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科技园运行状况及改进举措研究

2017-03-31 06:33张岩李明
时代金融 2016年36期
关键词:政策建议创业教育基地

张岩+李明

【摘要】“双实双业”基地是学校产学研结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实现学校、企业、学生多方互动共赢。然而,基地建设仍面临着以下挑战:各级政府的政策落实问题遭遇瓶颈,各级部门的利益协调机制不健全,基地的监管和评估机制不健全,基地建设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不够。因此,一方面,基地亟待拓宽政策扶持的内涵和力度;发挥市场运作规律,建立政产学研联合机制;完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建立长效绩效考评机制;组织基地间交流,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另一方面,基地的大学生企业亟需加快扶持政策出台,着力推进政策实施;发挥科技园和高校优势,培育良好的学生创业平台;建立有效交流机制,营造良好的学生创业环境。

【关键词】创业教育 国家大学科技园 “双实双业”基地 政策建议

一、引言

为了顺应全球知识经济变革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发展趋势,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对人才的需求[1],顺应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的时代需要[2],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我国在21世纪初就开始启动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试点工作。高校是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重要载体。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的重要战略之一。然而,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仍然“处于创业活动层面,发展基础薄弱”[3]。为发挥国家大学科技园在创新创业人才培

养、推进科技创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科技部、教育部于2009年决定在大学科技园中推动大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工作。2011年,两部委联合发布《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认定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提出了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学科技园或其他园区,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创业和就业的综合服务平台,简称“双实双业”基地。基地通过落实和完善创业就业扶持政策,打造创业就业实践平台,已经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机制,成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补充模式。通过考察基地现状,挖掘基地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而寻求破解对策,将有利于深入推进基地的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基地对大学生创业就业的引领价值和功能。

二、基地建设的进展

作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平台,“双实双业”基地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多方共赢。在问及“您认为科技园和‘双实双业基地在您创业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时,一半以上的学生企业负责人认為作用比较大,近三分之一的负责人认为非常大。10%的负责人认为一般,1%的负责人认为基本没有。可见,基地在促进学生实训、实习、创业、就业方面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一)基地初具规模且呈现非均衡性和差异性发展态势

调查显示,基地在容纳企业数量、孵化学生企业数量、提供学生实习或就业岗位数量、提供创业场地方面已经初具规模,并且呈现出非均衡性和差异性的发展态势。第三,基地提供的学生实习或就业岗位数量。基地提供学生实习或就业岗位的园区企业共有3843个,平均每个基地有61个。其中,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园提供的学生实习或就业岗位最多(300个),昆明创业园提供的学生实习或就业岗位最少(9个)。基地共接收实习大学生26901名,平均每个基地接收427名大学生实习。其中,南昌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接收的实习大学生最多(2154名)。另外,基地共接收就业大学生14868名,平均每个基地接收236名大学生就业。其中,华中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接收的大学生就业数量最多(1442名),南通大学科技园接收的大学生就业数量最少(11名)。第四,基地的创业场地规模。基地共有创业场地面积541548平方米,平均每个基地为8596平方米。其中,湘潭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的创业场地面积最多(30000平方米),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创业场地面积最少(200平方米)。

(二)基地提供了良好的创业学习交流平台

“双实双业”基地致力于发挥大学科技园在开展大学生实训、实习、创业和就业的实践平台功能,通过为大学生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开设与创业相关的讲座、承办或主办大学生创业竞赛活动、为学生创业企业提供公共服务、为大学生开辟实习场所,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锻炼自我、提高自我的良好平台以及更多的成长与成才的机会。以基地承办或主办的大学生创业竞赛活动为例,部分大学科技园承办或主办了多达三场的创业竞赛。很多基地的负责人和科技园创业者都很认同基地的这项功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技园的一位创业者表示,“基地为创业者提供了一个真实理想的创业场所,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创业氛围,打造了一个非常有益的创业学习交流的平台。基地与大学的亲密契合为创业者提供了丰富的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源,为创业者建设了一个精神家园。

(三)基地落实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

“双实双业”基地依托大学科技园的人才培养工作,进一步“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育模式,开辟了自由、灵活、内容丰富、针对性强的教育方式,为学生提供集传统课堂教学、深入企业实践教学、自行创办企业实践等于一体的教学手段,能有效提升学生能力”[4],促进了大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促进了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和身心健康成长。大部分基地负责人和创业者都对基地的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基地最为重要的作用体现在其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方面的引领作用。北京科技大学“双实双业”基地负责人表示,“相比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和创业课程等渠道,基地的主要功能是实现人才的培养,一方面培养未来的企业家,另一方面培养大学生创业者。科技园在大学生创业就业的过程中更容易、更有实际意义,科技园所能提供的支持和指导更具有实战性、更具有实效性。

(四)基地塑造了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双实双业”基地具有培育创新创业精神的有利环境。一方面,这个平台中不乏有学生创业的成功者,其创业经历对大学生具有标杆示范作用,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启蒙和培育之地;另一方面,这个平台包含了鼓励创新创业和宽容失败的文化环境,能够提供管理培训和咨询辅导,使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观念及创新创业精神得以提升,帮助具有创新创业想法的大学生实现理想[5]。基地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学科技园或其他园区等设立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具有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大学生,并进一步塑造和培育了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调查显示,尽管三分之二的学生创业企业负责人没有取得过科技成果,但是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创业企业负责人取得过国内外专利或成果奖,国内专利(27%)、省部级科技成果奖(3.4%)、国外专利(1.0%)、国家级科技成果奖(0.8%)。这些具有创新激情的大学生进入基地,不仅会有助于挖掘自身的创新潜能,也为基地建设增添了无限的创新活力。人民大学“双实双业”基地负责人表示,“基地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业精神。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举办的创业教育培训多侧重于创业理论知识传授,而大学生在科技园中能够真正创办企业,这里的环境更真实,为创业者提供了真实的创业实践经验。”

三、“双实双业”基地建设的问题

(一)基地建设缺乏充分而持续的政策保障

为了全面推动基地的建设,各级政府和高校近几年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采取了相应的举措。然而,调查显示,基地及园区反应最多的问题都与政策有关。第一,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无法满足基地发展的要求,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基地工作的有效开展。在问及“您希望政府和‘双实双业基地在您创业过程中提供哪些支持政策,包括目前已有的支持和今后应该有的支持”时,学生企业负责人反映最多的政策包括:“提供专项基金政策”(28.20%)、“税收减免政策”(27.30%)和“投融资政策”(23.10%)。而在问及“地方政府为学生创业企业提供的政策支持有哪些”时,学生企业负责人反映最多的政策包括:“减免工商注册费用”(19.9%)、“提供创业基金”(16.6%)、“提供贷款”和“减免税收”(12.6%)。由此可见,基地预期的相关优惠政策扶持与政府实际提供的政策之间存在偏差。第二,政府提供的基地发展配套政策落实不到位。学生企业负责人反映,地方政府为学生创业企业提供的政策支持主要包括:“其他支持政策”(11.9%)、“其他財政补贴”(11.3%)、“评估奖励”(6.0%)和“没有”(2.6%)。这表明,教育部和科技部的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的配套措施不够细化,难以落实。大学生创业税收减免政策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配套政策,缺乏充分而有效的补贴和奖励机制。

(二)基地建设缺乏有效而科学的管理和评估

基地的健康运行离不开内部组织机构的有效管理和外部监管部门的科学评估。然而,调查显示,基地在这两个方面均存在不少问题。第一,基地缺乏有效的内部管理机制。一方面,部分基地没有建立工作人员的管理机制,部分人员在科技园工作获得经验后,都流动到投资公司,青黄不接的人员的流失导致基层工作没人做。因此,基地的负责人呼吁在相关政策的扶持下解决基地团队稳定的问题,以保障基地的基本运营。另一方面,部分基地没有建立明确而严格的淘汰机制。在问及“‘双实双业基地对在园学生创业企业有无淘汰机制”时,选择“有的”占80.4%,“没有的”比例是19.6%。第二,基地缺乏科学的外部评估机制。《办法》明确规定了“双实双业”基地的认定条件,教育部、科技部也要对基地进行定期评估。在问及“地方政府出台了哪些政策鼓励科技园(开发区)举办‘双实双业基地”时,选择“评估检查”的比例为27.2%。这表明,基地建设的监管和评估机制不够健全。例如,在基地的监管和评估方面,某基地负责人称,“上级部门对挂牌单位没有实际支持,后续缺乏评估”。另外一个基地的负责人则认为,“基地建设的实效性有待提高,从概念性的层面过渡到实际操作性的层面,进一步促使基地建设更有落地的东西”。尽管今后教育部和科技部可能会加大监管和评估的力度,个别负责人还是很谨慎地指出了基地建设的局限性,“基地建设很重要,但不能作为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主渠道”。

(三)基地建设缺乏与政府和高校之间的深度协作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国家大学科技园为依托的基地直接肩负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的功能。尽管基地在促进大学创业就业以及实习实践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基地的价值和作用毕竟是有限的。基地与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融合协作力度不够,呈现出一定的非均衡性。一方面,高校对基地建设的支持力度较为充分。调查显示,基地的合作高校采取了积极的措施来支持科技园举办基地,主要包括“得到教师指导”(33.1%)、“联合申请项目”(29.8%)和“使用校内公共资源”(27.8%),而在“资金或减免费用”(7.9%)方面支持力度较弱。另一方面,高校对基地建设缺乏广泛而有效的宣传途径。在问及“您进入‘双实双业基地之前,对它的了解程度”时,一半以上的学生负责人选择“了解一些”,三分之一的负责人认为“比较了解”。而在问及“学生创业企业进入双实双业基地孵化的最主要方式”时,仅有9.4%选择“基地主动介入”。一段时期以来,我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的过于形式化,大学生入园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内容的空泛化”[6],影响了以大学科技园为主要载体的基地在高校中深入推广其建设理念和模式,削弱了基地对大学生创业就业的吸引力,降低了大学生对基地定位的认知水平。因此,有必要突出基地和高校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双主体”地位,创新“双主体”创新创业教育的协作模式,实现基地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深度融合。第二,各级部门之间的利益协调机制不健全。《办法》明确了有关部委、各级地方政府相关部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学科技园或其他园区的职责。政府的职责定位是“引导与鼓励”,高校的职责定位是“支持与配合”,基地的职责定位是“执行与落实”。但是,由于国家层面、地方政府层面和高校管理机制上的“条块分割”,不同部门间的资源配置不均衡,不同部门间的利益协调不通畅,导致基地在实际执行和落实相关政策过程中遭遇瓶颈,难以形成综合性、协同性的基地,难以有效地支撑大学生实习、实训、创业、就业的发展战略。

四、基地建设的建议

基地的深入发展离不开政府、市场和大学的作用机制,需要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作用,遵循市场的运作规律,挖掘大学智力资源以及大学创业企业的潜力。同时,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托大学的学科优势,培育出一批知识和创意密集型大学生创业企业。

(一)拓宽政策扶持力度,着力推进政策落实

建议各级政府为大学生创业及基地运营机构制定更多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支持基地建设工作,提高对大学生创业的社会服务能力,吸引各类资源参与到大学生创业工作中来,为大学生创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建议政府针对基地内的大学生创办企业、纳税、经营、项目申报、专利申请等多个方面出台适用于国家所有地区的标准化政策,赋予基地特有的权利和资格,促进基地的良性发展。建议加大地方政府对高校学生创业的支持力度。在现有各职能部门的基础上,地方政府可由主管部门牵头,联合高校、社会机构建立“高校学生创业工程”管理部门,并推动出台支持力度更大的高校学生创业优惠政策,在创业项目、场地、资金等具体层面上。

(二)明确各利益主体的责权利,推进基地建设的健康持续发展

第一,明确各级部门的责任,推进各项政策的落实。建议拓展对基地政策扶持的内涵,让基地服务平台获得切实的支持,更有实力拓展相关业务,更好地服务社会。建议发挥市场化运作规律,明确政府、学校、企业三方的责权利,建立政产学研有效联合机制。第二,完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建立长效绩效考评机制。建议相关部门对基地的职责范围进行科学的量化,建立定期评估和绩效考核制度,强化对基地服务相关指标完成情况的考核;支持和指导基地工作,从规划、政策扶持、管理运营考核指标建立等方面着手,建立长效考评机制;把对基地的要求适当纳入高校考核评估的标准,保障高校创业教育从理论真正延展到实践,并真正发挥基地的效用;设立基地专项基金,开展基地绩效考核工作,对考核优秀的基地予以表彰奖励。第三,组织基地间学习交流,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建议开拓各种渠道,促进学习與交流,经常组织各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之间的学习交流。建议搭建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使各基地的项目与企业成果信息能够快速地扩大到全国。

(三)发挥科技园的先天优势,培育大学生创业就业平台

第一,高校要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全方位推动大学生创业就业。建议高校依托就业服务中心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全面的就业观念,对自主创业者给予一定奖励和激励;与企业合作,为期望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实习经验和活动基地;邀请创业成功人士深入校园,开办讲座,为大学生提供创业指导及创业建议。第二,高校要加强大学生创业培训和见习活动的系统性和针对性。建议在现有高校学生创业培训机制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高校学生创业培训的系统性和针对性,加大组织高校学生毕业前的创业培训,通过针对性的理论学习和到科技园内的见习实践,提高他们的创业意识和技能,为毕业后的创业打好基础。建议继续完善和规范相关规章制度体系,对高校学生创业培训和见习活动进行指导、管理和监督,规范和推动高校学生创业培训和见习活动的有序、长效开展,提高高校学生创业的素质和技能。第三,提升大学科技园对高校学生创业的服务功能。建议集中和发挥大学科技园的各项优势,在有条件的大学科技园内建设“高校学生创业园”,设立多角色资金构成的“高校学生创业种子基金”,引导优秀的高校学生创业项目落户“高校学生创业园”孵化。第四,建立有效交流机制,营造良好的学生创业环境。建议加强创业文化环境建设,在政策优化、项目立项、企业融资、品牌宣传等方面给予指导,进一步优化园区创业环境。建议在全社会营造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倡导一个鼓励创新、鼓励创业的社会文化;通过政府主导,发挥舆论作用,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广泛地传播和弘扬创业文化;创造利于大学生创业的校园氛围,加强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创业教育,加大社会对大学生创业的关注力度。

当前,全国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拓展创业实践的校内外服务平台,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发展。“双实双业”基地是校外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平台的拓展,“通过拓宽渠道,整合社会资源,签约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帮助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从而在社会中历练并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7]。伴随着基地建设的逐渐深入,基地暴露出来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多。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是一项长远的人才发展战略,需要高校、基地和政府多方参与和配合。各级政府部门亟待进行科学的统筹、规划和监管,基地自身亟待加强和完善内部的组织管理,高校亟待探索新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整合一切可资利用的资源进一步培育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水平。

参考文献

[1]周祖翼.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13(8):42.

[2]余江舟.以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J].中国高等教育,2012(3-4):44.

[3]李家华,卢旭东.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9.

[4]贾芳.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究[J].内江科技,2014(9):18.

[5]王燕,孟民杰,黄韬在.大学科技园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定位与作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29(9):10.

[6]毛厌草.试论大学科技园与大学创业创新教育深度融合的对策[J].科技创业月刊,2014(1):24-28.

[7]李家华,卢旭东.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11.

作者简介:张岩(1981-),男,汉族,河南南阳人,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方向:金融学;李明(1984-),男,汉族,山东德州人,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方向:教育学。

致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提供的全国66家“双实双业”基地调查数据。

猜你喜欢
政策建议创业教育基地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我的基地我的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