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猪养殖中仔猪黄痢的防治

2017-04-03 18:11李明秀
四川农业科技 2017年12期
关键词:黄痢初乳圈舍

李明秀

(四川民族学院农学院,四川 康定 626000)

藏猪养殖中仔猪黄痢的防治

李明秀

(四川民族学院农学院,四川 康定 626000)

仔猪黄痢的发病时间较早且其病原菌为大肠杆菌,所以又称为早发性大肠杆菌病。因为仔猪黄痢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比较高,在给藏猪养殖户带来经济损失的同时也降低了猪肉出栏。根据其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和流行特点来介绍一些能够有效预防之措施,以及发病以后的处理方法,从而帮助藏猪养殖户尽量减少仔猪黄痢带来的损失,促进藏猪养殖业的发展。

藏猪仔猪;黄痢;预防;治疗

随着消费水平的不断上升人们的生活越过越好,藏猪肉有了较大的市场需求量,为了满足市场对藏猪肉的需要,甘孜州许多藏猪养殖户的饲养数量和藏猪出栏都在不断的增加。随着一些旅游景点的深加工即食畜产品和高级酒店对藏猪肉的需求量增多,对猪病的预防和治疗能够增加藏猪肉的产量,减少养殖户的经济损失,所以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对于养殖户来说就是至关重要的环节。黄痢病的病原菌是广泛存在的致病性大肠杆菌,它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在仔猪的体内和仔猪所处环境中都有分布,并且仔猪黄痢一旦发病就会对小猪后期的长势和机体免疫能力都具有一定的影响,严重时威胁到小猪的生命。所以仔猪黄痢病对肥猪的饲养数量和猪肉的供给量的降低都有着直接的关系,应当制订完善的预防措施和加大预防力度并且注意细节,当小猪发生黄痢病时进行及时的治疗,可以让仔猪黄痢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得到有效的控制从而降低损失。

1 流行特点

该病是针对7日龄内的小猪发病,其潜伏时间一般在12h至3d。本病最早发生时间在小猪出生后的2h左右,常见于3日龄以内的小猪,并且3日龄以内的小猪的发病率可达90%,严重时死亡率可达100%。当小猪的日龄达到7d以上时发病率就会大大降低,其他各个阶段的猪都未见发病的发生。母猪体内含有病原菌,病原菌可以通过母猪的排泄物污染母猪的全身各处。仔猪在出生后吃初乳时或者在接触母猪时就有可能接触到病原菌,病原菌经口腔和食道进入胃肠内,在母源抗体水平达不到保护线以上时发生该病。在新建的猪场里面,会从其他猪场引进种猪或者小猪,就有可能带来病原菌并且污染场地让猪场内原有小猪发病。本病的流行无季节性但是和猪场的环境卫生条件有密切的联系,环境卫生越好仔猪黄痢病的发病率就会越低。因为该病的病原菌广泛的存在于环境中并且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所以对仔猪环境的控制可以让该病的发病率有所降低。

2 病原

仔猪黄痢病的致病菌是致病性埃希大肠杆菌,该病原菌是革兰氏阴性菌、病原菌的形态类似于胶囊。有鞭毛,无芽孢能运动,但也有无鞭毛、不运动的变异株。本菌是需氧或兼性厌氧菌,在普通培养基上长出突出、光滑、潮湿的白色圆形的菌落。60℃加热15min即可杀死。病原菌会根据具体的情况不同使感染的猪患上不同的疾病,其中主要有仔猪黄痢、仔猪白痢和仔猪水肿病。

3 发病原因

3.1 环境因素

仔猪所处温度没有调节到适合小猪的温度,母猪产仔时和仔猪出生后所处温度过高或者过低;母猪产子时,所处地面有积水或者空气中水分含量过大时,尤其是在下雨之后产房不卫生;产床或圈舍中的粪便和尿液没有及时清理,有的产床在设计上或者使用时间过长导致了部分区域凹陷,凹陷的区域就会有粪便、尿液和被污染的水。小猪经过这样的区域时就会有被传染的机会。在圈舍中没有及时处理粪尿时就会滋生大量的蚊虫,蚊虫将会作为传播媒介导致疾病的发生。圈舍中的空气质量也是引起发病的原因,空气不流通时导致空气中含有大量的病原菌存在。

3.2 母猪因素

母猪的体表不洁,母猪分娩前没有对母猪的体表进行彻底的清洗和消毒,尤其未对会阴部的清洁和消毒,仔猪在吃奶时如果没有对母猪的乳房和乳头进行消毒和清洗,那么沾上病原菌的乳头就会将病原菌传染给小猪。哺乳期间仔猪的营养是通过母猪的母乳所获得的,母猪在患病时其母乳的营养就会降低,从而影响仔猪的健康。母猪在怀孕期间和产后的营养供给不足同样会造成母乳的成分和品质的下降。

4 临床症状

仔猪出生时尚很健康,由于该病的潜伏期短,所以在出生后的12h即可发病,时间长的也有1~3d才开始发病。最早开始发病的仔猪表现为全身衰弱并呈昏迷状态,很快就会死亡。其后发病仔猪排黄色或者黄白色的稀粪,粪便呈半透明状,带有腥味。其中含有凝乳小块和小气泡。肛门括约肌松弛,在捕捉、鸣叫或者挣扎时会有稀粪从肛门排出。小母猪阴门红肿,小公猪阴囊潮红。肛门处有粪迹并且后肢污浊。精神状态不好,食欲废绝,并且会持续消瘦。

4.1 病理变化

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胃肠道的急性病理变化,病灶主要出现在胃肠道内。病死猪尸体严重脱水,体表常被稀粪污染,皮肤皱缩,皮下常出现水肿,胃胀满,胃内容物是成酸臭味的,胃底有出血或者潮红,幽门腺区有出血点。小肠的肠壁会逐渐变薄,小肠也会出现出血和水肿的现象。肠内有黄色或者黄白色的内容物并有腥臭味。在肠系膜的淋巴结也会出现病理变化会发生肿大。

5 诊断

临床诊断仔猪黄痢可以根据其特点来进行。首先仔猪黄痢的发病时间早,在出生后12h就可能发生。还有在患仔猪黄痢时患病猪所排出的粪便为黄色或与黄白色并带有腥臭味。患仔猪黄痢的脱水时间和其他腹泻病相比要慢一些,病程稍长,很少会有呕吐现象的发生。使用抗生素后对病情有一定的控制效果,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实验室检测。通过在病料上分离出致病菌,得到致病菌之后再根据实际的临床症状就可以准确的判断是否为仔猪黄痢。

6 治疗

对于仔猪黄痢病的治疗在发现有患病仔猪出现时就应对全群小猪进行治疗。当出现病症之后再开始治疗,其效果不会很好,并且还会对小猪后期的长势和抗病能力都有一定的影响。在治疗仔猪黄痢时应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及时的治疗可以将疾病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

在治疗过程中要以抗菌消炎、止泻和补液为主。仔猪黄痢病程过长会导致病猪脱水,一旦发生脱水就会对病猪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长时间的腹泻对小猪消化系统的破坏是十分严重的,长时间的腹泻让小肠绒毛脱落、小肠肠壁变薄,这样就会影响小猪的消化吸收能力。

6.1 抗生素疗法

因为大肠杆菌属于革兰氏阴性菌,所以在药物的选择上可选择广谱抗生素或针对革兰氏阴性菌的抗生素。比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是多种抗生素联合使用,在治疗时应该对全群的小猪给药,每天2次。使用的药物是恩诺沙星或庆大霉素加上硫酸新霉素,或土霉素加上鞣酸蛋白;青霉素加硫酸链霉素。给药的方式可以选择口服也可以选择肌肉注射。病猪开始腹泻后会丢失大量的水分和电解质,所以对患病乳猪使用补液盐并使其多喝水。补液盐中含有氯化钾、食盐、葡萄糖和碳酸氢钠。如果有发病较为严重的病猪,可以在饮用水中加入适量的维生素B6、维生素C;为防止酸中毒还可以加入适量的碳酸氢钠。使用中药治疗的配方是:黄连、黄柏、金银花、诃子、乌梅、草豆蔻各20g,泽泻、茯苓各15g,神曲、山楂各10g,黄连、甘草各5g,共研细末,分2次灌服,早晚1次,连用2d。

6.2 微生态制剂疗法

目前,我国的调整胃肠道菌群平衡制剂有促菌生、乳康生和调菌生等制剂。这些调整胃肠道菌群平衡的制剂可以用于治疗和预防仔猪黄痢。促菌生于仔猪出生前2~3h使用,每天1次,连续使用3d,如果和酵母同时使用可以提高疗效。乳康生在仔猪出生后早晚各喂1次,每次服用0.5g,连续服用2次,以后每隔1周服用1次。调菌生,按体重使用0.10~0.15g/kg,每日1次,连续使用3次。在使用微生态制剂的过程中禁止使用抗生素,否则微生态制剂将会失去效果。

7 预防

疾病的预防工作比疾病的治疗更加重要,疾病的发生往往会对患病动物留下一定的影响,其中就包括在以后的生长速度方面和自身机体的免疫力,严重时会直接导致患病动物的死亡,所以对于一个猪场的管理重点应放在对疾病的预防工作中。

7.1 环境

对于疾病的预防重点在于猪场的管理。首先是对猪场内环境温度的控制,不同阶段的猪对环境温度要求是不一样的。猪场内的不同阶段尽量满足它们对温度要求,比如藏猪仔猪箱的温度第1天应达到34℃,以后每天适当下降,可以采用红外线保温伞或用热水袋,控制好温度对猪的生长速度和对疾病的自身免疫力都有较为明显的提高。因为仔猪黄痢的病原菌是条件性致病菌,所以当小猪所处的环境温度降低以后,小猪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也有一定的下降,仔猪黄痢的发生几率就会大大增加。在圈舍的使用过程中空场对于疾病的防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空场的时间越长越好,因此应根据实际的生产需要合理的安排空场的时间。在空场之前应该对圈舍进行全面彻底的清洗和消毒。尽量降低圈舍内的病菌数量,保证下次使用时圈舍是一个相对安全的状态。还有就是对空气质量的控制。空气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小猪的发病率,圈舍内的门窗应适当开启从而保证空气的流通。特别是在夏季,环境温度高,蚊虫大量繁殖,氨气产生还有细菌的快速繁殖,所以打开窗户让空气流通是保证空气质量的重要方法。在冬季应在保证环境温度的前提下让圈舍内的空气保持流通。对环境的消毒方面,定时对猪场圈舍内进行彻底的消毒,可以使用火碱、碘伏和过氧乙酸等消毒剂进行消毒。每天中午应对圈舍做1次带猪消毒,冬季的可以2~3d做1次带猪消毒。

圈舍中的粪便应该及时的清理出去,特别是在没有产床的情况下更应及时清理粪便。因为在母猪的粪便中含有大量的病原菌,如果没有及时清理,那么小猪就有可能接触到病原菌增加发病几率。因为猪喜欢干燥的环境,所以在处理圈舍时不要使用水进行冲洗,在小猪的保温箱中还可以适当撒上一定量的炉灰。

料槽中母猪饲料的处理也应该引起重视,母猪饲料应该做到及时更换,避免变质的或者是被污染的饲料长期存留在料槽中,如被初生仔猪误食后同样会带来不好的后果。初生仔猪的管理方面,前期一定要细心管理,因为刚出生的小猪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弱很容易发病,一旦发病对小猪后期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

7.2 藏母猪体况

针对母猪的预防,首要工作就是对母猪体表清洁处理,特别是母猪乳头的处理。在初生仔猪刚开始吃初乳时应该用高锰酸钾对母猪的乳头进行清洗和消毒,避免小猪在吃奶时病原菌进入体内。

合理的给母猪喂料可以让小猪有更好的抗病能力。在母猪妊娠的第90天之后可以给母猪使用哺乳母猪料,给怀孕母猪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可以提高初生仔猪的初生重、免疫力和抗病能力,这对仔猪黄痢有一定的抑制效果。

母猪初乳中含有小猪生长所必须的营养物质,所以母乳对于小猪抗病能力有很好的提升效果。还有就是母猪的初乳中含有免疫球蛋白,对病原菌有十分显著的抑制效果。母猪初乳的好坏由饲料的品质所决定,所以在母猪妊娠和哺乳期间应使用营养全面的饲料,使母乳的品质能够提高,在小猪的抗病能力方面能得到有效提升,从而提高小猪对仔猪黄痢的抵抗能力。

7.3 藏猪仔猪

和其他猪种相同,藏母猪在进入产房待产之前应该对母猪的体表进行彻底的清洗和消毒,其中最重要的区域就是母猪的乳房和阴户。仔猪在出生以后不能马上让仔猪去吃初乳,要先将小猪放到保温箱,等到母猪体表的消毒液干净之后才能让小猪吃奶。在仔猪吃初乳之前要先挤掉几滴母乳再让小猪吃,这样可以切断病原菌的传播途径。不过藏猪生性凶猛,饲养员要注意安全。

初乳对于初生仔猪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初乳中含有抗体、大量的蛋白质特别是乳清蛋白、维生素和生长因子。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小猪的抗病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仔猪出生后应该及时吃上初乳,对疾病的预防和仔猪的生长发育都有非常良好的促进作用。产房中的温度应保持在25℃左右,保温箱的温度应在35℃左右,在控制好温度的情况下对仔猪黄痢的发病率有明显的降低。仔猪出生后3d就可以对仔猪进行保健,可以注射亚硒酸钠、维生素E和升血素等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

7.4 减少诱发因素

在产前要注意观察母猪的情况,如果发现母猪有病情发生应及时治疗,特别是母猪的产科疾病更应重视。产后对母猪的消炎和产后瘫痪的预防也十分重要。同时要时刻注意小猪的环境温度,要让温度保持在适合小猪生长的温度区间。

8 总结

由于仔猪黄痢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并且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所以对圈舍的清洗和消毒和环境温度的控制尤其重要。对于仔猪黄痢的防治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困难,在平时的清洗和消毒过程中注意细节,重视养猪场的管理和保持圈舍的干净卫生,控制好温度就可以有效的预防仔猪黄痢的发生。以上预防措施和方法不仅适用于藏猪仔猪黄痢的预防,对于其他疾病的预防也可以采取相类似的措施。

[1]郭全海,赵耀光.仔猪黄痢的诊断与防治[J].养猪,2011(06):84-86.

[2]刘忠良.规模化猪场仔猪黄痢、白痢综合防治措施[J].湖南畜牧兽医,2008(03):26-27.

[3]王文利,李长军.仔猪黄痢防治技术研究[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8(03):29-31.

[4]陈锦蝉.中草药对仔猪黄痢的防治[J].福建畜牧兽医,2006(01):28-29.

2017-09-10

李明秀(1963-),女,藏族,四川康定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动物养殖。E-mail:502674180@qq.com。

猜你喜欢
黄痢初乳圈舍
仔猪黄痢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鉴别诊断和防控措施
用初乳进行口腔免疫护理对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影响
仔猪黄痢及其防治
早期初乳口腔内滴注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喂养管理的影响
管好种公猪可提高受胎率
犊牛初乳饲喂及管理指导
仔猪黄痢的防治探讨
冬季发酵床与加温舍养猪环境观察
中药治疗仔猪黄痢有良效
犊牛饲喂初乳好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