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科技传播的研究热点:基于共词分析的文献计量研究

2017-04-04 16:49李闰润郭海威;;创新能力提
科技传播 2017年1期
关键词:科技传播共词分析社会网络分析

李闰润+郭海威;[33;];创新能力提

摘 要 运用共词分析方法,基于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的检索,建立了国内科技传播相关研究的关键词共词矩阵及其相关矩阵、相异矩阵;通过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将国内科技传播研究划分为四大类团;运用战略坐标分析方法,分析了各类团研究的成熟度与向心度,并对各类团的主要研究内容进行了归纳;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绘制了国内科技传播研究的知识网络,并对知识网络中的中心性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科技传播;科普;综述;共词分析;社会网络分析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78-0039-05

科技传播的概念最早见于著名的科学社会学家贝尔纳著于20世纪30年代的《科学的社会功能》一书,他在书中对其进行了专门讨论。贝尔纳认为伴随科技情报的体量急剧增加,有必要考虑其传播问题,包括科学家之间的交流以及如何向公众传播,因此,需要解决科技传播的系列问题。随着当前社会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科技传播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更加深刻,如何更好地让科技服务于人类并让公众了解和参与科技事务,在当前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科技传播是科学技术知识信息面向社会的扩散过程,国内有关科技传播的研究, 早期主要集中在“如何传播”,相对忽视了内容方面的问题,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学者们意识到内容和手段在科技传播中都占据重要地位[ 1 ]。

目前,对于科技传播的相关研究已处于较成熟阶段,且已形成了系统的研究成果,很多学者从不同视角、基于不同侧重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通过共词分析方法,对国内科技传播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以知识图谱的方式描述了国内科技传播的重点研究领域和研究程度。

1 数据来源与数据整理

以中国知网为检索源,检索关键词为“科技传播”,得到中文文献3 541篇,去除与主题无关文献,剔除重复关键词,将同类关键词合并,选择出高频关键词,见表1。

利用SATI軟件形成共词矩阵,见表2。矩阵中单元格中数据代表两个不同关键词之间共现次数。利用SPSS19.0软件将共词矩阵转换为斯皮尔曼相关矩阵(Spearman),消除由词频差异所带来的影响,见表3。

在相关系数矩阵中,由于选择不同统计方法可能会因为零值的干扰造成较大的分析误差,因此,用“1”减去相关矩阵中各单元数据构造相异矩阵。相异矩阵表征关键词间的差异化程度,值越大则关键词间的联系越小,距离越远,反之亦然。见表4。

2 科技传播的国内研究视域

本文将上文构造的相异系数矩阵进行聚类分析,采用SPSS19.0系统聚类法,聚类结果见图1。国内关于科技传播的研究可以分为4个类团。

多维尺度分析与聚类分析具有类似效果,它利用平面距离来反映对象间的相似程度,并将具有高度关联和相似性的对象聚集在一起。本研究以上文构造的相异矩阵为数据来源,通过SPSSALSCAL分析,距离设为“数据为距离数据”,度量标准用区间Euclidean距离,度量水平选择二维尺度分析,得到图2。可见,多维尺度分析也可以将国内相关研究划分为4个类团,且各类团包含的关键词也基本相同,与聚类分析所得到的结果基本吻合。

类团命名通过计算各类团中每个关键词的黏合力来确定。黏合力是用于衡量类团内各主题词对聚类成团的贡献程度,对于n个关键词的类团,关键词Ai(i≤n)对类团内另一关键词Bj来说,其粘合力为:

黏合力越大,该词在类团中的地位越突出。黏合力最大的词为中心词,可作为确定类团名称的依据,各类团关键词及命名见表5。

3 类团的成熟度与向心度

将上述各类团间用战略坐标图描述,可以分析各研究视域的成熟度与核心度。在战略坐标图中,X轴为向心度,表示领域间相互影响的强度;Y轴为密度,表示某一领域内部联系强度;坐标原点是两个轴的中位数或者平均数。X、Y轴把一个二维空间划分为4个象限,第一象限表示研究主题处于核心位置、研究内容较为成熟;第二象限表示研究较为成熟,但处于边缘位置;第三象限表示研究处于边缘位置,且不成熟,第四象限表示研究处于核心位置,但尚不成熟①。

国内科技传播相关研究中(图3),类团四“科技新闻报道”位于第一象限,说明向心度大,并且与其他类团关系较为密切,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是较受关注的热点主题;类团一“农业科技传播”、类团二“新媒体与科技传播”、类团三“科技工作与科普”位于第二象限,这3个类团内部联系紧密,形成了一定规模,但与外部联系不紧密,处于边缘位置,还有较大发展空间。

4 类团的主要研究内容

4.1 农业科技传播研究域

农业科技传播研究域位于第二象限,说明其研究较为成熟,但处于边缘位置。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科技传播是科技传播中非常重要但又容易被忽视的一个领域。如黄家章[ 2 ]、陈卓[ 3 ]、李佳[ 4 ]、丁亮[ 5 ]等在对我国农业科技传播发展现状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农业科技传播缺失的原因并提出了具体对策。关于农业科技传播中的传播模式[6-7]及影响因素[8-9]也是该领域的研究重点。关于农业科技推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推广体制、体系的创新[10-13]方面。

4.2 新媒体与科技传播研究域

新媒体与科技传播研究域位于第二象限,可见该领域的研究目前也较为成熟,但还处于边缘位置。在该研究领域中,关于新媒体在当前科技传播中的应用及其影响是学者们关注的一个重点[14-18]。俞陶然[19]、郭琳[20]等人对网络媒体在科技传播中的影响力做了实证性研究。曹晔华[ 2 1 ]在对国内外高校科技人才培养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建构了新媒体环境下科技传播人才的素质模型并为高校的科技传播人才培养提出了系统的创新机制。作为科技传播研究中较为重要的一块内容,农业科技传播在该研究视域下也受到广泛关注,相关研究主要涉及新媒体在农业科技传播中的应用现状[ 2 2 ]、未来发展趋势[ 2 3 ]以及促进农业科技传播中新媒体应用的系统性策略[ 2 4 ]。另外,新媒体环境下科技传播中所存在的伦理失范问题[25-26]、创新策略优化[27]及未来的发展态势和机遇[28-29]也受到广泛关注。

4.3 科技工作与科普研究域

科技工作与科普研究域的向心度与密度较类团一和类团二都更高,可见其研究更为成熟,且所处地位也更趋于中心,受到很多研究者的关注。科技工作的研究主要涉及科技工作中的学术不端行为[30]、知识产权保护[ 3 1 ]以及科技工作奖励机制[ 3 2 ]方面,关于科技工作者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关注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 3 3 ]、创新能力提升[ 3 4 ]等方面。另外,科技政策及科技传播政策的研究中主要涉及科技传播政策的框架与目标[ 3 5 ]、加强策略[36]及其传播模式[37]等。科普研究集中于在新媒体环境下开拓科普事业的新渠道与新方法、新媒体环境与传统媒体环境下科普传播效果的对比研究[ 3 8 ]。

4.4 科技新闻报道研究域

科技新闻报道研究域的向心度与密度最高,作为关联最紧密、成熟度最高的研究视域,受到了很多研究者的关注。如李浩鸣[39]等人提出了灾难性事件中科技新闻报道存在的若干问题。刘霞为国际科技新闻报道的可读性提出了系统的建议[40]。赵如涵[ 4 1 ]等人发现科技报道中存在公众话语缺失、媒体间话语同质化以及不同属性媒体间存在话语争辩的问题。科技新闻是新闻媒体中具有较高技术性内容含量的报道类型,事关现阶段相关领域的最新技术和科学知识的普及,因此,科技新闻的报道效果对社会的影响深远,如何增强科技新闻报道的深度与力度也是学者们广泛关注的问题[42-44]。科技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建立在报道策略与技巧上,但是在优化科技新闻报道策略与技巧的同时,也应关注传播机制调整与传播人才队伍的建设[45-47]。

5 知识网络及其中心性分析

以上对研究类团的分析,展现了不同研究视域之间的关系,下面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由关键词构成的知识网络进行分析。知识网络以关键词为节点,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关系为边,也可以共词矩阵的形式表现。为了简化计算,本文将共词矩阵中的数值转化为0、1二分变量,采用UCINET软件,对知识网络的中心性进行分析,见图4。

5.1 节点的度数中心度分析

点的度数中心度用于衡量各节点的中心性,与其他节点连接越多,其点度中心度越高。国内研究中“科技传播、公民科学素质、科技新闻、科协”的点度中心度较高,说明这几个点是科技传播研究领域的焦点和热点。在科技传播中,公民的科学素质提升是科学传播最关键的任务,而科协、科技新闻则是科技传播的重要传播主体及渠道方式,因此这些方面的研究是学界研究的热点。

5.2 中间中心度分析

中间中心度测量某节点对网络中资源的控制程度,即网络中某个节点在多大程度上位于其他节点对的中间位置,起到桥接的角色。一个点的中间中心度越高,表明网络中其他点對它的依赖性越强。

图4中,“科技传播、农业科技传播”两个关键词的中间中心度最高,分别为29.453、6.472。说明这两个点是国内科技传播研究领域的核心主题,其他研究都是以其为基础。而农业科技推广、传播力、传播技术手段这3个关键词的中间中心度分别为0.016、0.008、0,在网络中桥接其他点的作用不大。

5. 3 接近中心度分析

接近中心度是指网络中某个节点与其他节点的接近程度,即该点是否通过比较短的路径与其他点相连。路径越短表示该点在信息传递过程中越能较少地依靠其它点,路径较长则多数情况下是需要通过其它点充当媒介来传递信息。在关键词网络中,一个节点的接近度数值越小,说明该关键词离中心越近,自然而然就占据了核心地位。

研究中发现,“科技传播、公民科学素质”的Farness最小,分别为58、79,表明它们可以通过最短的路径与其他关键词相连,这两个节点处于核心位置。而“农业科技推广”的节点Farness值最大,为131,说明它距中心问题较远,处于边缘位置,需要通过网络中其他节点来传递信息。

5.4 知识网络的密度分析

网络密度反映整个网络中各个节点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从整体上反映网络的特征。计算公式为:Density(G)=E/N(N-1),N为节点的总数,E为点之间实际连接线的条。密度取值范围为[0,1],数值越接近1,密度越大,即网络内节点间联系越紧密。一般认为,网络密度太低,不利于信息的传播;密度太高会使信息交流不具有针对性,容易造成信息泛化②。

科技传播研究知识网网络密度为0.6983(图4),密度值较大,一方面,显示出关键词之间联系比较紧密,信息交流频繁,体现出知识共享的特点;另一方面,也显示该领域的研究较为成熟,且研究主题正朝着多 元化方向发展。

6 结论

科技传播研究作为一个交叉性的研究领域,吸引了国内不同领域越来越多的关注,形成了诸多的研究主题。科技传播研究大体可以分为“农业科技传播、新媒体与科技传播、科技工作与科普、科技新闻报道”4个类团,在这些类团当中,“科技新闻报道”领域受到较大的关注,并且研究较为成熟;“科技工作与科普”领域的研究也较为成熟,但与外部关联较弱,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农业科技传播、新媒体与科技传播”领域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成熟度,但是处于较为边缘的位置,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与发展升级,新媒体环境下的科技传播在传播途径、传播模式与机制上都将发生巨大变革,加上我国对三农问题的重视,未来这个领域的研究势必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整体来看,科技传播研究的各主题之间都形成了较好的连接、交叉与融合,形成了良好的传播形式,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研究集中度,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研究框架与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注释

①钟伟金,李佳.共词分析研究方法(二)——类团分析.情报杂志,2008(6).

②Krackhard在研究社会网络整体属性时提出了组织粘度的概念,指出只有粘又不太粘的网络才适合快速进行信息交流和传播.

参考文献

[1]曹晔华.新媒体环境下科技传播人才的素质模型建构与高校创新培养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

[2]黄家章,李思经.我国农业科技传播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2011(1):516-518.

[3]陈卓,陈明.我国农业科技传播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3):26-27.

[4]李佳.我国电视传播中农业科技信息缺失的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2.

[5]丁亮,樊志民.我国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5(3):115-118.

[6]肖序.农业女性化背景下的农业科技传播模式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1.

[7]叶璟.和谐农村构建中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路径与对策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3.

[8]谢祥.乡镇农业科技传播的影响因素与对策[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8.

[9]张同权.农业科技传播的路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1.

[10]钟秋波.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创新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3.

[11]柏振忠.现代农业视角下的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需求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1.

[12]黄天柱.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创新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13]于水,安开根.试析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与机制创新[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1):13-20.

[14]刘建美.新媒体对科技传播的影响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2013.

[15]刘涛.新媒体在科技传播中的作用探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0(6):116.

[16]徐樱.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对我国科技文化传播的影响[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0(2):145-147.

[17]丁诚,张阳德,彭锴,等.新媒体对科技传播的影响与思考[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0,20(20):3193-3195.

[18]栾涛,王冲.新媒体在农业科技传播中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2009(5):30.

[19]俞陶然.网络媒体的科技传播效果研究——以科学松鼠会为例[J].新闻世界,2012(7):216-218.

[20]郭琳.网络媒体科技传播的影响力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3.

[21]曹晔华.新媒体环境下科技传播人才的素质模型建构与高校创新培养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

[22]刘碧云,黄献光,黄春兰,等.新媒体在农村科技传播中的创新实践[J].福建农业科技,2015,46(9):79-82.

[23]蔡淑芳.基于手机媒体的农业科技传播模式探索与展望[J].东南传播,2013(2):88-90.

[24]苏卫良,李华,赵素娟,等.中国农村科技传播中新媒体应用现状分析[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1(4):41-44.

[25]孙宜君,毕晛. 新媒体环境下科技传播伦理的失范及对策[J].科技传播,2014(2):207-208.

[26]何苗,郑保章.新媒体时代科技传播的伦理失范与构建[J].学术论坛,2016(6):11-15,150.

[27]刘萍,崔银河.网络媒体环境下我国科技传播创新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4(6):1-4.

[28]苏卫良,李华,赵素娟,等.中国农村科技传播中新媒体应用现状分析[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1(4):41-44.

[29]陈洁.新媒体时代下的科技传播发展之探究[J].科技通报,2013(11):235-238.

[30]趙延东,邓大胜.科技工作者如何看学术不端行为[J].科研管理,2012,33(8):90-97.

[31]陈雅忱.科技传播中知识产权保护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3.

[32]王哲.高校科技工作者激励机制理论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0.

[33]陆根书,李科.高校科技工作者社会责任意识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八所高校的调查数据为例[J].中国高等教育评论,2014(00).

[34]孔令英,罗兰.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创新能力分析——基于新疆兵团的问卷调查[J].农业经济,2015(6):21-22.

[35]翟杰全.科技传播政策:框架与目标[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0-12.

[36]杨娟.中英美澳科学传播政策内容及其实施的国际比较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

[37]党轲.现代农业科技传播模式研究[D].兰州:甘肃农业大学,2006.

[38]罗海军.科技传播手段对科普惠农服务站建设工作中的影响与促进[J],2014(2):44,27.

[39]李浩鸣,邓晓丽.灾难性事件中科技新闻报道的若干问题[J].科技传播,2009(4):29-31.

[40]刘霞.如何增强国际科技新闻报道的可读性[J].传播与版权,2015(10):23-24.

[41]赵如涵,罗晨.科技新闻报道中的共识制造:转基因议题的框架与话语分析[J].新闻界,2016(1):15-20.

[42]沈银书.从科研单位角度看科技新闻报道效果的提升[J].科技传播,2015(16):8-9,12.

[43]尹安学.科技新闻如何避免一日游——以屠呦呦获诺贝尔奖报道为例[J].新闻战线,2016(5):75-77.

[44]王文丽.探讨如何提高科技新闻报道效果[J].西部广播电视,2015(14):97.

[45]陈丽.PM2.5科技新闻报道策略研究[J].科技传播,2013(22):1-3.

[46]胡钦太,张学波,高坤.科技新闻报道的调控策略与机制研究[J].新闻爱好者,2013(12):42-45.

[47]杨靖.浅析企业科技新闻报道方法[J].新闻研究导刊,2014(16):61.

猜你喜欢
科技传播共词分析社会网络分析
基于德温特数据库的关键共性技术分析
国内图书馆嵌入式服务研究主题分析
境外公益旅游研究进展与启示
新浪微博娱乐明星的社会网络分析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我国生物科学素养研究状况(2001~2016年)
基于知识图谱的智慧教育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我国电力专利成果转化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