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典故对比与翻译研究
——实现思维的自由转换

2017-04-02 17:05纪安娜
时代农机 2017年3期
关键词:英汉典故汉语言

纪安娜

(泉州轻工职业学院,福建泉州362200)

英汉典故对比与翻译研究
——实现思维的自由转换

纪安娜

(泉州轻工职业学院,福建泉州362200)

典故的流传和运用是语言文化中的一大特点,典故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浓缩,凝结着民族人们的聪明智慧,是民族文化的一座宝藏。通过英汉典故的对比与翻译研究,使不同的民族了解异国他乡的历史,有助于英汉语言的学习者实现英汉语言思维的自由转换,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如鱼得水。文章从英汉典故的定义、英汉典故的来源对比与翻译对英汉典故进行对比研究。

英汉典故;来源对比;翻译研究

1 典故的定义

汉语词典中《辞海》(1989版)把典故解释为“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现代汉语辞海》(2002版)解释为:“诗文里引用的典籍中词语或故事”。

英语词典中与汉语典故相对应的词一般都认为是“allusion”,但说英语的人对allusion的理解和说汉语的人对典故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差异。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定义allusion为“the act of not speaking of something in an open manner,or something spoken of without directness,esp. while speaking about something else.”(不公开、不直接说出某事物,而是说出一事物去暗指某事物)。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定义allusion为:间接提及;暗指;典故。

综上而言,英语“allusion”的概念比较宽泛,表示间接地用一物指称另一物。英语中的“quotation”一词,可用来表示语录、引文和引用语,相当于汉语中的“语典”。

2 典故形成的来源对比

(1)历史故事。由于现代意义上的“法”概念是从西方传入的,与此相关的正义(justice)、司法(justice)等一系列法律观念,也是如此。在古希腊、罗马神话中,正义女神照例是执掌司法的。在英语中正义与司法本是同一词,而其他许多相关词也都直接、间接地由此派生。例如:just公平、justice公平、justify证明······正当、justifiable可证明为正当的······“法”与“正义”在西方的密切关系由此可见一斑。这种词源关系也可追溯到古希腊的西方法律哲学,在那里正义问题始终占有突出地位。相比之下,这种密切关系在古代中国远不曾受到重视。

现代“法”观念在中国的理解和翻译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帮助了人们对“法”理解,但有时它也对翻译工作造成了阻碍。例如,对于亚里士多德一段名言的翻译:Man,when perfected,is the best of animals;but if he be isolated from law and justice he is the worst of all(Aristotle 1995:25).“人类由于志趋善良而有所成就,成为最优秀的动物,如果不讲礼法,违背正义,他就堕落为最恶劣的动物”(吴寿彭译1981:30)。礼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概念,因此这里把law and justice翻译成礼法是不恰当的。可以译为:“当人类的品性到达完备时,是一切动物中最出色者;但如果人无视法律和正义,则会是最恶劣的禽兽”。(胡庚申,2010)

(2)寓言故事。英语中有许多典故来源于寓言故事。比如cat's paw,也可写为catspaw,字面意思“猫爪子”,出自17世纪法国著名的寓言作家拉·封丹的《猴子与猫》。讲的是狡猾的猴子哄骗头脑简单的猫,替它从炉火中取出烤熟的栗子来。猫儿应命去做,结果猫爪子被火烧伤了,而取出的栗子却被猴子吃光了。cat's paw常用来比喻被他人利用的人或者受人愚弄者之意。cat's paw除了单独做复合名词使用外,还可构成to make a cat's paw of sb(利用某人作为工具或爪牙)。例如:I am afraid that he is making a cat's paw of you.《汉英双语·现代汉语词典》对寓言的定义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比如:寓言“削足适履”出于西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骨肉相爱,谗贼间之,而父子相危。夫所以养而害所养,譬犹削足而适履,杀头而便冠。”比喻不合理地迁就现成条件;比喻不顾具体条件,生搬硬套。

(3)神话传说。在英语中,“dragon”是一只巨大的蜥蜴,长有翅膀,全身盖鳞,拖着长长的蛇尾,巨嘴喷火。在中世纪,“dragon”是罪恶的象征。圣经故事里同上帝作对的恶魔撒旦(Satan)被称为“the great dragon”。所以在英语文化背景下说某人像“dragon”,对方一定大怒。而在汉语中,龙总是用于褒义,如“龙凤”喻指才华出众的人;“龙虎”比喻英雄豪杰;不少汉语人名都带有“龙”字,期盼其出众、发达。倘若把中国成语“望子成龙”译成英语,如果仅从语言层面理解和翻译,照实译为“to hope one’s son become a dragon”,那必然是不妥的。而应译为“to hope one’s son have a bright future”较为合适。(陆建非,2009)

(4)文学作品。相传由古希腊盲诗人荷马创作的两部长篇史诗——《伊利亚特》(Iliad)和《奥德赛》(Odyssey)构成的《荷马史诗》,集古希腊口述文学之大成,是古希腊最伟大的作品,也是西方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品。《奥德赛》(Odyssey)描述了希腊神话英雄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争中以“特洛伊木马”攻破特洛伊城后,辗转十年,经历种种艰险,终于返回家园。Odyssey一词由此而来,意为a long journey full of experiences(艰苦的跋涉;漫长而充满风险的历程)。汉语中典故“锦囊妙计”(wise counsel concealed in a brocade bag;instructions for dealing with an emergency)出自《三国演义》。锦囊是旧时封藏机密文件或诗稿的织锦口袋。“锦囊妙计”用来描写足智多谋的人,把可能发生的事变以及所应付的办法预先用纸条写好装在锦囊里,嘱咐办事的人在遇到紧急情况时拆看,并依计行事。现在比喻有准备的巧妙办法。

(5)风俗习惯。英国作家Maugham在他的自传The Summing Up一书中说的“His language will be Greek to them.”一句话,如译为“他的语言对他们将是希腊话”,这种在没弄清跨文化风俗习惯的差异而直接翻译的话,中国读者是不能领悟或意会的。(钱歌川,2015)因为英文说的be Greek to me= be beyond one’s understanding,意为“不懂”,这个习惯用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599年莎士比亚的名著《凯撒大帝》。在书中,他谈到了一篇讲话,很多听众都听不懂,因为讲话用的是希腊语。所以“His language will be Greek to them.”可以译为“他说的话他们听不懂”。英汉文化中人们认为的关于“contract of marriage”(婚约;婚姻合同)的概念比较一致。在英美等国的法律中,视婚姻为一种契约,如同中国的古代,在一定条件下,也将婚姻视为一种契约关系。故“contract of marriage”(contract为“约”,marriage为“婚”),合为“结婚”。若翻译成“婚约”则是订婚,英文可译为engagement,agreement to marry,matrimonial vows,promise of marriage等。(林巍,2014)由此可见,“婚约”的翻译对比在英汉文化中是比较相同的,学会了这点知识后,并学着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有助于英汉语言的学习者与翻译者在进行翻译活动与跨文化交流中更加顺利地进行。

(6)宗教信仰。基督教是大多数英语国家的主要宗教,因此很多英语中的典故都出自基督教的经典《圣经》。例如,《圣经》里的Thomas是耶稣的十二使徒Twelve Apostles之一,他不相信耶稣的复活,即使是耶稣在其它师徒面前现身也不相信,直到他亲手抚摸了耶稣在十字架上被钉死时身上的伤口时才相信眼前不是鬼魂。现在用doubting Thomas比喻多疑的人。汉语中的成语醍醐灌顶,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自唐以后“醍醐”一词不仅用来形象地说明所谓佛教信徒成佛的渐进修炼过程,还可以比喻佛教各派教义在相互辩驳与诘难中,不断提升的经历。

3 结语

从语言环境、历史发展及社会风俗等方面对英汉文化中典故的对比与翻译进行深入研究,要求语言的学习者需要掌握丰富的背景知识。文化交流或跨文化交流在翻译中并能通过翻译所表现出来的“寻异苟同”可以说明,在终极意义上——在终点,翻译使命最后彻底完成的意义上,文化认同或同化只能是一种幻梦。而且,人本身的需要,文化扩张的需要以及它们的完整性、特殊性的需要,也都不会使翻译走向终结。(刘敬国,2011)促进对目的语文化的理解和沟通是现代语言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反之,对现代语言扎实、刻苦及持之以恒的学习能够促进英汉语言学习者思维转换更加灵活,把沟通与翻译工作做得更加准确及地道。

[1]林巍.翻译与比较文化研究精要[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4.

[2]钱歌川.翻译的基本知识[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

A Contras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and Translation Studies-A Free Conversion of Thinking

JI An-na
(Quanzhou Vocational College of Light Industry,Quanzhou,Fujian 362200,China)

The spread and use of allusions is a major feature of language culture.Allusion is culture enrichment of a country and a national history,and condensation of national people's wisdom,is also a treasure of national culture.Through the contras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allusions and translation,it can make different peoples understand the history of foreign countries,which is helpful to achieve the free conversi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 thinking for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 learners and makes the learners feel free in the learning.The paper comparatively studies the definition,source and translati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allusions.

English and Chinese allusions;source comparison;translation studies

H315.9

A

2095-980X(2017)03-0228-02

2017-02-24

纪安娜,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英汉典故汉语言
悬壶济世典故的由来
国家级一流专业 汉语言文学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简介
闻鸡起舞
来华汉语言预科生学习焦虑考察
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那些年,我们写作文用烂的典故
试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要性及策略
英汉反身代词长距离约束的语用分析
英汉校园小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