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教版教材中确定平面镜成像位置方法的探讨

2017-04-01 15:06朱建平
物理教学探讨 2017年1期
关键词:科学素养

朱建平

摘 要:初中物理人教版教材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中,用另一支没点燃的蜡烛作为定位物,根据它“看上去”是否与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来确定像的位置。这种方法本身存在操作上的缺陷与误差,影响学生对待实验的态度,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该实验可采用“视差法”来确定像的位置,虽然该方法在大学光学实验中被广泛采用,但由于它源自于生活,浅显易懂,既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又可提高测量的准确性,更重要的是可引导学生更细致的观察,为学生能力的差别化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质疑能力提供可能。

关键词:平面镜成像;确定像的位置;视差法;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7)1-0022-2

平面镜所成虚像的位置如何确定?初中物理人教版教材(2012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教材第77页),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中,相关操作的叙述如下:

照图4.3-2那样(见本文图1),在桌面上铺一张大纸,纸上竖立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沿着玻璃板在纸上画一条直线,代表平面镜的位置。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再拿一支外形相同但没有点燃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前面那支蜡烛的像的位置。

可见,教材中是用另一支没点燃的蜡烛作为定位物,根据它“看上去”是否与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来确定像的位置。

问题是“看上去完全重合”是怎样“看”?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就是“看上去完全重合”呢?也许有人会说,“看”,就是眼睛不动,盯着看,还能怎么样?若真是这样,只要您仔细琢磨,就会发现一连串的问题。

问题一:当两物一前一后放置时,由于前物的遮挡,会形成前后两物重叠的现象,如何将“完全重合”与前后的重叠区分开来?这时,可能又会有人说,由于视角的关系,远的物体看起来小,若不“完全重合”,则必定会看起来两物体大小不一,只要调整定位蜡烛的位置,直到看到它与像“完全重合”即可。

由此,就牵扯出来了第二个问题:在实际操作中,是否每次实验都能保证定位的蜡烛与燃烧中的蜡烛完全相同,不会受到燃烧与否以及长度裁截误差的影响?事实上,在学校实验室的实际操作中,两蜡烛的长度难以保证完全相同,由于燃燒着的蜡烛会“流泪”,它们的粗细也无法保证完全相同。如果上述的问题不能解决,那么用“完全重合”的方法来确定像的位置,就变得不严谨、不科学。

问题三:本实验采用玻璃板替代平面镜,在实际的实验过程中,必定会因为玻璃板前后两表面反射的差别,出现蜡烛一明一暗两个像的现象。观察能力强、更细致的学生必定会观察到该现象,并会引发一系列的思考。由此,为学生能力的差别化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质疑能力预留了一个切入口。但是,由于无法做到定位蜡烛与像“完全重合”,教师和学生都会产生一种随随便便验证的心理,对待实验的态度自然也就会发生变化。更别说再认真观察,发现问题了。

初中物理作为科学课,传递的是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科学素养的提高要靠严谨的科学态度、细致的观察和对每一个细节的探寻与探究的逐步积累。初二作为起步年级,不能因学生掌握的相关知识少就降低了对科学态度的要求,忽视了科学精神的培养。

如何做能简单、科学、准确地确定平面镜成像的位置呢?我们可用一个简单、有趣的小实验来解决以上提出的各类问题。

实验:如图2,闭上一只眼睛,将您的两个手指头一前一后放在眼前,使它们看起来在同一直线上,若此时您向左移动头部使视线左移,此时是不是看到两根手指相对错开了?以后手指为参照,前手指向左移还是右移了?两手指不动,再将头向右移动,看看结果又如何?如果将你的两个手指头并排放在你的眼前,左右移动视线时,结果又如何呢?

由该小实验的结果可知:两物体一前一后静放在眼前,当视线左右移动时,以后方物体为参照,前方物体总是向着与眼晴移动的相反方向移动;以前方物体为参照,则后方物体总是向着与眼晴移动的相同方向移动;两物体并列(与眼睛的距离相同)静放在眼前,当视线左右移动时,可看到两物体不会发生相对移动。

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这种现象比比皆是。比如说,当车向前开时,身旁的树看起来就在往后走;又比如说,歌里唱的“月亮走,我也走”,这些都是我们习以为常的现象。同时,我们也常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运用这一现象来作位置的判断:比如,当坐车向前走时,很自然地就知道哪些景物离我们近,哪些离我们远,哪些景物距我们的距离基本相同。

同理,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不用改变原有的实验器材与实验方案,只要将原来教材中的“看上去完全重合”稍加修改即可。即,“……再拿一支外形相同但没有点燃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重合,且左右移动视线来观察,它与像不会发生相对移动。这个位置就是前面那支蜡烛的像的位置。”在光学实验中用这一规律来判断两物体是否并列(共面)或在同一位置的方法被称之为“视差法”,该方法在大学光学实验中被广泛采用。

若人教版教材如上进行修改,而不做任何铺垫,势必会有学生甚至老师不明白什么是“左右移动视线来观察”?怎么左右移动视线?为什么这样做?因而建议,将本文中的小实验可作为“想想做做”的学生动手小实验,安排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之前,或者是作为“起步实验”,安排在本节课的最前面,让学生先了解什么是“视差法”,相应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用“视差法”确定像的位置,不会因定位蜡烛与燃烧的蜡烛存在长度、粗细的差异而产生误差。更重要的是能引导学生更细致地去观察实验,发现问题,并自主地解决问题,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而且“视差法”源自于对生活中常见现象的总结,浅显易懂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还进一步体现了物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栏目编辑 刘 荣)

猜你喜欢
科学素养
面向科学素养的机械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践行美好教育 培养科学素养
利用生物家庭实验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如何在日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化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途径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开设物理学史对高校师范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基于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演示实验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