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感评

2017-04-04 00:33
英语学习 2017年2期
关键词:报刊纸质载体

随着数字化与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受其冲击最大的莫过于邮政业与报刊业。目前,纸面通信已几近绝迹,鸿雁传书的邮差形象也早已凋零。在一个短信、微信或者email几乎可以没有时间差地抵达对方的时代,谁还会铺展稿纸在上面花时间一描一画,然后装入信封写上地址贴上邮票,再送到路边邮筒或邮局去投寄呢?更不必说抵达收信人还要不少时日呢!以新闻为主导的报刊处境也是同样的尴尬。传统纸质版报刊不仅订费不菲,而且在这个网络与通信如此发达的时代,到了读者手中时上面的新闻均已成“旧闻”了,其唯一的优势恐怕只剩下传统报刊一向重视的深度报道与长篇评论了。网络数字版新闻不仅不用额外付费,而且往往能时时更新内容,容量更大,图像更多,阅读更便捷,缺点是不重视在内容上有分量、更权威的报道与评论。但在这个“数字为王”的时代,人们似乎已不以“深度”与“权威”为意,网络上的“短平快”内容显然更受追捧。相比之下,国内外的出版业,虽然早在一二十年前就有人给传统纸质出版张贴了讣告,但它至今不死,不但不死,今日的出版业大体上还是以纸质出版为主,数字出版为辅。至于价格,一般来说,还是以纸质书为贵,数字版更为廉价。如在美国市场上,平装本的一般图书售价在10美元以上,而電子书则往往是9.99美元。国内市场更是如此。而且,网上常常还能淘到大量的免费电子书。

不过,尽管如此,对于传统出版的“怀旧情结”(complex of nostalgia)显然越来越没有市场了。绝大多数读者似乎对于“Paying to Have and Not to Hold”的网络内容并不太在意,他们甚至也不斤斤计较于“我们正在为数字版图书或电影支付越来越多的钱。”(Were increasingly paying extra to get the digital version of a book or movie.)其实,当今的读者早已重新定义了“ownership”,并以这种“海量数据浓缩在超薄电脑,经一两次点击即达”为首选。因为对于一般的图书、音乐或影像资料的使用者来说,最重要的是获取内容,完全可以得“意”(内容)忘 “形”(载体)。在此,所谓的虚拟世界(virtual world)已可等同于现实世界(physical world)。照此看来,只有同时对作为内容又作为载体的书感兴趣,才在乎对于书既要获取(have)也要占有(hold),而这一种有收藏家情结的或怀旧型的读者毕竟不多,而且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革新有日趋减少的趋势。

坦率地说,笔者绝非是网络狂、电脑迷。除非数字版是唯一的选择,否则笔者从不去购买甚至使用,而且一旦有了纸质版,一定会将数字版取代掉。笔者有个不小的书房,三面墙均为满架的书,视之为自己半辈子积累的最大财富,从未想过将其数字化装入电脑里以方便于查阅携带。但即便如此,笔者还是认为,人们热衷于数字化图书资料,确实是因为其具有超过传统出版载体的实用性、便利性、可靠性、不占空间等等优势。记得20年前写论文收集资料,往往要造访外地多家图书馆,当时搞外文的研究生一般没有条件去对象国调研,一些必需的材料还须请驻外的友人帮忙收集并以复印的形式寄来。而今安坐斗室甚至靠在沙发上,经常敲击几下键盘就可搞定。如果说大型图书馆都觉得空间局促,那么在校生与城市年轻人的生活空间就更狭小了。如果一机在手就可如同坐拥满架图书,他们何乐不为?!近来在若干个笔者厕身其间的微信群里,常看到某人提出需要某篇外文文章,等不了多久即有人响应并予以全文提供,这在10年前是无法想象的。原文作者指出某些数字化内容载体与网络出版的热衷者,受到的是追逐时尚与耍酷等虚荣心驱使。当然,该现象对于社会学家来说确实不能忽视,但在笔者看来,在电脑与网络如此大众化且一般读书人也买得起数字版本的今天,我们更多的应该从面对科技新趋势的大众心理上去分析这种趋势,而不是舍本逐末。

猜你喜欢
报刊纸质载体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百强报刊
《小学生必读》再次入选向全国少年儿童推荐百种优秀报刊
纸质书与《北京是个好地方》
纸质读物的困境与出路
独立书店浪漫的纸质生活
TiO_2包覆Al_2O_3载体的制备及表征
创新德育教育载体
2009年10月报刊广告刊登额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