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族民居建筑中的生态伦理观

2017-03-31 09:57王顼
青年文学家 2017年6期
关键词:纳西族特点

王顼

摘 要:民居建筑不仅能满足人们居住的需要,更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本文以丽江纳西族民居建筑为立足点,结合纳西族民居建筑在房屋选材、构造等方面的特点,从生态伦理的角度,分析其中蕴含的生态伦理观。

关键词:纳西族;民居建筑;特点;生态伦理观

[中图分类号]:K928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6--01

丽江纳西族民居建筑主要集中在古城、白沙、大研镇等地。古城民居建筑吸收了汉族、白族、藏族的建筑特色[1]。它在建造规格、房屋构架、材料选取、位置选择、房屋功能等方面都展现出独特之处,形成了纳西民居建筑古朴、灵动、雅致的风格特点,并蕴含了丰富的生态伦理观。

一、顺应自然的生态伦理观

顺应自然,对自然适度开发的理念,植根于纳西民族文化,并体现在纳西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富有特色的纳西族民居建筑便是这一理念的典型代表。纳西族民居在布局、选材以及建筑理念上不仅与我国传统文化以及今天和谐社会所倡导的生态伦理观相吻合,且在建筑设计上匠心独运。纳西族民居在材料选取方面注重就地取材,利用优势资源。丽江海拔2400余米,地处云贵高原,具备丰富的土壤资源和森林资源。纳西族民居是土木结构楼房,用黄土砌墙。在森林资源丰富的年代,选用土木建房,是对优势资源的有效利用,且用黄土堆砌也避免了大量建筑材料的过度开采和浪费。

纳西族民居在房屋建设上不仅考虑到对资源的有效、适度利用,顺应地势建房,还能顺应地方气候建房。建筑风水学认为房屋忌讳强风,强风进宅对人体危害较大,而微风进宅必不可少。针对这一特点,纳西民居通常选择下风口建房,一般前房地势低矮,后房地势较高,能起到防风作用。在常年风流量较大的地段多采用外形灵活、小巧、防风效果较好的“闷楼”,闷楼是人们顺应气候的选择;照壁是纳西族民居中比较有特色的部分,多数照壁建在东面,低矮的照壁能让阳光更好地照进院子。同时,照壁也能吸收阳光,太阳落山后,照壁还能保存阳光的余热。有的照壁的坐向并不固定,而是顺应地势而建,表现出纳西族民居建筑对地貌和气候的顺应。

二、崇尚朴素美的生态伦理观

纳西族热爱自然,崇尚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返璞归真的朴素美。纳西族注重对美的追求和享受,但它所追求的并非奢靡、浪费的享受和过多华丽雕琢的美,而是一种宜时、宜景的朴素、粗犷、真率的自然美。这也反映在纳西族的建筑文化中。纳西族民居的隔扇上有雕花,雕花内容多以人物、民族图腾、动物、花鸟等图案为主,雕工简单,雕花总体不着彩色,只是刷上清光漆提亮颜色,也比较简单;朴素还体现在纳西族对房屋颜色的选取上。纳西族的房屋颜色多以黑白两色为主,有的房屋完全不着色,整栋房子能看出泥土砌墙的土木结构外形,没有任何的装饰。纳西民居建筑的墙面主要以灰色和白色粉刷,展现出素雅、单一的色调,体现了朴素的审美取向;在纳西族最为常见的“三坊一照壁”的房屋型式中,“照壁”是三坊之外最具民族特色的部分,然而墙面也没有过多的纹饰刻画,没有华丽的色彩,装饰简单低调,色调以黑、白色为主;有的民居直接用石灰涂抹墙体,风格素雅、古朴,体现出纳西族追求原始、粗犷的自然美和崇尚简朴,低调的审美观。

三、敬畏自然万物的生态伦理观

近代工业对自然资源无限制的开发利用,导致生态被破坏。泥石流、大气污染、土地沙漠化等就是自然对人类的“报复”。这之后,人们开始自我反思,呼吁保护环境,然而收效不如预期。究其原因,这与人们对自然缺乏关爱,敬畏之情的缺失有莫大的关系。而纳西族对自然的敬畏心理,无形中规约人们的行为,形成纳西族友好、热情,悲天悯人的民族情怀。

纳西族民居建筑中也能折射出这种敬畏自然、崇拜自然的心理。纳西族民居建筑中有很多的房屋装饰,每一种装饰物均有寓意。在纳西族的房屋上有一个吉祥物“瓦猫”,瓦猫用泥土烧制而成,安置在自家正房的大门或正堂屋顶,瓦猫张口对外,颇像老虎,有招财、镇宅、辟邪、安居之意。“正房屋脊正中置一只瓦制狮子,叫小狮。头像外、屁股朝里。瓦狮不是图腾,是精神寄托。”[2]瓦狮里也寄托了“辟邪”、“招财进宝”的愿望。纳西族素有崇拜虎、豹、狗等动物的习俗。除夕年夜饭也有先喂狗,家人再吃的习俗。因为纳西人认为狗从天上给人类带回了粮食,应该得到人类的尊重,有的在正大门顶安置“瓦犬”,有镇宅安居之意。“瓦猫”、、“瓦狮”、“瓦犬”等房屋装饰除了表示吉祥的意义,也蕴含着纳西民族对不可知世界的敬畏,这种敬畏心理一直影响着民族信仰以及生活的许多方面,能够自觉地规约人们的心理、行为。

从生命崇拜到尊重所有生命,是生态伦理学的核心。纳西族民居建筑中蕴含的顺应自然、崇尚朴素、敬畏自然的生态伦理观,促使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民族心理中一直有一种深厚的生态伦理理念,将能为生态伦理观的重塑提供典范。

注释:

[1]杨杰宏、杨金山:丽江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5,第121页。

[2]木庚锡:纳西族传统民居[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第102页。

参考文献:

[1]杨杰宏,杨金山:丽江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5。

[2]庄子:庄子[M].崇贤书院翻译,合肥:黄山书社,2015。

[3]周荣新,朱永贵:文化丽江[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7。

[4] 趙海彤:浅析纳西族建筑的形式与特点[J].建筑艺术,2014,

猜你喜欢
纳西族特点
你了解我国纳西族的图画象形文字吗
高中生道德价值观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纳西族民间乐器
——纳西琵琶
新生代纳西族音乐人的传统痕迹和自我构建
纳西族情歌“时本授”探析
关于纳西族聚居地高中普通话语音教学的一点浅见
玉龙山下“育苗人”:记纳西族“老关工”和学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