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文化自信的多维理路

2017-04-02 15:48
山东社会科学 2017年12期
关键词:文明文化

刘 仓

论习近平文化自信的多维理路

刘 仓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北京 100009)

文化自信,是党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文化与社会、中国和外国多维度相结合提出的精神旗帜。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一起,被写进党章。“四个自信”的提出,反映党对三大基本规律以及中国文化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社会形态选择的自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自信,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理论意义和历史意义。把文化自信和文化建设方略结合起来,以文化自信精神引领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以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信底气,把二者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

文化自信;社会形态;文化方略;多维理路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第3、4版。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国家和政党对自身文化历史、价值、实践、前途的高度认同。文化自信命题的提出,回答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气神、向什么样的目标走向新时代的问题。

一、文化自信命题的提出过程和深厚根基

文化自信命题和思想,有一个提出、阐释的过程。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前进。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13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②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人民日报》2014年2月26日第1版。3月7日,习近平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③李斌、霍小光:《“改革的集结号已经吹响”——习近平总书记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商国是纪实》,《人民日报》2014年3月13日第1版。把“四个自信”联系起来,强调文化自信的根本性地位和作用。10月15日,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135页。强调“四个自信”的内在逻辑。12月20日,习近平在和澳门大学学生座谈时强调:“五千多年文明史,源远流长。而且我们是没有断流的文化。建立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还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基础。”⑤《习主席的一堂文化“公开课”》,《镜鉴》,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n/2014/1221/c64094-26247461.html。2015年11月3日,习近平在会见第二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外方代表时强调:“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⑥杜尚泽:《阔步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治国理政新实践)——记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推进全方位外交的成功实践》,《人民日报》2016年1月5日第1版。从整个社会结构和中华文明传承中,阐述“四个自信”的关系和文化自信的地位。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①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第2版。强调文化自信的基础性、根本性作用。6月28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33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②习近平:《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为全面从严治党打下重要政治基础》,《人民日报》2016年6月30日第1版。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③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第2版。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宣告:“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④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第2版。文化自信命题的提出,深刻阐述了其在国家战略和民族发展中的灵魂作用,反映了党对文化建设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对执政规律和执政理念认识的深化。

文化自信,是党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文化与社会、中国和外国多维度相结合提出的精神旗帜,具有悠久的文明根基、自强的民族骨气、科学的理论勇气、进步的历史底气和引领世界的时代志气。

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生存和自立的标志。构成民族的基本要素,包含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共同的心理、共同的生活等条件,其中共同的文化是民族生存和自立、自主、自觉、自信、自强的精神纽带。习近平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⑤习 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25日第2版。五千年中华文明形成发展壮大历史,是文化自信的深厚根基。

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凝神聚力、自强不息的灵魂。中华文化宝库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精华,包含精粹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精神力量和意志品质,体现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战斗力。中华文化是维护国家统一、主权安全、民族和谐、社会前进、经济繁荣的精神力量,是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稳定、人民安康的纽带。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战胜困苦而自强,一个根本原因,在于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始终是中华民族成长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撑。中华民族的骨气和硬气,是文化自信的主体品质。

文化自信是基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结论。五种社会形态渐次演变,是唯物史观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从人类历史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从社会形态上引领世界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全面发展进步的精神力量;代表着人类文化的前进方向,占据人类文明制高点。

文化自信是对当代中国历史成就的总结回答。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胜利,使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全面迈向现代化;使具有五百多年历史的社会主义在中国成功开辟出可行性的正确道路;使具有六十多年历史的新中国,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彻底摆脱被开除球籍的危险,使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生机。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是党领导人民九十多年奋斗的根本成就。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⑥《中国共产党章程》,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6页。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就必须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就是对民族、政党和人民创造的当代中国历史成就自信的观念表达。

文化自信是把握世界格局发展大势的时代结晶。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新自由主义日趋式微,南欧国家民主社会主义陷入困境,发展中国家民主浪潮消退。中国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社会制度的道路,为世界文明增添独特的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和参照。国际上关注中国道路、研究中国模式、探讨中国智慧、学习中国经验,正风生水起。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时代要求。

站在广袤中华大地,吮吸深厚文化营养,开拓人间沧桑正道,掌握人类科学真理,构建先进社会制度,创造世界瞩目成就,中国人民应该自觉自信自强。习近平指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第2版。文化自信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文化自信的基本内涵和时代价值

文化自信,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人类社会形态演变和中国社会发展新要求提出的文化旗帜,是对整个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历史经验的总结。应该从整个社会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宏观视野,理解文化自信的基本内涵。

文化自信,既包含对民族、国家、政党、人民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自信,也包含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外交等各方建设的自信;既包含对治党治国治军能力和成效的自信,也包含对改革发展稳定的自信;既包含对实现现代化强国和中国梦的自信,也包含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融合世界文明的自信。

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社会发展道路选择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践载体,理论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政治保障,文化是精神支柱。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文化自信的物质载体、理论指南和制度保障,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历史来源、思想基础和灵魂。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文化自信是对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逻辑延伸。“四个自信”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印证、相得益彰,共同体现中国社会形态的性质,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文化自信的提出,形成了中国社会形态自信的基本格局,包含对整个社会大厦的蓝图构想、建筑工程、物质材料、设计理念等方面的自信。伴随“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程,中华民族将增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等各方面的自信,集中于对伟大政党、伟大民族和伟大人民的自信。

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当代中国安身立命的精神根脉,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基础。文化自信,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的自信。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是坚定文化自信的依据和表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超越时代的永恒价值。中华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创造的各种思想文化,是“根本”和“灵魂”,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②习 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25日第2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当代中国社会的理想追求、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治国理政、生态理念、哲学思维等精华,都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找到根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对中国梦的目标追求,是中国道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血脉,是塑造中国精神的历史源泉,是凝心聚力的心理基础,是实现祖国统一的精神纽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资源,是弘扬中华美德的历史借鉴,是培养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时代新人的教科书和丰富营养。习近平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③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人民日报》2014年2月26日第1版。

对革命文化的自信,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现。革命文化是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创造的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文化相结合的结晶,反映党的性质使命、社会形态进步和人民素质提升。

从文化结构来说,革命文化包含若干层次。一是党的指导思想,即马列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处于指导地位和核心地位,决定革命文化的理想、信念和前进方向。二是包括以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精神谱系,处于中轴地位,反映革命文化的品质性格。三是党领导人民创造优良传统和作风,反映革命文化的实践主体。革命文化包含党领导人民创造的科学、文艺、美术等各种具体文化形态,是革命文化的物质载体。革命文化中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精神品质、政治本色、文化形式等,熔铸于党和人民的精神和灵魂,成为先进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泉和组成部分。

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是文化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代表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和目标指向。发展先进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文明将会为人类做出新的更大贡献的自信。正确处理中华民族和世界民族、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关系,是执政党必须考虑的根本问题。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有双重使命:一是保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和独立性,确立在世界文明的中的中华文明身份。二是推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取长补短,吸收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综合创造新文明和新文化,为世界文明做出贡献。

中华文明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是把握世界文明发展规律的结果。在古代史上,有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文明、罗马文明等,都在历史沉浮中衰落了。只有中华民族文明历久而弥新,焕发出文明复兴的活力。世界各国文明是平等的,有发展程度和水平的差别,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同文明,都包含着其人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文明是多样的,中国文明应在世界文明中占有一席之地。不同民族、不同文明之间应该互相尊重。文化自信是包容、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成果的自信。各民族文明之间相互借鉴,世界文明因互相交流而丰富多彩。世界各民族不同文明之间共存共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规律。

当今世界仍处于挑战频发时期,和平发展问题,一个也没有解决。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南北发展差距持续拉大,贫富差距鸿沟有待弥合,地区热点冲突持续不断,恐怖主义蔓延肆虐。和平合作赤字、安全发展赤字、全球治理赤字,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任何一个国家依靠自身力量,都不可能解决这些全球性挑战。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中华文化富有引领世界方向的基因,蕴含解决世界问题的密码,包含解决人类问题的智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文化自信,是党站在历史和时代高度,把握中国和世界历史大势、对比综合国力消长、基于社会文化成就提出的时代命题和科学结论,是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的精神引领,是开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旗帜,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时代意义。

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全面发展的伟大事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没有先进文化的引领,没有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如果抛弃或者背叛自己历史文化,还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①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12月1日第2版。

文化自信是中华文化创造新辉煌的精神引领。文化自信反映政党和人民的价值取向,折射对一定社会历史的判断标准,反映对社会实践、道路、制度、理论、文化的价值取舍,包含对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的设计、选择和建筑。思想文化反映政党的性质和灵魂。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创造什么样的文化,是考验政党执政能力的基本问题。坚定文化自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国家和政党独立自主的精神支柱。民族自主、国家独立、政党自立自强,其中基本要素,是在思想理论、价值观念、精神意志、性格品质上,坚持独立自主的地位。如果照搬照抄别国的道路模式,或者执政政党缺乏自己独立而科学的执政理念,那么,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的独立性就会被釜底抽薪,国家就会迷失方向而彷徨不定,也就难以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文化安全。习近平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②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12月1日第2版。

文化自信是在两种社会制度较量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定海神针。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来看,两种社会制度的竞争和共存,将是长期的历史过程。西方敌对势力分化西化丑化弱化中国的战略图谋不会改变。分裂与反分裂、颠覆与反颠覆、控制与反控制、妖魔化与捍卫形象、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斗争,将长期存在,其本质是社会主义实力相对增强、资本主义势力相对削弱的进程。任何畏战、避战、免战、厌战,都是掩耳盗铃。要把中国道路优势、理论优势、制度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综合国力优势、文化软实力优势、国家话语权优势,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既包括硬实力的斗争,也包括软实力的较量。硬实力需要软实力来驾驭,软实力需要硬实力来砥砺。从长远来看,制度文化、思想理论、价值观等软实力,是政党和国家行稳致远的精神源泉。正如习近平所说:“世界上各种文化之争,本质上是价值观念之争,也是人心之争、意识形态之争。”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05页。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才能筑牢“四个自信”的思想长城,抵御敌对意识形态的侵略,在两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较量中赢得主动。

文化自信是各种思想激荡和交锋中稳坐钓鱼台的内在定力。当今社会,社会结构多元化,经济利益多元化,生活方式多元化,带来思想理论、价值观念、性格旨趣多样化,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核心价值体系、社会道德规范等带来挑战和消解。甚至一些政治思潮,诸如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普世价值等,还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构成干扰和威胁。增强文化自信,坚定“四个自信”的辩证统一,保持政治定力和文化定力,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才能澄清迷乱,辩证错乱,明辨是非,廓清方向,指明道路;才能发展先进文化,支持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整合社会文化生态,最大限度地凝聚人心,群策群力,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精神支撑。

文化自信命题,回答了表达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推进新时代新征程、完成新任务新使命的精神支撑问题,指明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回应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和而不同、共存互鉴、综合创新等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精神引领。

三、文化自信与文化建设方略的辩证统一

文化自信既是一面文化旗帜,也是奋斗目标;既是阶段性成就的总结,也是历史进程。使文化自信成为一种思想习惯、行为方式、品质性格和传承基因,还需要扎扎实实的文化建设实践。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文化自信的根基。文化建设基本方略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规划,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实施路径。文化自信是文化建设基本方略的目标指向。以文化自信引领国家文化建设基本方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形于中”而“发于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促进中华文化繁荣兴盛。

以文化自信走进新时代,以国家富强提振文化自信。习近平指出:“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大国的发展进程,既是经济总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提高的进程,也是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等软实力提高的进程。”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98页。文化软实力体现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从物质支撑上说,文化自信是综合国力在思想文化上的表现和反映。文化自信是涉及整个社会建设的系统工程。需要以文化复兴推动民族复兴,以民族复兴支撑文化复兴。要使文化自信从命题转变为习惯,需要实现伟大梦想,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建设伟大工程。推进“四个伟大”,是增强文化自信的物质基础、政治保证和实现路径,文化自信是推进“四个伟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以执政党自信推进文化自信。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共产党对自身及其文化的自信。铸牢执政党精神支柱,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最根本的任务。政党自信是文化自信的实践主体,文化自信是政党自信的目标任务。理论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核心要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在当下,最紧要的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文化自信建立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之中。

占领意识形态制高点,增强文化自信的内生动力。文化自信承载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决定文化的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科学性、实效性,在全国人民中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价值基础和道德基础。

占领理想信念制高点,是文化自信的目标导向。“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共产主义远大理想,马克思主义坚定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和目标。“人心齐、泰山移”,什么目标都能达到,什么困难都能克服。古人说:“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清·金缨:《格言联璧·学问》)高擎理想信念之光,就能照亮前进的道路。习近平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5页。理想信念一旦动摇,有可能导致政治上变质、道德上堕落、物质上贪婪、生活上腐化、志趣上庸俗。如果失去了骨气、勇气、志气等精气神,就失去了自强的内在精神,就会萎靡不振,自撤防御的盾牌和战斗武器,那样将不战自败。同理,丢掉理想信念,就会失去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那么文化自信也就无从谈起,因此“革命理想高于天”。

占领核心价值体系制高点,是文化自信的最深层力量。习近平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②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人民日报》2014年2月26日第1版。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性工程。核心价值观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追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判断是非曲直的标准,是文化建设的中轴、国家治理体系的稳定器,是维护民族精神独立的重要支撑。加快构建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核心价值体系,凝聚全国人民同心同德共同奋斗的最大公约数。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化为人们的自觉认知和行为习惯。

占领思想道德制高点。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增强社会认同感、归属感、使命感、责任感,形成强大凝聚力、感召力、引领力、创造力。

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充分展示中华文化的当代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中华美德,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使其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比如,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关于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关于集思广益、博施众利、群策群力的思想,关于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思想,关于俭约自守、力戒奢华的思想,关于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思想。③习 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25日第2版。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的当代价值和独特魅力。增强文化自信,要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继承革命文化,发展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中华文化的基本内容,作为世界性文明成果,可以为世界各民族所共享。习近平指出,要“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④习近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人民日报》2014年1月1日第1版。。

传播当代中国的价值理念,是增强文化自信的表现。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逐渐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梦、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价值、外交理念等思想理念的世界影响力逐步扩大。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解决全球性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是文化自信的内容。围绕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和世界性问题,根据中国全球治理理念,绘制中国特色蓝图,提出中国主张方案,展示中国责任贡献。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国家关系,提出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等等,都彰显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对全球治理的贡献,显示中国文化、中国价值观走向世界的自信。

塑造中国国家形象,是文化自信的重要目标。宣传当代中国价值理念,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也是塑造中国国家形象的过程。习近平指出:“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①习近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人民日报》2014年1月1日第1版。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争夺国际话语权,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国际话语权是国家软实力的组成部分。中国综合国力提升,中华文明的世界影响力增强,国际对中国形象的评价稳步提高,世界文化版图正向有利于中国方向发展。但是,国际舆论西强我弱的格局没有改变,西方敌对势力推行文化霸权主义的战略没有改变,西方妖魔化中国的成见和偏见没有改变。当代中国国际传播能力不强,传播力度不够,传播广度有限,传播程度不深,还存在有理没处说,说了传不开,传了没人信的被动态势。构建国际话语权,就是要解决挨骂的问题。中国道路、中国文明,必须要有中国表达。习近平指出:“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思想,更加响亮地提出中国主张。”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213页。

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中国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塑造中国国家形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研究国外不同受众的心理和文化特点,融通中外概念、范畴、表述,把“陈情”和“说理”结合起来,把“自己讲”和“别人讲”结合起来,扩大中国话语的认知度和认可度。

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讲故事,是传播中国价值的重要方式。讲好中国故事,是通过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以事说理,以理动情,以情动人;让人爱听愿听想听,听有所思,思有所知,知有所用,用有所成,成有所教,以此扩大中国文化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就要讲中国历史和现实、人物和事件、实践和思想、目标和道路。十八大以来重大战略目标、理念、价值、部署,都可成为中国故事的源头、读懂中国的标识。讲故事,可以把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寄寓其中,以他山之石,传播中国声音,阐释中国特色,展示中国价值,为提升文化自信注入动力。

增强文化自信与中华文明走向世界是统一的过程。习近平指出:“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③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第5版。中华文明走向世界,世界文明不可避免增添中华文明色彩。中华民族将为人类进步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中华文化将在世界文明进程中创造新的辉煌。

文化自信命题,不单是文化发展理念问题,而且是社会发展的精神引领问题,反映了对历史成就的总结,对当代道路的定力,对未来前途的信心。文化自信命题,是思想文化领域党执政理念的重大创新,是中国文化建设进入新时代的里程碑式的标志,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指出光明的前景。

D616

A

1003-4145[2017]12-0019-07

2017-11-02

刘 仓(1975—),男,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责任编辑:张婧)

猜你喜欢
文明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请文明演绎
多元文明,照鉴共同未来
让文明之花持续绽放
漫说文明
谁远谁近?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