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对现实生活和人的影响

2017-04-04 15:11季雪婷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服装学院
时尚设计与工程 2017年5期
关键词:关怀艺术设计时尚

季雪婷,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服装学院

1 艺术理论

纵观中外艺术的发展,可以得到艺术传播的以下特点:通俗性、平民性、日常性与流行性等,但是流行的传播往往都是从高到低,或者是从发达到发展。这是因为上层建筑是在经济基础之上的。基于《艺术概论》可以看出,艺术来自社会,还要回归社会,它不是也不可能是孤立存在和静止的现象。

“人人都是艺术家”是德国行为艺术家博伊斯的主张,他把艺术革命和社会革命联系在一起,认为没有谁是艺术家,没有谁不是艺术家。但是,如果说,“什么都是艺术家”,就等于说“人人都不是艺术家”,否定了艺术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否定了艺术传播和艺术教育。这种主张过于陈旧又过于超前,既不符合人类几千年的艺术发展史,又不符合当下艺术发展的实际与趋势。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提出了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它要求人们从实际出发,客观地、历史地、全面地看问题,对艺术问题要从社会与人、历史与现实、生活与创作、物质与精神、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情感与理性等多角度、多层面做综合的、整体的考察,从而使得科学地研究各种艺术现象、探索总结艺术的各管规律成为可能。至于艺术这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历史现象,我们也应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考察其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的地位、特征和意义,研究其发生、发展和创作、创新规律,从而全面认识和掌握它。

2 艺术与社会生活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艺术,与其他形式的社会意识形态一样,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它的发生和发展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这就很好地说明了在生产力相对低下的原始社会时期,艺术设计的发展直接由经济基础决定。其实,原始社会的艺术设计比较值得关注的时期,主要是在新石器时代之前,原始艺术大都表现的是动物或是捕猎的场景,从不表现植物花纹的艺术形象。相对的,只有人类进入农业经济以后,艺术形象中才开始出现植物,这就是很典型的艺术来源于生活场景的一个范例。正因为人们的生活中出现了其他的社会现象,所以在艺术表达中也出现了相对应的艺术形象。例如,“扬州画派”之所以产生在扬州,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当时扬州地区经济繁荣。“扬州画派”兴盛于十八世纪中叶,即文学名著《红楼梦》产生的时代,这是清代历史上最繁华的时期。

由此可以看出,艺术不仅如历史上一些美学家所肯定的社会生活的反映,同时它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也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只有马克思主义,既承认艺术是社会生活得反映,又承认是经济基础的反映。所以,艺术和社会生活与人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

艺术设计及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主要有两个特点:第一,艺术来源于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第二,艺术反映全面地社会生活。

首先,如何理解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只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理论来考察,才能科学地解释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问题。艺术家只有在生活的源泉中开采矿藏、汲取营养,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并真诚地表现对生活的感受,他的创作才有生命力;反之,如果一味模仿前任或别人的作品,他的创作即使在技巧方面达到较高水平,但根本上是苍白无力的,也缺乏艺术价值。

其次,艺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对于这个问题,所谓“全面的”社会生活,即包括了从物质的社会生活到精神的、情感的社会生活的整个领域,包括了社会生活的全部方面;艺术设计不仅可以反映处在一定社会生活中的人们的政治观点、法律观点、道德观点、宗教观点、哲学思想和文艺思想,还可以反映人们的各种梦想、幻想、情感、情绪、愿望、审美趣味和审美思想,还有环境保护思想,资源可发展等社会思潮。艺术设计家的创作,在题材上,他们既可以选择感兴趣的社会事物、社会事件,也可以选择能够寄托思想感情的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还可以选择那些他们再度发掘并认为有价值的古代神话、民间传说、文学作品甚至梦幻景象;在表现方式与手法上,既可以选择描绘性的、再现或具象的形式,也可以选择非描绘的、表现的或抽象的形式。

3 艺术与人

艺术设计对人的影响是基于现代文化创新研究提出的一个人文关怀论点。设计的人文关怀与设计的社会需求都是基于设计一直被赋予商品价值的属性。例如,目前大部分的设计师依然受困于商业客户的目标与要求,尽管出现了一些新的思路和一些特殊的设计项目,但在面对人类发展、全球经济、环境、文化等一系列大数据下,设计师越来越不再被理解只是赋予物品样式的艺术。所以,要重新认识设计师为社会做出的贡献,为人做出的贡献。在为人做出的贡献中,无论是对人自身关怀的层面,还是对人和人所生活的社会的关怀层面,人文关怀内涵在二十一世纪都发生了新的巨大的转变。

人文关怀的重新定义我们从两个方面出发:一是对人类自身的关怀;二是对人与人共处的社会生活的关怀。下面重点讲解一个关于时尚设计观点与社会生活和人的选择的例子。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在生活中越来越感到巨大的压力。所以,这几年设计从人文关怀的角度中重新提倡——回归经典,回归自然。最终,出现了两个关于时尚的设计营销模式和论点:快时尚与慢时尚。

“快时尚“这个名词源自于二十世纪中期的欧洲,本意是服装设计对于秀场的快速的设计模仿和资讯反馈。随着服装设计和终端销售越来越紧密的联系,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快时尚”被定义为服装销售企业对秀场的时尚设计快速反映,并且在短时间内制作出大批量成衣,以最快速度和最低廉的价格流入各大地区的卖场,供消费者在几周内即可获得在各大秀场中的时尚前沿的服装。这些品牌统称为快销品牌,最具代表性的主要有国外的ZARA、H&M,优衣库等,国内的EMINU等。这些品牌有自身的风格定位,对应相应的适用人群,所以,尽管风格各有特点,但是生产营销模式却非常的相近。快时尚最大的特点就是节约时间,而现在的社会中时间就是金钱。

“慢时尚”可以理解为一种较为理性,同样在时间上也更持久的时尚。从设计师的角度出发定义是:一种经典、个性、风格独特并且难以复制的设计。在某种程度上允许设计师们根据自己的设计理念和主张去表达,而不是一味地跟随流行趋势和市场需求进行设计。每个细节要精益求精,手工工艺的独创性是慢时尚的另一个标志。慢时尚的慢,代表时间不仅花费在设计制作的过程中,还用在了慢慢发酵成为经典。现在,越来越多的品牌更加重视慢时尚,尤其是源于欧洲的法国和意大利的奢侈品牌,他们大多以手工艺箱包、皮具等作为品牌的初始设计,后来慢慢参与服装设计,他们把对于箱包、皮具的精致设计带到了服装之中。例如:Chanel、Dior、Burberry、JOLEE、爱马仕等。

其中,关于快、慢时尚有一个论题,就是哪一种才是环保时尚?其实,根据近几年报道与相关采访,显而易见地,慢时尚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环保时尚。

首先,快时尚的生产过程和运营模式就是一种大规模式的。快时尚的生产过程是:各大秀场流行元素和设计总结整合,发往公司设计部,进行设计生产,生产数量巨大,成品在约一周时间到达门店进行销售。运营模式是:在秀场后两至三周内制作成品,服装在门店的销售时间也只有两到三周,之后迅速变卖和撤架。在上述过程中,非常容易产生服装产量的过剩,就会造成资源浪费和空间占用,对于购买人群也会出现服装购买和丢置速度加快,这些就造成了污染环境。所以,迅销模式下的品牌无论怎样主打材料、材质、销售的环保,其实从本质意义上来说迅销模式就是一种非环保的运营模式。

而相比之下,慢时尚的运营模式就要区别很多,一般这类设计品牌,在设计之前要做许多的前期准备。例如:市场调查,设计元素的文化底蕴总结,流行趋势的色彩、款式的分析等。这些前期调查就会花费一到两个月的时间。再就是进行资源整合到达灵感来源,然后在进一步进行设计,设计的过程中可能不是一次完成成衣,一般要进行两到三周的修改。最后,将设计图送往工厂进行打样和制版,并确定版型合体后,再进行有限的、一定量的批量生产。所以,慢时尚往往为了一季的成衣先提前半年或一年就开始进行准备。

其次,快时尚虽然也相继出台一些环保方式来挽回企业或品牌的形象。但是,效果并不是很显著。其中有一种环保方式是:回收旧衣兑换优惠券。旧衣回收后,将衣物分类,会售卖到二手店或制成车垫材料、绝缘材料二次利用。但是,优惠券的发放和旧衣的便利处理,对于消费者而言,只会加速购买,这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地方。虽然它鼓励你捐出旧衣物用于回收利用,但同时也以优惠券的形式鼓励更多消费。这对品牌和消费者来说的确是双赢:品牌既成功塑造了自己的环保形象,又免费获得了可用于回收利用的衣料;消费者既完成了内心的道德诉求,又满足了消费欲望。然而本质问题并没有改变,而且还可能加重了过度消费。另外一种方式是寻求耐用材质,教顾客更好的保养衣物,增加服装的使用寿命。但这并不是解决环保问题的方式,因为低廉的价格,服装迅速的更新,依旧造成了过度消费。快时尚造就了快消费,快速消费就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这些分析并非为了说明旧衣回收不是一个有效手段。恰恰相反,它也许是快时尚品牌在保证自身生存和消费者满意的前提下能做出的最大环保努力之一,但并不是“最”有效的手段。

然后,低廉的价格其实是快时尚最大的消费特点,选取了一些同类产品慢时尚品牌进行了对比:例如,6.6双Zara高跟鞋花费,可以用来投资买尖头鞋中最经典的Manolo Blahnik BBs。如果有非水洗的牛仔裤的需求,可以考虑APC旗下的Petit New Standard牛仔裤。虽然一条价格为185美元,但比三条BDG耐穿耐看。6.2件ASOS的钱可以买一件Burberry英式牛仔大衣。8件H&M针织衫的价格相当于一件White+Warren的高级羊绒衫。175个Forever 21手提包可以抵一只小香包(4900美元)。这是一只可以用一辈子的包,而且可能有升值空间。你可以根据自己现在的经济状况量力而行。这些对比并不是鼓励人们买奢侈品,而是希望买可以用得久一点的东西,从而更好地节约资源。

最后,从绿色、环保、节约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慢时尚远远优于快时尚。这是由慢时尚的设计特点决定的:以超越时间的经典持久为特点作为设计,在一件服装设计过程中,设计师会从方方面面进行考虑,例如,色彩的选择不会单独选择某一季或者是某一年的流行色,而会选择在多个季度中使用频率更高的色彩。花纹也会选择品牌的经典花纹,代表性强,沿用性强。面料的选择更是需要新型持久型环保面料,使服装的使用寿命更长久。工艺方面也大多不选择机器大工业生产,选择的是精细的手工艺制作,并且并不会过多生产,不会造成供不应求的场面,一般都是需求大于生产,不会造成资源浪费。正是因为无论在设计还是在使用过程中都提倡时间持久可持续,历经数年设计不衰。所以,从根本上来说,慢时尚设计虽然一次性投入较多,但使用率远远高于快时尚设计的使用率。从这点出发,慢时尚相对于快时尚设计师一种相对于环保的设计方式。

但是,快时尚与慢时尚的两种消费观在当今社会下其实是共存的。原因如下:消费者的购买能力,虽然买一Burberry的大衣等于普通大衣价格的6倍,但是,在某些情况下,有些消费者用于服装的花费是达不到“慢时尚”品牌的价格,而又需要衣服,只能选择“快时尚”,而有一定经济基础的消费者,根据他的社会地位,需要选择更好耐穿的品牌服饰;对于服装种类、款式、色彩的需求过多。年轻的消费者在消费能力不足,但又渴望每天都有新衣服穿。慢时尚品牌的服装虽然精致优雅的,但并不是针对青年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和审美。所以,快慢时尚本身就是针对不同的消费人群,两者虽然一直做比较,但对于销售来说他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时尚模式。综上所述,快慢时尚在当今社会共存是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

快时尚与慢时尚的存在是社会经济基础、社会供需关系、社会市场经济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服装设计销售模式。两者从根本上来说并不存在竞争压力,这是由于面向的消费人群完全不同,但两者常常同时出现在服装设计的领域中进行比较。快时尚慢时尚的利弊在上面已经进行了分析,虽然从社会宏观角度,环保角度,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看,慢时尚要远远优于快时尚。但是,快时尚的存在还是有必要性的。所以,快时尚与慢时尚的存在都是具有合理性的,但在未来的设计发展中,从环保角度出发,慢时尚还是经典、持久不衰的。

4 结语

综上所述,设计与社会与人的关系是密不可分,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从发展辩证的眼光去看待他们三者之间的关系才是正确的,也要求设计师立足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人文关怀、社会问题等角度去设计产品。

但艺术设计始终是依附于经济基础的,所以无论什么艺术设计的形象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生活现象下产生的,因此,他也是比较符合现实的人所处的生活环境。尽管上例中出现的例子都是从设计的人文关怀中出发的,但是还是会出现两种区别的时尚观点,说明了现代社会生活的多样与丰富。也说明要基于现代的社会生活,从人文关怀角度出发去关注人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才是我们设计师应该有的思想观念。

[1] [英]麦凯维,玛斯罗.时装设计:过程、创新与实践[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2] 袁利.一本纯粹的设计师手稿——巴黎·时装·教育[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3] 刘晓刚.基础服装设计[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10.12.

[4] 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5]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 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7] 克莱夫贝尔.《艺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

猜你喜欢
关怀艺术设计时尚
《星.云.海》
《花月夜》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环保很时尚
美妆fun时尚盛典
时尚首次触电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
只为写作的慢时尚
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