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支持建设南山牧场

2017-03-31 20:54路明
湘潮 2016年12期
关键词:王老王震南山

路明

1973年3月,邵阳城步县的南山迎来了新的春天。

那个月,我随时任邵阳地革委副主任的老红军邹毕兆前往南山调研。

邹毕兆说,他于1934年12月随同红军中央纵队走过南山,那年他20岁。时隔39年后,他再次上南山,已经是59岁的老人。但他仍然步履矫健。邹老回忆39年前第一次过南山:红军大队人不停步,马不停蹄。但他们仍然被眼前的万古荒原所吸引。有的说“这么好的草原不利用开垦,连一户人家都没有,真是罪过”,有的说“这里可以办个大农场”……这些可敬可爱的红军前辈,在革命的危急时刻,想得更远、更多、更深。

调研之后,我们就赶赴长沙、北京,向省委、国家有关部委汇报。后来,邹老得知老领导王震已经在国务院分管这方面的工作,更是喜出望外。他高兴地对我说:“王老当年也走过了南山,他最能体验下情,抓工作又是雷厉风行,南山牧场大有希望!”在向王老汇报前夕,他让我连夜整理材料。在首都东单外贸招待所简陋的居室内,我们两人彻夜未眠,已经年近花甲的红军老英雄竟然陪我加了一个晚上的班。

1974年7月18日下午3时,在北京东城东四北大街十条一个普通的四合院内,我们见到了当时任国务院生产组成员、协助周恩来总理抓业务的王震。王老亲切地说:“小邹!这个八十里南山,红军长征时就走过,很多人说在南山可以办个大牧场。现在青年垦荒队已在山上坚持18年,养牛养羊成功,可喜可贺!”当邹毕兆汇报到南山附近群众为支援红军做出了贡献和牺牲时,王老眼睛湿润了,他说:“群众当年支援我们粮食、担架、人员,安置伤员,群众没忘记我们,我们也没忘记他们,我们一定把南山建设好。过去打日本、打蒋介石,你们做过贡献,现在建设社会主义,你们还要流大汗出大力,把奶、菜牛外贸基地建设好。这次我到日本访问,1部小汽车只卖55万日元,而1公斤牛肉要5500日元。日本人年均喝奶100公斤,而我国人均只6公斤。过去日本人长得矮,现在年轻人长得高了。我们要多产肉奶,人民要多吃,还要出口创外汇!”

几天后,王老又召见我们。他亲自带领我们去北京市牛奶公司调查。当他得知这个公司的5000头奶牛平均年产奶4吨、年年盈利时,高兴地对我们说:“这就是你们努力的方向!你们办场18年,年年亏损,就是因为没有抓到牧草转化为牛奶这个关键。”当他了解到该场每年生下的小牛中有—半是小公牛要处理宰杀以免浪费牛奶和饲料时,他对我们说:“毛主席说过,牛是农民的宝贝,你们要引进良种,发展母牛挤奶,还要发展公牛做菜牛出口。你们是毛主席家乡,要和北京、上海牛奶公司比赛!”

又过了几天,王老和秘书伍绍祖(后任国家体委主任)带领我们到国家外贸部,见到了时任外贸部副部长(后来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的姚依林。王老对他说:“我在南山搞了个点,要把它建成乳肉牛外贸基地,请你支持。”姚依林高兴地答应了,立即要我们着手写出具体方案,并很快批示贷款500万元修通上山公路,同时还拨给城步县10辆旧的日式载重汽车。

过几天,王老又召见了我们,要我们拿他的亲笔信去北京厢红旗牛奶场商谈调运荷兰黑白花奶牛。第二天,他又带领我们去北京农业大学找校长、书记请教畜牧专家,同时打电话要铁道部支持运牛、写信给工程兵司令商请支持推土机械。后来,他干脆直接派我拿他的亲笔信去上海市找分管农业的市领导,请上海支持优良奶牛和奶粉厂设备。同时,他又亲笔写信给时任湖南省委书记的张平化。信中说:“建设好南山具有重要意义。南山地处大三线,建成后将是一个战备奶粉库和肉库,同时也关系到填平补齐我国南方山区肉畜牧业的空白问题。必须闯出一条我国自己的山区现代化养牛业的路子,做到出经验、出产品、出良种!”

王震工作繁忙,日理万机,却真心实意地关怀着城步县的发展、南山的事业,体现了老一代革命家对革命老区的感情。1974年10月11日,在王老的客厅内,他转动着地球仪对我们说:“我们既要胸怀祖国,又要放眼全球。我们一定要把南山建成现代化大牧场。我去世后就把我的骨灰埋在南山,我要看着你们建设南山!”听了这话我激动得热泪盈眶。我在日记中曾记下当时的心情:“一位共和国开国上将,对待祖国南方的一块高山荒原竟是这样倾心和重视,而我作为这块土地上的县委领导之一,能不热血沸腾、席不安枕吗?王老对土地的热爱,对老少边穷地区人民的热爱,对工作火样的热情,不值得我学习一辈子吗?”

在王老的关心指导下,我們到北京农业大学聘请冯仰廉教授(现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名誉理事长)为顾问。他受王老重托,三上南山,曾赋诗说:“誓将冬茅化鲜乳,不让寸土空仰天!”

在王老的关怀下,一批良种奶牛从北京、上海运上了南山,一条30公里长的公路修成了,一个装机容量600千瓦的水力发电站发电了,—座日处理10吨鲜奶的现代化乳品厂建成了,一个罐头加工厂投产了……

猜你喜欢
王老王震南山
“要是”的作用
“办”“为”和解
在深秋,共南山
八旬“高龄青年”爱玩乐
青花瓷里觅南山——江西
与民谣诗词相伴的九旬老人
小种子的“挺一挺”
养生没有“铁规律”
老人和孩子
冬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