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清教徒与美国清教主义

2017-04-02 00:19赵刚松
关键词:清教徒路德主义

赵刚松

(山西大同大学外国语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美国清教徒与美国清教主义

赵刚松

(山西大同大学外国语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美国清教徒是最早来到美洲新世界的一批理想主义者。他们随身带来一种宗教、一套价值体系、一种生活哲学以及一种视角。这些东西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在美国扎根,成为我们今天所说的清教主义。作为宗教的清教主义主要包括五个教义:原罪、彻底堕落、命定论、有限赎罪以及无条件选择。作为价值体系的清教主义包括勤劳、节俭、重视教育、虔诚和审慎五个价值观。清教徒的价值观与他们阴郁的宗教相一致。对清教徒来说,物质世界不过是上帝的象征罢了。

清教徒;请教主义;价值观;视角

一、美国清教主义和美国清教徒

美国清教主义是指美国清教徒的信仰与实践。美国清教徒是最早来到美洲新世界的一批殖民者,是美利坚民族的创建之父。他们带到美洲一种宗教、一套价值体系、一种生活哲学以及一种视角。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东西在新世界扎下了根,逐渐成为今天我们所说的美国清教主义。

清教徒是西欧宗教改革之后出现的一批新教徒,是16世纪法国宗教改家加尔文的追随者。美国清教徒就像他们呆在英国的兄弟姐妹们一样是一批理想主义者,信仰基督教教会应该恢复到一世纪耶稣初创时期的纯朴状态。他们是一批潜在的纯洁者(purifiers)。这是一批极端严肃、虔诚的新教徒,倡导高度的道德与宗教原则。对他们来说,宗教是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

清教徒梦想生活在一种完美的秩序当中。当他们踏上美洲大陆,看到满目的荒原——古木参天的茂密森林、湛蓝的湖泊以及成片成片未开发的土地,《圣经》中有关伊甸园的原始风貌即刻浮现在他们的眼前。他们马上明白,作为上帝的选民,是上帝把他们从堕落的旧世界挑选出来,赋予他们以神圣的使命,那就是把人类这最后一块未开发的土地建设成人间新的迦南、新的伊甸园。在这种神圣使命的激励下,美国清教徒以极大的热情与乐观主义投入到新大陆的拓殖当中去。那么,他们为什么来到美洲?要回答这个问题,还需要从早于北美殖民地开发将近百年的欧洲宗教改革说起。

二、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

在16世纪的西欧宗教改革中,有三场重要的宗教改革运动:

(一)马丁·路德改革 1517年,德国神学家马丁·路德在教会门口贴了95条罪状,抗议罗马天主教的滥用权力及腐败。他争辩道,教皇没有权利销售赎罪符来免除人们的罪过。有罪的人们既不能通过善行,也不能通过教会、教皇,而是只能通过对耶稣的信仰以及通过与上帝的直接联系来获得救赎。了解上帝意志的唯一途径是《圣经》。很快,路德的思想在西欧得到广泛传播。一时间,“只看信仰”,“只读圣经”成为时代的口号,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由此开始了。

(二)加尔文改革 在路德改革后不久,一名逃到瑞士的法国人约翰·加尔文也开始了他的改革。加尔文吸收了路德以及瑞士宗教改革家茨温利的改革思想,再加上他多年对《圣经》的研读,写成了《基督教原理》一书,并且在日内瓦实施了他的宗教改革活动。加尔文在各国有许多追随者,其中在英国的追随者后来被称作清教徒。

(三)英国国教改革 在英国,亨利八世由于其与罗马天主教会的争吵以及他个人的婚姻问题,断绝了与罗马天主教的关系,成立了英国国教,自己做了英国国教的精神领袖。然而这场改革,不同于早先的两场改革——路德改革与加尔文改革。前两场改革是基于宗教改革家的不同信仰和思想,而亨利八世的改革是基于他与教皇的争吵。亨利对罗马天主教的信仰以及宗教仪式没有自己的观点,因此,并未对这些东西做出任何的改革。换句话说,英国国教改革是一场不彻底的改革。

许多人认为,英国国教太像罗马天主教了,要求进一步改革,然而,他们的声音被置若罔闻,他们自己也受到压制与迫害。亨利死后,英国的改革在爱德华六世以及玛丽女王执政期间经历了起起伏伏,最终,在伊丽莎白执政期间,英国国教终于确立下来。伊丽莎白对宗教事务的聪明处置让她的国家保持了近半个世纪的平静。在伊丽莎白执政晚期,清教徒作为一股宗教、政治力量出现在英国。伊丽莎白逝世后,英国的情况发生恶化。新继任王位的詹姆斯一世具有明显的天主教倾向,而且信仰“君权神授”。激进的清教徒受到迫害,一些人被投入监狱甚至处死。

三、作为宗教的清教主义

清教徒是加尔文的追随者,因此,作为宗教的清教主义是加尔文主义。加尔文主义的主要观点有五个:原罪学说、彻底堕落学说、命定论、有限赎罪、无条件挑选的学说。前两个观点主要是描述人的生存状态。加尔文宣传说,人由于其先祖亚当、夏娃的堕落而生来有罪。人类灵魂被上帝赋予智力以及区分善恶、正义非正义的能力,然而,人类先祖亚当故意选择对抗上帝权威。这种原罪被迁移给他的所有子孙并且腐化了他的所有子孙。人类如此的彻底堕落,以至于除非得到上帝的恩典佑护,否则不能做出任何的善行。于是,获救只能完全依赖上帝的恩典。上帝是一切,人类微不足道。传统基督教同样宣传原罪与堕落的学说,只不过加尔文主义更加强调人类沉湎于罪恶,不能自拔。后三个观点主要描述上帝的权威。人类在其出生之前,其命运就已经被上帝安排决定好了。上帝安排人的生涯,某些人是上帝的选民,注定要获救,而另一些人注定要被送到地狱,接受永久的惩罚。这就是加尔文所谓的命定论。虽然上帝痛恨罪过,但是他继续爱人类。上帝出于爱与怜悯,派耶稣·基督去替那些将会获救者赎罪。但是,上帝没有拯救每个人的义务,耶稣只是上帝的选民。如果耶稣没有死,那么谁都不会获救。加尔文所说的无条件挑选指的是上帝对其选民的挑选是无条件的。人们的行动不能改变其命运。没有人知道自己是不是上帝的选民。一个人生活得像个圣徒,定期上教堂,放弃娱乐,帮助穷人,忙着祷告、圣仪、礼拜,最终,上帝会随心所欲地选择惩罚他。另一个人可能像魔鬼一样地生活,追求享乐,贪得无厌,淫欲无度,并且痛恨教会,然而在其死时,上帝或许选择去挽救他。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加尔文的上帝经常是一个恣意妄为、不合理的上帝,加尔文主义是一种极其阴郁、悲观的宗教。认为人在改变自己命运方面似乎无所作为。

四、作为价值体系或者生活哲学的清教主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清教徒逐渐建立起一种与他们阴郁宗教相一致的生活哲学,强调勤劳、节俭、教育的重要性,强调虔诚以及审慎的生活方式。这些就是清教徒的价值观。

清教徒相信命定学说以及无条件挑选的学说,但是,同时他们又相信,有迹象表明某些人是上帝的选民。清教徒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份职业,这份职业是上帝给予的。一个人工作的成功或者职业的兴旺发达就是他成为上帝选民的标志。因此,每个人必须努力工作,节省,并且进行更大的投资。勤劳而过一种有道德的生活成为他们的伦理道德。

清教徒信仰上帝为世界的主宰,上帝是人类所不能理解的。但是,他们同时又确信,人可以发现上帝的意志,从而与上帝建立直接的联系。他们断言,《圣经》是上帝的圣谕,上帝的律法,是他们所有信条的权威。因此,每个人必须阅读圣经,以图发现上帝的意志以及与上帝建立个人联系。要读《圣经》,要理解上帝的意志,一个人必须读书、识字,因而,教育对于清教徒来说变成最基本的东西。

加尔文受路德的影响,同样宣传人因信仰获救的观点。但是,加尔文对信仰的看法与传统基督教不完全一样。在加尔文看来,信仰是对上帝对获救者的爱的深深感受。信仰被圣灵揭示给获救者的大脑,封存于获救者的心脏。圣灵的主要工作就是让人产生对基督的信仰。这种信仰是坚定的、确信的。清教徒的信仰,一方面是指心中所相信的东西;另一方面是指内心深处对自己获救的确信。这种确信导致清教徒的自信——自信自己为上帝的选民。而寻求自己与上帝的个人联系以及寻求上帝对自己之爱,导致清教徒的鲜明性格特征:擅于自我解刨,虔诚以及审慎。

五、清教徒独特的视角

对于虔诚的清教徒来说,物质的、现象的世界不过是上帝的象征罢了。用评论家查尔斯·菲德尔森的话来说,对于他们,这个世界“因为上帝的无所不在而充满意义,因上帝的明显行动而易于理解”。物质的生活同时又是精神的。生活中的一切均落入上帝计划的巨大罗网之中,具有某种代表意义。一句话,世界是多重意义的世界。因而,蔚蓝的天空代表的是已逝圣徒们的荣光;草及蔬菜生长对阳光雨露的依赖代表的是我们精神上的福祉,对上帝恩赐以及上帝圣灵流出的依赖。闪电的极端狂烈是上帝愤怒力量和可怕的表现。因此,《汤姆·索耶历险记》中的那个一向淘气、一向对教会大不敬的小汤姆在那个雷雨交加的晚上经历了内心深处的痛彻忏悔:

他用床单紧紧的裹住头心惊胆战地等待则他的末日,因为这一狂风暴雨都是冲着他来的,对此他深信不疑。他觉得老天爷肯定已经被他激怒到了极点,使他招来这种报应。

过了一阵子暴风雨势头已过,还没有完成它的使命就平息了下去。汤姆第一个冲动就是感谢上苍,决定重新做人。

19世纪,一个淘气如汤姆的十二、三岁的孩子,居然也逃脱不掉清教的影响。

或许,我们可以从17世纪清教早期女诗人布拉德·斯特里特的一首诗歌中更容易看出清教徒的独特思维模式和虔诚:

我听见那只快乐的蚂蚱那时在歌唱。

穿黑衣的那只蟋蟀紧跟其后;

它们保持同一个调子,弹着同一根弦,

似乎以它们小小的艺术而自豪。

如果如此低贱的造物能够提高它们的嗓音

以它们自己的方式回应对造物主的赞美,

而我,却这样地寂静无声,

难道就不能鸣唱出更高的曲调吗?

女诗人走在乡间小路上,听到路边草丛中的蚂蚱、蟋蟀的叫声。女诗人认为它们是在赞美他们的造物主,随即审视自己的内心,企图“鸣唱出更高的曲调”。很明显,她在物质的世界当中看到某种极抽象的东西——一种与极抽象的上帝相联系的东西。这是一种独特的清教徒的思维模式,一种独特的视角。

美国清教主义曾经是美国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因素,是美国文化与文学中最具持久影响力的塑造力量。在某种程度上,今天它已经变成一种精神状态而不再是一套教条,已经变成美国人呼吸的文化空气的一部分,以至于我们可以说,没有对美国清教主义的理解就没有对美国文化与文学的理解。

[1]美国国务院编.美国文学概况[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2]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3]Peterson,R.Dean.The Concise History of Christianity[M].Beijing:Beijing University Press,2002.

[4]吴定柏.美国文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5]吴伟仁.美国文学史及选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American Puritans and American Puritanism

ZHAO Gang-so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Shanxi Datong University,Datong Shanxi,037009)

American Puritans were a group of idealists who came to the New World first.They carried with them to America a religion,a code of values and a philosophy of life,which,in time,took root in the New World and became what is popularly known as American Puritanism.The main beliefs of Puritanism as a religion include Original Sin,Total Depravity,Predestination,Limited Atonement and Unconditional Selection.The values of Puritanism as a code of values include hard work,thrift,the importance of education,piety,and sobriety.American Puritans’values were in harmony with their somber religion.To Puritans,the physical world was but a symbol of God.

puritan;puritanism;values;point of view

B975;B926.3

A

1674-0882(2017)06-0042-03

2017-08-25

赵刚松(1970-),男,山西大同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与文化。

〔责任编辑 裴兴荣〕

猜你喜欢
清教徒路德主义
霍桑是清教徒吗?——从《红字》中的“罪”谈起
新写意主义
美国醉酒史
近光灯主义
北美殖民地时期清教的教育活动及其影响
《清教徒》中理查·福思咏叹调《我永远的失去了她》的音乐分析及演唱处理
马丁·路德成名多亏险遭雷劈?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
冬日 新碰撞主义
马丁·路德与德意志启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