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典诗词看水文化的文学情怀

2017-03-29 19:25黄秀丽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三峡诗人

黄秀丽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武汉 430212)

从古典诗词看水文化的文学情怀

黄秀丽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武汉 430212)

在文学领域,千姿百态的水经过文人的再创造,被赋予丰富的内涵,体现出特有的魅力。试从古典诗词中不同形态的水,探讨水文化的文学情怀,以写景的角度,从诗词的海洋中撷取数首略加品味。

水文化;文学情怀;古典诗词

“水生民,民生文,文生万象”,水与中华文化的孕育十分密切,早期,华夏先民就把对水的崇拜与幻想写进了文学作品中,从最早的《山海经》记载的“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的故事,到《诗经》里脍炙人口的《关雎》、《汉广》、《蒹葭》,已可探寻到咏水诗的源头,其后的《庄子》、《楚辞》、汉代的乐府民歌、唐风宋韵、明清小说等,无不表现出寓情于水、以水传情的文化取向。自然之水经过人类的再创造,已升华为一种情感寄托,对水的描写、吟诵、歌咏,使水具有了显著的文化意义,可以说,被赋予丰富内涵的水,从一开始就体现出特有的文学情怀。

文学用形象反映生活,表达情感。水形态的多样化,为诗词的创作增添了生机和光彩,成为诗人们表情达意的媒介。“无水花不开,无水花不艳”,在自然界众多的意象中,水成为诗人最喜爱的意象符号之一。据统计,现存的李白近千首诗中,有近半涉及到“水”,杜甫留给后人1 400首诗,有370余处与水相关,白居易创作的2 900余首诗,也有760余处情系水景。在诗人笔下,那些江海湖泊、瀑布飞湍、小溪清泉,无不摹写精妙,得其神貌,展现出一个个多姿多彩的水世界。这些写水的诗作,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写景为主,以各种形态的水为题材,将情感寄予景物的描写之中;一种以水起兴,抒情为主,重点抒发作者的情感、志向和抱负。

1 摹江河湖泊之壮美,寓情于水

在诗人笔下,黄河、长江、洞庭湖、西湖……无不是表情达意的对象,熔铸成一首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历代诗人看到了黄河的波涛汹涌、奔腾呼啸的水势,都会有感而发,留下了许多气贯长虹的诗篇。王之涣,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用词朴实,但意境极为深远。在黄昏时分,诗人登上鹳鹊楼,万里河山,尽收眼底,看着蜿蜒而去的黄河,诗人豪迈地吟唱:“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楼层。”道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表达了积极向上的情怀。奉命出使边塞的初唐诗人王维,看到塞外奇特壮丽的景色,挥笔写下了“千古壮观”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把自已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大诗人李白不仅在《将进酒》中指出“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更是在《公无渡河》中开篇就将巨笔伸向了苍茫辽远的往古:“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以突兀惊呼之语,写黄河在霎那间冲决力量和气势的象征——横亘天地的昆仑山,挟着雷鸣般的“咆哮”,直撞“万里”之外的“龙门”。诗人只寥寥两笔,就在“昆仑”、“龙门”的震荡声中,展现了“西来”黄河的无限声威。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其上、中、下游水势、形态各异,古往今来,写长江的诗数不胜数,有的摹写山峡的雄险湍急,有的描绘江面的壮观浩荡,有的赞颂两岸的秀美景色。在奉节至宜昌之间,长江两岸重岩叠嶂,有着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自古以来,三峡就被誉为“长江的珠冠”,骚人墨客,无不浓墨重彩,状而绘之。如杜甫《长江二首》:“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夔州歌十绝句》:“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彰显瞿塘峡是三峡之中最险要的。杜甫在《瞿唐怀古》中说:“西南万壑注,劲敌两崖开”,这说明,瞿唐峡是长江从四川盆地进入三峡的大门。白居易《夜入瞿唐峡》:“瞿唐天下险,夜上信难哉!岸似双屏合,天如匹练开。逆风惊浪起,拔稔暗船来。欲识愁多少,高于滟滪堆。”如此危险的地方,晚上行走艰险程度可想而知。诗人沉重的感叹,不禁让人为航行的小舟担忧。在当代,写三峡的更是不乏其人,陈毅《咏三峡》:“峨眉高万仗,夔巫锁西风。江流关不住,众水尽朝东。”郭沫若的《过三峡》则把三峡的雄奇秀逸描绘得淋漓尽致:“万山磅礴水浊莽,山环水抱争萦纡,时则岸山壁立如看斧,相间似欲两相扶。时则危崖屹立水中堵,江流阻塞路疑无。”这些诗篇,把三峡的幽深秀丽、急流险滩、惊涛骇浪等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出来。

当长江进入中下游平原后,江阔天低,一望无际,给人以无限激情与灵感。陈子昂《渡荆门望楚》:“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写出了长江的开阔景色和经历了漫长旅途之后,突然于苍野之中见到荆门时的激动心情。唐代张祜《题金陵渡》:“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将美妙如画的江上夜景描写得宁静凄迷,淡雅清新。

我国有许多著名的湖泊,洞庭湖是五大淡水湖之一,是长江中游重要的吞吐湖泊。无论是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说它:“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楼。”还是杜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都写出了洞庭湖水声势浩大、波澜壮阔的气势;而刘禹锡的《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知,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则展现了其清静、柔媚的景致。在众多描写西湖的诗中,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可算得上是最著名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而欧阳修笔下的西湖,则在安徽的颖州:“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蒙蒙,垂柳栏杆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采桑子·群芳过后》),为读者描绘出一幅悠闲宁静的景致。

2 观海潮飞瀑之壮阔,临水抒怀

百川归海。中国虽是沿海的国家,但古代由于地域限制,交通阻隔,写海的诗句相对较少。最早且最著名的当属曹操的《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大海图景,抒发了诗人削平割据、统一中国的宏愿和自强不息、叱吒风云的豪情。在2 100年后,一代伟人毛泽东在秦皇岛北戴河边吟起了曹操的这首诗,并豪迈写下了《浪淘沙·北戴河》:“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这首词借北戴河大雨滂沱、波澜壮阔的壮美景象,展示了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和雄伟气魄,抒发了词人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改天换地的豪迈情怀,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历史感。

写潮水,钱塘江观潮最有代表性。钱塘江,因其江口呈喇叭状,海潮倒灌,形成著名的钱塘潮。潮水涌来之时,潮头壁立,波涛汹涌,有如万马奔腾,成为古往今来自然界的一大奇观。唐刘禹锡《浪淘沙》:“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李白在《横江词六首》中用 “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的诗句来赞美钱塘江浪潮的壮观,而赵嘏《钱塘》“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则巧妙地用数字写尽了中秋钱塘潮的天下奇观。

和潮水不同,瀑布的壮观有着大海一样震撼人心的气势。壶口瀑布是黄河上的著名瀑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其奔腾汹涌的气势是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壶口瀑布在汛期时节,水势汹涌,涛声震天,景色壮丽,是黄河最为壮观的一幕,明代刘子诚在《黄河壶口瀑布》中写道:“西出昆仑东入瀛,悬流喷壁泻瑶琼。涌来万岛排空势,卷作千雷震地声。”生动刻画了壶口瀑布的壮观景象。和壶口瀑布不同,庐山瀑布被称为最诗意的瀑布,历代文人骚客在此赋诗题词,赞颂其壮观雄伟,给庐山瀑布带来了极高的声誉。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李白的《题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可谓写瀑布诗文的千古绝唱。另一位诗人张九龄所作《湖口望庐山瀑布》:“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奔飞下杂树,洒落出重云。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虽与李白歌咏的是同一对象,但由于诗人的地位、个性、心境等各不相同,诗中所蕴含的情趣也相异。

3 品清溪山泉之清幽,以水寄情

与壮观的海潮、飞瀑不同,潺潺的小溪、淙淙的山泉在诗人眼中是那样的清澈晶莹,多彩多姿。孟浩然《耶溪泛舟》:“落景余清辉,轻桡弄溪渚。澄明爱水物,临泛何容与。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相看似相识,脉脉不得语。”借对澄明的溪水的赞美表达纵情山水的宁静愉悦之情。李白《清溪行》:“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体现出赏玩山水、归隐山林的闲适心情。

流水出自泉,泉是流水之源。“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王维这首《染家濒》描写的是自然界中一个有趣的小片段,一个“泻”字写出了泉水的活泼灵动,充满了自然的生机与情趣。宋朝诗人杨万里同样也很擅长描写溪泉,他的著名诗作《小池》中,写清泉是:“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而在《安乐访牧童》诗中写小溪是:“春溪嫩水清无渣,春洲细草碧无瑕”;”清代诗人查慎行的《玉泉山》:“清泉自爱江湖去,流出红墙便不还。”则写出了清泉归海的向心力。这些诗句中充满了对自然山水的热爱,表现了淡泊宁静的情怀,带给读者高雅的精神享受。

4 赏落雨冰雪之多姿,借水表意

雨是自然的心曲,雪是大地的新衣,自然界最寻常的事物,到了敏感细腻的诗人笔下,便成了抒发情感的载体,成为鲜活隽永的审美意象。诗人笔下写得最多的是“春雨”。如孟郊《春雨后》:“昨夜一霎雨,天意苏群物。”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如果说春雨常令人喜,那么秋雨则多令人愁。秋天降雨之时,气温下降,天色阴沉,使人感受到一丝寒意,一种压抑。元镇《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听闻好友白居易被贬官时内心的震惊和心情的悲愤。而李贺《秋来》:“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则给读者画出了一幅凄清幽冷的画面,表达了其怀才不遇的悲凉处境。“雨”还常被用来表现离情别绪,雨中送别是诗中常见的题材,绵绵细雨与送别双方的绵绵情意正相对应,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和范成大《横塘》:“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柳系画船。”都借蒙蒙细雨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

雪,冰清玉洁,是情趣的寄托,是人格的化身。诗人们写雪多着眼于雪的外表色彩和形态,如鲍照:“白圭诚自白,不如雪光妍。”陶渊明:“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何逊:“本欲映梅花,翻悲似玉屑”等,以白银,白玉喻雪,进行静态的描写。善于创新的诗人们,则会由雪花联想到春花,从严冬飞跃到春天,何逊吟道:“凝阶夜似月,拂树晓疑春。”李白“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王初“散作上林今夜雪,送教春色一时来”等,不仅从视觉上写出了大雪迎风起舞,飘飘若仙的姿态,更从嗅觉、感觉上写出了春天的气息。而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运用了多种艺术技巧,出语十分自然,成为脍炙人口的名诗。

毛泽东对雪也有特殊兴趣,写过不少咏雪的佳句,如“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七律·冬云》),“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七绝·观潮》),“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七律·长征》,最著名的要属《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生动地描写了冰雪的蔚然壮观,展示了一代革命家的雄才大略,成为古今咏雪诗词之绝唱。

“水”在我国诗人笔下,可以说是句句表露情意,字字蕴含情愫,成为古典诗词中极具活力的一个意象。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文学中,写水的诗词数不胜数,“水意象”在古代诗词中意蕴丰富,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其深远。水的生命力是无穷无尽的,对水文化的文学性的挖掘也是没有穷尽的。

[1] 朱海风,史月梅,张艳斌. 水与文学艺术[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15.

[2] 李宗新.中华水文化通论[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8.

[3] 葛红兵,杜 建.中国文学中的水文化蕴涵[J],中国三峡,2010(02):5-12.

On Literary Feelings of Water Culture from Classical Poems

HUANG Xiu-li

(Changji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uhan 430212, China)

In the field of literature, water, with various shapes, is endowed with rich connotation and reflects the unique charm by recreation of literat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cenery, literary feelings of water culture are explored and savored through different shapes of water in classical poems.

water culture; literary feelings; classical poems

2016-12-28

黄秀丽(1965-)女,湖北阳新人,副高,大学,主要从事大学语文、文学欣赏与写作教学与研究工作。

I206.2

A

1673-0496(2017)01-0001-03

10.14079/j.cnki.cn42-1745/tv.2017.01.001

猜你喜欢
三峡诗人
三峡电站再创新高
三峡电站再创新高
最帅的诗人
Sinocyclocheilus sanxiaensis,a new blind fish from the Three Gorges of Yangtze River provides insights into speciation of Chinese cavefish
“诗人”老爸
三峡留下我多少梦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春到三峡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