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年味儿

2017-04-04 04:48糜建国
参花(上) 2017年3期
关键词:腊肉村口味儿

◎糜建国

故乡的年味儿

◎糜建国

就要过年了,今天就来说说故乡的年。

故乡的冬天基本没农活可做,男人们闲来无事,就聚在一起玩扑克,或者怀里抱着火烘笼儿,叼着旱烟袋躺在床上打盹儿。女人们则围在一起纳鞋底,头碰头叽叽喳喳,比一下你的针线走得细密些,我的样式做得好些;你那一对鸳鸯纳得活灵活现,我这一对喜鹊绣得栩栩如生。阳光慢慢溢上来,漫过地坝,很快又攀上房檐,落在屋后的竹林里,一天就这样懒散地过去了。

小年到来之前,猪圈里面喂了一年多的猪早就体肥膘厚,该出槽了。随着王家村头飘出第一声猪的欢叫声时(乡亲们认为刀插入猪脖子时,猪发出的声音不是哀嚎,而是欢叫),乡村一下子被震醒,鲜活起来。于是乎,屠户就忙起来了,各家开始排起了杀年猪的日子。整个乡村从坝里到沟头,从沟头到山弯梁子上,在这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每天都能听见猪的叫声,人们就在这叫声中欢笑忙碌着。大家相互帮忙,哪家杀猪吃哪家。年味儿就像村口熏蚊子用的那一堆燃烧的小麦壳一样,煳味儿、烟味儿开始向各个乡村悄悄飘荡开去……

杀好的猪分割下来,被勤快的女人们码好盐巴放在大缸里腌起来。三五天后,差不多码进味儿了,就用搓好的绳子一块块地挂出来,在寒风暖阳中晾一晾,等水分晾干了,就挂在灶台上熏。灶膛里面烧着一些柏树丫子、谷子壳、桐子壳、核桃壳,家家户户房子上都在冒烟,开始正式熏腊肉。人们远远看见自家房顶上冒着烟,个个脸上乐开了花,进屋再看见灶台上挂着的腊肉,更是满满的幸福。

放寒假的孩子作业做得差不多了,就在地坝里玩陀螺、滚铁环、踢毽子、跳绳。陀螺由青杠树做成,质地坚硬,不易变形,底部再钉上一颗铁钉,陀螺便在鞭子的吆喝下乖乖地旋转;毽子用的是红公鸡的毛,色彩斑斓,像锦缎丝绸,在孩子们脚上翻飞,像一朵彩云,很是漂亮;跳绳用的绳子大多是稻草编织而成的,不到一上午,整个地坝草屑漫天,大人们边打扫边叫骂,但不一会儿后,孩子们又开始热闹起来。

外村崩爆米花的也挑着担子戴着黑黢黢的草帽进村了。看见东家崩了,西家拗不过娃儿的哭闹,也用围裙兜了一堆苞谷大米,跟着崩了。“轰隆”一锅崩出来,孩子们便四下散开到处去抢,抢到就往嘴里塞,塞不下就揣在口袋里。故乡的年,没有孩子们的掺和不热闹。

很快,小年要来了。女人们抓紧时间,把该洗的衣物背到河里去洗。蚊帐一旦下河浸水,就笨重得很,拖都拖不动,女人们便你帮我、我帮你地像拔河一样,弯着腰,涨红脸,将蚊帐绞成一个粗壮的麻花,再用竹竿抬起来,拿到河岸上去晾。差不多到吃午饭的时候,整个村口已经满是晾晒的衣服了,花花绿绿,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孩子们就躲在衣服里玩捉迷藏,有的下手太重,一不小心拉断了绳子,衣物散落在地上,被正在山坡上砍青菜的女人看见了,就站在地里破口大骂,孩子们听了,便呼啦啦作鸟兽散了。

洗完铺盖,女人们便把锅碗瓢盆等家什都端出来,该遮住的拿斗笠遮住,戴上草帽,围上围裙,在长竹竿上绑一把稻草,打扫起灰尘、蜘蛛网来。从屋顶到墙壁,从堂屋到灶屋,都不会落下。男人们脱下袄子,开始清理屋檐后阳沟里的淤泥。一年到头,阳沟里面已经积了不少枯枝烂叶,把它们清理干净,来年若是发大水,不至于漫进屋来,而且清理出来的淤泥还是很好的肥料。桌椅板凳也要清洗,笨重的八仙桌抬到坝头,提一桶水,用洗衣粉搓,用刷子刷,刷得干干净净。日子就在男人们的勤奋中,在女人的唠叨里,在孩子们的追逐中过去了……

村口突然响起锣鼓声,大家跑出去一看,发现一群陌生人从村口的石板路上敲锣打鼓地走来,哦——原来是舞狮子的拜年来了。打头阵的举着一个长幡,上面写着新年快乐,背上的背兜里装了烟酒茶,后面跟着一个人,右手持着彩色掸子,左手拿着面具——原来是笑和尚,笑和尚后面那些披着狮子,头缠红布,身着黄色短打套装,腰拴红带子,脚穿蹄靴的跟班们,则是武生了。

拜年从村口第一户人家拜起。锣鼓手们经过多年的配合很是默契,只见那笑和尚笑容可掬,在锣鼓声中手舞掸子,脚踏祥云,踩着八卦步,又是翻筋斗,来到主人家门前,面朝观众,双手握拳,鞠躬作揖,拜天拜地拜乡亲拜主人,后面的雄狮踏着节拍,摇头摆尾,很是灵活。突然,笑和尚掸子一挥,锣鼓声戛然而止,狮子也安静下来,乖乖地趴在地上,只听见笑和尚高声吟诵:

狮子到,狮子到,狮子到了过年到!

狮子来,狮子来,狮子来了把年拜!

狮子来,狮子来,狮子来了要发财!

要发财(队伍齐声跟道,又是一阵锣鼓)!

一头狮子四个脚,子子孙孙考大学!

考大学(接上)!

狮子头来圆又圆,子子孙孙考状元!

考状元(接上)!

话音刚落地,锣鼓声齐声响起,主人把早已准备好的两包香烟递上,笑和尚顺手用早就准备好的托盘接了。然后又是几个筋斗,跳入主人家堂屋,把八仙桌上的席位用掸子扫了几扫。狮子也跟在笑和尚屁股后上蹿下跳地绕主人家堂屋一圈。最后笑和尚面向大家双手抱拳作揖,结束了拜年。然后带领队伍,浩浩荡荡地走向第二家。

但并不是拜年就可以轻松得到两包烟的,他们刚到第二家就遇上了难题。这户人家早已在地坝中间摆上一条长凳子,长凳子正中央摆了两盒烟,算是投石问路;凳子后面曲径通幽,叠着三张八仙桌,上面放了又一个凳子,凳子上面稳稳当当地摆好了一条烟!拜年后,一般人家打发的都是两包烟,整整一条烟就是很了不起了,但要得到它不是简单的事情。只见那条烟下面压着一副红字,上面写着字谜:七十二小时,打一字!很明显,要想拿到那条烟,必须猜出谜底。耍狮子的基本都是农民组建成的,有些三脚猫功夫,爬上去取下香烟没问题,但书读得少、文化低,要猜出这个字谜有难度。只见他们不慌不忙,时而跳上跳下,时而交头接耳,锣鼓也在零星敲打着,最后实在猜不出谜底,在秀才的暗示下才解了出来,然后攀爬上去,在高处表演了窜桌子、单腿独立梅花桩以及朝拜等高难度动作,在阵阵掌声中拿到了那条烟。

这时,有些人家已经开始准备推豆腐和汤圆了,石磨子旁边,女人们有条不紊地喂着豆子或者是糯米,男人们双手按在磨子架上,一前一后、慢条斯理地推着。于是,在满满的香味中,在磨子的“叽嘎”声中,在挂起来的汤圆面口袋的滴水中,腊月二十九到了。

二十九这天,人们会到地头割好过年需要的猪饲料,摘好过年吃的时兴蔬菜,再把过年炖肉、煮饭用的柴块子也用铆头砍断、划好,码在屋檐下。下午,整个院子的人们都动起来,清理起公共使用的院坝,清除杂草和垃圾,把该搬出的东西全部搬出去,打扫得干干净净,整个院子一下子就亮堂起来。最后把垃圾堆在村口,让它慢慢燃烧起来,这个就是正式的熏蚊子了,据说是为了除去一年的晦气。晚上,女人们拿出腊肉、猪脚杆等烧好,刮掉外面那层黑色硬皮,洗好过年菜,煨好醪糟酒,一切准备妥当了,才心满意足地睡去。

第二天一大早,女人们架起柴块子,在大锅中炖上满满的肉,这口锅里是炸酥肉,那口锅里是滑滑肉,一股股油腻喷香的腊肉味在整个村子弥漫开去……男人们打扫干净门楣,站在板凳上贴对联,孩子们嘴里面咬着排骨在旁边大喊“歪了,靠左边点”。一不小心,排骨掉在地上,被守候在旁的大黄狗一口吞下,孩子抬脚就踢,大黄狗很轻松就躲开了。“没得啥子,让它吃!过年嘛!”旁边的老汉轻描淡写地说道。

对子贴好了,父子俩又念着对子:鼠年走了牛年来,牛年来了发大财;春天到了百花开,百花开了富贵来!对子大多是村里有文化的人来写,内容大多是“春回大地”“瑞雪兆丰年”等,门神则是秦叔宝、尉迟恭。门神、对子一贴上,年味儿一下子浓烈起来。

快到十二点,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年饭就开始了。在老家,这顿饭是最重要的,老少围一大桌,米饭、饭菜是吃不完的,寓意着年年有余。三十晚上要洗干净脚,这样明年走人户就能撞着好吃的。稍微宽松点的家庭,要给孩子发压岁钱。我们那个年代,能有两角就很了不起了,至于发五角那就是富裕家庭了。熬到零点,就是大年初一了,家家户户开始放鞭炮。老家鞭炮放得最厉害的就是这辞旧迎新的时刻,鞭炮声会萦绕很久,绕过整个村庄,远远地扩散到山崖那边才消失掉……

一觉醒来,鸡还没叫,男人们就去挑井水了。这一年开头挑的不是井水,是银水,也是好兆头!大年初一,按风俗要吃大汤圆,预示着新的一年顺顺利利,一滚就过去了。有时,人们还在汤圆里包上硬币,谁吃到了,就表示今年运气好。吃完汤圆,家家户户提上香蜡、纸钱、祭祀品、鞭炮,去祭奠逝去的祖先们。一滴白酒,一块刀头,三炷香,两支蜡,一把钱纸,一串鞭炮,三作揖,三叩首,在纸钱燃起的缕缕炊烟中,就算把年也送给了先人们。

离乡镇近的,人们就穿得花花绿绿的上街看热闹。三教九流、各路神仙都来了,用彩纸扎成的“车车灯”,由两个人抬着一个幺妹儿(由男性扮演,画浓妆,穿花衣)前三步后两步、唱歌敲锣地在人群中前行着;几个乡的狮子汇聚在一起,个个生龙活虎、威猛无比,从上街蹿到下街;猴子被牵着跳上跳下、抓耳挠腮、拜年讨烟;那条火龙像一阵风似的在街上旋一圈就不见了,要等正月十五才能出来。大街上,人挤人,背靠背,你看我,我看你,好不热闹。

初一吃汤圆,初二吃猪脚杆下面条。面条有长寿之意,寓意长命百岁、顺利健康,也表示一家人亲热和睦。吃了面条,大家就提着一块腊肉开始走亲访友,相互拜年,一块腊肉提了舅舅家提姑姑家,兜兜转转,最后又提回自家,孩子们呢,则相互炫耀得了多少压岁钱。

求学出来二十多年,儿时的很多玩伴早已各奔东西。岁月不饶人,老一辈们老的老,去世的去世。而我们的下一辈呢?生长在城市里,就更难回老家了。在这腊月年关,老家人烟稀少,处处寂静,野鸭子在水田里嬉戏打闹,成群结队的白鹭在柏树林里起起落落,当年那条热闹的石板路,如今也满是荒草了。城市潮流浩浩汤汤,奔流不息,故土的很多东西都消失掉了,特别是故乡的年味儿,早就变得遥远而模糊了。唯有在梦中,小时的嬉闹,村里的人情烟火,才变得那样浓烈、鲜活……

(责任编辑 王瑞)

糜建国,四川省渠县人,自由职业者,现居重庆,笔名:北国。作品散见于《四川日报》《企业家日报》《巴山文艺》《重庆晚报》等报刊。

猜你喜欢
腊肉村口味儿
腊肉飘香
《上下阳古村落》《杨家堂村口》
虎年春来年味儿浓
闲话“腊肉”
“土味儿”拼多多
味儿
吹了七天七夜的腊肉
作品(五)
村口小酒馆
腊肉香,故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