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中党际关系思想及现实解读

2017-04-02 14:48杨荣刚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资产阶级宣言

杨荣刚

(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共产党宣言》中党际关系思想及现实解读

杨荣刚

(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共产党宣言》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纲领性文件,党际关系思想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党际关系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共存的时代背景是党际关系产生的前提;共同的政治利益是党际关系产生的核心;共承的历史使命是党际关系产生的关键。《宣言》蕴含了处理党际关系的原则:共产党独立自主原则;坚定性与灵活性相统一原则;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新时期理解《宣言》党际关系原则应该做到理性分析“国际主义”与 “独立自主”;正确处理“党际关系”与“国家关系”;辩证看待“意识形态”与“求同存异”;准确把握“执政党”与“非执政党”。

《共产党宣言》;党际关系;现实解读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性文献,是马克思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它系统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指明了无产阶级走向解放的道路。《宣言》所蕴含的思想博大精深,其中关于如何处理党际关系的思想是无产阶级政党关系建设的行动指南。如今,世情党情变化与《宣言》发表的时代不可同日而语,在新时期重新解读《宣言》中所蕴含的党际关系思想对当前正确处理党际关系和国家关系有重要意义。

一、党际关系产生的必然性

《宣言》中虽没有明确提出“党际关系”四个字,但《宣言》中关于共产党性质、目的、任务的阐述以及对各种社会主义流派和反动派的分析批判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党际关系思想。党际关系理论的产生离不开一定的时代背景和实践需求,它产生有其必然性。

(一)共存的时代背景是党际关系产生的前提

19世纪30-40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爆发,标志着工人阶级斗争状态由“自在”走向“自为”,开启了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新阶段。为适应工人阶级运动的发展和诉求,各种流派的社会主义思潮应运而生,不同的社会思潮为扩大自身理论的影响力,纷纷成立代表自己阶级的政治组织。在英国,工人阶级为争取自身合法权利而掀起了宪章运动,宪章派代表于1840年在曼彻斯特成立全国宪章派协会,机关报纸是《北极星报》,这是一个具有政党形式的全国性政治组织,是近代第一个工人政党的尝试和萌芽,全国宪章派协会在英国工人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列宁评价宪章运动是“世界上第一次广泛的、真正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1]在法国,这一时期产生了以布朗基、卡贝为代表的法国空想共产主义者,恩格斯将其称之为“工人共产主义”,这是法国工人运动的直接产物。工人共产主义者积极投身工人运动实践中去,通过创办刊物,发表文章、建立革命组织等形式进行共产主义的宣传和革命活动,并由此得到了法国无产阶级和人民的拥护。在北美,19世纪40年代成立了以手工业者和工人为核心的“全国改革协会”。该协会宣称,土地是全人类的公共财产,主张无偿平分给每一个劳动者。后期,该协会反对种植奴隶主和土地投机分子,提出废除农奴制等民主要求,在北美产生了重大影响。此外,在其他国家,各种社会主义派别和政党组织不断涌现并开展活动对工人阶级产生了较大影响。1847年6月,建立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基础上的革命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组织薄弱的同盟如何处理与其他流派和政党的关系是当时时代背景所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也是党际关系思想产生的时代要求。

(二)共同的政治利益是党际关系产生的核心

共同的政治利益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党际关系思想产生的核心主线。政党是一定利益集团的代表,是不同阶级为各自利益斗争的工具和载体,能否实现自身阶级利益最大化是政党存在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党际之间共同的政治利益诉求也就成为不同政党之间结成同盟的前提条件。利益趋同是形成党际之间合作的前提条件,利益冲突则会导致对立性党际关系的产生。马克思在宣言中对共产党的性质和所代表的阶级利益进行了界定,“共产党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2]也就是说,共产党是无产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为无产阶级谋利益的政党。马克思认为,凡是能够为无产阶级谋利益的党派都可以联合起来,形成同盟关系,共同对抗剥削阶级。1847年11月,马克思在纪念波兰起义十七周年大会演讲中指出,资产阶级所宣扬的“各民族兄弟联盟”实质上是基于资产阶级党派共同利益基础上的联盟,也就是共同压迫工人阶级和贫苦百姓的联盟。同样,无产阶级政党也可以基于共同的政治利益而结成联盟。他明确指出,要使各国联合起来,必须存在共同的利益诉求,这种共同的利益则表现为消灭现存所有制关系,而“消灭现存的所有制关系只符合工人阶级的利益。也只有工人阶级有办法做到这一点。”[2]因此,反对封建贵族势力和资产阶级是共产党与其他无产阶级政党和派别的利益交集点,这种共同的政治利益要求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学会正确处理党际关系,加强团结和统一协作。

(三)共承的历史使命是党际关系产生的关键

无产阶级只有实现全人类的解放才能彻底解放自己,实现世界革命,建立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这一历史使命是无产阶级政党之间联合的关键。马克思在《宣言》中分析了共产党人与其他无产阶级政党使命的一致性,指出“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是和其他一切无产阶级政党的最近目的一样的: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2]也就是说,共产党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所承载的历史使命是一致的,那就是打碎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这必然需要无产阶级政党联合起来。此外,无产阶级革命对象的国际化使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具有国际性。马克思在《宣言》中对资本的国际性进行了阐述:“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2]资产阶级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凭借其先进的技术和雄厚的资本,竭尽全力去开拓世界市场,把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输出到世界的各个角落,甚至将“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使世界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宣言》中还指出:“在无产阶级生活的条件中,旧社会的生活条件已经被消灭了。……现代的工业劳动,现代的资本压迫,无论在英国或法国,无论在美国或德国,都是一样的,都使无产者失去了任何民族性。”[2]由此看出,资本的国际性造就了工人阶级的同质性,资本主义剥削的国际性决定了无产阶级斗争解放的国际性。[3]对此,马克思认为“工人阶级就其本性来说是国际主义的”“工人没有祖国”。消灭以现代资产阶级私有制为基础的国际垄断资本主义体系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要完成这个国际性的历史使命,获得彻底解放,必须采取联合行动。“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就是对无产阶级实现世界革命的战斗口号!

二、《宣言》中关于处理党际关系的策略原则

(一)坚持共产党独立自主的原则

共产党在处理与其他政党之间关系时,应该坚持共产党独立自主的原则和立场,时刻保持思想和组织独立,不被资产阶级民主派思想所同化和侵蚀。[4]马克思在《宣言》中提到关于共产党对各种反对党派态度时指出:“共产党到处都支持一切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在所有这些运动中,他们都强调所有制问题是运动的基本问题,不管这个问题发展的程度怎样。最后,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2]这里有两层含义:首先,共产党领导无产阶级革命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只要是“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团体和政党,共产党都与之合作。其次,共产党在与其他政党特别是与资产阶级政党合作时,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立场,不能因听信民主派小资产者的“花言巧语”而动摇对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必须同小资产阶级民主派的动摇性、妥协性和革命的不彻底性进行坚决的斗争,不管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什么阶段,发展到什么程度,共产党人都应该始终坚持“所有制问题是运动的基本问题”,保证革命的正确方向,将革命推向前进,直至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此外,马克思在《宣言》中还明确提出了要强化工人阶级阶级意识,保持共产党独立性的方法。“共产党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尽可能明确地意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敌对的对立”,[2]也就是说,即使是同盟关系,无产阶级也应该时刻认清资产阶级的阶级剥削本质,时刻牢记无产阶级革命的最终目标是消灭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只有这样,才能牢牢把握无产阶级革命领导权和主动权,直至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二)坚持坚定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

马克思在《宣言》第四章中阐述了共产党联合其他政党的策略思想。他指出,共产党人在坚持长远利益原则的同时还应该根据各国条件和历史进程的不同而采取灵活的策略,在与不同国家政党组成联盟的同时要注重斗争策略的运用。[5]比如,在法国,支持“社会主义民主党”,因为这一政党提出“民主社会共和国”的要求,积极反对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保守派以及与封建贵族有联系的“激进资产阶级”,但是,不能因此而放弃对他们空谈思想成分的彻底批判;再如,在瑞士,共产党人应支持资产阶级的“激进派”,他们反对封建贵族与僧侣的反动势力,他们的斗争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是顺应历史潮流的进步行为,但是瑞士激进党组织中有代表小资产阶级的民主社会主义者,又有代表资产阶级的激进分子,对此应该区别对待,在合作的基础上坚决斗争。又如,在波兰,共产党应该支持“克拉克夫的政党”,因为这个政党主张民族独立、民主改革和土地革命并于1846年举行了反对奥地利民族压迫的起义。[6]从这些事例中可以看出,虽然这些国家政党的主张和斗争是属于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性质的,但从整个社会形态发展角度来说,却是推动历史进步的积极行为,是可以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扫除障碍的,因此,共产党人要和其他国家政党结成统一战线,但是这种团结和联合不是绝对意义上的联合,而是有批判性的斗争性联合。在实践中,1848年欧洲革命后,马克思回到德国,囿于德国同盟组织的薄弱性,马克思决定让各地盟员参加资产阶级政党,成为团体中的左翼,推进民主革命,为社会主义革命做准备,同盟盟员加入这些组织采取既联合又斗争的策略,保持思想独立,坚决抵抗资产阶级民主派思想的侵蚀,并积极宣传科学社会主义,取得了良好的成果。此外,《宣言》中所阐述的这一核心原则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关系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如果一味坚持原则性,夸大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面,否定资产阶级在推动历史进步过程中的进步性,势必会犯“左”倾错误。同时,在同其他资产阶级政党合作的过程中,让资产阶级牵着鼻子走,拿原则做交易,忘记自己的历史使命,共产党人将会滑向“右”倾机会主义的泥坑。

(三)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原则

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要获得自身阶级的全面解放,必须坚持国际联合。国际联合是在全世界实现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关键策略。坚持国际主义的原则是共产党性质和时代发展的需要。[7]首先,《宣言》从党的性质出发明确提出,“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他们不提出任何特殊的原则,用以塑造无产阶级的运动。”“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2]也就是说,共产党与其他无产阶级政党利益和目标是一致的,理应争取团结全世界一切民主政党,发展壮大工人队伍,直至实现世界革命。其次,从时代背景看,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开始形成,资本的国际化使无产阶级斗争失去民族性,同时也使得无产阶级联合斗争变得迫切和必要。正如《宣言》中所言:“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2]因此,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中,共产党人应该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利益,始终代表整个无产阶级运动的利益。联合斗争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重要策略,但是联合并不意味着抹杀民族差异,而是一种民族独立基础上自觉、自愿、自由的联合。对此,《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进行革命取得政治统治本身还是民族性的。《1893年意大利文版序言》中强调:“不恢复每个民族的独立和统一,那就既不可能有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也不可能有各民族为达到共同目的而必须实行和睦的与自觉地合作。”[2]

三、《宣言》中关于处理党际关系思想的现实解读

(一)理性分析“国际主义”与“独立自主”

马克思在《宣言》中,分析了资本的国际性导致资产阶级压迫剥削的国际性,从而得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国际性,无产阶级政党在处理党际关系时应该时刻坚持国际主义的原则,直至实现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革命国际性是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基础上得出的客观规律和正确结论。但是,在国际共运史上,无产阶级政党在处理政党关系时陷入了对“无产阶级事业国际性”的片面化和绝对化理解的境地,在处理政党关系中过度强调集权,形成“家长制作风”和“领导党作风”,将本党的意志强加于其他国家政党,而忽略了其他各国政党的客观实际情况,抹杀了各国政党独立自主的权利。比如,1923年苏联成立的共产国际和斯大林时期建立的“共产党情报局”,这些国际组织有利于指导国际工人运动,但是也滋生了大党沙文主义,干涉了东欧等其他国家政党的内部事务。

新的时代背景下,科学理解《宣言》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国际性的思想应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进行把握。首先,从时间维度,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各国革命可能因时代背景和国情不同而有先有后,但是从历史长河中分析,无产阶级实行世界革命,完成人类彻底解放是必然的,从这一角度而言,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坚持国际主义原则,在推翻本国资产阶级后积极将革命烈火引向其他国家,直至实现世界革命。但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国际性并不意味着革命在同一时间内的全面爆发,还涉及到一个革命的空间维度。[8]正如《宣言》所言:“如果不就内容而就形式来说,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首先是一国范围内的斗争。每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当然首先应该打倒本国的资产阶级”[2],也就是说,工人阶级斗争的舞台首先应该是在本国,这就要求各国共产党人要根据本国的客观情况来制定符合自身革命需要的道路和方式,采取适合自身的革命策略。由此可以看出,正确把握《宣言》关于无产阶级国际性思想要求无产阶级政党既要关注到国际共运的时间维度,坚持世界革命,又要兼顾无产阶级革命的空间范围维度,做到独立自主。

(二)正确处理“党际关系”与“国家关系”

党际关系是指各国政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体现的是不同国家阶级利益之间的合作;国家关系是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之间的关系,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等内容。在革命和战争年代,各国纷纷在不同政党的领导下为推翻旧制度和腐朽政权而奋斗,正常的国家关系囿于激烈局势而趋于淡化,在一定意义上说,政党关系高于国家关系,在对外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比如,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将苏俄能否成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寄希望于世界革命的爆发,想获取西欧资产阶级革命的支持和帮助,这一时期苏俄对外政策就是越过各国政府直接向各国无产阶级呼吁,这一时期苏俄对外关系中政党关系显然高于其国家关系。而如今,由于科技发展和世界局势变化,时代主题已经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经济因素在国家政党关系中的地位凸显,国家治理的成效成为决定执政党去留的关键。因此,各国执政党都把提高各自执政能力,发展民族经济作为优先考虑的问题。此外,纵观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现状,各国工人运动转入低潮,各国共产党力量弱小,多数无产阶级政党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属于在野党,在政治舞台上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各国无产阶级政党之间的交往和合作逐渐淡化,被国家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交往所代替。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政党关系已经退居至从属地位,在对外关系中服从于国家关系。[9]

和平时代背景下,党际关系在国家对外关系中处于从属地位,服从于国家关系是否意味着无产阶级政党之间的合作已经消失了,这一点是毋容置疑的。《宣言》中对共产党与其他无产阶级政党合作的根源进行了阐述,即共同的政治利益和诉求是政党之间合作的基础。新时期,共产党与其他无产阶级政党合作的利益点依然存在,只是处理党际关系的策略应该随着时代背景变化而作出相应调整,即应该从革命时代以推翻剥削阶级共同利益为合作点向和平时代促进共同发展壮大无产阶级政党力量转变,由革命与战争年代的暴力联合向和平发展年代的和平联合转变。因此,对于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来说,比如中国共产党,党的利益和国家利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执政党发展党际关系应该服从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通过党际关系促进国家关系正常化,充分发挥政党之间交流形式灵活、不受国家事务束缚等优点,通过政党交流,了解各国政界上层的思想和动态,及时为国家决策领导层提供有效信息,为实现国家关系的正常化架设桥梁。其他国家无产阶级政党应该从自身政党利益出发处理对外国际关系,积极加强与其他执政共产党的合作和交流,通过合作交流壮大本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力量和实力,不断在政策和方针上影响资产阶级政党的决策,扩大共产党的影响力。

(三)辩证看待“意识形态”与“求同存异”

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不同政党就有不同的意识形态,无产阶级政党处理党际关系必须辩证分析与资产阶级政党意识形态的对立性和统一性。当今世界,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国际关系呈现“两个趋势”:首先,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紧密,依存度越来越高。在《宣言》发表160多年以来,纵观两种社会制度和思想体系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想完全取代资本主义是不现实的,资本主义想消灭社会主义更是不可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国际分工方式的变化使得两种不同制度的国家在国际关系中日益走向合作和对话。其次,各国独立自主的倾向越来越强。独立自主是当今国际关系发展中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并不代表相互依附,每个国家都要求独立处理本国内政外交,反对外来干涉。此外,国际关系还存在“一个不变”即资本主义国家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国家的企图没有变,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意识形态侵蚀的初衷没有变。这样的时代背景要求无产阶级政党在处理党际关系时,既要坚持交流合作,又要做到“求同存异”。

“两个趋势”的国际关系发展形势要求无产阶级政党必须看到意识形态的统一性,努力做到不以意识形态划敌友,不因社会制度论疏远,不排斥拒绝与资产阶级政党的交流和合作,不让意识形态差异成为发展政党关系的障碍,无产阶级政党应该以国家利益为根本出发点,超越意识形态努力做到“求同存异”。另一方面,“一个不变”的国际关系形势要求无产阶级政党必须认清资产阶级政党意识形态的的同化实质,时刻不能放松警惕。“求同”不等于同化,“超越”并不意味着抹杀,在党际关系处理中坚决抵制资产阶级政党意识形态侵蚀的立场不能动摇,求同存异和共同发展是新时期处理党际意识形态关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970年后,我们党本着“超越意识形态的差异,谋求相互了解和合作”的精神,与世界各国的社会党、自由党、保守党等各类政党及组织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我们还应邀派代表参加西欧国家共产党党节,与大国政党和国家的交往对改善我国外交环境、推动经济贸易等方面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四)准确把握“执政党”与“非执政党”

冷战结束后,世界各国政党格局和政党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全球政党数量快速增长。苏东剧变以后,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垮台,其他政党数量迅速增长,增加至1000多个。非洲国家政党增加数十倍也扩大到近千个。其次,政党格局体制趋于多样化。冷战后,政党格局趋于分散,政党体制由一党转向多党。苏联东欧共产党丧失政权沦为在野党,政治体制从一党制或多党制转变为议会民主制。非洲90%左右的国家实行多党制。在发达国家,传统两党制受到第三党的挑战和冲击。所有这些变化都给新时期无产阶级政党发展党际关系带来了历史性机遇和挑战。[10]

首先,全球政党数量增长要求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扩大与国际政党交往的舞台和空间,但是扩大交往并不意味着平均用力,而是有选择性地渐进式地开展对外交往,无产阶级政党应该对世界主要政党进行分类,分清轻重缓急,从捍卫国家利益的角度进行有序稳定的联合交往。另一方面,日益多样化的政党体制要求无产阶级政党在处理党际关系时既要发展与各国执政党的关系,又要抓好为数众多的非执政党的工作。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公开竞争,轮流执政。在其他国家,“一党执政、多党制衡”的政党体制长期存在。无产阶级政党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必须根据客观形势制定策略,坚持长期性和稳定性,既与执政党保持联系,促进党政关系和谐并进,也要与有潜在实力的在野党开展友好往来,从而减轻因执政党更替所带来的国家关系冲击。目前,在与我党保持友好往来的各国政党中,执政党和在野党平分秋色,在当前国际关系日益复杂的情况下,对我国外交和维护国家利益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共产党宣言》距今发表已经接近170年,但是《宣言》中所蕴含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精髓却散发着永恒的光芒。如今世情、党情与《宣言》发表时代不可相提并论,但是其中关于处理党际关系的策略原则和指导思想对当前中国共产党处理与各民主党派以及与世界上其他各国政党之间的关系仍具有重要意义。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应始终坚持从国家核心利益出发,积极发展对外党际交流与合作,通过政党交往促进国家发展,为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1]列宁.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9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5,308,285,276,283,307,306,285,291,269,283.

[3]许月梅.马克思主义党际关系论纲[J].武汉大学学报,2002(2):204.

[4]杜楠楠.论《共产党宣言》中政党联合思想[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15(3):3.

[5]舒新.共产主义者同盟处理党际关系的原则和实践[J].聊城大学学报,2005(1):73.

[6]许玉杰.解读共产党宣言[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186.

[7]熊光清.《共产党宣言》中的党际关系[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6):18.

[8]姜琦.论党际关系[J].社会科学,2001(7):8.

[9]谭吉华,张晓敏.论中国共产党发展对外党际关系的基本经验[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3):66.

[10]周余云.论新型党际关系[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1):26.

(编辑:武云侠)

The thought of inter-party relations in themanifestoofthecommunistpartyand its realistic interpretation

Yang Ronggang

(CollegeofMarxism,NanjingNormalUniversity,Nanjing210000,China)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is a programmatic document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and the idea of inter-party relation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it. The emergence of inter-party relations is inevitable. The background is the precondition of inter-party relations; Common political interests are the core of inter-party relations; The common historical mission is the key to the inter-party relations.TheManifestooftheCommunistPartycontains the principles of dealing with inter-party relations: Maintain the principle of the Communist Party's independence; Adhere to the combination of firmness and flexibility; Proletarian Internationalism. To understand the principles of the inter-party relations of theManifestooftheCommunistPartyin the new period, it is a must to analyze rationally "internationalism" and "independence"; Correctly Handle "Inter-Party Relations" and "State Relations"; Dialectically thinking "Ideology" and "Seeking Common Ground while Reserving Differences"; Accurately adjust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Ruling Party" and the "Non-ruling Party".

TheManifestooftheCommunistParty;Inter-party relations;Realistic interpretation

2016-12-14

杨荣刚(1987-),男(汉),山东莱芜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及思想方面的研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4AKS004)

A811.2;D186

A

1671-816X(2017)04-0050-06

猜你喜欢
共产党宣言资产阶级宣言
青春宣言
Father's Day
柔软宣言
杭州宣言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共产党宣言》教我们怎样做合格党员
1920—1927年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知及影响
毛泽东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批判汲取
第一支资产阶级军队的创建者——克伦威尔
俄国资产阶级军事改革家——米柳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