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茯苓研究与生产、运销概况评述(上)

2017-04-03 04:16贾身茂王瑞霞
食药用菌 2017年5期
关键词:茯苓

贾身茂 王瑞霞

民国时期茯苓研究与生产、运销概况评述(上)

贾身茂1王瑞霞2*

(1. 河南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河南郑州 450008;2.《食用菌学报》编辑部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国家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 201106)

通过查阅相关历史文献,得出民国时期茯苓文献多为以安徽为主的国内茯苓人工栽培产区、技术、产量及流通的报告。综述民国时期茯苓文献概况,介绍作者特点,从生产、产区销售与流通、科学认识茯苓等方面评述文献的特点,探讨其刊发的意义。

民国时期;茯苓;研究;生产概况;产销;述评

我国茯苓的人工栽培,可追溯至南北朝(420—589)时期,当时《本草经集注》记载:“茯苓今出郁州(今江苏省灌云县),彼土人乃假斫松作之。形多小,虚赤不佳。自然成者,大如三四升器,外皮黑而皱,内坚白,形如鸟兽鳖者良。”至宋代时,茯苓栽培技术已有很大进步,南宋周密著《癸辛杂识》记载:“道士郎如山云:茯苓生于大松之根,尚矣!近世村民乃择其小者,以大松根破而系于其中,而紧束之,使脂液渗入于内。然后择地之沃者,坎而瘗之,三年乃取,则成大苓矣。洞宵山最宜茯苓,往往民多盗种,密誌之而去。数年后乃取焉,种者多越人云。”这是运用“原苓(菌核)”作“肉引”培植茯苓较早较完整的记录。民国时期是西学东渐引进近代科学的高潮,但该时期对茯苓的认识与生产技术有何进步与研究,尚无人撰文系统论及。笔者不揣学识浅陋,在查阅梳理民国时期茯苓文献的基础上,综述该时期的相关茯苓文献,分析茯苓的生产、产区销售与流通情况。

1 民国时期茯苓文献概述

1.1 已发现的民国时期的茯苓文献

我国历史上传统栽培的五种大型真菌香菇、草菇、银耳、黑木耳和茯苓中,民国时期的期刊图书文献数量,茯苓稍多于黑木耳,排第四位,计有6篇论文、一部专著和一本林业科技书中的茯苓部分。按刊出的时间先后为:1918年施亮功的《茯苓培养法》[1]和无名氏的《种茯苓法》[2],1929年的《汉口茯苓业之调查》[3],1930年的《汉口茯苓之贸易概况》[4],1933年出版的陈嵘撰写的《造林学各论》“第一编” “第三马尾松”末“[附]茯苓之蕃殖及制造”[5],戴芳澜《安徽太湖县茯苓繁殖方法简略报告》[6],1934年戴芳澜撰写的《茯苓》[7]和1942年安徽省建设厅《安徽特产调查之三》的《茯苓与漆》[8]。

戴芳澜先生《茯苓》一文在述及“安徽繁殖茯苓之法”时提到:“兹抄录潜江县(按:应为潜山县)余邦华君所调查之繁殖及制造方法(载陈嵘著造林学各论中)于下”。陈嵘在《造林学各论》的“[附]茯苓之蕃殖及制造”叙述中,三处提到“据金陵大学农学院余邦华君之调查”,但并未讲出引自何种文献及时间。因而余邦华对潜山茯苓的调查报告之原始文献难以查到,颇为遗憾。

1.2 民国时期茯苓文献的特点

相比其他几种传统栽培食用菌文献,民国时期茯苓文献有以下特点:(1)查阅到的文献主要是安徽省霍山、岳西、潜山、太平四县茯苓生产技术的调查总结。其中施亮功的《茯苓培养法》是调查潜山县的茯苓栽培技术。陈嵘撰写的《造林学各论》中的“[附]茯苓之蕃殖及制造”,也是引用金陵大学余邦华关于安徽潜山县茯苓的生产技术和产销状况调查而编写的。戴芳澜撰写的《茯苓》一文,除亲自调查安徽太湖县茯苓繁殖方法,研究茯苓的有性世代等外,也有抄录安徽潜山县余邦华的“茯苓之蕃殖及制造”。安徽省建设厅“安徽特产调查之三”的《茯苓与漆》,是调查该省霍山、岳西、潜山、太湖四县的茯苓生产技术与销售运输情况。《汉口茯苓业之调查》中提到:“然平均每年约产四五万担,价值约七八十万两之谱。而安徽所产约占半数。”《汉口茯苓之贸易概况》主要反映茯苓贸易,但提及“汉市之销售,以安徽货为最多,次之则为本省,河南来货甚少”。这些都与戴芳澜先生所说的“在安徽繁殖茯苓之法较为复杂,全国人工培养茯苓之产额亦以安徽为最大”一致。(2)民国时期的茯苓文献,不仅有用近代科学知识系统总结茯苓生产,也有对茯苓的研究。因而得出民国时期的茯苓栽培技术比传统栽培技术先进,增加了用“木引”(即老料)接种的方法。

1.3 民国时期茯苓文献的主要作者

民国时期茯苓文献的数量虽少,但质量较高,这与作者的学识渊博与功底深厚有关。

1918年施亮功的《茯苓培养法》,是作者在“安徽省立第一甲种农校本科三年生”读书时,对家乡安徽潜山县培养茯苓的经验所作的系统总结:“吾潜每岁所产茯苓,为数甚钜。亮功习见其培养之法,爰详述于兹,以供我林业界之研究。”[1]据汪焕文撰文的介绍,施亮功(1892-1957)又名施雪峰,潜山县龙关人。1919年安徽农校林本科毕业后,充任省林业局技师。1920年考取普通文官,历任安徽行政委员会中校秘书,安徽省地方干部训练团上校主任,安徽省教育厅主任秘书,安徽省皖西视察,安徽省林学院教授。专攻农林,精通国学,与江象枫、彭月风、施永炎并称为龙井关内四才子[9]。

陈嵘(1888-1971),著名林学家、林业教育家、树木分类学家,中国近代林业的开拓者之一。字宗一,浙江安吉梅溪镇石龙村人。1906年入东京弘文学院日语班学习,1909年考入日本北海道帝国大学农林部,1913年毕业。回国后创办浙江省甲种农业学校,并任校长。1917年发起组织中华农学会,任第一届会长兼总干事长。1922年,赴美国哈佛大学研究树木学,次年获理学硕士学位。1924年赴欧洲考察各国林业,并在德国萨克森大学研究一年。1925年回国,任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教授、森林系主任。1952年,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所所长、一级研究员,发起创办中国林学会,任第一至三届副理事长,第三届代理事长。1957年,出访苏联、民主德国。他通晓日、英、德、法、俄、拉丁等文字和语言,毕生致力于树木分类学、造林学、林业史的教学与研究,撰写有《中国树木分类学》《造林学概要》《造林学各论》等专著。

戴芳澜(1893—1973),著名的真菌学家和植物病理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在真菌分类学、真菌形态学、真菌遗传学以及植物病理学等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建立起以遗传为中心的真菌分类体系,确立了中国植物病理学科研系统;对近代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在我国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开创和奠基作用。

2 民国时期安徽茯苓的生产调查

2.1 施亮功对潜山县培养茯苓技术的调查总结(1918)

施亮功在其《茯苓培养法》一文中介绍:“茯苓培养之要件,计分三项:曰苓料,曰苓场,曰苓种(俗呼香料、香场、香种,以茯苓具有特殊之香气故也。今以苓字代香字,于名实较符)。”[1]这个总结非常准确、精辟,抓住了要领。兹摘要此三部分如下。

“(甲)苓料苓料者,即培养茯苓所需要之原料也。吾国生产赤松,所在多有。大而建筑,细而柴薪。咸取给焉,乃极贵重之茯苓,亦复资原料,于是使赤松在林业界开特别利用之途,国人可不注意及之乎!松树之抚植育成,自有造林学在,本篇但就其采伐制成苓料者言之耳。(1)伐采之时季苓料采伐之期,以旧历春初时为最适。盖此时树木水分最少,精气内含水少,则易干燥。精含则其真力充足,结苓必佳也。若采伐于冰雪方殷之时,则冻伤木材内部之组织,即不能完全其行气作用。反之而采伐于阳和已盛之日,则液汁流动,精气易耗,均非所宜。(2)伐株之选择采伐苓料,宜择十年生以上之松林,择其直径在五寸以外者伐之,盖树龄过小,则取精不多,真力薄弱,用充苓料,必无好结果。若直径过大,又宜留充他种用材,庶几不伤经济。且苓料之形状不限于曲直,凡属臃肿曲材为良工所弃者,伐充苓料,不亦废物利用化腐朽为神奇乎。(3)伐后之造材伐木既倒,用刀去其枝叶,惟留梢头部分,约占全长之二成许,以之蒸发干内水分,促其干燥。更用利斧削去其皮(须随意带去木材部一二分)但皮不全去,只削成四方形、五方形或六方形之粗造材而已。(4)造材后之处理如前法去皮既竣,务选空气流通、阳光充足、土地高燥之处而堆集之(堆集法宜以枕木层层相间,使多空隙)。至翌年二三月间,已达干燥状态,乃锯之成段,每段之长,自三尺至四尺均可。但同场之苓料,恒为等长,为便作业也。

(乙)苓场培养茯苓之地,谓之苓场。于采伐苓料之前,即应择皆伐林跡地一片,芟除树木杂草,深锄其土(约二尺上下)使饱受风化作用,以为苓场。但苓场之选择,亦具有特殊之条件。即方位、斜度、土质、气候之关系是也。特分论之如左。(1)苓场之方位苓场位置以南向者为最上等,西南向者亦自甚佳,西向者次之。盖茯苓生长全以气成,而气之蕴酿抑郁,以至磅礴四射奔赴结而为苓,皆恃阳光之暖气,以完全其作用。故西北及北面,冷风恒吹,日光不足之处,不可以为苓场。(2)苓场之倾斜场之斜度,以二十一度至三十度之强斜度为宜,为便于排除多量之水也。若三十一度以外之甚斜地,则每有砂土滑落之患。埋料之后,其表土随雨水流失,有露苓料于外,而洩其气者,故非所宜。(3)苓场之土质凡砂质壤土之地,即为茯苓之乡土,砂土次之,余皆不适。而壚土、粘土中几不能生长。即或生长,品也卑劣。又凡养茯苓者,每用新开之地,未曾植农作物之处,取其地力,浑全而不杂,精气未为他物所夺也。(4)苓场之气候气候区域,范围甚广。区区苓场,固无庸施其审择。然于茯苓生育,有一种特异关系,盖茯苓长于霉天,而成于伏天。茯苓无根而结实,全如黴菌之无端而繁殖。故苓产之盛衰,一视霉天之现象如何,大概以霉雨与当时日光相互作用,适于菌类之繁殖状态者为最适,但此由天然,人力无权也。

(丙)苓种苓种者,用以引苓料之气,酝酿分泌,俾结茯苓之作用也。其种有逕用茯苓为之者,是名肉引。然品贵,而需量多,不合经济。普通另有培养苓种之法,附气于木,将木作种,是名木引。(1)培养之手续法于前年秋茯苓成熟之际,选最好苓料。锯成三尺许长,择一小面积之苓场,掘穴下料(与后参看)。用上等茯苓切成三分内外之厚,置于苓料相接之间。苓料得茯苓之气,互相引发。至翌年春,益形瀰满,乃将此料掘起,锯成细段,长约三寸许,即可用以做苓种矣。(2)成熟之徵验如上法所养苓种亦有未成熟者,若漫不区别,一以充苓种之用,必无良好结果。今将检查之要点列下:(一)苓料之组织,颇形疏松,(二)苓料之重量,比较减少,(三)苓料之色泽,纯呈黄白,(四)苓料之气香而味淡,与茯苓同。具此四条者,是必佳种无疑,若劣种则反是。(3)下种之注意当二三月间,天气晴明之际,于苓场掘穴,每穴相距二尺许,排列成行。穴长等于苓料之长,宽深约一尺五寸。乃将苓料放入穴中,每穴苓料之重,约二十五斤左右,重叠列置。每穴用苓种十两,放于苓料中央,须密切于苓料去皮之处,不可稍间泥土等物。致阻其精液交通之路。质言之,即苓种必紧著于苓料,而苓料又必互相接触,俾其联络一气也,种后轻覆以土作狭长隆起形。于是人工培养之事业毕矣。(4)发育之状态下种若干时后,苓料受苓种之接引,其所含精气渐起变化,受天时之作育,达于极盛之度,乃如日光之辐射,其气于四围土中,其射线自成一气路,或数尺而止,或丈余而止,所止之处,茯苓生焉。结苓大者,其土面生裂隙,七八月间,其质坚硬而成熟,钻而取之,或凸或凹,或长或圆,不一其形。小者数两,大者数十斤不等其重,于是切成种种形状,干而售之。莫不获优厚之利。”[1]

可以看出,施亮功对家乡安徽省潜山县的茯苓栽培技术总结全面、细致、系统,基本囊括当地培养茯苓的整个技术环节,包括苓料的树种、砍伐季节、伐株之选择、伐后之造材以及造材后之处置,苓场的方位、倾斜、土质以及气候,苓种的培养之手续、成熟之徵验、下种之注意、季节以及发育之状态等,记述简洁、清楚。远比其他古籍中有关茯苓栽培的记载详尽。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在“苓种”一节,有“其种有逕用茯苓为之者,是名肉引” “普通另有培养苓种之法,附气于木,将木作种,是名木引” “肉引” “木引”名称之出,这可能是首次。其中的“木引”不是直接用生长过茯苓的老料,而是用茯苓切片重新培养未出过茯苓的新苓料,并且要锯成三寸许的厚片来用。

但该文还未运用近代真菌知识对“肉引” “木引”是利用“菌丝”无性繁殖进行解释,尚停留在“苓料得茯苓之气,互相引发”的经验阶段。对茯苓生长的外界环境条件只解释为:“茯苓无根而结实,全如黴菌之无端而繁殖。故苓产之盛衰,一视霉天之现象如何,大概以霉雨与当时日光相互作用,适于菌类之繁殖状态者为最适,但此由天然,人力无权也”,无具体的温度与土壤湿度要求。尽管有以上不足,该文仍不愧为一篇指导茯苓传统栽培的杰作,给人们提供了茯苓培养的全套栽培技术。

2.2 余邦华对潜山县茯苓生产的调查

此调查在1924年左右[10]。陈嵘在其《造林学各论》的“第三马尾松”节后的“[附]茯苓之蕃殖及制造”中介绍:“松树可以蕃殖茯苓,为他种树木所不能得。茯苓者,乃我国常用之药片,系一种不完全菌类,由菌丝吸取树中之汁液及地中之溶液结合而成也。其形状大小不一,有圆形、椭圆形及不规则等状……吾国天然出产茯苓之处,当推云南。工人蕃殖茯苓之处,或以安徽为盛。川、陕、云、贵、湘等省次之。至安徽产茯苓之区,尤以潜山、英山、霍邱三县为多。而三县之中,又以潜山为较多。据金陵大学余邦华君之调查,每年总产额约在一百五十万斤以上。兹将潜山县栽培茯苓区域及蕃殖法与制造等述之于下。”[5]这里首次提出茯苓“系一种不完全菌类,由菌丝吸取树中之汁液及地中之溶液结合而成也”的科学概念。

“[附]茯苓之蕃殖及制造”文中的一级标题六个,其一至三级标题为(一)潜山县茯苓之产区;(二)繁殖之种类:(1)老料繁殖,(2)原苓繁殖;(三)繁殖之方法:(1)伐松,(2)场地之选择(甲)气候(乙)地势及方向(丙)土质,(3)整地,(4)松木下窖时期,(5)传种,(6)繁殖场之管理,(7)蚁害之豫防(按:应为预防),(8)收获之季节及方法(甲)挖场(乙)钻场;(四)茯苓之制造法:(1)平片,(2)刨片,(3)神方,(4)骰方;(五)潜山茯苓之产额;(六)潜山茯苓运销之地点及价格:(1)平片(2)刨片(3)神方(4)骰方[5]。

虽然余邦华的调查报告一级标题较多,但基本技术环节与施亮功的《茯苓培养法》大同小异,不同处有以下几点:(1)对苓种的称谓不同。余邦华的“老料繁殖”,“即于去年下土已结茯苓土中之老料,届时取出锯断,长六寸余,附贴于本年下土新料之上端繁殖之,以供次年传种之用”,这与施亮功所提“木引”基本相同,只是来源不同:施亮功所用“木引”是未长过茯苓的新培养的。余邦华用的“原苓繁殖”,“即将先一年已下场之木料所发生茯苓,于本年新料下场之时,将其取出,切成数分,附于新料头之上而繁殖也”,与施亮功指的“肉引”相同。“老料繁殖”与“木引” “原苓繁殖”与“肉引”这两个不同的称谓,是因为当地不同乡村栽培茯苓的农民称呼有不同,还是作者各自选用的词汇不同,不得而知。但基本是一致的。(2)在论及“气候”时余邦华是用量化的具体数字:“蕃殖茯苓之地,气候贵乎适宜,下土后尤须有适当之温度及雨量。温度约在华氏六十至七十度之间。雨量不可过多过少,过多则苓种腐烂,生机已失,可谓全功尽弃,过少则苓种干燥,不能发展其生机,以消灭其生长力,故气候不可不慎择焉。”(3)“传种”方法多样。余邦华述“传种”:“苓种均为去年所传之种。若用原苓,每穴均用一分,附于松料之上端。若用老料,有‘枕头窖’与‘抱窖’之分。枕头窖者,以锯断等长之老料,横附于料头之上,与松料成直角,如枕头状是也。抱窖者,亦用等长之老料,置于松料之中央,与料平行,两边以料抱之,故俗名‘怀中抱子’是也。”(4)防止“断绝菌丝之结合”。余邦华在“繁殖场之管理”中讲:“松料及苓种下土后,须管理周到……秋季正为茯苓发生之时,务须禁止牛羊等畜践踏苓场。因一经践踏后,种料相离,断绝菌丝之结合,为不结茯苓之一大原因也。”[5]由以上4点可以看出,余邦华的调查报告运用了“温度” “传种” “菌丝”等近代真菌学常用的术语,较施亮功的文章更科学,向前迈进了一步。

2.3 安徽省建设厅对霍山岳西潜山及太湖四县茯苓的调查

于1941年调查、1942年印刷出版的《茯苓与漆》[8],全书有三部分:第一绪论,第二茯苓,第三漆。在“绪论”之“产地环境”一节即说明:“本篇所记调查范围限于霍山、岳西、潜山及太湖等四县之茯苓与生漆。”并评价了茯苓在当地的经济价值:“四县中,所有物产,以对外贸易之地位论之,居首位者为茯苓,其品质优良,性凉味香,驰名遐迩,销路极广。”

“茯苓”一节是调查霍、岳、潜、太4县茯苓的专篇,其一、二级标题分别是,一、产址;二、窖种:(1)场地,(2)繁殖,(3)下窖后的管理,(4)成长,(5)松料与茯苓;三、收获:(1)挖场,(2)钻场,(3)藏置,(4)鉴别;四、切制及装置:(1)切制,(2)装置,(3)技工;五、产量;六、运销:(1)运销地点,(2)运线及运费,(3)价格。书中茯苓部分还有插图6幅,分别为茯苓产区分布图,制苓工作程序图,神方图形,杭方骰方图形,平片图形,抗战前后茯苓运销变动图等。现将其“窖种”节内容摘要如下。

“二、窖种窖种手续,首须注意场地之选择,次须研究繁殖之方法,以及下窖之管理等项工作:(1)场地场地之良否,有关于产品之优劣及将来价格之高低,影响于经营者之收益甚大。选择之条件,常以气候与土壤两者为最。1、气候:蕃殖茯苓环境,须有适宜之气侯,下土后尤须有适当之温度及雨量,温度约在华氏六十至七十度之间,雨量不可过多过少,过多则苓种腐烂,生机丧失,不易生长;过少则苓种干燥,不能发展其生机,甚至消灭其生长力。2、地势及土质:地势宜倾斜,约在二十度左右,平坦斜急,均非所宜。方向以向东南为最宜,最忌向西北,因西北阴湿,东南温暖故也。又蕃殖茯苓之地,不可用已经耕种之熟地,必须用新开荒之生地。土壤宜脊不宜肥,而最适合其生长者,为松散之沙土,及排水甚便之处,若土质过粘,组织紧密,排水不良之地,均非所宜。3、整地:场地选定并将该场地面所有之树木,砍尽以后,即用山锄深挖一次再将新挖之地分为若干横段,每段宽四尺或八尺,畦沟宜横开。全场周围,亦宜开深沟,使在降雨时,水由两边深沟排出,否则直流而下,即有冲洗土壤之虞。(2)繁殖1、老料繁殖老料繁殖,即系于去年下土已结茯苓之土中老料,至时取出锯断,长六寸余,附贴于本年下土新料之上端繁殖之,以供次年传种之用。其繁殖之木料,本年须先为预伐,削去树皮,俟干燥后均锯成三尺一段,再将其堆成长方形之树堆,堆脚宜透风,堆之上面宜盖以稻草或松枝,以免雨水淋湿,场地也须事先照原整地办法整理,再将整理之地掘成多穴(较锯断之料略长),取料置于穴中,大者为三段,小者六七段,料之向上一端,附以老料,上面盖以厚土,以倾斜势为宜。此法手续较烦,然资本较轻,所产之茯苓,品质佳良,遗传力强,又能耐久,现时之良种,多由此法而得来。2、原苓繁殖原苓繁殖,即将先一年已下场之木料所发生之茯苓,于本年新料下场之时,将其取出,切成数分,附于新料头之上而繁殖也。苓之大者,多切成数分,小者或切或不切,其每分重量,自四两至六两为限。锯断之干料,置于穴中时不可散放,须以堆积状为宜,每穴料之上端,附贴苓片一分,但手续必须纯熟,非老于经验者,不可凑效,此法成效较稳,收量丰富,然用费重,手术难,产品恶劣,顾客对之多抱轻视态度。3、繁殖时期三月下旬至四月上旬,将堆积之松料,运至场地,窖入土中,若其横段为四尺宽,依次掘穴一排,若为八尺宽,依次掘穴两排,穴宽一尺三四寸深一尺一二寸,置松料数之多寡,依松料之大小而定。其重量不可过四十斤。然后再传种,苓种均为去年所传之种,若用原苓每穴均用一分,附于松料之上端。若用老料,有‘枕头窖’与‘抱窖’之分。枕头窖者,以锯断等长之老料,横附于料头之上,与松料成为直角,如枕头状是也。抱窖者,亦用等长之老料,置于松料之中央,与料平行,两边以料抱之,俗名‘怀中抱子’是也。此窖与窖之距离,均为一尺。其两排上下窖之距离,亦不过尺许。上面覆土之斜度,须与本山之斜度相等。(3)下窖后的管理松料及苓种下土后,须管理周到。夏季雨水甚多之时,须防水流冲刷,每在雨后,宜将各畦及周围之沟,清理一次,以便排水。秋季正为茯苓发生之时,务须禁止牛羊等牲畜的践踏,因一经践踏,种料相离,断绝菌丝之结合,便不易结苓。冬季场中,有苓发现,其土面必成龟裂,当随时以土掩之,免雨水淋下,使苓腐烂。他如蚁害之预防,至关重要,因松为蚁最喜食之木料,其危害最烈时,多在夏季淫雨之期,以蚁性喜潮湿,非有充分雨量及滞留之处,不克遂其自生。若松料一旦被蚁侵食,则被害之料,多为中空,不及数月,即可传布全场,损失之大,莫此为甚!其预防方法,或改良排水,以绝其长生,或在场之周围,掘一隔沟,并在沟中施以石灰,及其它防毒剂,以绝其来路。(4)成长窖埋至两月后,以锄在新料向下之一端,稍掘开其料头,见粘有砂粒者,即为传活之证,否则即无生活希望,传活时由茯苓母吸收树中之液汁及地中之溶液,吐出菌丝,结合成长,由小而大,甚至离原窖数尺处生长,生长时若于深夜静听,尚簌簌作声。(5)松料与茯苓每窖松树,须二十斤以上,在二十九年(本文作者注:应为公元1940年)间,价值约一角二分。唯当地亦有以估计方法,判定赁林一处,估价若干者,方法颇为简便。至茯苓售价值之高下,视品质而定。较普通茯苓价格为高,每窖约需洋二三角。”[8]

可以看出,《茯苓与漆》一书对栽培技术用“窖种”一词概括非常精辟,反映了这种栽培方法的特点。“窖种”的内容总结为“窖种手续,首须注意场地之选择,次须研究繁殖之方法,以及下窖之管理等项”3点,也是提纲携领。其技术环节与余邦华的调查报告基本一致,用词也处于同一个水平。

2.4 小结

戴芳澜在《茯苓》[7]中指出:繁殖茯苓之方法各地不同,在浙南及豫南一带,方法极其简单。在豫南仅将松树截成多段,埋于土中。顺山坡平行排列,一端露于土外,再将茯苓切成薄片,接种假端而已。在浙南“此业操之于赣人,系就已砍伐之松树根部,直砍若干裂缝,以鲜茯苓片插入,而壅之以土,然有奇异之现象。即每此山种有茯苓,而出产在彼山他人之产业中。似菌丝由松树根部蔓延及于他山而结核也。业此者过有此现象认为运否。(据胡云曾先生函)福建志书中亦载有茯苓会发现于童山中而松林则远在十里以外,其理殊不可解。在安徽繁殖茯苓之法较为复杂,全国人工培养茯苓之产额然亦安徽为最大”[7]。可以看出,安徽省的茯苓培养技术,较当时其他省份更成熟与完善。因而,安徽省的茯苓生产受到国内重视,当地及京城学者都来这里调查总结。这也是安徽茯苓生产文献多的原因。

民国时期安徽省的茯苓栽培技术,已大面积运用“肉引(即原苓)”和“木引(即老料)”,与我国当时香菇、白木耳、草菇等其他大型真菌仍主要靠天然孢子自由飘落传播相比,已较先进。(待续)

S646

A

2095-0934(2017)04-335-06

*为通讯作者,E-mail:wangruixia2893@163.com

猜你喜欢
茯苓
Antihepatofibrotic effect of Guizhifuling pill (桂枝茯苓丸) on carbon tetrachloride-induced liver fibrosis in mice
健脾安神话茯苓
云茯苓
云茯苓
茯苓健脾 孩子健康
延年益寿、美容养颜佳品
——茯苓
桂枝茯苓透皮贴剂的制备
茯苓 的传说
熟地黄和茯苓对山茱萸中3种成分煎出量的影响
吃到自然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