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意象 明意境 析情感

2017-03-31 08:24叶永芳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34期
关键词:景物意境情景

叶永芳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230-02

诗歌鉴赏是行家里手的事,但诗歌尤其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美却是不争的事实。它真实如明镜照物是诗人的心境的反映。“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李白离别儿女,奉命进京时想大展宏图,踌躇满志的真实写照。“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是张籍形象而细腻地表达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的千古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王维给我们呈现的一幅清新的山水写意。流露的是一种宁静的愿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心境。

诗歌使汉语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仅就前文提到的“月”而言,可以是“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思念,也可以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洒脱;可以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直白,也可以是“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空灵。尽管是同一个汉字“月”,但在不同的语境中,它却被赋予了不同的情感,这个时候的“月”,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汉字,而是变成了一个满载情感的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一首诗作的成功与否,首先在于作者如何恰当地处理好诗的两个基本要素“情”与“景”的关系,也就是处理好意象和意境的关系,使它们形成统一体融进诗中;其次,优美的意象组合和精心的营造意境将会给诗带来长久的艺术生命。一般的说,诗情是避免凭空直白抒发的,往往要和具体可感的场景描绘相融合。对于“情”和“景”二者之间的关系,王夫之有较为系统的论述:“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滞景,景总含情”,“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故日: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唐诗评选·卷四》)王夫之认为情景结合有三种形态:一是“景”中“情”,以景寓情,如“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传达的是“孤栖忆远”之情;二是“情”中“景”,情中有景,使情具形,如“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将感怀身世之情显现于登岳阳楼的景象中;三是情景“妙合无垠”,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里“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从而达到“情景相融而莫分”的境界。要读懂诗歌,就得把握住诗歌的意象。看各个意象被诗人赋予了何种情感,理解了各个意象承载的情感,自然就能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情感,理清诗歌的情景关系了。

高考诗歌鉴赏中,抓意象,明意境,析情感,探究情景关系,景对情所起的作用是高考的常见题型。

如2014年全国卷(新课标卷Ⅰ)

阮 郎 归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研读题干,仔细审题:关键词“景物描写”“感情抒发”“作用”,这几个关键词所包含的内容我们必须逐一分析,然后加以综合才能得出我们需要的答案。题干中的“景物描写”要求我们弄清楚这首词所写的意象,词的上半阙选取的意象有:“春风吹雨”“落花”“小池寒渌”“落日”,找出了这些意象,我们还要进一步回顾这些常见意象表达的情感:如“春风吹雨”“落花”“小池寒渌”“落日”这些都是古典诗词中典型的愁苦类意象。结合下阙作者的情感,以及小注中对“讳愁”的注解,我們就能清晰地知道诗人想表达的情感,再联系诗人想表达的重心是情感,那词中的景物描写就只能是为情感服务了,自然不难得出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的是奠定情感基调的作用。我们再结合词的内容逐一分析即可。

但仅靠找出意象还不能完全有效地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情感,还需要我们关注修饰意象的限制词,这些词往往对表达的情感有指向性作用。如语文教材中杜甫的《登高》中的前两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如果我们仅关注意象:风、天、猿、渚、沙、鸟,就不能得出诗人想营造的意境是什么,因为这些意象很常见,可以任意组合,也可以加不同的限制词,限制词一改变,情感自然就不同了。所以还得仔细推敲它们。如这里面的风是“急”的,给我们一种冷瑟之感;天是“高”的,让人遥不可及;猿的叫声是“哀”,更容易让人有一种凄凉之感;而渚的“清”,沙的“白”,鸟的飞“回”,也让人觉得倍感冷清,两句诗合起来的景物感觉是凄凉的,萧瑟的。诗人为何会营造这样的一种意境,结合诗人此刻的处境理解,答案就不言而喻了。诗人长期飘零在外,客居他乡,有家不能归的凄苦就通过这些意象给我们隐喻出来了。这样的考法在高考中同样有体现:

如2013年安徽卷

秋斋独宿

唐 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秋斋独宿》

金 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第一问: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这两首诗都是借景抒情诗,诗人的情感寄寓在诗歌的意象中。要解读诗人的心境,我们还得从意境入手,而要把握意境,仍然要先找意象,比较他们意象的异同,就可得出意境的异同,由此就可推出心境的异同了。在这两首诗中共同的意象有:月、竹、鸟、人。不同的意象,金诗中多了烛、雨两个意象。他们在修饰共同意象的时候选择了不同的词汇,解答不同点就要关注不同的意象以及不同的修饰词。在韦诗中,月的特点是皎洁,风吹竹,鸟惊栖,人独宿,传达出一种宁静而略显孤独的意境。而赵诗中,用晕代月,有下雨的暗示,月慢慢侵染半明半暗的残烛,接下来,雨打深竹,惊鸟时鸣栖寒枝夜不成宿,给人传递出一种凄清,惶恐,略显不安的状态。整体意象都显得凄清,意境也凄冷萧瑟。而诗人更是借惊鸟来暗示自己心境的孤凄。通过这一对比解读,答案自然就明朗了。

抓意象,明意境,析情感,是高考诗歌鉴赏的一个常考点。我们要应对高考的这类诗歌鉴赏题,就要求我们能读懂。而读懂一首诗,要明确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明确诗人写什么,二是明确诗人怎么写的。写什么是指诗歌的内容,而怎么写是指诗歌的表达技巧。找意象,明意境,析情感,是准确把握诗歌情景关系的途径之一,也是明确诗歌内容的方法之一。诗歌鉴赏不仅是高考的难点,也是美学教育的重要形式。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中国古诗更是以其独特的魅力闪耀世界。通过鉴赏教学让学生感知诗歌语言的艺术美、意境美,更多的是感知生活的美和民族文化的真正魅力。

猜你喜欢
景物意境情景
情景交际
四时景物皆成趣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写写冬天的景物
景物描写要准确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