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墙语境与教学实践的研究

2017-03-30 05:48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17期
关键词:建筑构造楼板命名

黄 浩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 工程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纵横墙语境与教学实践的研究

黄 浩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 工程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基于对现代建筑中墙体纵横墙命名的分析,并横向比较中国古建筑的构件命名方式,折射出当下建造体系的快速变迁,以及这种快速变迁对于相关专业的建筑构造教学知识点的影响,提出相应知识点编写的改进措施.

墙体分类;纵横墙命名;建造体系;构造知识点

自从教以来,笔者一直担任《房屋建筑学》课程的教学.本文就这些年在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阐述.《房屋建筑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大块内容:概论、建筑设计、建筑构造.

其中以建筑构造内容部分最为主要.建筑构造的内容是研究关于建筑物的实体材料和连接方式,对于工程管理、工程造价、房地产开发等专业的同学具有现实的意义,作为学科的专业基础课在大一大二年级进行讲解,目的也是为了让各专业同学能够对建筑的实体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为后续专业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1 问题缘起

问题源于该课程中对于墙体进行纵横墙命名这一知识点的思考和分析.就这些疑惑而开展的分析和研究过程成了本文的撰写动力和内容.

在本人所使用的《房屋建筑学》教材中进行了如下描述:墙体按布置方向不同又可分为纵墙和横墙.沿建筑物长轴方向布置的墙称为纵墙,沿建筑物短轴方向布置的墙称为横墙[1].

同时笔者翻阅了国内关于建筑构造的绝大部分相关教材,发现都有类似的说法.如杨维菊先生主编的《建筑构造设计上册》中阐述为凡沿建筑物短轴方向布置的墙称为横墙,横向外墙一般称为山墙,而沿建筑物长轴方向布置的墙称为纵墙[2].

这个概念在笔者于05年进行本科修读建筑学专业使用李必瑜先生主编的《建筑构造》的时候就有:沿建筑物长轴方向布置的墙称为纵墙,沿建筑物短轴方向布置的墙称为横墙,外横墙俗称山墙[3],在李必瑜先生和王雪松先生的《房屋建筑学》一书中也有类似的描述:墙体按照布置方向又可分为纵墙和横墙.沿建筑物长轴方向布置的墙称为纵墙,沿建筑物短轴方向布置的墙称为横墙[4].

当初笔者求学时就对这一概念存在疑惑,比如当一个建筑平面是正方形,没有长短轴之分.若根据这种分法,我们是无法确定哪个是长轴,哪个是短轴.当时就这个问题查阅过相关的资料也咨询过相关的老师.得到的回复多是如果是方方正正的平面我们可以根据主入口的位置进行确定.可是在一些实际的项目中,我们也会遇到一些各个面开有多个入口且不分主次的一些建筑,可见这也并未解答我们的疑问.

综合来说按照这种分法对墙体进行分类,存在其局限性和矛盾性,相应的落实到建筑施工层面,我们也无法使用纵横墙与施工工作人员进行准确的技术交底.

到今天在大学任教这几年的教学过程中,这一概念依然放在教材中传达给学生,每次讲到这一知识点的时候,我都会就这个问题提出疑问让同学们进行一个自我思考.同学们经过思考后都会提出同样的质疑.

站在培养人才的角度上来说,这一知识点值得我们去进行重新修正一下.一方面是由于这个知识点的这种分法缺乏严谨性,存在显而易见的漏洞,教育之本并不是传授给学生一些连自己都觉得不够严密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我们如何该修正呢,这要追本溯源去挖出当初为何这么命名.

2 建造体系的变革引发的建筑构造的变化

笔者经过调查和搜集资料,并无查阅到关于现代建筑中关于纵横墙命名来源的一些官方的说法.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唯一办法就是通过对纵横墙这个内容所出现的时间以及相关的一些构造知识点进行分析研究.

经过整理,关于纵横墙的知识点有纵横墙按照位置分类命名和纵横墙承重两处.下面我们就这个纵横墙相关的来源从分类命名的逻辑意义和现实背景进行分析.

2.1 横向比较:分类命名的逻辑性

所谓分类,无非是为了更好让人与人在交流的过程中的明确指明一个事物.这种思维早在中国的古建筑就已经非常的成熟.翻阅中国宋代所编著的《营造法式中》古建筑中的抬梁式建筑中,从位置上对于柱子的命名就有非常之多,如檐柱、金柱、中柱、山柱、角柱等等,金柱又根据位置进行细分为外围金柱和里围金柱.

中国的《营造法式》是一部关于官式木构建筑做法的标准,类似于我们今天使用的建筑构造标准图集.这部著作从建筑用什么尺寸的材料到怎么进行搭接都规定的清清楚楚.其实这种命名方法正是反映了中国古建筑作为一种建筑体系的成熟.根据位置对柱子包括其他木构件来命名,在当时具有其标准化意义和“工业化”意义,方便官方快速的标准的建造.

这样子一套成熟的命名体系是经过历朝历代的积累才得以实现的.

2.2 纵横墙命名的现实性

反观纵横墙这一简单的概念,我们也可以捋一下其出现的背景,揪出其当时这么命名的现实原因其实也是源自当时的一种建造体系,即砖墙承重体系.

现有的关于建筑构造的教材内容基本是来源于上个世纪80-90年代的编写.当时正处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兴,建筑行业也是急需大量人才来满足国家建造大量性快速性的各种民用房屋建筑等.

在这样子一个生产力落后的时期,我们国家缺乏各种生产资料,包括钢筋、水泥等.在建造技术的选用中,我们只能选择比较落后的建造方式,也就是墙承重体系下的建筑.这里对这一建造体系进行简单的说明.

其一为墙体:材料多用普通黏土砖.一方面是由于这个普通黏土砖的生产技术是制作砖胚,嗮砖,烧砖等几个步骤,比较容易掌握,所需要的工厂也很好搭建.另一方面制砖所需要的原材料主要是黏土,这一材料广泛存在于中国各地区,就地取材,既节约了运输成本,又比较廉价.

其二为楼板(屋盖):楼板作为受弯构件,必须采用抗弯抗剪能力比较好的材料.因为木头具有一定的抗弯能力,所以那个时期很多用不起钢筋的贫困农村的楼板都是直接用木楼板搭配木檩条,然后搁置在墙体上的.但是木楼板无法满足城市中对于建筑的要求,所以钢筋混凝土楼板在由于国家钢产能尚比较低的时期比较奢侈的使用在了这个楼板和屋盖等地方.

其三为结构体系:由于钢筋等建材的缺乏,加上那个时期的大量性建筑基本是1-7层左右,抗压能力很强的砖作为承重材料可以满足建筑对结构的需求,所以砖墙承重自然而然的成为首选,而梁板柱结构需要大量的钢筋不适合当时的国民经济情况,所以没有大量的采用.

当墙体、楼板和屋盖的材料以及承重方式都确定下来以后,那个时期的建造体系算是基本确立下来了,所以当时依据这样子一部分建造体系编写了属于那个时期的砖墙承重的建造体系作为建筑业的指导性文件.

这种体系的建造方式由于其力学上的局限性,楼板不能跨的太远,所以墙体的间距比较小,数量比较多,加上砖墙承重建筑抗震性能不好,所以只能建造一些平面比较规矩的平面建筑.而因为楼板跨的比较小,所以为了增加建筑的使用面积,唯一的办法就是垂直于楼板方向增加尺度,导致那个时期的建筑平面基本是长方形的.

由于墙体的数量多施工的时候我们最需要考虑的就是墙体的定位.当时为了方便施工和定位,我们就采用了这种根据长短轴方形进行确定纵横墙的说法.相应的我们的楼板承重方式也是根据楼板搁置在纵墙还是横墙来命名的,比如横墙承重、纵墙承重、纵横墙综合承重等三种不同的承重方案.

通过对于建造体系的历史回顾和分析,我们可以弄清楚纵横墙的命名缘起以及其在当时具备的现实意义,在当时,这的确是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我想当时这种命名方法也不会存在我们今天所引发的方形平面无纵横墙的困惑.但是放在今天,这个连农村建房子都是大量采用框架结构的时期,关于这部分建造体系的学习以及它对于当今学生的困惑我们是需要去反思的.

2.3 纵横墙命名的当代局限性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钢筋的产能增加,建筑对于跨度和结构的进一步要求,建筑的建造体系开始变化,比如在当时慢慢出现了内框架承重体系,一直到今天发展的很成熟的框架结构体系,那么当时的这种纵横墙命名也就失去了它的现实意义.

同时,过去普通黏土砖的大量生产导致农田被破坏,国家开始禁止普通黏土砖的生产,那么这也意味着这种构造技术开始由大量性应用走向少量性应用.

再如现在很流行的参数化建筑,这类建筑的墙体不说突破了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所流行的方方正正的建筑,而开始运用大量的非90°夹角的墙体以及大量的非直线墙体,这类墙体本身就兼具有纵横两个方向,即使我们区分去了这一命名,对于我们工作也欠缺指导意义.今天从施工的角度我们已经开始采用轴线进行确定墙体位置了.

综上所述,这一套砖墙承重的建造体系以及其所涵盖的包括纵横墙命名等相关知识点已经不符合当今建筑业的需求,我们需要变革,我们需要对有这类历史性的问题的教学内容进行修正.

3 建造体系变迁背景下的构造教学教材改编建议

基于建造体系变迁的这个视角,结合专业的需求,笔者就建筑构造墙体如何进行分类进行提出我个人的一些修正建议,抛砖引玉,以供参考.

作为框架承重体系的建筑,墙体的分类可以主要从两个角度来分:

第一,从位置分为外墙和内墙即可.这种分类过去也有,今天的教学体系中可以更加着重,为何呢?因为我们处于一个全国大力倡导可持续发展的潮流中,可持续发展反映在建筑包括材料和节能.那么墙体对于节能是至关重要的,把墙体分为外墙和内墙,外墙是建筑与外界发生热交换的关键部位,这种分法,可以明确墙体是否需要考虑热工性能,并提供相应的构造方式,这具有现实意义.

第二,从材料选择和构造方式来分:砌体墙、骨架式墙体、板式墙体、幕墙等;这种分法主要是根据墙体的材料不同和自身不同的构造方式进行分类.因为框架结构的墙体是不承重的,那么墙体不在承受荷载而得到了解放,墙体的设计变得更加自由,以适应不同的要求.采用这种角度进行墙体分类,可以明确墙体的具体材料和构造做法,对于工程管理、造价等技术工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通过这种分类阐述,我们就可以有效的避免学生在学习这一类主流建造方式的建筑做法时而受到这种纵横墙以及纵横墙承重的影响.同时也可以更加清晰的明确.这种按照建造体系来对建筑的构件进行分类解释,其优点是可以不同建造体系之间带来的混淆,也让我们的建造体系更加的清晰.

4 结论

本文仅就墙体命名引发的思考进行浅谈,尚有很多相应的类似的知识点需要再去琢磨,这样一个巨大的工作量由于篇幅有限,这里点到为止.

我们必须正视建造体系的变迁带来的具体构造方式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于建筑教育的影响;建筑教育也必须正视建造的时代性,快马加鞭的赶上变化以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为新时代培养更加合格的人才.

〔1〕盛培基.房屋建筑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96.

〔2〕杨维菊.建筑构造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32.

〔3〕李必瑜,魏宏杨,覃琳.建筑构造.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12.

〔4〕李必瑜,王雪松.房屋建筑学.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94.

G642

A

1673-260X(2017)09-0178-03

2017-06-27

猜你喜欢
建筑构造楼板命名
钢筋混凝土仿古建筑构造与抗震设计方法
预制叠合楼板的裂缝成因与防治措施应用研究
装配式叠合楼板施工质量控制
厨房、卫生间楼板渗漏的主要原因及防治
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建筑构造》课程教学实践研究
命名——助力有机化学的学习
四边简支PK 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楼板受力性能分析及应用
建筑构造课程教学路径探究
有一种男人以“暖”命名
为一条河命名——在白河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