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海杞麓湖生物多样性评价研究

2017-04-04 16:21王淑娴
防护林科技 2017年1期
关键词:鸟类鱼类群落

王淑娴

(通海县秀山林业站,云南 玉溪 652799)

通海杞麓湖生物多样性评价研究

王淑娴

(通海县秀山林业站,云南 玉溪 652799)

通过介绍通海杞麓湖的基本情况,分析其杞麓湖的生物资源现状,并对生物多样性进行评价,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建议。

通海杞麓湖;国家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评价;生物多样性保护

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本报告主要从物种多样性的层次对云南通海杞麓湖国家湿地公园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包括植被多样性、维管束植物多样性和脊椎动物多样性,根据杞麓湖国家湿地公园动植物资源现状、特点、分布格局及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为合理划分国家湿地公园的功能分区奠定基础。

1 研究区域概况

杞麓湖是境内重要湖泊,是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之一。地理坐标为102°43′01″—102°48′53″ E,24°08′05″—24°12′13″ N。水位到4.3 m时,湖面东西长10.4 km,南北宽4.8 km,面积36.86 km2,库容1.49亿m3,多年平均库容1.12亿m3。湖体东西较长,南北较窄,呈新月状,湖水从东南岸的落水洞经暗河排入华宁县境内,汇入珠江流域南盘江水系。杞麓湖位于通海县坝区北部,是通海县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生产生活的基础保障,与县城背后的秀山遥相对应,是通海“山-城-湖”空间格局的重要节点。杞麓湖湖盆区共有泉水36处,其分布为:湖盆西北部的汉邑、石碧、河西凤山周围,者湾、四街、纳古及湖盆东南部的大兴、古城、城郊一带。杞麓湖湖盆区的泉水流量受降雨量直接控制,加上地质构造特殊、大气候环境改变和工程建设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大部分泉水已不能出流。

2 湿地生物多样性

杞麓湖地处我国华南地区,雨量充沛、热量充足,自然面貌的热带-南亚热带特征突出,湿地资源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1]。

2.1 植物资源

按《中国湿地植被》中的植被区划,杞麓湖国家湿地公园湿地植被属南部高原、山地、丘陵泥炭藓沼泽和浅水植物湿地区,云贵高原浅水植物湿地和泥炭藓沼泽亚区[2]。按吴征镒、武素功(1996)对中国植物区系的区划,杞麓湖国家湿地公园种子植物区系属东亚植物区,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滇东南中山山地亚地区。

杞麓湖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了种类繁多的植物资源和类型丰富的植物群落。现有维管束植物43科88属107种(包括2亚种及28种常见外来物种),其中水生植物33种。主要植物群落有水葱群落(Sicprpusvaliduscommunity)、李氏禾群落(Leersiahexandracommunity)、芦苇群落(Phragmitesaustraliscommunity)、菰群落(Zizanialatifoliacommunity)、水芹群落(Oenanthejavanicacommunitycommunity)、豆瓣菜群落(Nasturtiumofficinalecommunitycommunity)、水烛群落(Typhaangustifoliacommunity)、满江红群落(Azollaimbricatacommunity)、眼子菜群落(Potamogetondistinctuscommunity)、穿叶眼子菜群落(Potamogetonperfoliatuscommunity)、竹叶眼子菜群落(Potamogetonwrightiicommunity)、狐尾藻群落(Myriophyllumverticillatumcommunity)、菹草群落(Potamogetoncrispuscommunity)、苦草群落(Vallisnerianatanscommunity)等。

20世纪70年代,杞麓湖水生植物达17科39种,受杞麓湖围湖造田以及农业面源污染的长期影响,海菜花群落(Otteliaacuminatacommunity)、水鳖群落(Hydrocharisdubiacommunity)、荇菜群落(Nymphoidespeltatumcommunity)等已相继消失,其中海菜花为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对水质要求非常严格,被誉为净化水质的“试金石”;对水质要求较高的竹叶眼子菜群落分布面积剧减,仅呈零星分布;抗污能力较强的苦草群落、菹草群落蔓延开来[3]。

2.2 动物资源

杞麓湖动物资源丰富,脊椎动物共115种,以鸟类和鱼类为主。

2.2.1 鱼类 杞麓湖国家湿地公园的鱼类组成以华南区珠江亚区为主,在11种土著鱼中,除5种广布种外,其他均系华南区珠江亚区物种,且均为云南高原湖泊特有种,与李思忠(1981)的划分相符,即杞麓湖国家湿地公园的鱼类区系在地理上应属于东洋界华南区的珠江亚区。

杞麓湖国家湿地公园有鱼类26种,隶属8科5目;土著鱼类11种,其中鲤形目7种,主要有杞麓白鱼(Anabariliusqiluensis)、杞麓鲤(Cyprinuscarpio)、翘嘴鲤(Cyprinusilishaectomus)、大头鲤(Cyprinuspellegrini)、云南鲤(Cyprinusyunnanensis)、鲫(Carassiusauratus)、抚仙鲇(Silurusgrahami)、黄鳝(Monopterusalbus)、乌鳢(Channaargus)和泥鳅(Misgurnusanguillicaudatus)等,其中云南鲤、翘嘴鲤、杞麓白鱼3种为杞麓湖特有种,杞麓鲤、大头鲤、抚仙鲇3种为云南高原湖泊特有种;引入物种15种,主要有高体鰟鮍(Rhodeusocellatus)、鳊(Parabramispekinensis)、团头鲂(Megalobramaamblycephala)、翘嘴鮊(Culteralburnus)、麦穗鱼(Pseudorasboraparva)、棒花鱼(Abbottinarivularis)、青鱼(Mylopharyngdonpiceus)、草鱼(Ctenopharyngodonidella)、鲢(Hypophthalmichthysmolitrix)、鳙(Hypophthalmichthysnobilis)、鲤(Cyprinuscarpio)和白鲫(Carassiusauratus)。

2.2.2 两栖类 杞麓湖国家湿地公园所记录的两栖类动物东洋界物种占绝对优势,其中大部分为华中-华南区共有种,共有4种,占该地区全部两栖类种数种的44.44%;华南区和西南-华南成分物种各有1种;广布种有3种,占33.33%。因此总的看来,杞麓湖的两栖类动物属东洋界华南区成分。

两栖类9种,隶属2目5科,主要有红瘰疣螈(Tylototritonverrucosus)、华西蟾蜍(Bufoandrewsi)、沼蛙(Ranaguntheri);爬行类9种,隶属2目4科,包括中华鳖(Pelodiscussinensis)、原尾蜥虎(Hemidactylusbowringii)、云南华游蛇(Sinonatrixyunnanensis)等;兽类8种,隶属4目4科,均为小型兽类,主要有微尾鼩(Anourosorexsquamipes)、华南水鼠耳蝠(Myotislaniger)、巢鼠(Micromysminutus)等。

2.2.3 爬行类 杞麓湖国家湿地公园共记录爬行类9种,且多为偶见种,隶属2目4科。除鳖科Trionychidae2种,壁虎科Gekkonidae和石龙子科Scincidae各有1种外,其余5种均为游蛇科Colubridae物种。

杞麓湖国家湿地公园所记录的9种爬行动物以东洋界种类为主,为6种,占所记录到物种数的66.67%;广布种3种,占33.33%。东洋界物种中,华南区物种4种,华中-西南和西南-华南种各占1种。因此,就所记录到的爬行动物而言,杞麓湖爬行动物属东洋界华南区成分。至于其亚区的从属,与杞麓湖两栖类动物区系从属相似。

2.2.4 鸟类 杞麓湖共有鸟类63种,隶属11目23科,以留鸟和冬候鸟为主,占全部鸟类的84.1%。其中,游禽14种,主要有小(Podicepsruficollis)、赤麻鸭(Tadornaferruginea)、赤颈鸭(Anaspenelope)、红嘴鸥(Larusridibundus)和棕头鸥(Larusbrunnicephalus)等,以小和红嘴鸥为优势种;涉禽19种,常见种类包括苍鹭(Ardeacinerea)、白鹭(Egrettagarzetta)、黑水鸡(Gallinulachloropus)、白骨顶(Fulicaatra)等,以白骨顶为优势种;猛禽5种,为黑翅鸢(Elanuscaeruleus)、普通鵟(Buteo buteo)、白尾鹞(Circuscyaneus)、燕隼(Falcosubbuteo)和红隼(Falcotinnunculus),均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鸣禽19种,主要有家燕(Hirundorustica)、黄头鹡鸰(Motacillacitreola)、棕背伯劳(Laniusschach)等;攀禽4种,包括普通翠鸟(Alcedoatthis)、白胸翡翠(Halcyonsmyrnensis)、斑鱼狗(Cerylerudis)和戴胜(Upupaepops)。陆禽2种,为山斑鸠(Streptopeliaorientalis)和珠颈斑鸠(Streptopeliachinensis)。

杞麓湖内所记录的63种鸟类中,以东洋型种类为最多,共计有17种,占记录鸟类种数的26.98%,是湿地公园鸟类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次为古北型和广布型,分别为14种和10种;其他还有 6个分布型鸟类在湿地公园也有分布,但都小于10种鸟类。杞麓湖国家湿地公园63种鸟类,分布型高达9种,表现出丰富多样的分布类型[4]。

2.2.5 兽类 根据2013年4月进行的玉溪地区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杞麓湖国家湿地公园内仅记录到8种小型兽类。所记录到的为数不多的小型兽类中,除2种翼手目CHIROPTERA动物外,主要为栖居于周边菜地的啮齿类和食虫类动物,以及捕食这两种小型兽类的黄鼬。记录的8种哺乳动物中,巢鼠为古北界物种;黄鼬为主要起源和分布在亚洲热带、南亚热带而向北延伸分布到温带的东洋区和古北区的共有种,其余6种均为东洋界物种。

3 资源评价

3.1 植物资源评价

杞麓湖水生植物区系是云南高原湖泊水生植物区系的重要一环,在20世纪70年代就受到植物学家的普遍关注,据当时的调查,它是一个比较丰富的水生植物区系。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李恒研究员基于当时调查所采的一份标本发表了海菜花Otteliaacuminata的一新变种通海海菜花Otteliaacuminatavar.tonhaiensis,尽管新近在FloraofChina中被处理为海菜花的异名,但其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杞麓湖水生植物区系的孤立性和独特性。

杞麓湖资源植物丰富,类型多样。是湖区人民药用、食用、饲料等资源的重要来源,时令季节,各类花卉竞相开放,还为人们游憩提供很好的观赏资源。

总的来说,杞麓湖植物区系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和存在价值,它也是湖区人民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

杞麓湖湖水水质的日益恶化,使得很多原生植被已逐渐消失。与以往的调查结果相比,海菜花群落(OtteliaacuminateComm.)、水鳖群落(HydrocharisdubiaComm.)、荇菜群落(NymphoidespeltataComm.)在本次调查中没有见到,对水质要求较高的竹叶眼子菜群落(PotamogetonwrightiiComm.)分布面积剧减,仅呈零星分布。而抗污能力较强的苦草群落(VallisnerianatansComm.)、菹草群落(PotamogetoncrispusComm.)却蔓延开来,加之人类的围湖造田、净化水质、绿化等工程,引入了很多人工群落,整个湖区的植被状况已发生了巨大改变。

水生植物离不开水,而原生的水生植被又是水体的天然净化机,两者相辅相成。植被一旦被破坏,水体的净化机也将停止工作。在杞麓湖还未枯竭之前,应及早建立国家湿地公园,加大力度,投入资金,各方协力抢救性保护通海县人民赖以生存的“母亲湖”。

3.2 动物资源评价

3.2.1 鱼类资源评价 杞麓湖原有的鱼类组成比较简单,仅有11种土著种,渔业主要由大头鲤、杞麓鲤和云南鲤等鱼类组成,这些鱼类产量约占总渔获量的90%左右,是当地主要的经济鱼类。但自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人为因素对杞麓湖水体性状、生态环境和鱼类组成等方面产生了严重的影响:(1)由于高原湖泊鱼类种群小、数量少的特点,当地的土著鱼类无法满足人们对鱼产品的需求,因此引入生长快、产量高的优良养殖品种如青、草、鲢、鳙等进行饲养,但引种过程中不慎带入部分适应能力强、生长周期短、食性广、竞争能力强的杂鱼高体鳑鮍和麦穗鱼,这些鱼类逃逸后迅速发展成为当地优势种,它们大量吞食土著鱼鱼卵,极大地减少了土著鱼的子代群体补充,使得大头鲤等土著鱼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而鲢、鳙等外来经济鱼类在食物方面更强的竞争能力进一步加剧了这种趋势。如今,渔获物中大头鲤、杞麓鲤等已几乎绝迹,泥鳅、黄鳝等也已成为偶见种,土著种正逐步被外来种替代。(2)由于杞麓湖四周为通海县主要蔬菜生产区,蔬菜种植面积大,农业生产过度依赖于农药化肥,这些化肥农药的流失极大的污染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它们或直接入湖,或随红旗河、中河、大新河、者湾河等10余条入湖河流进入杞麓湖体,造成杞麓湖的富营养化污染,从而直接导致鱼类因中毒或缺氧而死亡或降低水体透明度,抑制水草的生长,威胁以水草为食和以水草环境为产卵场所的物种的生存和繁衍,对杞麓湖的土著鱼类尤其是珍稀濒危特有鱼类造成了极大的损害,以翘嘴鲤为例,由于栖息和产卵环境的破坏,该种资源急剧下降,现已几乎灭绝。

如今杞麓湖的鱼类群落结构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湖中的土著鱼类资源严重衰竭,而外来鱼类无论是种类还是数量都以惊人的速度增加,正逐步成为杞麓湖鱼类的主体,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已成为杞麓湖的主要经济鱼类。

3.2.2 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评价 两栖类生活史的完成需要相对稳定的水陆生态环境,杞麓湖的绝大部分面积常年处于水面以下,少部分在旱季露出的湖床也由于大坝的围挡,不利于两栖类动物的迁移。而杞麓湖国家湿地公园较为单一的水下生态系统限制了陆栖爬行动物的种类。

徐士霞等(2003)指出两栖动物具有特殊的生理学特性如皮肤呼吸,皮肤的渗透性很强,所以对污染物的累积作用很明显,因此对水质的反应极为敏感。近年来,随着杞麓湖径流区域内农药、化肥及生活垃圾的大量增加,目前杞麓湖的水质已降至劣五类,这对依赖水环境生存的相关物种也早成较大影响。

3.2.3 鸟类资源评价 杞麓湖是云南的九大高原湖泊之一,是一些候鸟的重要越冬地和迁徙停歇地,每年迁徙季节都有大量的水禽在此停留和越冬,并且由于杞麓湖处于澄江抚仙湖、江川星云湖等滇中湖群和石屏异龙湖、开远三角海、蒙自长桥海和大屯海等滇南湖群之间,可能是一些越冬水禽如赤麻鸭、绿翅鸭等在这些大范围内湖泊间非迁徙运动的一个站点,具有极其重要的栖息地保护价值。然而由于连年的干旱,杞麓湖湖面面积急剧减小,加之严重的水体污染,每年来杞麓湖越冬的水禽种类和数量都有了极大的减少,而杞麓湖周边的水陆交错带生态由于历史上错误的政策导向及开发利用行为已受到了严重的破坏,高等植物分布面积锐减,适合不同类群鸟类栖息的生境较少,使得该地的林栖鸟类和陆栖鸟类种类贫乏。因此,目前杞麓湖国家湿地公园的鸟类以水禽资源为主,仅有棕嘴鸥、红嘴鸥等少数几个物种有着较大的种群在此分布,整体鸟类资源较为匮乏。

3.2.4 兽类资源评价 受制于较为单一的水下生态系统,以及周边完全被城镇及菜地包围,杞麓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哺乳动物资源十分贫乏。主要为栖居于周边菜地和城镇的鼠科物种,偶尔活动于露出的湖床,在雨季来临湖床重新被水面覆盖时又迁移至周边菜地及城镇。黄鼬主要依赖捕食鸟类、鼠类甚至家禽为生,由于夜间活动,当地民众也很少见其踪迹,在湖区周边为偶见种。微尾鼩主要取食昆虫和蚯蚓,在杞麓湖周边存在丰富的食物资源,但由于周边菜地大规模开发,适宜其生存的空间极为有限,这一物种在杞麓湖周边也较为罕见。翼手目的大足鼠耳蝠和华南水鼠耳蝠一般住在溪流及其他淡水湿地附近的山洞里面,取食昆虫甚至鱼类,这两种动物是这一地区唯一较为常见的哺乳动物类群。

4 保护建议

受历史、自然及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杞麓湖的生态结构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极大丧失,已成为全球生态脆弱区,湿地生物多样性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目前杞麓湖国家湿地公园的生物主要面临水源断流、湖面缩减,水陆交错带植被受损、水土流失严重,水体污染、富营养化严重及外来物种入侵等威胁,鉴于此,亟须采取措施针对性地恢复杞麓湖湖泊生态系统以保护和恢复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4.1 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改革现有污水处理体制,实现污水处理和运营的市场化和社会化。同时实施生态农业工程,通过推广测土施肥、建沼气池等措施,减少农村面源污染物的输出。通过点源治理和面源污染源的控制两方面治理杞麓湖水体污染,恢复鱼类及水禽的栖息生境。

4.2 进一步推进退耕还湖工作,从根本上解决围湖、占湖问题,保护好沿岸浅水区域,为鱼类及两栖类繁殖和幼鱼及涉禽能鸟类的觅食提供场所。

4.3 积极开展水陆交错带生态和面山生态修复工作,实施封山育林、造林绿化工程,增加湖泊径流区内植被覆盖率,逐步恢复水陆交错带的生态功能,为杞麓湖水生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提供保障。

4.4 严格控制外来鱼类进入,构建杞麓湖流域鱼类监测、监控体系,加强对外来种入侵的宣传和预防,重点控制那些破坏土著鱼类繁殖场所、丧失生存空间的物种的种群数量,如草鱼、鲢鱼、鳙鱼和子陵吻鰕虎鱼等。同时对主要的土著鱼类如杞麓鲤、翘嘴鲤、大头鲤等进行人工放流和自然增殖,并实行严格的封湖禁渔制度和捕捞许可证制度,控制网目和网具数量、作业方式和合理的捕捞强度,逐步实现土著鱼类的种群恢复。

4.5 建立杞麓湖水禽资源科研监测体系,加强杞麓湖水禽资源动态的监测,分析动态变化原因和规律以及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开展有关工作和制定相应的保护政策提供科学数据。

4.6 加强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和动物生态习性及保护等方面内容的宣传,提高当地居民的动物保护意识和守法意识,减少对当地野生动物的不合理利用及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破坏。

[1] 杨岚,李桓. 云南湿地[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

[2] 中国湿地编辑委员会.中国湿地植被[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3] 李恒.云南高原湖泊水生植被的研究[J]. 云南植物研究,1980,2(2): 113-141

[4] 沈亚强, 王海军, 刘学勤.滇中五湖水生植物区系及沉水植物群落特征[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19(Z1):111-119

1005-5215(2017)01-0076-04

2016-12-13

王淑娴 (1977-),女,云南通海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营造林工程规划设计、林业资源保护工作.

X176

A

10.13601/j.issn.1005-5215.2017.01.023

猜你喜欢
鸟类鱼类群落
善于学习的鸟类
基于MFCC和ResNet的鱼类行为识别
大学生牙龈炎龈上菌斑的微生物群落
合成微生物群落在发酵食品中的应用研究
鱼类运动会
我国西北某陆地油田采出水微生物群落结构
我的湿地鸟类朋友
鸟类
鸟类的叫声
锡林郭勒草原主要植被群落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