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历史课堂教学中公民意识的培养与渗透

2017-04-01 08:35胡波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国殇史实抗日战争

胡波

一、设计思路

首都师范大学赵亚夫教授在其著作《学校历史课程的公民教育追求》中对新时期的历史课程曾这样定位。1.历史课程理应着眼健全的公民养成。2.历史课程理应着眼公民的行动能力。3.历史课程理应对公民的历史文化素养提供具有创建性的帮助。以此为出发点,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公民素养的培养成为关键。首先通过现实社会中中日网民的言论表现为切入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一场地震带来的思考:历史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公民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目的以现实中中日对历史的非理性行为为例,回顾抗日战争时期中日两国的战争之殇,反思战争,反思人性,以史为鉴,引导学生理性爱国,形成科学、健全的公民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抗战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意义。

教学难点辩证看待战争双方的灾难,正确对待历史的态度,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公民意识。

二、教学过程

“培养健康的公民意识情感与健全的公民能力,培养既具有国家与民族意识,又具有世界眼光与生态观念的现代公民人格”是现代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辩证看待战争的危害,认识战争对人性和整个人类文明的影响,客观正确对待历史问题等目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引子历史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公民教育的重要性。

1.“回顾国殇”。

播放歌手金海滨的爱国歌曲视频《1937年》,让学生走进历史,感受日本侵华的罪恶。

2.“走近国殇”。

此部分又细分为“走近国殇——追问殇之凶”“走近国殇——谁在抗日”“走近国殇——谁打败了日本”等三个部分。用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理性看待和分析抗日战争。

在“走近国殇——追问殇之凶”部分,展示侵华前后日本军人的照片,引导学生分析战争前后日本国民性格“蜕变”的原因,认识军国主义教育的危害,认识战争对人性和整个人类文明的影响,引导学生辩证看待战争的危害。

在“走近国殇——谁在抗日”部分,围绕抗战时期的争议性言论,通过对抗战史实的分阶层梳理,让学生对“国共两党团结抗战,全民族、各阶层团结抗战”的史实形成客观正确的认识,引导学生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意识。

3.“反思国殇”。

此部分是本节课实施公民教育重要著力点。首先,引导学生结合史实和教材内容,概括抗日战争的影响,通过对比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史实,认识和理解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其次,引导学生从现代化的角度重新审视抗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最后,结合当今现实中中日社会对过往历史的态度,通过《抗战回望》等抗战史著作的经典言论,思考分析该怎样对待和记忆抗日战争这段历史,客观评价抗日战争的影响,让学生感受到客观正确对待历史问题的重要性。

三、教学反思

抗日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性质的事件,事件跨度有十四年,有关日本侵华的各种新史料、新证据不断涌现。抗日战争这个宏大的主题,要在短短的几十分钟的课堂上客观呈现难度还是很大的,以至于我改变了之前沿用了很久的教学模式和思维习惯。对于如何展现抗战历史,抗战史专家樊建川说过:“宏大的叙述往往意味着省略掉很多东西。而历史一旦过于抽象,失去细节,就会变得远离人心的感知,变得容易消散,容易被淡忘。”因此,图片和影像资料成为很多人在讲授抗日战争这节课时的必然选择,爱国主义教育成为这节课一致公认的重要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达到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达到否?可能学生不同,上课老师不同,分析视角不同,每一节课的核心目标都会有所不同。但我觉得有一点不会变,那就是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情怀和公民意识的目标不会变。

猜你喜欢
国殇史实抗日战争
钱静
七律·为赴鄂抗疫白衣战士写照
让听课高效起来——以《抗日战争》为例
抗日战争(第一卷)
对八路军留守兵团几则史实的考证
略论抗日战争时期的精兵简政
中国工农红军第17军史实考
关于朝鲜战争的若干史实考察
关于若干史实的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