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山发髻的尴尬与辫子的心酸

2017-04-01 21:23李羿轩
中学政史地·初中 2017年2期
关键词:周氏富士山幼童

李羿轩

在我们刚刚学过的《藤野先生》一文中,鲁迅对“清国留学生”的辫子有一段别有意味的描写:“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语文课上老师说,这段文字讽刺了清朝留学生的丑陋,表达了作者爱国情怀下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悲愤之情。也正因为此,使我们对那些在日本盘起辫子的清朝留学生产生了这样的认识:不学无术,不务正业,以丑为美,不敢表露自己是中国人的身份,甚至心甘情愿地将自己伪装成一个日本人,卑劣无耻、丧失了民族气节。

可是在我阅读了历史老师推荐的相关历史书籍后,我看到的并非清朝留学生的丑陋,而是清朝留学生因辫子而遭遇的嘲弄和辫子所承载的历史印记与民族耻辱。

当时无论是在日本还是在其他国家的清朝留学生,都因为辫子饱受歧视与侮辱。1872年派至美国的留美幼童一到新大陆,美国人就用异样的眼光看他们,称他们为“猪尾巴”。邹容在《革命军》中说,清朝留学生行走在伦敦大街上,人们大呼“pigtail”(猪尾)“savage”(野蛮)。中国留学生因为长辫子,被日本人侮辱和耻笑为“拖尾奴才”“豚尾奴”“半边和尚”等。于是一些友好的日本国民,为了让他们能够尽量跟上日本的时代潮流和日本的审美要求,在他们的外形装扮上煞费苦心。“理发师不厌其烦地使他们的辫子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现代化样式,结果凑合成一种向后梳得直而高的发型,称为富士发式。”可见,在日本的清朝留学生的富士山发式,并非完全为了美观,也并不是刻意要隐藏自己是中国人的身份,而是要与日本近代化的环境保持一致,使自己少受一些侮辱。

对于清朝留学生来说,长长的辫子带来的不仅是他国之人的侮辱,还有生活上的很多不便。在运动场上带来的麻烦更明显。“中国学生学习柔道,最碍事的先要数头上的辫子。一开始,大家将辫子一圈一圈地盘在头顶。但进入扭打练习,辫子总要散落下来,不得不停了手来整理。男子汉们尚武的场所,仿佛变成女子梳妆的闺阁。”在美国留学的幼童们极喜欢美国的体育运动,而辫子有时会带来很多麻烦。一位美国朋友这样描写道:“这许多孩子们的装饰,除了拖着一根辫子,与我们无异。当他们踢足球的时候,将辫子塞进内衣里,有时候缠在头上。有的幼童将辫子盘在头顶,用帽子使劲压住,生怕美国人看见。”

也许同学们会说,既然辫子给留学生们带来如此的侮辱与麻烦,为什么不剪掉辫子?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清军入关后,发辫就不仅仅是满族民族风俗的象征了,而且具有特殊的政治含义——臣服于满族统治的一种标志与外在体现。因此在满族统治者眼里剪辫子就是抗命造反,是杀头的罪。留美幼童谭耀勋、容揆等人就因为剪掉了辫子而被取消留学生资格。他们知道回国后有杀头的危险,就隐藏于美国,拒不回国。留学生监督吴子登以留美幼童剪辫为由,诬蔑他们政治上不合格,要求清廷将留美幼童中途撤回。结果,中国首批留美生的留学活动在中途就夭折了。清政府如此看重辫子,所以,剪掉辫子谈何容易!

留着辫子的清朝留学生,在国外遭遇的是歧视与侮辱,而剪掉辫子的归国留学生遭遇的是乡邻的白眼、讥讽,是官府的打压与惩处。

经过清朝统治者一个多世纪的高压与专制统治,大多数国民已经接受了辫子,并且把它视为清朝臣民的象征。所以,剪掉辫子,就会招致乡邻的嘲弄与不满。就像孙郁先生在《日本新华侨报》著文所说:“凡被剪辫者,或被疑为偷了人家的女人,是奸夫,或被看作‘里通外国,视之为‘汉奸。在国内,被人剪了辫子,要么是大逆不道的造反派,要么就是犯了什么罪,尤其是犯了通奸罪,被人捉住,强行剪除——就像江南班的学生监督姚文甫。”在乡邻的眼里剪掉辫子的人就是应该让人鄙弃的罪人。

在日本的留学生听说剪了辫子的人回国遭到老百姓甚至自己亲友斥责的事,但没有想到场面是那样难堪。“没有辫子而走在国内的大街上,简直就是个怪物。人们或指指点点,或窃窃议论,有的甚至放大声音在后面骂将起来。连如此硬骨头的鲁迅回国后,在上海也买了一条假辫子。不过,假的总归是假的,戴在头上感觉不舒服且不说,特别令人担心的是很容易掉下来,招来路人更加肆意的嘲笑。他回到家里,亲戚和邻居们也觉得他的打扮很不顺眼,背地里叽叽喳喳,连疼爱自己的亲人也觉得脸上无光了,本家的伯文叔甚至扬言要去告官。”(黄乔生:《周氏三兄弟》)

从美国归来的剪辫子留学生也有同样的遭遇。

当首批留美幼童到达祖国之前,他们曾幻想过码头盛大热烈的欢迎人潮,有熟悉高兴的面孔,有祖国亲人温暖热烈的拥抱。然而,没有。迎接他们的只有一个仆役和仆役雇佣的几个推着独轮车的车夫。当他们艰难地行进在从码頭到上海城市的漫长路途中时,他们的西服、分头都成为沿途市民围观取笑的绝佳对象。(因为剪了辫子)他们被当作囚犯,关押在上海道台废弃肮脏的书院里。三四天之后由清军押解,去衙门向道台大人请安。在去衙门的路上,两旁仍然是看热闹与奚落的人群。

如果说清朝留学生因辫子而在他国遭遇侮辱,让人同情与气愤,那么在国内因没有辫子而遭遇国民的无情奚落,则更让人愤懑与心酸。留学生的不幸遭遇,正折射了国家的落后,国民的无知与愚昧。

因此在当时的情况下,留日的清朝留学生把辫子盘成富士山式的发髻,不是为了美观,也不是没有民族气节,而实属无奈之举。

写作本文,也并非要改变《藤野先生》中那一段文字的文学意义,只是希望同学们能够用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它,在深味文学情感的同时,也多一份历史的深沉。

(指导老师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清华中学武其芳)

[参考文献]

[1]《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1卷下册,三联书店1960年版,第662页。

[2]人教版历史必修二

[3]《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1卷下册,三联书店1960年版,第662页。

[4]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第346页

[5]黄乔生:《周氏三兄弟》浙江人民出版社电子出版物第七章

[6]人教版历史必修二

[7]黄乔生:《周氏三兄弟》浙江人民出版社电子出版物第七章

[8]黄乔生:《周氏三兄弟》浙江人民出版社电子出版物第七章

[9]聂作平:《天朝1793——1901:中西文明交锋下的乌合之众》,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2,第105页

猜你喜欢
周氏富士山幼童
日本警察厅认真备战富士山喷发
陈兰彬与留美幼童
温暖的富士山
富士山今夏“封山”
蔡元培母亲教子慎言
四次搬家带上百岁邻居,1万天行孝他是“中国好邻居”
虎毒不食子,净胡说
高法的“周氏”路径
对“第一批赴美留学的幼童”插图的质疑
别让人带走你的“富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