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78例脑出血术后患者运动功能的效果研究

2017-03-31 19:56李师娟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7年22期
关键词:肌力脑出血康复

李师娟

(邳州市人民医院,江苏 徐州 221300)

护理干预对78例脑出血术后患者运动功能的效果研究

李师娟

(邳州市人民医院,江苏 徐州 221300)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术后患者运动功能的效果和影响。方法 选入78例在我院进行治疗与护理的脑出血患者病例,回顾性分析并将其根据不同护理模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9例,分别采用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以及护理不同时段运动功能评分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在入院时运动功能评分接近的情况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护理后观察组患者评分有了显著的提高,表明护理效果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终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有效率为79.5%,高于对照组的6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脑出血术后患者采用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恢复患者的运动能力。

护理干预;脑出血;运动功能

在临床上,脑出血属于神经外科的一种常见疾病,因为很多患者疾病发作后都有不同程度的功能性障碍,因此有效的护理措施必不可少。有相关资料显示[1],脑出血患者术后致残率达到75%,而导致患者无法生活自理的概率达到42%,比较常见的并发症为运动功能障碍与语言交流障碍。为了探讨更有效的护理方案,本研究选入本院一定时段中收治的78例脑出血患者,对比分析临床护理资料,现将分析过程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本院2015年6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脑出血患者中选取78例,由患者采用不同的护理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9例。观察组中,男24例,女15例,年龄在36岁~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6.2±7.1)岁,有8例脑干出血、9例脑叶出血、10例基底节结出血,其余为丘脑出血。对照组中,男23例,女16例,年龄在38岁~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8.3±7.0)岁,有13例脑干出血、12例基底节结出血、9例脑叶出血和5例丘脑出血。入选患者均在入院时CT/MRI检验确诊为脑出血患者,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我院为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包括心理护理、积极预防并发症等,主要表现为患者手术后护理人员详细耐心告知患者手术情况,采用激励的手段给予患者心理安慰,并借助成功护理的案例加以鼓励,确保患者配合护理工作。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康复护理干预。(1)体位训练。在辅助患者进行体位训练时,护理人员要预防出现屈曲和足下垂内翻的情况,要根据患者的实际能力选择合理的矫形支具进行,预防下肢外旋。帮助患者变换体位可选择仰卧位、侧卧位以及俯卧位,做好足跟与肘部骨骼突出部位的保护措施。(2)功能训练。对于处于0级肌力的患者,要为其进行被动关节运动,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方式;针对处于1~2级肌力的患者,则采用助力运动,提供肌肉静力运动,伴随患者训练程度的推进逐渐减少助力;针对处于3级肌力的患者则可进行主动运动,但护理人员要密切关注患者动态,随时做好保护措施。(3)护理干预。由于脑出血患者术后的日常生活能力较低,很多患者的生活都无法自理,必然给心理造成一定创伤,出现焦虑等症状。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和开导,及时打消患者的疑虑,同时做好日常的并发症护理措施,合理调节饮食。

1.3 观察指标

本研究采用Fugl-Meyer评分对患者入院时、护理1个月和护理3个月的运动肢体功能进行评定,分数越高表示恢复越好[2]。同时根据患者肢体肌力恢复情况判定患者护理效果:(1)基本痊愈:偏瘫肢体肌力恢复达到V级;(2)显效:偏瘫肢体肌力恢复为Ⅲ~Ⅳ级;(3)有效:偏瘫肢体肌力恢复为Ⅱ级;(4)无效:偏瘫肢体肌力停留在Ⅰ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处理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数据,计数资料以例(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检验,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不同时段患者运动功能评分

观察组39例中患者不同时段运动功能评分为:入院前为21.4±17.2分,护理1个月为64.2±19.2分,护理3个月为70.4±26.4分;对照组29例中患者不同时段运动功能评分为:入院前为21.7±16.8分,护理1个月为45.8±16.1分,护理3个月为51.4±17.5分;两组患者经过护理后运动功能评分数据组间比较有较大的差异,P<0.05。

2.2 护理效果

观察组39例中:基本痊愈有11例,显效12例,有效8例,无效8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9.5%;对照组39例中:基本痊愈有3例,显效11例,有效11例,无效14例,治疗总有效率为64.1%。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在临床治疗护理中,脑出血患者往往在术后出现比较常见的残疾症状,如运动功能障碍偏瘫等,一旦没有及时为患者介入早期康复护理,严重的还会导致患者出现体位性痉挛、肌肉萎缩或关节畸形的情况。长期的临床资料显示[3],早期、科学的康复护理干预,能够大大提高脑出血患者中枢神经的可塑性,对损伤部位有很好的修复作用。

脑出血患者的康复功能护理干预,可以从功能恢复性锻炼开始,需要保持正确的体位,预防病情的加重,也避免出现痉挛,进行早期诱发分离运动,从而为后续的功能恢复打下坚实的基础。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要注重患者患肢无力肌肉功能性的收缩,要根据患者具体的情况积极采用主动性或被动性的方式配合运动转换,强化患者各个脏器的预防,也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帮助患者恢复功能,最终达到康复效果。

本研究中,采用常规护理+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运动功能评分以及护理总有效率都明显高于单纯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积极对脑出血患者采用护理干预,对其运动功能的恢复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1] 孙玉国.脑出血患者应用康复治疗及护理干预的术后运动功能效果分析[J].大家健康,2015,9(10):203.

[2] 叶碎林,梁燕飞.康复治疗及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术后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11):73-74.

[3] 林丽美.护理干预配合康复治疗对脑出血患者术后运动功能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28(13):1793-1794.

本文编辑:李 豆

R473.74

B

ISSN.2096-2479.2017.22.21.02

猜你喜欢
肌力脑出血康复
等速肌力测试技术在踝关节中的应用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散打训练对大学生肌力与肌耐力的影响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造就美肌力 一日之际在于晨
脾切除后伴发脑出血1例并文献复习
纳洛酮在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探析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中医康复学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