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2017-04-01 21:10夏东平��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范式史料学科

夏东平+��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关于如何培养高中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一直是个热门话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历史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学科;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所养成的相对稳定的、必备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方法以及情感的有機构成与综合反映,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五大方面。

历史的时空观念是指将所认识的史事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掌握时空观念是学生学好历史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

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历史学是对历史的探究,以求真求实为目标,以史料为依据,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将符合史实的材料作为证据,进而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史料既是我们揭示历史真相不可或缺的证据,更是我们评析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与历史事件的基石。

历史理解是指要从历史实际的角度尽可能客观地、实事求是地看待和理解过去发生的事情。从一定意义上说,建构历史解释的关键是理解历史。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历史是过去的历史,具有不可重复性和不可实验性,所有的历史叙述在本质上是一种对过去事情的解释,既包含了叙述者对史事描述的整理与组合,又体现了叙述者对历史的立场、观念等。

历史价值观是从历史研究的求真、求通、立德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即对历史的探究以不断接近历史的真实为目的;以“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揭示历史发展的趋势;以丰富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情感认同等,提供历史的经验、人生的哲理和人类的共同追求。

因此,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成为中学历史教师的责任所在。在此,笔者从日常历史教学的实践中进行如下总结。

培养学生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通过阅读把握文字材料、图片材料的能力。学会抓住关键词,尽可能多地提取信息,归纳材料要点,会根据语境寻找材料的主旨,从而逐步掌握一些基本的提炼材料观点的方法和习惯。

历史学科知识是能力培养的基础所在,是解决历史学习问题的前提。对历史知识的把握重在掌握历史基本线索、阶段特征,重大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因果联系。实际教学中需要熟悉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识记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重要的结论;构建知识框架,为知识的迁移、还原打好基础。

掌握基本的历史理论。如阶级斗争范式、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亦称全球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等四种史学范式;知道史料的分类如实物、文献、口述史料、图片影像资料等。影响史学研究的因素,如研究中的立场,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史料的选取和运用上的差别,时代的局限性等。

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通俗地讲就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解决新问题时所体现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避免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实现知识点之间的贯通理解和转换,有利于认识事件的本质和规律,构建知识结构网络,提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从史实中得出理论,用事实说明理论,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才能做到史论结合。通过对历史客观存在的主观阐释,归纳出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整理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挖掘出历史发展的基本内涵。

从学科教学的角度来看,历史核心素养的形成不仅需要知识与技能的习得,更需要习得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并内化为优秀的品格,外化为崇高的行为。 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运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无痕地渗透到历史课堂教学中,陶冶学生的情操。

猜你喜欢
范式史料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史料二则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超学科”来啦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