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结硕果 助推产业新发展

2017-04-03 18:11郑家奎李仕贵赵德明黄廷友郑家国李乾安刘福平
四川农业科技 2017年12期
关键词:超级稻示范县水稻

郑家奎,李仕贵,赵德明,黄廷友,郑家国,马 均, 黄 富,李乾安,刘福平,吴 凡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水稻创新团队,四川 成都 610000)

协同创新结硕果助推产业新发展

郑家奎,李仕贵,赵德明,黄廷友,郑家国,马 均, 黄 富,李乾安,刘福平,吴 凡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水稻创新团队,四川 成都 610000)

1 基本情况

2009年在四川省农业厅主导下,组建农科教结合、研究与示范推广为一体的四川水稻创新团队。开展全产业链创新,构建技术扩散推广模式,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建立长期协作推广机制。取得如下结果。

1.1 开展主导品种选育、主推技术构建、品牌创立的全产业链创新

选育适宜四川种植的杂交水稻新品种104个次通过审定(国家审定37个、四川省审定67个),其中18个品种(含超级稻品种、优质稻品种和高产品种)51次被遴选为四川省主导品种,占比由2009年组建之初的25%上升到2016年的83.3%,有效地解决了四川超级稻、中高档优质品种缺乏的瓶颈,使四川省超级稻种植面积和达到国颁二级标准的中高档优质稻面积比团队组建之初的2009年扩大了16%和3倍有余;构建出共性、区域和专项技术19项,成为四川省高产创建和超级稻示范推广的主要技术,其中5项24次被遴选为四川省主推技术,占比由25%提升到100%;创立稻米品种3个,“源高牌”生态大米获得中国优质稻米博览交易会“优质稻米”、中国国际现代农业博览会“金奖”称号;“大土土牌”大米获得有机认证。

1.2 建立“边研究、边示范、边培训”三结合,“示范—现场观摩—培训”于一体,核心示范县、重点示范县和辐射带动县三联动的技术扩散模式,促进成果快速转化和产业提升

8年来建立示范片(点)205个,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示范,召开全省或区域性现场观摩培训会65次,创造了一批高产典型,参与全省高产示范片建设,全程参加超级稻示范推广。实现了高产典型带动、现场观摩带动和技术培训带动,促进成果快速转化。水稻单位面积产量由2009年的全省平均单产500kg/667m2提高到2015年的519kg/667m2,增产3.8%。

1.3 建立培训、技术服务机制

把参与或组织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和到基层开展技术服务作为考核内容,促进基层技术人员素质与服务水平的提升。8年来参与或组织科技培训323次,培训基层农业科技人员1万人次以上,培训农民或专业大户4.1万人次,发放相关技术资料、明白纸等7万份次以上。广泛开展为生产服务、为种业和米业企业服务、为突发性生产灾害服务和为决策服务等四方面技术服务。8年来有552人次到基层、241人次到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协助处理突发性灾害30余次,撰写各类建议45篇,其中得到省领导重视并批示的有7篇。

1.4 建立产学研、示范与推广合作的长效合作机制

通过建立学科内成果共享和学科间相互支撑机制,实现科研单位间的长效合作。通过与部省其他项目结合,项目承担县需要科技支撑,科研院校需要成果示范推广,二者需求的结合就形成产研结合的长效机制。

1.5 成果丰硕

获得各级政府奖励34项次,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其完成单位均是两个或3个以上单位完成;获人才奖3人;获植物新品种保护权60项,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制定地方标准7项。

1.6 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团队的科技创新已成为四川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主要来源,也成为技术服务的主要力量。成果的推广,使超级稻推广面积由2009年的46.67万hm2扩大到2015年的54.13万hm2,增长16%;品质达到国颁二级以上的中高档优质米面积由20万hm2提高到66.67万hm2,全省平均单产由2009年的500kg/667m2提高到2015年的519kg/667m2,增长3.8%。团队研究的新品种在全省的覆盖度达到70%以上,新技术和新模式覆盖度超过50%。

2 主要工作及成效

多年来四川的水稻研究项目均是以单一学科(如育种、栽培、植保等)的方式进行,力量分散,难以形成以产业为主线,以关键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为重点,以共性技术和区域技术研究相结合,研究与示范推广为一体的协同团队,四川省农业厅和四川省财政厅针对这一问题,分别于2009年和2014年开展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水稻创新团队第一、二期建设项目,组建来自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推广部门和企业的育种、栽培、植保、土肥、良种繁殖、农机及区域研究等多学科的专家和科技示范县组成的集农科教协同创新、科研与示范为一体的团队,采用边研究、边示范、边培训、边推广的技术路线,从主导品种培育、主推技术构建、病虫绿色防控、高效种子生产、稻米品牌创立等全产业链开展关键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形成了“良种、良法、良壤、良态、良机”五良结合的水稻产业共性与区域关键技术体系,通过示范县和示范基地的示范,服务于大面积水稻生产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2.1 协同创新,选育四川水稻主导品种、研制产业关键技术,创立稻米品牌

针对四川省水稻品种类型有中稻+再生稻、中籼迟熟、中籼中熟和山区中稻、早熟共5种类型,耕作制度有冬水田和稻麦(油)两熟,气候高温、寡照、多湿的特点和川东、川西、川南、川北、川中及成都平原5大水稻产区,因地制宜地选育高产、优质、抗性和广适“四性”结合的主导品种,研究形成集高产、保产、安全、可持续的主推技术和区域技术,因地制宜地协助企业创立稻米品牌,以促进产业快速发展。

2.1.1 选育主导品种,促进产业发展 通过杂交水稻新材料创制50份以上,育成通过国家或四川省审定杂交水稻新品种104个次,其中国家审定品种37个、四川省审定品种67个,形成了内优、宜香、泸优(德优、旌优)、B优、川农优、蓉优等系列品种,18个品种51次被遴选为四川省主导品种;占比由2009年的25%提高到2016年的85.71%,成为全省主导品种的主要来源。这些品种的选育,有效地解决了四川省的超级稻、中高档优质稻品种缺乏的问题。

围绕粮食安全和新增100亿斤粮食的目标,开展超级稻新品种选育,育成被农业部认定的适宜四川种植的超级杂交稻品种德香4103(2011年认定)、F优498(2014年认定)、宜香2115(2015年认定)和德优4727(2016年认定)等4个超级稻品种。这些品种育成,有效地解决了四川省超级稻推广过程中缺乏优质超级稻难题。其中德香4103由于产量与品质结合较好、头季稻和再生稻产量均高、且氮高效,不但成为四川省主导品种,而且被大农和农业有限公司开发出“糯粒香”优质品牌大米,作为产业经营的主要品种; F优498经多年示范,表现突出的产量水平且稻米品质达到国颁三级,成为国家上游区域试验对照品种;宜香2115和德优4727不但在区域试验中产量比对照增产5%以上,而且品质达到国颁二级标准,实现产量和品质的有机结合。这些超级稻的应用,有力地促进了四川省超级稻的推广,年推广面积由2009年的46.67万hm2提高到2015年的54.13万hm2,面积增加16%以上。

针对四川水稻主产区生长期间日照时数少、高温逼熟不利于优质形成的问题,加大了品质稳定性的选育力度,选育出适合四川推广种植的优质品种23个,其中达到国颁二级优质标准的品种11个(分别是宜香2115、德优4727、宜香优7633、渝香203、宜香4245、内5优5399、内5优39、旌香127和宜香优37等),这些品种的推广应用,有效地缓解了我省缺乏中高档优质稻的难题,不但保持了全省水稻优质品率保持在70%以上,而且也使全省达到国颁二级标准的中高档优质品率从2009年的年种植面积20万hm2提高到年种植面积66.67万hm2以上,提高了3倍有余,有效地提升了我省稻米品质。

四川省水稻品种的选育,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认可,团队成员主研形成的品种相关成果获得国家、省部及市级成果奖励27项,其中团队成员完成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3人分别获得四川省宜宾市科技杰出贡献奖、乐山市科技杰出贡献奖和德阳市科技杰出贡献奖。获植物新品种权60项。

2.1.2 构建四川水稻主推技术 团队围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简化和可持续的产业发展目标,通过500多次试验,形成共性集成技术和区域集成技术、单项技术或专业技术19项。其中水稻优化定抛技术、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水稻走道式秸秆还田生态种植新技术、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等5项24次成为四川省主推技术,2016年占全省水稻主推技术的100%。技术地推广应用,为全省大面积生产、水稻高产创建和超级稻推广提供了技术支撑。对水稻增产增收增效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2.1.2.1 水稻优化定抛技术 是针对“满天星”抛栽导致秧苗分布不匀现的减产,而手插秧的劳动强度大等问题,通过研究形成“选用高产优质杂交组合、旱育多蘖中大苗壮秧、稻田翻耕或免耕留茬、浇水拔秧、带泥定点抛栽保证秧苗相对有序分布、科学平衡施肥、浅湿交替灌溉、综合防治病虫草害”为核心的技术体系,做到了提高劳动生产效率、高效和高产的协调统一,一般可增产稻谷50~150kg/667m2,增收节支200元/667m2以上。

2.1.2.2 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 其核心技术包括适合于机械化作业的杂交稻品种选择,已试验筛选出的适宜机械化的品种F优498、旌优127等多个品种;机械化耕整地,根据田块大小和土壤性质,采用大型或小型拖拉机进行翻耕或旋耕;育秧技术上,选用标准化机插秧塑料软盘,采用旱育秧或淤泥育秧方式培育合格秧苗,秧龄不超过40d,苗高不超过20cm;机插秧技术上,平坝地区或大田块选用乘坐式插秧机,丘区或小田块选用步行式插秧机,无水浅栽,插秧行窝距(30×17.5)cm~(30×20)cm,每窝栽2~3苗;机直播,并据田块面积大小选择相应的精量旱穴(条)直播或水穴(条)直播机,杂交稻播种量为1.5~2kg/667m2,播前、播后除草2~3次;田间水肥管理,施纯氮10~12kg/667m2,N、P、K配比2∶1∶2,氮肥底、蘖、穗肥比例6∶2∶2,水分管理按照“湿润插秧(出苗),浅水分蘖,够苗晒田,干湿灌浆,收获前7~10d排水”进行;机械化统防统治病虫害,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采用机动喷雾器进行统防统治;机械化收割,当水稻已达九五成黄时,选择晴天机械收割,后作如果是小麦,收割时浅留稻桩,后作如果是油菜或冬闲(水)田,收割时可高留稻桩,并将稻草粉碎还田;机械化烘干,收获后稻谷用循环式谷物干燥机烘干。该技术一般可增产稻谷5%~10%,每667m2节约劳动力3~5个,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每667m2可增收节支300元以上。

2.1.2.3 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 我省在引入国外强化栽培理念基础上,结合四川水稻生产实际研究提出的一种新型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是我省的一项水稻突破性重大增产技术措施。其技术特点为“选择适宜高产优质杂交品种、培育旱育适龄壮秧、适时嫩秧早栽、合理稀植、采取三角形或正方形种植、合理平衡施肥、节水高效灌溉、综合防治病虫害”。最适宜于水源有保证的冬闲田(菜、蘑菇、绿肥)—稻两季田;次适宜于麦一稻、油一稻两季田。一般比常规栽培增产15%~40%左右,新增纯收益100元/667m2以上。

2.1.2.4 水稻走道式秸秆还田生态种植新技术 该技术无需“腐化剂”,无需挖沟、埋草,无需长搬运,实现农作物秸秆全量就地还田,科学简便、节本高效。技术要点为“走道宽30~40cm、秸秆堆放高为40~60cm、每3~5m留1条走道,稻田留走道3~5条/667m2即可,1m走道秸秆容量5~10kg”。节本增产增收50~100元/667m2;可全量还田前茬农作物秸秆,年提升土壤有机质0.1%。在区域技术研究方面,针对四川水稻生产突出问题,通过品种优化和综合技术配套集成,分区构建了“四川盆地麦(油)茬杂交中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模式”“盆地丘陵杂交中稻抗逆稳产栽培技术模式”“两熟制稻田水稻轻简高效生产技术模式”三大主推技术模式,超高产攻关田平均产量11733.6kg/hm2,连续3年超过11550kg/hm2的目标产量,并创造了12802.65kg/hm2的成都平原高产纪录。

此外,还研究出“II优498标准化栽培技术”“富硒稻栽培技术”“稻曲病防控技术”“杂交稻全程机械化种子生产技术”“机械直播栽培技术”等专项技术14套。构建的技术由于增产增收、保产增收或节本高效上效果明显,得到各级政府充分肯定,团队成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四川省市科技进步奖7项,其中团队三个单位成员主研完成的“四川杂交中稻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推广”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专利2项,申请专利5项,制定地方技术标准7项,5项发布实施,2项通过终审。

2.1.3 协助企业开展品牌创立,促进水稻产业化开发 协助企业引进优质品种、构建优质栽培技术、选择和建立种植基地,先后创建了“源高牌”“大土土”“糯粒香”等3个大米品牌。

协助四川省泸州市太山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引进获得中国优质大米博览交易会“优质稻品”称号的泸香658优质香型品种,构建全程无化学品投入的有机栽培技术,设计传统布包装袋包装物,建立基地等,创建出“源高牌”生态大米品牌,2012年获第11届中国优质大米博览交易会“优质稻米”称号,2013年又获得第四届中国国际现代农业博览会“金奖”产品称号,产品已远销广州、天津,成为高档大米品牌。

协助叙永大土土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引进品质达国颁二级标准、食味品质优、分蘖力强、较耐低肥的香型杂交稻新品种旌优127,选择海拔600~800m的无工业、矿山污染的饮用水源保护地建立种植基地,引进有机栽培技术,创立了“大土土”牌有机大米,2015年已获得有机认证,品牌已用“高质高价”上市销售,获得市场好评。

协助荣县大农和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引进德香4103品种香型杂交稻品种,引进并推广中稻+再生稻双高产技术,通过建立专业合作社、聘用职业技术员指导和订单收购,创建出“糯粒香”大米品牌,年合同面积已超0.1万hm2,生产销售超过1万t。

2.2 构建示范、现场观摩和技术培训相结合的成果推广机制,促进成果扩散

四川水稻创新团队为了更好地促进成果转化,建立了“边试验-边示范-边培训”“核心示范县—重点示范县-辐射带动县”“示范-现场观摩和技术培训”三位一体的技术快速推广模式,实现“典型带动、示范带动和培训带动”的技术快速扩散。

该模式的实质是将研究形成的技术成果在核心示范县进行示范,一方面验证技术的可靠性,为技术的完善和形成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也验证技术的效果,对增产、增收、节本效果显著的具有先进性、实用性、成熟性和可靠性的示范片进行现场验收,创造增产、增收、节本典型。在此基础上,选择增产、增收、节本效果显著,技术成熟可靠和创造增产、增收、节本典型的技术在核心和重点示范县建立示范片,由岗位专家和当地基层农技人员共同实施。利用展示效果,召开全省或区域性的现场观摩会,观摩技术效果,在观摩现场的基础上,开展技术培训,讲解示范效果,技术原理、技术要点,让参会人员看到“样子”(技术的增产增收节本效果)、学会“法子”(技术要点),达到接受“点子”(接受技术)。

2.2.1 广泛开展科技示范 按照团队制定的“边研究、边示范、边培训、边推广”的技术路线,团队8年来共建立了205个示范片(点),每年都创造了一批高产、节本典型。为典型带动提供了基础。如2015年在汉源用德优4727创造了单产1047kg/667m2的高产记录,2010年在隆昌用内5优317创造中稻再生稻单产1016.8kg/667m2记录,2011年在东坡创造免耕强化栽培技术单产782.9kg/667m2、节本增效100元/667m2的典型。

2.2.2 积极参与高产创建,促进成果推广 结合农业部高产创建和四川省良种良法入户到田工程项目实施,2009~2012连续4年在全省不同稻区的水稻主产县累计建立水稻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596个,全程参与超级稻示范推广项目,有效地带动了适用技术推广,促进了平衡增产。

2.2.3 召开现场观摩培训会,加速技术扩散 结合示范,召开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全省或区域现场观摩培训会62次,根据品种、技术适宜区域,邀请全省或区域水稻主产县(市区)农业局分管局长、农技站长及水稻种植大户现场观摩示范现场,通过现场观摩示范效果,讲解技术要领,有力地促进了成果扩散。2012年创新团队组织全省50个水稻主产县农业局分管局长、农技站长,在达县举办新品种现场观摩会,现场观摩创新团队选育的20个水稻新品种的展示表现,重点观摩了德香4103的148.67hm2的示范现场,会议讲解德香4103的特征特性、栽培技术要点,有力地促进了品种推广。2014年,由四川省农业厅主持、团队主持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承办,在荣县召开了全省50个县的超级稻德香4103产业化示范现场观摩会,会议重点推广介绍了德香4103“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科技支撑=农民得实惠”的运作模式和“公司+专合社+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子,促进了该品种的产业化发展。

2.3 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提高基层技术人员素质和农民种田技术水平

2.3.1 开展水稻科技培训 四川水稻创新团队除现场观摩培训外,8年来还组织或参与了323次科技培训活动,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因材施教。对基层农业技术人才,重点讲解技术原理、发展趋势、发展现状、技术适用条件和范围及技术要点,使基层技术人员能创造性地去推广技术、指导生产和培训农民。对农民,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重点介绍技术本身,教会他们如何去操作、如何去做。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人员,则重点介绍轻简高效种植技术。团队8年来,培训基层科技人员1万人次以上,培训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4.1万人次,发放技术要点、品种介绍、明白纸等技术资料7万余份,更新了基层农技人员的知识,提高了农民科学种田的水平。

2.3.2 开展技术服务 四川水稻创新团队把大面积生产技术服务、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技术服务、突发性灾害后的技术服务及为决策服务等4个技术服务作为考核内容,促进产业发展和技术扩散。一是团队成员及所在课题组8年有552人次参与科技赶场、送科技下乡等活动,或到基层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通过与科技示范相结合,把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等科技成果传到了千家万户。二是团队及所在课题专家241人次深入企业,指导对自己育成品种的繁殖和制种技术,共同研究解决繁殖和制种生产中出现的问题,促进种业企业的发展。一些专家也深入米业企业,进行新产品开发,如协助和指导创立的生态大米新产品“源高”牌生态大米,在2012年于江苏淮安举行的全国稻米博览交易会上被评为“优质稻米”,同时在2013年的中国国际现代农业博览会上获得“金奖”产品称号。三是创新团队专家还把从科技的角度解决生产上出现的突发性灾害事件作为自己的责任,积极开展应急服务。2010年7月19日,达州等地发生洪灾,创新团队及时赶到现场,提出蓄留洪水再生稻建议,得到当地政府采纳,不但现场为当地技术人员和农户进行现场培训,并在渠县和达县各建立一个百亩洪水再生稻示范片,后多次到渠县进行现场指导,使洪水再生稻获得好效果,经省农业厅组织验收,在未蓄留洪水再生稻基本绝收的情况下,示范片单产达到333.3kg/667m2,挽救了正常产量的60%,基本满足了受灾农民的口粮。2012年川南春播旱情严重,在四川省农业厅的统一安排下,水稻创新团队专家协助相关县市积极开展抗旱工作,撰写相关抗旱建议,撰写相关抗旱资料,培训相关基层农技人员,多次深入旱区查看旱情,督促抗旱工作,使川南旱区水稻生产获得普遍丰收。四是水稻创新团队成员在对基层服务过程中,根据了解的情况和生产中出现的问题,积极撰写相关建议,多数建议被省、市、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采纳,出现在相关文件中。如《关于推进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调研报告》,深入剖析了当前四川粮食规模化经营的主要模式、发展现状与成效、制约因素,提出了加快推进我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指导思想、具体目标、工作重点和对策措施,为领导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创新团队专家7年来撰写各类建议41篇,其中得到省领导重视并批示的7篇。针对2012年初川南干旱,一些地方提出“以旱制旱”的问题,提出了稻田改种中应注意和重视的问题,得到省委常委、钟勉副省长的重视,并批示将此件速印发川南旱区市、县农业部门参考。避免了川南部分市县盲目改种,而5月下旬至7月中旬长期阴雨给生产造成的损失。

2.4 建立团队长效合作机制

2.4.1 执行和制定团队管理制度,保证团队有效运行

2.4.1.1 严格执行年度、中期和期终考核制度 考核由外聘专家、首席专家、管理机构各自独立评分进行,考核指标由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产业指导与服务、示范基地服务指导、绩效和资金管理5个一级指标和12个二级指标构成,年度考核结果连续两年为末位的岗位专家将被淘汰。

2.4.1.2 建立信息沟通制度 团队编辑《四川水稻创新团队快报》,主要刊登科技创新的突出进展、示范县的示范效果和经验、生产建议或调研报告,除抄送省委、政府分管领导、省农业厅相关领导及相关处站,还主送四川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信息平台和团队全体专家。

2.4.1.3 建立责任制制度 一是创新目标责任制,完成各自的创新研究任务。二是示范县专家责任制,即每个核心示范县安排一名责任专家,负责代表团队与示范县联系和对接,根据示范县需要,调派团队岗位专家参与相关工作,避免各岗位专家各自联系,“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给示范县带来更多麻烦,也形成了团队整体活力;重点示范县的责任专家则由所在区域岗位专家担任,行驶与核心示范县责任专家相同职责。三是资金管理单位责任制,经费使用由岗位专家所在单位负责按资金管理办法监督管理使用。

2.4.2 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 要实现长久合作,合作双方必须有需求,基于需求建立了学科内、学科间和产研间4种合作机制。

一是建立学科内的成果共享的合作机制。育种专家之间通过讨论,形成了不育系、恢复系、配组、区域试验等中间试验3∶3∶2∶2的育种成果共享机制。二是学科之间建立相互支撑机制。如为研究控氮高产技术,育种专家就向栽培与土肥专家提供了30多个品种,通过筛选试验发现了一些品种具有低氮高产特性,通过进一步肥水耦合试验,形成了控氮高产栽培技术体系,这样即为育种家的品种实现了良种良法配套,栽培与土肥专家通过多品种试验,又形成了新的栽培技术体系,实现了学科间的相互支撑。三是建立团队的学术交流机制,通过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团队内各学科领域专家进行学术报告,提高岗位专家和核心示范县的学术技术水平。学术活动实现了智慧交流,起到了相互启发、共同进步的作用,促进各自研究领域产业技术的深化,也促进了团队多个专家成果的集成。四是建立产研协同互动机制,通过项目整合,各项目承担就有了技术需求,而团队岗位专家有目标任务需要成果示范推广,两者需求的结合就为长效合作机制的形成奠定了合作基础。因此,通过对接,团队岗位专家把自己的创新研究成果向产业示范核心县、重点县推荐并建立示范基地进行示范熟化,而产业示范县也可以将产业需求向岗位专家提出,共同制定研究课题并开展相关研究,从技术上协助完成各县承担的项目任务。如岗位专家全面参与高产创建、全程参与超级稻示范推广就是例证。

3 问题及规划

3.1 产量安全品种选育方面有待加强

3.1.1 高抗稻瘟病水稻品种选育与推广应用 创新团队虽然经过8年的努力与创新,选育出了一批抗稻瘟病品种但是抗性水平在三级以下的品种较少,在稻瘟病突发、爆发时存在产量安全隐患。下一步针对稻瘟病抗性培育抗性水平在三级以下的品种并在宜发病区推广应用,保证产量安全。

3.1.2 抗虫害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应用 抗螟虫、抗稻飞虱品种的选育工作启动较晚,目前四川还未培育出抗螟虫、抗稻飞虱的品种通过审定。下一步加强培育抗螟虫、抗稻飞虱品种的培育并推广应用,为绿色高效生产提供科技支撑。

3.2 种子高效生产品种选育方面有待加强

近年来,异常气候频发,杂交稻种子生产时常受到胁迫,种子质量(发芽率)难以保证、产量不稳定,给种业企业和杂交稻的推广应用都带来了一定影响。下一步拟从遗传上改良,创制出适宜异常气候下生产都能保证种子质量(发芽率),产量不损失。为种业企业持续增效和杂交稻稳定生产提供科技支撑。

3.3 适宜机械化、简约化生产的品种培育有待加强

新时期下,机械化(机插秧、机收)、简约化(直播生产)生产是水稻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机械化、简约化种植生产对品种的特征特性(尤其是生育期)有新的要求。下一步拟在保证产量、品质、抗性的前提下,培育适当缩短生育期、机收损失少的品种。

3.4 宣传科普工作有待加强

水稻创新团队通过8年的创新工作,取得了突出显著的业绩,为杂交稻的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虽然建立了信息公告公布机制,也有部分创新工作在中央电视台、四川卫视、科技日报等发布。但是宣传科普工作力度远远不够,社会影响力较小。因此,下一步拟加强宣传工作,尤其在中央电视台、四川卫视、科技日报等平台的宣传工作。宣传好水稻创新团队,扩大社会影响力度。

2017-09-05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水稻创新团队2009~2016年工作总结。

郑家奎(1961-)男,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水稻育种工作。

猜你喜欢
超级稻示范县水稻
什么是海水稻
清徐县成功创建2020年度全省“平安农机”示范县
水稻种植60天就能收获啦
山西省3地上榜“2020中国乡村振兴百佳示范县市”
一季水稻
水稻花
粮食 超级稻再生稻平均亩产创世界纪录
示范县样板路“四好”的浙江样本
示范县 谈创建——2017年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建设亮点纪实
2017年农业部确认的超级稻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