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黄叶枯病的发生及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

2017-04-05 21:30张晓阳邱慧芳刘华黄小伍余昌喜
棉花科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防控技术发生原因

张晓阳 邱慧芳 刘华 黄小伍 余昌喜 陈齐信

摘要:2003~2013年近十余年间,江西省尤其是九江棉区棉黄叶枯病连年重发,对棉花生产威胁较大。通过调查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土壤钾元素缺失、抗虫棉种植的普及以及长期施用10%草甘膦水剂是棉黄叶枯病发生的重要原因,此外施肥情况、棉花长势、灌溉条件等也影响着发生的程度。针对这些成因,研究制定了棉黄叶枯病防控技术方案,并经生产实践应用,取得了较好成效。

关键词:棉黄叶枯病;发生原因;防控技术

中图分类号:S435.6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143(2016)06—0039—06

DOI:10.3969/j.issn.2095-3143.2016.06.008

0引言

棉黄叶枯病,又名红叶茎枯病、凋枯病等,是一种生理性病害。江西省九江、景德镇、新余、抚州、宜春等主要棉区都有不同程度发生,在九江棉区,20世纪50年代中期就发病严重,20世纪60~80年代发病面积扩大,为害严重;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棉花栽培技术和施肥水平的提高,灌溉条件的改善,此病发生逐渐减轻;2003年后,该病的发生又在逐步回升,2004~2011年均达到了重发生的程度,发病面积为植棉面积的15%~20%,已成为各方关注的一种重要生理性病害。该病表现为棉花早衰,并由此而引发棉花叶片枯黄脱落,造成铃小、铃少、提前吐絮、棉籽减轻、衣分降低、纤维长度缩短甚至导致棉株过早死亡,对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极大,一般减产20%~30%,严重的达40%以上。为明确棉黄叶枯病发生原因,以便采取预防对策,供大面积生产推广应用,以达到有效防控棉黄叶枯病的目的,笔者所在团队特地进行了一些研讨,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病害诊断

棉黄叶枯病一般在7~8月棉花结铃期以后发生,发病初期棉株上中部叶片呈暗绿色,并变厚、皱缩、发脆,叶脉问颜色光泽明显且出现黄色或褐色斑点,但叶脉仍为绿色,同时叶缘下卷,叶片上凸,随后整株叶片从上而下、自外向内逐渐变黄或变黄后转成紫红色而脱落。病叶脱落时,在叶柄着生处出现干缩的褐斑,茎秆、枝条干枯,茎部顶端干焦,整株枯死,叶片脱落时茎秆顶部呈干焦状,蕾铃大量脱落。发病田块表现不同的类型,有黄叶型、红叶型或两者兼有之,严重发病田块呈现一片红褐色或黑褐色。该病常与棉黄萎病混生,两者症状相似,主要区别是掰开茎秆或叶柄,维管束不变色为黄叶枯病,变褐色为黄萎病。

2发病原因

2.1棉黄叶枯病与缺钾高度正相关

棉黄叶枯病与棉地土壤元素含量有一定相关性。为了弄清棉黄叶枯病是否与土壤缺素有关,以前都是通过田问采集土样进行检测比较,这样做往往因误差太大(因为取样点是靠近还是远离施肥点,其检测结果绝然不同)而难找出规律。为此改变方法,创新提出通过检测对比发病棉株叶片中钾、镁、锌、硫、硼、磷等元素的含量,来探明棉黄叶枯病是否与缺素有关。于是在2011年和2012年的9月中旬,笔者组织植保技术人员在九江部分县区棉黄叶枯病发生田块开展调查试验,选取有代表性的5~6块田,在有病株上摘取病叶,无病株上摘取健叶,每县每次分别摘取3 kg病鲜叶和健鲜叶送往江西省无公害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进行检测,执行LY/T1270-1999标准(所用仪器为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测定棉株叶片中钾、镁、锌、硫、硼、磷等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棉黄叶枯病与钾元素含量高度相关(见表1、表2)。

从两个年度检测结果看,棉黄叶枯萎病与缺钾高度正相关,对比2011年度健株与病株叶片中钾元素含量,除九江县持平外,其余4县区健株比病株平均高出1.53倍,其中湖口县高出9.14倍、德安县高出4.88倍;对比2012年检测结果,健株叶内钾元素含量均比病株高,平均高出0.55倍,其中彭泽县高出0.94倍。

比对健株与病株棉叶中镁、硫、锌、硼、磷等其它元素含量,看不出明显差别。

2.2普及转Bt抗虫棉种植使棉黄叶枯病连年重发

20世纪90年代前,九江市棉花种植全部是常规品种(泗棉3号、苏棉9号等),棉铃虫连年重发,从2001年起转Bt抗虫棉开始试种(美国百朵、保铃王),2005年后全面普及,棉黄叶枯病的流行扩展与抗虫棉的推广种植几乎同步(见表3),自抗虫棉种植后均达到中等至偏重以上发生。

转Bt抗虫棉对棉黄叶枯病的感病程度明显高于常规棉,张战备,等(2005)调查结果亦表明,转Bt抗虫棉发病程度一致重于非抗虫棉,抗虫棉发病率要高于非抗虫棉5%~33%,病情指数要高出27%~30%。主要原因是由于抗虫棉具有较强的抗杀棉铃虫的能力,蕾铃被害轻,脱落少,成铃早且多,棉株体内养分大量消耗导致红叶早衰。

此外,转Bt抗虫棉对钾敏感,种植时需钾量大,在常规施肥量下,表现钾素缺乏。另有观点,抗虫棉对钾的吸收能力比非抗蟲棉显著降低,使得抗虫棉抗病、抗旱等抗逆能力差,易引起早衰。

2.3棉田长期使用10%草甘膦水剂除草会加重棉黄叶枯病的发生

10%草甘膦水剂内含一定量的重金属和氯化钠,施人土壤后,重金属残留在土壤中难以分解,对生物和人有毒害作用,并会破坏土壤酸碱度,造成地表板结,引起植物根系生长不良。同时,氯化钠的存在使得土壤中游离Na+增多,而影响作物对K+的吸收,这两种情形都会加重棉黄叶枯病发生,棉黄叶枯病2004~2011年在九江市一直重发,与10%草甘膦水剂常年大量用于棉田除草有关(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10%草甘膦水剂的销量曲线与棉黄叶枯病发生程度的消长曲线完全吻合。2010年1月1日禁止生产,2012年1月1日禁止使用后,2011年销量开始下降,2012年和2013年的棉黄叶枯病发生程度也下降。还必须一提的是,10%草甘膦除草剂的使用与棉地免耕是捆绑在一起的,在此情况下,板结的土壤和土壤中除草剂的残留物的毒害使棉花根系发育受阻,根系难以向下深扎,根系的肥水吸收能力和吸受区域受阻,棉花在如此恶劣的土壤环境中抗逆能力减弱,不仅易倒伏,稍旱或稍渍都会使肥水供应不上,进而又影响了棉花的生长发育,促成黄叶枯病发生。

2.4棉黄叶枯病与施肥情况、棉花长势、灌溉条件等有一定相关性

2012年分别在彭泽县、瑞昌市和湖口县开展棉花蕾期埋肥增施不同元素肥料试验,即在棉花常规埋肥基础上增施钾、镁、硫、锌、硼肥。试验设6个处理,每处理两次重复,共12个小区,每小区面积133.3m2。常规埋肥种类按棉农习惯自选,K、Mg、S、B、Zn肥统一提供。各处理具体设置如下(肥料用量为每小区用量):处理1为农户常规埋肥(施尿素3 kg、磷酸二铵3 kg、氯化钾3 kg),处理2为农户常规埋肥+氯化钾3kg,处理3为农户常规埋肥+六水氯化镁(氯化镁含量≥98.0%)0.25kg,处理4为农户常规埋肥+升华硫(S≥99.5%)1kg,處理5为农户常规埋肥+硼酸(分析纯,≥99.5%)0.05 kg,处理6为农户常规埋肥+七水硫酸锌(≥99.5%)0.1 kg。其中六水氯化镁为天津市永大化学试验有限公司产品、升华硫为天津市科密欧化学试剂有限公司产品、硼酸和七水硫酸锌为西陇化工有限公司产品。所有试验肥料在结合埋蕾肥时一次施下,待棉黄叶枯发生并病情稳定后,调查计算各小区内所有发病株率和病情指数(见表4)。结果表明,增施肥料后都能起到减轻棉黄叶枯死病的作用,其中以增施钾肥和镁肥减轻病害效果较为显著,增施钾肥对棉黄叶枯病相对处理1的防效为35.19%(三地点平均,后同),特别是丘陵棉区的湖口县城山镇,其防效为73.69%,增施镁肥的防效为36.39%,增施硼肥的防效为31.20%,增施硫肥和锌肥的防效分别为29.93%和23.85%。

此外,对九江县江州镇24个农户的23块棉田棉花长势与棉黄叶枯死病发生关系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棉花移栽早、棉株果枝层数多的棉田,其肥料消耗大,发病率就高。如7月10日调查,5月4~8日移栽的12个农户棉田,其平均有13个果枝层,黄叶枯死病发病株率为47%~68%,平均达59.42%;5月10~12日移栽的2个农户棉田,其平均有12个果枝层,棉黄叶枯病发病株率为31%~40%,平均为35.50%;而5月10~16日移栽的10个农户棉田,其棉花仅有11个果枝层,棉叶枯死病发病株率为2%~31%,平均只有9.9%。

永修、武宁两县还对55户棉农的棉田灌溉条件与棉黄叶枯死病发生关系情况分别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表明,灌溉条件好的棉田发病株率平均为6.64%,灌溉条件一般棉田发病株率平均为20.4%,说明灌溉条件好的发病株率都明显低于灌溉条件差的,两者相差2~6倍。

3防控技术

棉黄叶枯病属生理性病害,难以治,重在防,应坚持“预防为主,防治为辅”的策略,以农业防治为主,根据已探明的棉黄叶枯病发生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配套防控技术。因此,作者于2011~2013年在九江市推广以下综合防控技术措施,应用面积共119.6千公顷。根据专家组现场测产调查,推广应用区病株率为4.67%,平均皮棉产量达1812.0 kg/hm2;对照区(非推广区)病株率为20.33%,平均皮棉产量为1722.0 kg/hm2,应用区比对照区增产4.97%,三年共挽回棉花损失10765 t,减损增收效果显著。

3.1选择抗病品种

常规棉比抗虫棉发病轻,在发病严重的地区或田块改种常规普通棉,以减少棉黄叶枯病发生,降低病情指数。

3.2水旱轮作

有条件的地方,采用水旱轮作,改善土壤结构,对该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3.3科学施肥

底肥增施有机肥,重施花铃肥,注意氮、磷、钾肥的合理搭配,肥料须深施,保证流失少。一般在棉花基肥中,氮与钾的比例应达到1:0.6~1,其中钾肥的用量约占棉花整个生育期施钾量的一半,另一半在7月初棉花第1次追肥时施用,每次施用氯化钾120~150 kg/hm2。7月下旬至8月下旬,可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3 g/L溶液或氨基酸或含多种微量元素的叶面肥溶液2~4次,可有效预防或减轻该病害发生。

3.4合理排灌

要做好抗旱排涝工作,保证棉花的正常发育,抑制病害的发生发展。如遇连续高温干旱天气,要沟灌2~3次水;如遇大雨转晴,要及时排除棉田内积水。

3.5中耕除草

蕾期加强中耕除草,改善土壤透气性,促进根系快速生长和下扎,增强根系的吸收能力,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提高植株的抗病性。

3.6整株打杈

及时整株打杈既保证了棉花水分和养分的合理利用,又可延缓棉花生长衰退。

3.7正确使用除草剂

禁用10%草甘膦水剂,改施含量为30%以上的草甘膦或草铵膦,喷雾器喷头上安装漏斗型防护罩,选择无风天气施药,喷头尽量压低,以免造成药害,对植株边上的杂草先踩倒再施药。

3.8及时防治病虫害

及时防治病虫害,确保棉株健壮生长,可有效抑制棉黄叶枯病的发生。

猜你喜欢
防控技术发生原因
茶树炭疽病的研究进展
浅谈玉米空秆病的发生原因及如何防治
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