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重返亚太及中国的战略应对

2017-03-31 13:34梁甲瑞
世界地理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中美关系南海

梁甲瑞

摘要:美国二战后一直控制着南海的战略咽喉,中国战略利益的延伸威胁到了美国在南海长期形成的控制地位,在此背景下,美国提出了重返亚太的战略,目的在于加强对南海的控制并防范来自中国的挑战,维持其全球霸主地位。本文从南海海上战略通道的视角去研究美国为何重返亚太。研究发现,美国介入南海问题是基于内在动因和外在动因。内在动因是美国的大战略决定了必然要控制海上战略通道以及美国欲把南海变成其全球第17条海上战略通道;外在动因是中国在南海的活动挤压了美国的海上战略通道空间。对中国来说,在不影响国家大战略以及海洋战略的前提下,应该合理地规划战略应对之策。

关键词:南海;海上战略通道;中美关系;大国博弈

2016年7月12日,南海仲裁法庭做出了非法无效的所谓最终裁决,中国即刻表示不接受裁决,并指责裁决不过是场“政治闹剧”和“一张废纸”。在裁决前夕,美国“里根号”和“约翰·斯坦尼斯”号双航母在西太平洋进行了联合训练。南海问题再次白热化,中国和美国在南海的博弈成为国际关系领域的焦点之一。2010年美国做出了把战略重心转向亚太地区的决定,2010年前后,美国改变了其亚太防务部署,使兵力更加集中于亚太海洋运输线。同时,美国对其太平洋舰队的水面舰只进行了升级,在关岛部署了洛杉矶级潜艇,并把一些舰只从大西洋调到太平洋,还计划把一些战舰永久停靠在新加坡。美国的战略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使得南海的航行自由对美国来说尤为重要。

目前学术界对于美国介入南海问题切入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维度。第一,美国的南海政策及其根源;第二,美国介入南海问题的地缘政治角度。综合既有研究,学术界还未有从海上战略通道的角度来系统研究该问题。海上战略通道是一个既古老又现代的重大战略问题,不论在列强争霸的过去,还是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向纵深拓展的今天,都曾发挥和仍将发挥重要作用。

另外,对于海上战略通道的概念,学界还存在不同的解释。从中西方战略家、军事家及学者赋予海上战略通道的实际意义看,海上战略通道是指国家战略乃至全球战略中,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海上交通要道,或者海上交通线的关键路段,多指海上通道和航线的咽喉部分。本文使用梁芳关于海上战略通道的概念,海上战略通道是指对国家安全与发展具有重要战略影响的海上咽喉要道、海上航线和重要海域的总称,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特指一些重要的海峡、水道、运河;二是指海峡及海上交通线附近的一些重要的交通枢纽岛国和岛屿;三是指海上交通线所经过的有特定空间限制的重要海域。综合而论,“海上战略通道”是具有特殊价值的地段,表现为:一是海上航线必经的地方,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二是海上航线使用率高的地方,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三是海上必争之地,具有重大的军事价值。从这个定义来看,南海地区是名副其实的海上战略通道。本文尝试从海上战略通道的角度来解释美国为何介入南海问题,并将尝试从战略通道的角度为中国提供破解美国遏制的应对举措。

1美国介入南海问题的内在动因:南海地区的海上战略通道角色

1.1美国大战略中对海洋的控制

自地理大发现以来,人类各个时期,总会产生世界性强国,其中相当一部分强国是海洋强国。海洋是海洋大国进行全球性机动的重要通道,具有全球通达的属性,因此占有海洋、控制海洋就成为大国崛起的重要途径。海洋大国要想实现全球贸易、占领海外市场、掠夺海外资源,海上战略通道就是其首先要控制的重要咽喉。

后冷战时代,海上战略通道作为地理政治的一部分,在大战略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与冷战时期的大战略相比,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美国大战略仍将包括两个核心要素:一是占绝对优势的海权;二是对欧亚大陆主要区域的主导权(以防止西欧或东亚出现一个占绝对优势的国家)。

与历史上曾出现的主导性海洋强国一样,美国大战略的首要任务仍将是保持占绝对优势的海权。海洋是当今经济全球化最主要通道和全球力量投送最主要手段。首先,尽管现代交通技术的不断进步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减少了世界范围内对海洋的依赖,但海洋对当今的经济发展仍然起到了重要作用,海洋对世界经济往来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其次,海洋是大国实施远程力量投送的主要手段,后冷战时代美国在世界范围内的一系列干涉行动主要依靠海运。由于美国经济严重依赖海外的资源和市场,因此,在21世纪继续保持对海洋的绝对控制仍是美国大战略的核心要素。对海洋的控制不仅关系到美国的经济繁荣及与世界其他地区问的联系,同时在很大程度上赋予了美国在世界范圍内实施影响的重要手段。事实上,当今世界海上通道的航行自由,并不是全球化而是美国优势海权的产物,即正是美国的优势海权保证了海上通道对世界各国的开放。

1.2南海重要的地缘战略价值

地理上,南海是一个半封闭的海域,涉及国家包括中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以及马来西亚和文莱,东北至台湾岛,西南至新加坡海峡,南通印尼的爪哇海,整个海域的面积大约为350万平方千米。海域有多条水道与太平洋、印度洋以及中国南海沟通,西南部的巽他以及龙目等海峡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海上通道。海域西部邻近的马六甲海峡是欧洲、非洲与西太平洋地区联系的纽带,是世界上航行最繁忙的海峡之一。例如,日本每年所进口的石油、铁矿石、有色金属、天然橡胶、棉花等约4亿吨物资,就是经过该海域及邻近海峡输入到日本国内,它不仅关系到日本平时的经济繁荣和发展,而且也影响到日本战争时期的胜败和生死存亡,因此日本海洋战略中的“保卫1000海里的海上交通线”的防卫范围就延伸到该海域。美国同样重视南海地区的利益,其每年从东南亚输入的天然橡胶、锡、铝、锌,也需要经该海域及邻近的海峡运到西太平洋地区。随着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增多,该海域对中国的航运事业日益重要。在当今区域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南海问题应放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进行解读。南海是重要的国际航道,是国际海运体系中的关键部分,直接关系全球经济。南海地区的海洋经济生机勃勃,对亚洲经济甚至全球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

南海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南有卡里马塔海峡通往爪哇海,北部有台湾海峡通往东海和黄海,东北部紧连巴士海峡沟通太平洋,西南部有民都洛海峡和巴拉巴支海峡通往苏禄海,是连接亚洲和大洋洲的重要通道。不仅如此,南海是西太平洋地区许多重要海空航线必经之地。一方面,它为周边各国特别是东北亚国家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相互往来提供了便捷的通道;另一方面,它也是整个东亚地区与欧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等地区开展海上经贸往来的必经之地。经过这一海域连接的东亚与中东产油国的航线对我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是这些国家的“海上生命线”。在南海中,南沙群岛占据着特别重要的位置。从地理上讲,南沙群岛是重要的战略通道。它处于越南金兰湾和菲律宾苏比克湾两大海军基地之间,扼守太平洋至印度洋的海上交通,是东亚通往南亚、中东、非洲、欧洲的必经之路;从海上运输方面讲,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延伸至马六甲海峡,是世界海洋运输最繁忙的海域之一,仅次于欧洲的地中海地区。据统计,每年有10万多艘舰船通过该海域,每天约有300艘船。世界一半以上的超级油轮运载着日本和韩国90%以上、中国大陆80%以上、中国台湾98%以上的进口石油,经过该海域。

1.3美国在南海有重要的海上战略通道利益

毋庸置疑,美国是南海争端升级的重要原因,南海争端升级是其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具体体现之一。美国向来重视海上战略通道的地位与价值。美国以保护海上航行自由为名,制造南海危机,煽动菲律宾等国与中国相争,从而维护其在南海的利益。长期以来,出于争夺世界霸权的需要,美国极力控制海上战略通道与岛屿。1986年2月,美国海军宣布将控制世界上16个最具有战略价值的通道。这16个战略通道中大西洋有7条,地中海有2条,太平洋有5条。30多年来,美国在这16个海上战略通道周边部署了大量的兵力,对这些航道实行严密的控制。有学者判断美国已将南海列为必须控制的全球第17条海上战略通道。从美国海军在南海的动向看,其控制海洋的方式由主要控制海峡和咽喉向控制重要海域转变。为了达到控制南海地区海上战略通道的目的,美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频频派EP-3型侦察机抵近南海进行侦查;最近其双航母编队驶入南海,美军在南海的一系列动作最主要的目的是要控制南海这一海上战略通道。

美国认为所有国家都应享有包括航行在内的公海自由。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56条和87条规定,任何商业舰船和军事舰船都享有这样的公海自由,但这与任何沿岸国均享有12海里邻海主权的国际惯例相悖。为此目的,自2007年起,美国每年都在中国海域进行多边“行动宣示”。美国认为南海的无障碍通行有着重要意义,主要因为:第一,基于国际贸易。每年有超过5万亿美元的贸易是经过该海域,其中包括美国的1万多亿美元的贸易;第二,无障碍通行有利于保持美国的军事投送能力,范围不只是在东亚,而且在世界范围内。这样美国军舰可以从西海岸和日本穿越南海进入印度洋和波斯湾。如果敌对力量控制了这一地区,它将能够阻断大部分日本的石油和天然气进口并阻隔美国和其同盟国在这一区域的航运。美国国会通过的《美国海外利益法案》宣称,南中国海的航行自由对美国及其盟国的国家安全“至关重要”,任何使用武力夺取该区域岛屿的行为将引起美国的“严重关注”,并表明了使用一切手段介入该地区事务的意向。为了确保对海上战略通道的控制,美军不承认任何国家对有争议海域的主权要求,同时,每年都在南海通过军舰通航或者军演的形式确保“在该海域自由航行的权力”。

从安全角度上讲,南海地区的海上战略通道对美国有着重要的地缘战略意义。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包括的几大战略地区多集中在该通道沿线附近。美国在1998年公布的《东亚地区安全战略报告》中指出,确保航行自由,保护海上通道,特别是马六甲海峡及其他能源供给线的安全符合美国的经济和安全利益。由于南海周围多个具有战略意义的海峡的存在,使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及地缘政治作用倍加重要。曾有西方媒体宣称,因为南海海底地形极其复杂且海水极深,若在斯普拉特利群岛深水中潜伏一艘核潜艇,就能抵消在菲律宾苏比克湾的美国第七舰队部署的大部分兵力,并且能够控制半径为4000公里,包括世界三分之一人口的地区。人们因此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谁控制南海谁就将控制东南亚”。为了保证对海上战略通道的控制,美国在2007年发布的《21世纪海上力量合作战略》中指出,当冲突威胁到全球体系和美国利益时,美国海上力量将随时准备与国家的其他力量和多国力量一道应对威胁,并进入那些阻止美国进入的地方,为国家快速应对危机提供所需的手段。美国决不允许发生海上力量无法自由地集结和自由出入的情况,不允许对手封锁重要的海上交通与商业要道并切断全球供应链。海洋安全问题关系到美国重大的国家利益。维护公海自由是美國国家的最优先任务。

2美国介入南海问题的外在动因:中国挤压了美国的战略通道空间

中国文献记载了最早的南海航路,中国历代图书对南海航路史的记载最详细,以中国人命名的南海地名最多。南海航路由最初汉代的两条,到六朝时期增加了苏门答腊岛、爪哇岛的两条,以及到加里曼丹岛的支线,宋代增加了东洋航路两条,宋元时期的爪哇海、弗洛勒斯海、班达海、苏禄海、苏拉威西海也增加了很多航路;明代又有环绕苏门答腊岛南部的航路,南海中部的航线更加密集。中国对九段线南海的主权要求可以追溯到中国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1992年,中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与专属经济区法》,强调了本国的领海主权,以及对毗邻区域的控制,表明了保护国家安全、海上权利及本国利益的决心。1996年,中国通过了《领海基线声明》来连接中国大陆沿海的基准点与其海岸线,该声明还明确了领海基线,将西沙群岛囊括在内。

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海洋社会发展开始进入全面的、整体性增长时期。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这不仅意味着“海洋强国”成为国家战略,而且标志着我国海洋事业已正式进入全面发展阶段。2013年7月,习近平主席指出,“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近年来,我国政府也一直在致力于从国家战略层面重建“海上丝绸之路”,重建的目标不仅是打造新时期的海上航运线路,更是为构建起我国与世界各国间的科技文化流通通道,海上通道对我国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已被政府充分认识到。

南海对我国具有重要的经济和安全价值。南沙群岛海域有8个含油盆地,总面积约41万多平方公里,油气资源量为349.7亿吨,有“第二个波斯湾”之称。目前中国对海外能源和矿产资源依赖十分严重。根据2009年1月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9提供的数据,如果不加强抵制勘查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到2020年,中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将上升到60%。这种外向型经济使得中国对于海上安全的依赖不断上升。中国80%以上进口的石油都要经过南海海域。从军事安全上看,南沙群岛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通道和南疆安全的重要屏障。南沙群岛水下暗礁和火山密布,暗流涌动,是潜艇训练和隐蔽的良好场所。借助复杂的地貌,我国潜艇编队可能会成功避开西方国家的跟踪和监视,突破岛链封锁,进入西太平洋执行战略任务。為了更好地控制南海地区的海上战略通道,我国政府从战略层面采取了一系列做法,同时压缩了美国在南海地区海上战略通道的空间,使得美国近年来不断直接或间接介入南海问题。

第一,南海岛礁建设增加了美国的担忧。自2013年9月开始,中国陆续在赤瓜礁、东门礁、华阳礁、南薰礁、永暑礁、美济礁、安达礁和渚碧礁8个岛礁进行填海工程,规模超过809公顷。2015年6月16日,外交部部长王毅宣布,中国即将停止填海工程并将继续在人工岛屿上进行基础设施建设。2015年年初,卫星图像显示,中国在东门礁的土地复垦从380平方米扩展到75000平方米,南薰礁、华阳礁、安达礁和美济礁也都在建设当中。从海上战略通道的角度考虑,中国所控制和进驻的岛礁,由于水深条件较好,而且在各大水道附近,因此扮演着海上战略通道中的战略岛屿的角色。2016年7月13日,中国政府征用的民航客机对美济礁、渚碧礁的新建机场成功实施了校验飞行,数据表明两个机场具备了保障民航客机安全通行的能力。对中国而言,对岛礁的扩建能够扩大战略纵深,有助于强化对岛礁的实际控制,进而实现对海上战略通道的控制。

尽管中国一再声明,在南海的岛礁建设活动是中国主权范围之内的事情,完全合法、合理、合情。然而,中国岛礁的快速建设超出了域外大国的心理底线。2015年4月,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哈里·哈里斯称,中国正在建造一个沙子长城,其填海工程是一个成熟的战略。意图虽不能确定,但可能是为了加强力量投射。通过加强监测和预警能力,在南海拥有实际上的防空识别区。2015年6月,美国国务报告宣称,中国岛礁建设包含军事、外交和法律维度,引发了是否当发展应对中国的战略以及当下战略是否不充分的探讨。美国负责东亚事务的助理国务卿丹尼尔·罗素表示,中国填海工程史无前例,具有明确的军事性质,未来将可能继续加快速度。中国的岛礁条理清晰、规划明确,似乎要用岛屿和要塞构筑一个庞大的网络,以更有力地执行九段线政策,未来可能建立防空识别区。他还称,中国的土地复垦破坏了东南亚的和谐与风水,这与中国“做东南亚好邻居与和平崛起”的表态相悖。美国国防部正考虑向人工岛派遣舰艇和飞机。美国五角大楼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中国岛礁建设的意图虽仍不明确,但是中国在尝试通过完善基础防卫设施来改变事实。实际上,防空识别区频频牵动美国南海安全的神经,是美国对中美力量对比变化的反应。2015年2月,美国海军战争学院中国海事研究所所长彼得·达顿称,中国的野心可能会超越单纯的军事实力,而建立防控识别区。美国判断中国在南海动机的关键就是中国是否会设立防空识别区。因而,美国意识到应该威慑中国“在争议海域单边探索能源,对外国船只的强制行为,设立防空识别区”的短期政策。

第二,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间接提高了南海海上战略通道的地位。中巴经济走廊是李克强总理2013年5月访问巴基斯坦时提出的,初衷是加强中巴之间交通、能源海洋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两国互联互通,促进两国共同发展。2013年底,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中巴经济走廊作为“一带一路”的有益补充,战略重要性进一步提高。2015年3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和行动》中明确指出,中巴、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关联密切,要进一步推动合作,取得更大进展。对中国来说,中巴经济走廊可以使中国扩大能源进口路径,避开传统咽喉马六甲海峡和存在主权争议的南海,把中东石油直接运抵中国西南腹地。如果以瓜达尔港为出口的中巴经济走廊打通,中国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将明显降低。瓜达尔港紧扼从非洲、欧洲经红海、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通过东亚、太平洋地区的重要航道,是印度洋上的咽喉要地,有重要的地缘战略价值。从中东进口的石油如果能通过瓜达尔港,经中巴经济走廊进入中国,这将使得中国目前经马六甲海峡的石油运输航程缩短85%。

一直以来,美国对马六甲海峡非常重视。马六甲海峡连接南海和安达曼海,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世界货物的三分之一都要经过马六甲海峡,全年约有价值5000亿美元的货物在此通过。经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南海的邮轮是苏伊士运河的3倍,是巴拿马运河的5倍。对东亚国家来说,马六甲海峡是必经的航线。对美国来说,马六甲海峡是其全球要控制的16个海上战略通道之一。布热津斯基指出,马六甲海峡是控制亚太地区大国崛起的关键。目前,美国取得了新加坡海军基地的部分使用权,并继续援建马六甲沿岸的一些军事设施。在“重返亚太”的大背景下,一旦中美在南海发生军事冲突,美国可以封锁中国80%进口石油必经的马六甲海峡,进而掐断中国的经济命脉。然而,由于中巴经济走廊可以使中国避开马六甲海峡,这等于削弱了美国控制马六甲海峡的主要功能。当下,巴基斯坦计划部部长伊克巴尔要求相关部门加快中巴经济走廊的进度,特别是瓜达尔港建设和西部通道建设。在中国意欲摆脱马六甲海峡的背景下,美国必须寻找新的海上战略通道来继续干扰中国的能源运输路线。随着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加速,美国介入南海问题以控制新的海上战略通道的目的越来越明显。

第三,海上丝绸之路的南太平洋终端建设对美国在南海形成牵制。《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和行动》中明确指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点方向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从中国沿海过南海到南太平洋。凭借数量众多的岛屿、海峡群、海上航线的必经之地、未来的石油运输通道以及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南太平洋将会成为新时期的海上战略通道。从地缘角度看,中国的海域是一个半开放、半封闭的海域。中国进出大洋的通道被环形岛链所阻碍,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人,在战时很可能被敌方拦腰所截。再者,现代海军兵力的远距离打击能力不断提高,如果不能在足够远(1000海里以上)的距离上拦截和打击敌方的兵力兵器,就无法保障国家海上方向的安全。一旦发生危机或战争,海洋强国完全可能封锁我国北部的琉球群岛诸水道,在中部和南部的海上战略通道,如马六甲海峡、龙目海峡等进行封锁,因此延伸我国的安全利益尤为重要。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南太平洋地区的参与力度,广泛发展同太平洋岛国的友好合作关系,这对我国维护该地区海上战略通道的安全以及减弱过分对传统海上咽喉要道的依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控制南太地区海上战略通道也将会对美国在南海的介入形成牵制。一直以来,美国把南太平洋视为自己的“内湖”,不允许区域外的势力进入该地区。随着中国在该地区扮演越来越积极、主动的角色,美国不得不重视南太平洋地区重要的地缘战略价值。奥巴马在2014年宣布要把美国的“太平洋偏远岛屿海洋国家保护区”的面积,从8.7万平方海里扩大到大约78.2万平方海里。新扩大的区域跟美国控制的岛屿和环礁相邻,包括从这些岛屿向外延伸的200海里水域。中国在南太平洋地区给美国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这将会在某种程度上分散美国在南海的精力,形成某种程度上的牵制。在博弈论里,每个行为者的决定取决于其他行为者的决定。因此,美国为了削弱中国在南太平洋地区的影响力,也将会在南海问题上给中国制造更多的麻烦。

3中国安全视角下的战略思考

根据我国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和行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的终端有两个,一个是欧洲,另外一个是南太平洋。然而,不管终端在哪,南海都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是新时期中国需要打造的海上战略通道。对美国来说,控制南海地区的海上战略通道是针对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反应。对我国来说,在不影响国家大战略以及海洋战略的前提下,应该合理地规划战略应对之策,破局美国在南海围堵中国的战略。

第一,加强中巴战略通道建设。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俄罗斯、印度、欧盟等全球主要力量也纷纷调整自身的地缘战略。大國地缘政治、地缘经济的新一轮竞争日趋激烈。当前美国战略重点“东移”、欧印俄等“东望”“东进”之际,地处亚太中心位置的中国,不应该将眼光局限于自己的沿海疆域、传统竞争对象与合作伙伴,而应该有“西望”“西进”的战略谋划。中巴经济走廊是中国“向西开放”的必然结果,这不仅可以使中国扩大能源进口路径,还可以避开存在主权争议的南海,淡化中美在南海的地缘政治博弈。从官方文件可以看出,中巴经济走廊不仅是一条连接中国新疆喀什和巴基斯坦瓜达尔的公路、铁路、油气、光缆“四位一体”的通道走廊,而且是一条沿线配备数个经济特区和大量社会合作项目的发展走廊,也是一条共赢之廊。中巴经济走廊对巴基斯坦也是一个机遇。目前巴基斯坦国内经济低迷,能源短缺,社会矛盾突出,谢里夫主打经济牌,希望尽快搭上中国经济发展的快车,兑现“亚洲之虎梦”的承诺。与此同时,巴基斯坦面临的地缘政治环境比较恶劣,欲在地区格局变动中占据有利位置,需要得到中国的支持。中巴经济走廊已经成为双方合作的焦点。2014年,李克强在会见谢里夫时指出,“中巴经济走廊为两国务实合作搭建了战略框架,是中国同周边互联互通的旗舰项目”。谢里夫表示,“巴方愿同中方落实好巴中经济走廊等重大合作项目,促进两国和地区的共同发展”。两国政府初步制定了修建新疆喀什到巴方瓜达尔港的公路、铁路、油气管道及光缆覆盖“四位一体”通道的远景规划。两国将在沿线建设交通运输和电力设施,预计总工程费将达到450亿美元,计划于2030年竣工。

中国政府应该创造条件,鼓励更多的企业去巴基斯坦投资,同时找准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合作的切入点,可以考虑把通道建设、能源合作、反恐及地区合作作为切入点,夯实双方合作的战略框架。通道建设方面,要积极推进喀喇昆仑公路、卡拉奇拉合尔高速公路瓜达尔港口运营等,早日确定走廊的具体走向;能源合作方面,优先建设水电站,帮助巴基斯坦解决电力短缺问题。卡洛特水电站已经成为中巴经济走廊优先实施的能源合作项目之一;反恐方面,努力解决两国边境的稳定问题,防止外来势力操纵两国国内的民族冲突;地区合作方面,建设更多的工业园区和完整的配套工程,为其他项目合作提供条件。

第二,加快中缅战略通道建设。缅甸是位于中国、南亚、东南亚的联结点,是中国通往印度洋的最近通道,也是中国通往印度的最佳通道的必经之地。中国提出了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构想,是次区域合作的尝试。目前中缅战略通道建设包括已经建成的中缅油气管道和未建成的中缅铁路。中缅两国2009年签订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缅甸联邦能源部关于开发、运营和管理中缅原油管道项目的谅解备忘录》,增加了一条马六甲海峡之外的海外原油进口大通道。中缅油气管道包括原油管道和天然气管道。2013年9月,天然气管道全线贯通,开始输气。2015年1月,中缅石油管道全线贯通,开始输油。这条能源进口通道与经过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海到达我国的海上通道相比,用巨型油轮把油气运到皎漂港,再经陆上管道,从云南瑞丽进入我国境内,运输距离缩短近1200海里,对于破解美国在南海对中国的围堵具有重要意义。中缅原计划沿着中缅油气管道的线路,修建皎漂至瑞丽的铁路。中缅铁路从西南向东北贯穿缅甸中北部,经由云南瑞丽进入中国,直通昆明,被称为中国西南战略大通道。然而,由于缅甸转型后内政外交的变化、沿线居民的反对等原因,中缅铁路建设的进程很缓慢。自2010年大选后,缅甸开始了全方位转型。对中国而言,要密切关注缅甸国内的局势,尤其是缅北地区。缅北地区是中缅陆水联运和油气管道等多个合作项目的必经之地,也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必经之地。缅北冲突不仅影响着双方边境经济合作,还会影响中缅战略通道的建设。中国是缅甸最大的外资来源国、最大贸易伙伴和最大顺差来源国,因此双方如果能够克服一些障碍,加强合作,中缅铁路的进程将会大大加快。

第三,强化南海岛礁建设。南海岛礁建设不仅可以增加我国在南海地区的战略纵深以及保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安全,还具有重要的民用功能。一是对南海海域航行安全有保护作用。南海、南沙航线海况复杂,一些区域险礁较多,对过往船只的安全有很大威胁,南海岛礁建设可以有效为我国和他国船只提供导航服务,保护航行安全。二是能够提供优质的国际公共产品。在海上联合搜救、气象观测和预报、海上测量等方面,通过岛礁建设,中国能够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和数据。在美国介入南海问题力度越来越大的背景下,中国应该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不移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同时保持一定的灵活性。一方面,中国需要继续推进南沙岛礁建设,按计划完成岛礁各项设施的工程建设,坚定维护自身权益。应赋予相关岛屿一定的军事功能,以应对来自不同方向的威胁。另一方面,要保持立场的灵活性,巧妙行事,对已经建成的岛屿设施可以开放其国际功能,这既可以履行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承诺,也是展示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途径。

4结语

本文主要从南海海上战略通道的视角剖析了美国重返亚太的动因,南海的海上战略通道角色是美国介入南海问题的内在动因。如前所述,海上战略通道是具有特殊价值的地段。其价值表现为:一是海上航线必经的地方,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二是海上航线使用率高的地方,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三是海上必争之地,具有重大的军事价值。从这个定义来看,南海地区是名副其实的海上战略通道。在美国的大战略中,对海洋的绝对控制是首要任务。美国向来重视海上战略通道的地位与价值。长期以来,美国出于争夺世界霸权的需要,极力控制海上战略通道与岛屿。因此,美国必然会介入南海问题。中国挤压了美国在亚太地区海上战略通道的空间是美国介入南海问题的外在动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南海岛礁建设增加了美国的担忧;第二,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间接提高了南海海上战略通道地位;第三,海上丝绸之路的南太平洋终端建设对美国在南海形成牵制。对我国来说,在不影响国家大战略以及海洋战略的前提下,应该合理地规划战略应对之策,以破局美国在南海对中国的围堵,如加强中巴战略通道建设、加快中缅战略通道建设和强化南海岛礁建设等。

猜你喜欢
中美关系南海
南海明珠
南海农民赤卫军
美国威胁 南海安全
APsychoanalysisofHoldeninTheCatcherintheRye
中美关系已不是说翻就翻的“小船”(观察家)
美出动“海神”侦察南海
许利平:处理南海争端拟虚实相间收放自如
“冷战与中美关系”学术研讨会在西安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