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与计算思维相融合下的教学改革
——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

2017-03-30 05:48高淑香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17期
关键词:基础计算机教学方法

申 璐,高淑香

(安徽外国语学院 基础部,安徽 合肥 230001)

创新创业与计算思维相融合下的教学改革
——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

申 璐,高淑香

(安徽外国语学院 基础部,安徽 合肥 230001)

本文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思维、计算思维”为目标进行教学改革,提出了现有教学的一些弊端,根据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特点,本文从教学内容的编排、教学方法的创新、课外辅助教学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争取让大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实践的基础上,增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动手能力,形成创新创业思维和计算思维,从而为以后其他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计算思维;创新创业;问题式教学;任务驱动教学

1 创新创业与计算思维相融合的教育观念

1.1 创新创业的概念

创业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旨在开发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和创业能力,从而使学生具备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需要的能力、知识、心理素质.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人才、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意识、情感、思维、人格方面的创新)[1].

1.2 计算思维的概念

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

计算思维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概念化而不是程序化.(2)根本的而不是刻板的技能.(3)人的而不是计算机的思维方式.(4)数学和工程思维的融合与互补.(5)是思想而不是人造物.(6)面向所有地方、所有人.

2 教学改革的目标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技术与方法,以及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能力.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课程目标是:使用计算机科学技术和方法处理问题,这也正是计算思维的目标.

课程的改革要摒弃以讲解软件应用为主的教学目标,而应该专注于从计算思维的角度去讲授计算机课程的相关知识,从而达到对大学生计算思维培养的目标,这也是大学生未来创新思维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思维模式.

相融合下教学改革的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应发生改变,不再是传授计算机知识为主,而应该是培养计算思维为主.这就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编排和设计进行改变,教学中不再满足于学生学到什么知识,更要注重教学中教给学生怎样的思维能力和方法.

同时学生要在学习中形成一种思维方式,从以前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在学习中注重培养自己结合专业面向岗位所必需的创新创业能力、技术能力,同时具备研究和完成项目的能力,这其中包括团队合作能力,对问题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让大学生通过学习不仅仅“会学”、“爱学”,而应该达到“学有所获、学以致用”的培养目标.

3 现有教学模式下的弊端

3.1 教学过于死板,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

教师主要倾向于对计算机基本操作以及常用软件的讲解,常用的教学方法采用教师的讲解+多媒体演示,再结合对学生的上机操作指导来完成.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让大学生感动上课枯燥乏味,也无法调动大学生的上课积极性,最终影响教学思维、创新创业思维的培养.

3.2 注重技术与应用的教学,忽视了“思想的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意识到一些教学的疏忽,以为计算机应用的最终成果是一个软件或系统,因而只重视技术和应用的教学,而忽视了引领计算机应用的思维.所以计算机基础教学需要将课程提升到思想教学的高度[2].比如,教师在教学EXCEL函数使用时,只重点讲解函数的结构和参数的设置,让学生学会使用这个函数,但是忽略了教学过程中“遇到什么样的情况才使用这种函数”的思维引导,做不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3.3 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与学生所学专业脱钩

教学中教师仅仅是在讲解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内容,但是没有考虑到学生所学的专业.所有开课专业的学生按统一的课程内容、课程重难点授课,采用相同的教学方法,使用相同的教学案例实施教学.这样是不利于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在所学专业方面的创业思维的培养.

4 教学内容的制定

4.1 以任务为导向的课程开发

根据我院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和制定的教学大纲,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在此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梳理,把教学分为基础部分和应用实践部分[3].

基础部分的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比如,计算机网络中在讲解体系结构中网络协议,层次时,引出的抽象、分层、共享等计算思维思想,同时结合任务去操作,培养动手能力.比如:计算机系统是用抽象和分解来控制庞杂的任务和设计复杂的系统,通过以组装一台电脑为任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对知识的重构能力,利于学生掌握硬件知识,并对计算机系统有一个整体认识.应用实践部分的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计算思维,主要以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各知识点贯穿与任务的制作中,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比如,利用PPT制作一个晚会屏幕的开场动画,可以看成是一个建模和仿真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计算思维.

4.2 结合专业分类进行课程开发

因为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针对大一所有专业开设的课程,涉及经济类、语言类、旅游管理类等方向的学生,如果所有专业按照同样的重难点、采用同一种方法去教学,是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不利于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将课程内容分专业去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分专业去采用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比如针对经济类的会计专业,我们要重点放在EXCEL的实践操作中,因为会计专业将来在工作岗位上,对EXCEL的操作要求非常高,像多张表之间的跨表引用,VLOOKUP函数的熟练使用等等.

5 教学方法的改进

教学方法改革重点培养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灵活应用于实践中,掌握计算思维能力,形成创新创业意识”的教学思想.重点采用问题启发式教学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法.

5.1 采用问题启发式教学法

问题式教学法在课堂上首先抛出问题,带着问题去学习,能够很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师生很好互动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地寻求问题答案的一种学习方式[4].

这里以EXCEL中“分类汇总”为例,教学设计如下:

(1)提出问题:在一张学生对教师的评定表中,如何按老师统计学生给老师打分的平均成绩.

(2)描述问题:统计每个老师得分的平均数.

(3)分析问题:首先对教师列进行排序,然后采用分类汇总功能按教师分类,对得分进行分类求平均.

(4)总结:操作中重点注意的地方,操作中容易出错的原因.

5.2 任务驱动教学法

为了将创新创业思维和计算思维的培养有机地融合到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法结合小组教学的形式开展教学,充分发挥此教学方法的优势,帮助学生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中有意识地增强计算思维的培养[5].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基本处于被动学习状态.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教学形式是:①抛出任务②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如何解决任务,可以采用步骤表述法③教师适当讲解、也可以学生小组探讨学习④任务完成⑤最后交流、总结.

6 课外辅助教学

6.1 课外多举办竞赛,可以激发创业思维

在课外,学院的计算机社团组织“PPT创新创意大赛”,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多参与,同时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这样做到了一个课堂知识的延伸,很好的挖掘出学生的创新潜力,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反过来也是作为我们教学成果的一个反馈.

6.2 借助网络平台,提供师生间、学生间交流的空间

教师与同学之间可以建立QQ群组,将教学中涉及到的PPT教学课件、试题库、经典案例等一些教学资源放入群文件中,供学生下载,实现资源共享.

同时提供教师和同学间一个交流的平台,有问题可以大家一起切磋,有好的操作方法可以大家一起分享,创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让同学从内心对这门课程感兴趣.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

现在计算思维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和方向.计算机课程中基础部分的教学是整个课程的基本组成部分,应用实践部分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同时在教学中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够更大的激发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打破原来的古板教学.在这其中教师作为引导者,课程开发者,学生作为参与者,参与到教学的操作中,让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探讨.

〔1〕戴涵莘.高职院校“双创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2(8):97-98.

〔2〕龚沛曾,杨志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计算思维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2(05).

〔3〕刘丽娟,何勇.基于计算思维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实践.教育信息化,

〔4〕李晓兰,马锐.问题式教学法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的运用[J].教育探索,2010(4):35.

〔5〕叶文珺,王剑云,张超.非计算机专业本科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应用实践.教育教学论坛,2016(14).

G642

A

1673-260X(2017)09-0171-02

2017-07-22

省级重点项目(KJ2016A297)

猜你喜欢
基础计算机教学方法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计算机操作系统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Fresnel衍射的计算机模拟演示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