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民间艺术设计的地域性探析

2017-04-05 18:02谢亨蓉
艺术科技 2017年1期
关键词:客家人民间艺术文化

谢亨蓉

摘 要:历史上,客家民系是由于战乱、饥荒等原因,中原汉民进入赣闽粤三角区,与当地畲、瑶等土著居民融合形成的一个独特而稳定的汉族支系。由于文化和地理环境的变化及差异,他们具有独特的客家民间文化、民俗设计和情感心态。受客家文化的影响,其艺术设计表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

关键词:客家;民间艺术;地域性;设计

客家民系是由于战乱、饥荒等原因,北方汉民渐次南迁,与当地土著居民融合混化而形成的一个汉族支系。从地理与史实来看,赣南是客家先民南迁的第一站。许多客家姓氏源流资料、谱牒也显示,他们的祖先在赣南繁衍生息了若干代。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长期战乱以及人口与土地的再分配,社会矛盾尖锐,于是一部分客民只好携家出走,另谋出路。明末清初,闽、粤客家人由于内部人口膨胀以及满人南下的影响,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又回迁到赣南,与世居客家交错杂居在一起,从而最终奠定了客家居民的现代格局。界定客家族群的标准主要从方言、民俗、文化特征和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大部分学者认为客家方言是界定客家族群的重要标准,而对于客家民俗和客家社会心理素质所影响下的客家民间手工艺、客家传统器具却鲜有提及。

1 以移民为代表的地域性民间艺术设计

我们说客家民间艺术设计是一种地域性的文化表征,是因为这种文化的产生有非常明确的地域范围。它主要产生于赣闽粤三角地区,而其他地方影响相对较小。地理环境的独特性,往往造就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同时也对区域性设计的形成具有巨大的影响。

为什么在这里会产生地域特色如此强烈的客家文化呢?“一般来说,共同地域是一个民族或者民系长期共同生活,并发生内部联系的空间条件。它是在人类社会由血缘关系转变为地缘关系为纽带之后,并在地缘关系基础上发展形成直至最后稳定下来的。因此,人与地缘的关系对于一个民族共同体的稳定和对于这个共同体成员的性格形成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客家文化的地域特色一方面是因为这里是四周被大山包围的丘陵山地,是一个对外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生活在这里的原始居民是与赣、闽、粤、浙等南方地区同一族属的百越民,他们“各有种姓,互不统属”。秦汉以后,由于北方汉民陆续进入该地区,使百越民有的成批汉化,有的被强制迁往江淮地区,有的则退出平原进入深山老林,成了历史上曾经名噪一时的“山越民”。两晋之后,尤其是唐宋时期,由于北方不断遭受战争的摧残,农村经济凋敝,大批难民渡江南下,另求生计。在经过不断辗转迁徙之后,部分移民来到了这块被大山包围的赣闽粤三角地区,与当地土著杂居一处,并在相对封闭的社会与自然条件下,与土著民相互融合,从而形成了一支以汉文化为主导、与周边文化相区别的地域文化,也就是客家文化。

所以,组成该文化、艺术设计的原始基础是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土著文化和具有汉唐风韵的中原汉文化,而推动该文化产生与发展的巨大动力是唐宋以来大批进入赣闽粤三角地区的北方移民,故有学者称其为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移民文化。客家民间艺术设计说到底是一种区域性的设计艺术,它的发生与发展有其典型的地方文化性。

2 客家文化价值观影响下的设计特征

2.1 象征性与功能性

客家文化中所具有的十分强烈的寻根意识与乡土意识,正是移民在离开祖居地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对原有文化的眷恋。同时,也是客家人在经历长时间的漂泊流离及到达定居地以后所面临的种种困境,从而锤炼出客家人坚忍不拔的意志、勇于开拓的精神、勤劳朴实的品格及善于用血缘、亲缘、地缘等各种条件建立同宗、同乡、同一文化内相互合作的团体主义精神。而这些都是为了确保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实现由移民社会向定居社会转变的需要。正是由于他们在不断的迁徙中求得了生路,寻找到了新的发展机遇,所以才使得客家人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得出了“树挪死,人挪活”的价值观念。而这种价值观念,在非移民文化中是不多见的。

而在地域设计方面的表现,如客家人的服饰对蓝色的崇尚,源于客家族群长期漂泊、渴望宁静生活的心理需求及思念故土的忧伤情结,也是为适应异地环境、祈求子息繁荣的精神寄存。“客家人对于蓝色的偏爱和迷恋绝非偶然,而是与其独特的生存经历、文化背景、自然环境息息相关。从色彩的感情性来看,蓝色给人以宁静、忧郁、深沉的感觉;从色彩的象征性来看,蓝色则又是生命的象征。”大红大绿的颜色在客家日常服饰中很少见,年轻姑娘仅在出嫁时才穿上红衣裙。凉帽作为客家妇女服饰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造型色彩与客家妇女的服饰色彩形成呼应。色彩上运用大面积深蓝色与小面积蓝色的对比,上下呼应,与客家妇女服饰整体的朴素、简约构成完整的体系,给人一种和谐的美感。汉代曾有“散民不敢杂彩”的规定,但客家人所居之地正好远离中原政治文化中心,礼制与等级管制相对宽松,加上客家族群历经流离颠沛,渴求安定宁静生活,所以在设计上追求单纯朴素的风格。

2.2 适应性与多样性

客家文化是以汉民族文化为主导的多元性文化。它以汉民族文化为主导,是因为组成客家文化的核心内容是汉唐以来,以中原文化为代表的汉民族文化,所以它与汉文化是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二者有同有异。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史上,客家文化经过数以千百年的变迁,不可能“纯正”地保存本民族、本民系的文化传统。他们在文化上与当地民族相互交往、设计上的相互借鉴、吸收是必然的,所以才使得客家文化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和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客家民间艺术设计也是如此,体现为以汉文化为主导价值观影响下的多元设计。这种设计的适应性与多样性主要受到以下两种因素的影响:

一是形成客家文化的贛闽粤三角地区的大环境里的地域情况远比北方复杂,并且生活在这一地域环境的土著和客家先民相互影响。与此同时,一贯信守祖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客家先民,为了生存,迫于“能屈能伸方为真丈夫”,不可能不改变自己原有的生活方式,从而吸收与借鉴土著文化中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风俗习惯。据“章贡四曾”家谱记载,曾氏族本无达官显贵,曾准能够做官,完全是依靠他自身的刻苦自励及天时地利人和。

可以想象,生活方式的交融,必然会促进各种设计样式之间的进一步交流和改进。比如,“客家围屋”建筑的设计,这以江西省龙南县为代表。绝大多数的“围屋”都是以家族为单位进行群体性聚居,建筑形制多为四面围合的高墙,体形庞大,冷俊高昂,具有鲜明的防卫特征。它集家、祠、堡和晒场于一体,几乎涵盖了日常生活的所有功能。这是因为长期生活在北方阳光充足、大山大水环境的客家先民在面对古百越族的崇巫、敬鬼神及南方山水的诡谲多变时,难免会心生恐惧,“风水”的镇邪、福荫功能,增强了客家先民适应山地环境的自信心;加上初涉南方山地、弱小无援的客家先民有着祈求人丁兴旺、家族昌盛的迫切心愿,风水学中的“生气说”“天人感应”,客家“围屋”的设计特征暗含了客家先民的这种心理需求。简而言之,客家先民对“风水”的重视,是为适应异地环境和生存的需要。在这些客家民间设计艺术品中,可以发现深藏其中的审美特征及其文化内涵,以及在这一自然条件限制下所呈现出来的设计样式具有适用当地自然和文化特点的地域性特点。

二是客家文化不是孤立状态下的文化,在它周围还有湘赣文化、南粤文化、福佬文化等多个地域文化,它们与客家文化不可避免地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生活在众多民族、民系环境下的客家与客家文化,对于周边文化采取了兼收并蓄的态度。客家民间艺术设计也体现出统一文化框架下的独特地域特征,丰富了中国民间艺术的样式,如在赣南客家婚礼中,女子出嫁时要头顶“竹筛”,当地客家人解释,其一意为辟邪,“筛”具有庇护之意;其二意为祈福,祝福多子多孙。此外,客家人把中原祭魂祈福的思想运用到新婚、新生命的祈福中,这是客家人颠沛流离之后形成的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和獨特的生死共存观。这种观念取向影响了对容器的设计,“容器上这些象征与寓意也反映出客家制器对中原文化思想回归的特点与追求中原价值取向的心理特征,这也进一步印证了客家人‘宁弃祖宗田,不忘祖宗言的传承观”。由此我们知道,客家民间艺术设计具有典型的地域性特征的同时,也与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紧密联系。

3 结语

客家开始并不是一个地域性名词,但是随着历史的推移,这些客家人聚居在一起,形成了稳定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相似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所体现的设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也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和稳定的特征:既保留了当地的特征,又融合了中原的文化传统。

参考文献:

[1] 万陆.客家学概论[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5:8.

[2] 肖承光.客家服色中的蓝色情结[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02):99-100.

[3] 张海华.客家传统制器思想初探[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01):88-92.

[4] 吴永章.客家传统文化概况[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7.

[5] 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1.

猜你喜欢
客家人民间艺术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闯荡牙买加的客家人
首届湛江市民间艺术大师颁证
宁化石壁:客家人的第一中转站
畲族民间艺术述论
文化之间的摇摆
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