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澳棉花生产的成本和效益与优势比较

2017-04-05 21:20王俊铎梁亚军龚照龙艾先涛李雪源
棉花科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比较分析效益棉花

王俊铎 梁亚军 龚照龙 艾先涛 李雪源 郑巨云

摘要:通过对中国三大棉区的棉花生产情况与美国和澳大利亚的棉花生产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特别是在植棉面积、产量、品质、成本构成和植棉效益方面进行比较分析,表明美国和澳大利亚均在棉花品种、生产技术、机械化和国家政策等方面比中国具有特点或优势,因而,提出了值得中国借鉴的关澳棉花生产经验,为提高我国棉花生产水平及植棉效益的提升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棉花;生产;成本;效益;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S5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143(2016)06—0013—06

DOI:10.3969/i.issn.2095-3143.2016.06.003

0引言

棉花是重要的纖维作物和油料作物,我国棉花面积、单产和总产量均居世界前列。近几年来,受棉花价格剧烈波动和农资价格飞涨的影响,植棉比较效益下降明显,棉农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导致棉花生产滑坡。国际市场中,美国和澳大利亚棉花具备品质优、一致性好、适合纺织工业需要等优势,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而且美国和澳大利亚是国际棉花贸易的主要出口国,澳棉95%以上的棉花销往国际市场,其中85%出口到中国。本文期望通过比较中国与美国和澳大利亚棉花的生产情况、生产成本差异及各自植棉优势情况,从而借鉴美国和澳大利亚植棉的先进经验,为我国制定植棉政策、把握棉花科研方向、提高棉花内在品质、比较效益和提高国际竞争力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证经验。

1中、美、澳棉花生产概况

1.1植棉面积、产量比较

由表1可知:2011~2014年中国植棉总面积大于美国且远超澳大利亚,分别是美国、澳大利亚的1.23倍和13.10倍;中国棉花总产高于美国与澳大利亚,较两国分别多371.4万吨和701.7万吨,美国总产较澳大利亚多331.1万吨;中国、美国、澳大利亚单产分别为1464.8、927.6和1880.0 kg/hm2,澳大利亚>中国>美国,澳大利亚单产分别比中国、美国高415.2 kg/hm2和952.4 kg/hm2,而中国单产较美国高537.2 kg/hm2。中国的西北内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三大棉区单产均高于美国,分别高878.9、387.1和149.6 kg/hm2;均低于澳大利亚,分别低73.5、565.3、802.8 kg/hm2

1.2种植制度比较

中国棉区地域广阔,不同区域的种植制度亦不相同,种植制度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型:一是冬季休闲的一年一熟制,主要为西北内陆棉区和黄河流域棉区北部;二是棉花与其他作物复种的一年两熟或多熟制,主要为黄河流域棉区的南部、长江流域棉区。美国与澳大利亚一般是一年一熟单作制,并且常年进行轮作倒茬或隔年休耕。

1.3品质比较分析

1.3.1品种的遗传品质比较 通过中、美、澳三国棉花主栽品种遗传品质分析可知,澳大利亚棉花纤维品质最好,其纤维长度、比强度、马克隆值均表现较好且匹配合理,棉纤维长度为29.5 mm,比强度为29.8 cN/tex,马克隆值为4.3,整齐度为81.9%;中国棉花纤维品质次之,整齐度为83.3%,纤维长度、比强度和马克隆值分别为29.2 mm、28.9 cN/tex和4.4;美国棉花纤维品质较差,长度较短,棉纤维较粗,其纤维长度、比强度、马克隆值和整齐度分别为27.7 mm、28.3 cN/tex、5.0和81.1%(见表2)。

1.3.2生产品质比较 通过中、美、澳三国棉花生产品质比较可以知道:美国棉花生产采用分生态区种植、分品种收购和分品种定级,实行优质优价,为促成原棉一致性奠定了良好基础,有利于鼓励棉农种植优质棉;澳大利亚棉花生产采用大规模农场化种植,大面积种植同一品种,采用同一个生产模式,因此纤维品质一致性很强,适合纺织工业需要,在市场上很受欢迎;我国棉花产区生态和生产条件复杂,生产规模小,同一地区种植的品种较多,同一产棉区种植品种多达50个甚至更多,加之,种植制度的多样化导致我国棉花同质性和一致性相对较差。我国棉花生产品质与澳、美棉相比,在一致性上较差,在今后品种选育及地区品种推广应解决一致性问题。

2中国与美、澳植棉成本及效益分析

2.1植棉成本分析

对我国三大棉区植棉成本比较分析发现,新疆西北内陆棉区在机采模式下的生产成本约为长江流域棉区和黄河流域棉区的2倍,如果是手采模式,植棉总成本将进一步提高(见表3)。从具体成本构成来看,新疆西北内陆棉区由于大面积集中连片植棉适于机械化作业,机力费远远高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两大棉区,大规模机械化使得新疆西北内陆棉区植棉人工费用低于其他棉区,但综合来看,新疆西北内陆棉区的劳务用工成本仍然高于长江及黄河流域棉区。

中国植棉成本与美国及澳大利亚相比,新疆西北内陆棉区植棉成本远远高于美国及澳大利亚,在机采条件下,新疆植棉成本是美国的2.2倍,是澳大利亚的1.3倍;在手采条件下,植棉成本会更高,是美国的3.0倍,澳大利亚的1.7倍。长江流域棉区植棉成本低于澳大利亚和美国;黄河流域棉区植棉成本低于澳大利亚,高于美国。项,后表同。3.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为2013~2015年度的平均结果。

由表3可见,西北内陆棉区除机力费、种子费和农药费低于澳大利亚外,其余均高于澳大利亚,此外西北内陆独特的采用地膜植棉模式,比澳大利亚还要多支出地膜费用。西北内陆棉区植棉成本构成中土地承包费是澳大利亚的4倍,机力费是其3倍。西北内陆棉区和美国的总生产成本相差较大,除种子费用及农药费用低于美国外,其他费用均高于美国。

2.2植棉效益分析

将中国三大棉区与美国、澳大利亚植棉效益对比分析,从表4可以知道:澳大利亚的产值(23887.5元/hm2)>西北内陆棉区产值(23779.531200.0元/hm2)>黄河棉区产值(19110.0元/hm2)>长江流域棉区产值(16065.0元/hm2)>美国产值(8586.0元/hm2);西北内陆棉区产值是我国三大棉区最高的,澳大利亚产值是中、美、澳三国中最高的,西北内陆棉区产值与澳大利亚相当,美国产值最低。

从中国三大棉区植棉效益可知,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棉花种植收益分别为6942.0元/hm2和5904.0元/hm2,西北内陆棉区植棉效益为负值。澳大利亚植棉收益为4852.5元/hm2,美国植棉效益为负值。中国三大棉区收益与国外相比来看,黄河流域效益值最大,西北内陆效益最低。

3中国与美澳植棉优势分析

3.1生态条件

从国内来看,长江流域水资源丰富,无霜期长,有利棉花生长,由于雨水偏多,日照不足,棉花品級不高,但内在质量较好。黄河流域热量条件好,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但秋季降温较快,不利于品质形成。新疆属于中温带和暖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空气干燥,降水量少,日照充足,热量条件好,昼夜温差大,适合种植棉花,独特的绿洲农业生态体系和辽阔的地域特点,使新疆棉花适宜种植的品种类型具有多样性。

澳大利亚棉区气候温暖至炎热,终年没有霜冻,光热资源丰富,日照十分丰富,年平均日照时数3000 h左右,适宜棉花生长发育。澳大利亚光热资源丰富,棉花单产高、品质好,市场竞争力强。尤其是昆士兰州棉区,棉花全年均可生长。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是中国新疆所不能比的,也是澳大利亚棉花平均单产水平居世界前列的主要原因之一。

美国棉区阳光充足,热量条件好,水资源丰富,灌溉便利;土壤有一定肥力,富含硼元素;适宜棉花的种植。同时棉花收获季节雨量小,持续晴朗,也为棉花机械收获提供了气候条件。3.2产量、比较效益优势

澳大利亚具有明显的单产优势,比较效益优势明显。澳大利亚平均皮棉单产水平可达到1880 kg/hm2,最高的可达到3000 kg/hm2;中国为1399.5 kg/hm2,而美国平均皮棉单产为927.6 kg/hm2

从国内来看,西北内陆棉区具有明显的单产优势,平均皮棉单产可达到1806.5 kg/hm2,与澳大利亚相当,明显高于黄河与长江流域(见表1)。

3.3品质优势

澳大利亚和中国各棉区的棉花具有较好的纤维长度、比强度、马克隆值和整齐度,纤维品质一致性好,具有较好的品质优势。美国棉花品质一般,长度在27 mm和28 mm之间,比强度为27 cN/tex~28 cN/tex,但品质一致性较好。

从国内比较来看,长江流域棉区的棉花品质最好(与澳大利亚棉花相当,纤维长度29 mm以上、比强度在29 cN/tex以上),其次是黄河流域棉区,以新疆棉区的品质最差。由于国储等原因,新疆棉花没有直接参与市场交易,棉花品质难以体现,加之机采棉推广中配套技术还没有完全配套,导致机采棉的采收品质下降。

3.4规模化优势

美国和澳大利亚具备明显规模化优势,具有规模化效益。美国与澳大利亚棉花生产的主体是农场主,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农场的数量也愈来愈少,经营规模愈来愈大。美国目前棉花种植的农场有3万多个,平均农场面积为120 hm2;澳大利亚棉花农场只有1500个,平均一个农场300 hm2;中国是一家一户种植,规模较小。美国和澳大利亚人均植棉面积远远超高中国的户均植棉面积。

从国内比较来看,新疆棉花生产具有规模化优势,新疆常年种植棉花在250万公顷左右,种植面积占到了全国面积的一半以上,大规模连片种植,户均面积远远大于长江、黄河流域两棉区。

3.5机械化优势

在棉花生产机械化方面,美国与澳大利亚具备明显优势,优势极为突出,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美国和澳大利亚由于种植规模大、人口少、劳动力成本高,棉农对机械化的依赖程度很高,实现了棉花生产的全程机械化,从整地、播种、灌溉、施肥、喷洒农药及落叶剂到采收、运输、加工和包装都实现了机械化。由于机械化程度高,使得棉花生产效率、棉花品质以及棉花的种植成本等,均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中国新疆的棉花生产也在发展全程机械化,机采技术还在研究应用阶段,未全面实现机械化,其余的生产环节已全部实现机械化。长江、黄河流域也在积极发展机械化植棉。

3.6棉花科技优势

美国和澳大利亚棉花转基因技术发展迅速,不断研发出商品化抗虫棉、双价抗虫棉和抗除草剂转基因棉花品种。并且棉花种子高度市场化,全面推广棉花优良品种,推广的棉花品种较集中,确定每个地区推广的棉花优良品种名称,农民可根据需求自行选择,种子生产商品化,由种子公司统一供应。

4美国与澳大利亚棉花生产经验借鉴

4.1坚持区域化育种及科学严格的育种程序

实现棉花品种区域化种植,提高原棉品质。一是做好棉花品种布局规划;二是根据棉纺工业需求和各棉区生态特点,优化品种结构,积极发展多种类型棉花品种,大力发展40支以上中高支纱所需的优质原棉;三是严格品种区域管理,改变品种“多、乱、杂”局面,一个地区实现统一供种,合同收购,保证种子的纯度。

4.2加强技术创新,实现棉花生产现代化

一是加强棉花轻简化生产技术和绿色增产技术模式创新,新疆棉区重点解决机采棉综合配套技术难题和白色污染问题,内地棉区重点突破精量播种免定苗、减药减肥、轻简化整枝等技术难关。二是积极推进棉花全程机械化作业,重点在适合机播机收的品种选育、种植制度改革、机采棉收购标准制定、清花机械研发等方面加大研究力度,集成棉花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保障棉花综合生产能力。三是加快培育和扶持棉花生产专业化合作组织,发展棉花生产职业经理人,提高我国棉花生产的组织化和专业化水平。

4.3加大病虫害发生的监测和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以绿洲生态系统为背景条件,建立农业“增益控害”和生物多样性的植保技术,研究和开发病虫害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技术。“病地”要推行轮作种植和土地用养结合,提升综合防治水平,最大限度地控制棉蚜、红蜘蛛和棉铃虫周期性大暴发,遏制“两萎病”的蔓延和流行。

4.4建立和完善棉花补贴机制

棉花产业正处于“转方式,调结构”的重大转型期。建立和完善棉花补贴机制对稳定植棉面积,实现棉农持续增收,保障棉花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目前中国棉花补贴方式有了很大的调整,在减免税的基础上实现对流通领域补贴转变为对棉农和生产环节直接补贴。例如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政策,初步确立了以市场供需为基础的价格形成机制,促进了棉花生产结构的优化,但依然缺少兼具系统性和长效性比较完善的补贴机制。因此,要深入研究建立棉花生产、加工、仓储、纺织等全产业链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努力探索解决途径,理清棉花产业发展思路,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政策,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和投入,构建棉花生产健康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

猜你喜欢
比较分析效益棉花
棉花是花吗?
论变更管理对项目效益的重要性
不同主导者下供应链效益的分析及优化
不同主导者下供应链效益的分析及优化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雪白的棉花堡
XYZ上市公司成本控制问题对策分析
经管类本科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的比较分析
不可思议的棉花糖小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