衔挂一块玉来彰显气节。《说文解字》“玉”字部就记载了“珥、璋、璜、珏、琮、琪、珰”等十多种玉饰。古时妇人,为了显示自己的华贵的地位,多数遍带珠玉。在曹植《洛神赋》中曾这样描述洛神:“披罗衣之璀璨兮,珥瑶碧之华琚”[2]。从赋中的“珥”“瑶”“琚”等玉饰品,不难想象当年洛神的风华绝代。

2.以玉礼天—作为礼器的瑞玉、礼玉

古人赋予玉以祥瑞之意。玉作为瑞信之物用于朝聘,五等爵侯分执五种不同的圭璧,这便是瑞玉。另一方面,在古代,玉器还被认为具有沟通人与鬼神的功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天地与保疆扩土是国家最重要的大事。玉因为质地温良,被认为是沟通神灵的重要媒介,是至坚、至宝、通灵之物,因此,在古代,礼器大多以玉为原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说文·玉部》中,从“璧”字到“瑁”字共有15个字,其意义都是瑞玉、礼玉。例如:琬—《说文解字》阐述为:“圭有琬者,从玉宛声”[1]11。“琬”是天子派遣使臣所执,上端为圆形,圭身染色。而使臣持此信节执行任务,则被称为“护送琬圭”。

玠—《说文》:“大圭也。从玉介声”[1]12。是圭的种,作为记事录的功能常常被天子放在衣带中。瑁—《说文》:“诸侯执圭朝天子。天子执玉以冒之,似黎冠。从玉冒,冒亦声”[3]。周礼曰:“天子执瑁四寸。”天子所执之瑁覆盖诸侯所执之圭。

3.执玉护身—作为人的护身符和信器

古人认为玉“得天地之精”,所以人从出生后,无不与玉紧密相连。古人常说“弄璋之喜”,“弄璋”便是生下男孩后将玉器“璋”给孩子,璋是上好的玉器,《说文》曰:“剡上为圭,半圭为璋”[1]10。“璋”便是孩子的护身符。

另一方面,玉是作为信器,象征着持有者的身份,如玉玺与玉琥。玉玺是皇帝的玉印,是天子身份、权威的代表。同时,玉亦可作为调兵遣将的凭证。《说文解字》中:“琥,发兵瑞玉也”[3]24。其言说的便是“玉琥”这种调兵的信器。这种信器,大都由一整块玉剖成两半,其上雕饰虎形或镌刻文字。君王和将领各执一半,合符则可调兵。虽然金属制作的虎符也可调兵,但“玉琥”毕竟是常见的虎符之一。信陵君“窃符救赵”中所窃之物便是玉琥”。

4.以玉表意—代替言语具有象征意义

先秦时代,玉的使用已经深入社会的方方面面,对当时的语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人们赋予了某些玉器特殊的含义和意象,从而在某些时候,代替言语。例《说文·玉部》中“瑗,大孔璧,人君上除陛以相引”[1]11。所表达的意思是,“瑗”有“援引”之意,当君主上台阶时,若需要文武百官跟着自己,便会用“瑗”来召引百官。有时,玉也可充当示意之物,起到暗示的作用。例在《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中,范增三次向项羽举玉玦,示意项羽下定决(玦)心除掉刘邦,但项羽碍于情面未动手。后来刘邦逃脱后,委托张良送玉斗一双给范增,暗含范增度(斗)量大一些。极具讽刺效果。这一系列不宜明说的言语,通过玉玦和玉斗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便是在特定的环境中,用玉器的谐音来表达不宜明说的语言。

二、审美角度解读玉文化底蕴

玉文化丰富多彩的内涵与其表现出的韵律、色彩、造型等多样化的形式美,充分体现了人类社会真、善、美三者的相互统一。

(一)金声玉振—玉的形式美

玉文化的形式美主要是从玉石本身的自然属性来探析,包括玉声、玉色以及玉器的纹理形状三个方面,可以概括为韵律美、色彩美、造型美。如《说文》中从“瑾”到“瑕”等13字表示玉色玉泽,其中“莹”为玉色;“瑳”表玉色鲜白。“璱”从玉,瑟声。形容玉鲜艳光洁。如:“玉英华相带如瑟弦”[1]12。璱,玉上的花纹相互萦绕连结,像琴瑟上的弦。同时,还有“玲”“瑲”“玎”“琤”“瑣”“瑝”6字,表示玉音清脆、音色悦耳。例在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曰:“琐谓玉之小声也。瑝,玉声也。从玉,皇声。乎光切。玉相撞击声”[4]。

(二)以玉比德—玉的内涵美

《说文·玉部》曾记载:“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鳃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择,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絜之方也。象三玉之连,其贯也。凡玉之属皆从玉”[1]9。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玉有五种美德:温和的气质润泽草木,是仁厚的品行;从外表的纹路可以透射内在的气质,是仁义的品质;声音清幽舒畅,因专一而有穿透力,这是智慧的品质;不屈不挠,宁折不弯,这是勇武的品行;精明廉洁,是高洁的品行。可以看出,在许慎《说文解字》里,玉已经被人格化了。把人的审美价值观念与玉的本质属性相互融合了。

在《《孔子家语·问玉第三十六》中曾记载了一段子贡与孔子的对话。子贡问于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贱珉,何也?为玉之寡而珉之多欤?”孔子曰:“非为玉之寡,故贵之;珉之多,故贱之。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智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悦而长,其终则诎然,乐矣,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珪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5]。孔子表达的中心意思便是:君子应该拥有像玉那样高洁的品质,具备“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十一种品德。不难窥探,玉被后人赋予了太多高洁的品质与美德。所以人格化后的玉常常象征着美好的人事物。玉几乎成了一切“美”之事物的代名词。在社会文化发展中,玉备受历代文人士大夫的青睐和认可,俨然已经成为社会公认的约束君子言行、维护道德伦理的规范准则,玉文化也逐渐成了传统中国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综上所述,本文以《说文·玉部》汉字为文献依据,通过对玉部汉字的分析,探讨了玉文化的基本内涵以及玉文化发展演变。可以看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玉文化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从古至今,影响着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玉文化的演绎中,既有从实用角度出发以玉作为祭祀的礼器、华美的饰物等。更上升到精神层面,给予玉美德色彩,使玉成为有德君子的象征,形成了绵延千年的玉德文化。经过历史的沉淀,直至今日,玉文化仍具有深厚底蕴,并不断注入着新鲜血液。玉在汉语词汇系统中仍然充满了蓬勃生命力,是美好、吉庆的象征,渗透着独特的审美意蕴,传承不息。

[1](汉)许慎 撰,(宋)徐铉 校定,王宏源 新勘 .说文解字 (现代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9,10,11,12,20.

[2]姚雅宁 .汉语“玉”的多角度研究 [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6.

[3]汤可敬 .说文解字今释 [M].长沙:岳麓书社,1997:23-24.

[4]段 玉 裁 .说 文 解 字 注 [M].杭 州: 浙 江 古 籍 出 版 社,2002:16.

[5]王国轩,王秀梅 译 .孔子家语 [M].北京:中 华书局2009:231.

[编校:杨英伟]

Analysis of Jade Culture based on Yubu in Shuo Wen Jie Zi

SONG Tao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9)

Shuo Wen Jie Zi is China's fi rst philology monograph, which saves the exegetical achievements of the pre-Qin and Han Dynasties, and having a great reference value on culture, history and philology. Based on the characters of Yubu in Shuo Wen Jie Zi, this article analyzes jade culture from the practical and aesthetic perspective.

jade; the characters of Yubu; jade culture

H161

A

1671-9654(2017)02-0122-03

10.13829/j.cnki.issn.1671-9654.2017.02.030

2017-02-08

宋涛(1993- ),男,四川眉山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古代汉语研究。

猜你喜欢
文化底蕴玉器汉字
明中期的玉器研究
探究玉器的鉴赏与收藏之间的关系
“一壶春秋”壶的创意设计和文化底蕴
植文化底蕴 办特色学校
雒三桂:文化底蕴下的优雅
西汉玉器的鉴定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厚德载物——中国古代玉器展(上)
通过诗歌阅读提升初中生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