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信息技术,引领数学思考

2017-03-30 12:12赵文莉李森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32期
关键词:巧用创新

赵文莉++李森

【摘 要】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是抽象、概括的,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容易接受直观形象的事物,合理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进行数学教学,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对于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课堂中的妙用,关键在于教师。只有在教师真正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法中应该把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教育水平。

【关键词】巧设 巧用 巧选 有效 创新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113-02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将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规划为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从学生数学知识的形成与深化过程来看,知识与技能是基础性目标,而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这三方面是发展性目标。

数学课堂,运用信息技术,引发学生进行数学思考,是每位数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因此将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从以下三方面进行阐述:

一、巧设教学过程,引领数学思考。

面对动态的课堂,教师要巧用一定的方式和手段设计教学过程,引领学生进行数学思考。

1.创设有效情境,引导数学思考。

德国一位学者说过: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于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于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电教媒体的多样化和网络资源的丰富性为情境创设提供了广阔的素材,哪一类最适合我们?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理性分析。但如果教师为了情境而忽略了情境带来的知识效果,这样的情境不如不要。如在教学“中间有零的三位数乘一位数”,有的教师播放了七仙女摘桃的动画,归纳出“0和一个数相乘仍得0”的结论,但由于动画呈现时间过长(足足用了7分钟),没有突出数学知识,效果不佳。其实教师只需用七仙女没有摘到桃的画面,直接问学生:“七仙女一共摘了多少个桃?”学生会通过画面理解:每个七仙女一个桃也没摘到,可以用0+0+0+0+0+0+0=0这个算式表示一共摘了多少个桃。这时教师可以继续问:“这个算式表示的意义是什么?还可以怎样列式?”学生很容易想到:7个0相加的和还可以用0×7=0表示。这样设计把学生的注意力从画面转移到知识的理解上,干脆利落,比牵强附会的情境创设得来的知识效果要持久得多。

2.巧设数学问题,启迪数学智慧。

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没有问题的数学课堂是没有思维活力的课堂,但没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就会让数学思考流于形式。作为电教课堂的数学教师,应巧设问题,优化电教媒体的使用效果,启迪学生进行数学思考。

我在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与小棒数的规律”时,先让学生摆小棒,经历1个三角形需要3根小棒,2个三角形需要五根小棒,3个三角形需要7根小棒的操作过程。然后我这样问学生:“你发现了三角形数与小棒数的规律吗?是以什么图形为标准得出的规律?你能计算出7个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吗?n个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呢?”结果学生的表现让我欣慰。

下面是有代表性的学生的汇报:

生:我把第1个三角形的1根小棒拿出来,发现1个三角形的小棒数为2×1+1=3,2个三角形的小棒数为2×2+1=5,3个三角形的小棒数为2×3+1=7, 4个三角形的小棒数为2×4+1=9,根据这一发现7个三角形的小棒数就是2×7+1=15,n个三角形的小棒数为2×n+1。(根据学生回答相机进行动态演示)

在操作的基础上,这样设问,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思索空间,学生容易发现小棒数与三角形数存在的内在联系。

二、巧用学习资源,引导有效思考。

《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中。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提供学习资源,是为了引导学生更有效进行数学思考并有利于开展学习活动。

1.巧用学习资源,提供思考支点。

学生在探究与推理过程中,出现了操作困境和思维困惑,这时教师可以运用学习资源,为学习提供一个数学思考的支点,将有利于学生完成探究和推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教材上给出的是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来推导的,如果只用一个三角形,学生有能力推导吗?我先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把手中的任意三角形转换成已学图形,再观察、比较、分析三角形的底和高与剪拼成图形的边长的联系,最后再交流面积推导过程。在用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剪拼时,学生都能独立的完成,但用任意三角形剪拼,出现了操作困境,这时我及时播放音画:捏着任意三角形的一角,沿着这一角两边中点的连线向对边对折,然后把另两角分别折至刚才一角的顶点并与底边完全重合处,便成了一个长方形。音画演示折法,生动形象,学生很容易理解到:长方形的底是三角形底的一半,宽是三角形高的一半,再乘2,也可以推出三角形的面积是底×高÷2。学习资源的及时呈现,解除了学生的操作困境,同时为学生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打开了一条通道。

2.巧用学习资源,激励创新思维。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新课标的灵魂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念书不应是学习的目的,而应是创造出新知识、新体系的一个手段[1]。创新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教育要着力培养的最可贵的思维品质[2]。数学课堂,应巧用学习资源,激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

在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中,通过学具操作和动态演示,学生经历了多边形分割成多个三角形的过程,认识到四边形画一条对角线就可以将其分成两个三角形,五边形画两条对角线就可以分成三个三角形,六边形划三条对角线就可以将其分成四个三角形……,以此类推就可以找到规律。

三、巧选信息素材,把握信息维度。

不容質疑,运用信息技术,引领学生进行数学思考,有助于寻找冲突归因,有助于形成创新思维。数学课堂,应巧选信息素材,把握信息运用的三个维度,凸显数学思考主旨。

1.把握广度。

新课标提倡跳出教材用教材,但也不否认走进教材吃透教材的作用。因此,数学电教课堂,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要注意把握信息的广度。创设的问题情境再有思考价值,也不能超出教材的知识极限和学生的认知极限。

2.把握深度。

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还要把握信息素材的深度。在数学知识的应用拓展中,所设置的练习和情境要顺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需求。在选择信息素材时,教师要尽可能选用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数学素材、学习资源。

3.把握密度。

数学思考的最终归宿是激发创新思维。这从另一个层面反映,如果信息素材对学生的刺激过频、过密,就会让学生的数学思考杂乱无序,根本谈不上思维的创新。一般来说,师生都感觉轻松愉悦,应视为信息量适中;反之,应视为信息量过密或过频。

前苏联教育家赞诃夫说过:“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应该相信:巧用信息技术,引领学生进行数学思考,激发创新思维将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张力、活力。

参考文献:

[1]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3月,钟志贤《深呼吸:素质教育进行时》第279页《杨振宁教授的忠告》。

[2]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3月,钟志贤《深呼吸:素质教育进行时》第320页《创新教育的维度》。

猜你喜欢
巧用创新
巧用农村自然资源开展幼儿户外游戏的实践与研究
巧用学具教数学,提高教学效率
“望闻问切”在数学解题中的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