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缬工艺的起源新考

2017-04-05 05:52卫艺林
纺织科技进展 2017年10期
关键词:柳氏新工艺起源

卫艺林,梅 蓉

(1.安徽工程大学 安徽服饰文化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安徽 芜湖 241000;2.东华大学,上海 201620)

夹缬工艺的起源新考

卫艺林1,梅 蓉2

(1.安徽工程大学 安徽服饰文化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安徽 芜湖 241000;2.东华大学,上海 201620)

学术界关于夹缬的起源存在着一些争论。运用文献考古、史料分析及内外史结合的方法,对主流的唐代起源说进行合理的分析、质疑,研究认为:唐代开元、天宝、宝应年间只是夹缬盛行,而非起源的时间,唐代起源说在真实性和客观性上存疑。

唐代;夹缬工艺;夹缬起源;染缬

论及夹缬的起源,学术界主要有隋代说和唐代说两种观点,其中又以唐代起源说为主流观点。其主要依据是《唐语林》援引《因话录》的记载,认为夹缬起源时间是开元中期(720-733年)前后,另外还有学者依据五代马鉴的《续事始》以及高承的《事物纪原》,认为夹缬起源于天宝年间或宝应二年。这几种观点所依据的事例同为一则,描述也几乎相同,认为夹缬是玄宗柳婕妤之妹所发明:“玄宗柳婕妤妹适赵氏,性巧,因使工镂板为杂花,打为夹缬。初,献王皇后一匹,上见而赏之,因敕宫中依样制造。当时甚秘,后渐出,遍天下。此似始为夹缬之制也。”本文以此为引,用文献考古、史料分析及内外史结合的方法对夹缬的起源做了一些探究,认为传统的唐代起源说存在很多疑点,所依据的史料真实性、客观性也有很大的问题。

1 夹缬唐代起源说违背了古代新工艺产生的规律

新工艺的产生有一定的规律,一般发明人都是一线工匠,而且大多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并无具体的发明者。如同为纺织品印染工艺,绞缬、蜡缬、灰缬、印金工艺,均未留下具体的发明者。究其原因,除了封建时代不重视工匠和技术进步未予记录外,更大的可能是这些新工艺均为多代工匠长时间改进而产生,本身就没有具体的发明者。唐代起源说明确指出夹缬的发明者为柳婕妤之妹,这本身就很罕见,且所记载的夹缬发明者身份地位违背常理。柳婕妤之妹出身于唐代大士族河东柳氏,姐姐为玄宗柳婕妤,夫家赵氏也是大士族,是当时的皇亲国戚、顶级门阀。古代新工艺由单人发明的情况很少,夹缬这种只能产生于脏乱、低贱的染坊里的新工艺,由一位养在深闺的贵族少女发明,几乎可以说是绝无可能了。

最新的国内外研究表明,即使是被尊为先棉的黄道婆,也很可能仅仅是传播了棉纺织技术,并未做出改进更谈不上发明[1],可见柳婕妤之妹发明夹缬工艺一说颇不可能。另外一个类似的例子是顾绣,顾绣也是由官宦女子发明,但其与夹缬有着根本的不同。首先,顾绣并非复杂的新工艺,只是一种结合传统书画的新绣种;其次,顾绣所使用的刺绣工具较为简单,妇女居于内宅即可从事;第三,刺绣属于封建时代女红的重要内容,对于官宦女子来说是必学的,且以学精为荣、为雅。顾氏累世官宦,诗书传家,有足够的氛围、资金、经验、传统,其家族女子发明这种符合文人审美情趣,结合传统书画的新绣种是正常的[2]。而夹缬工艺则有很大的不同,首先,其生产地点不是雅致的闺房,而是脏、乱、差的染坊,很难想象贵族女子会长期接触这样的环境;其次,夹缬工艺的发明涉及绘画、木雕、印染等多种复杂工序,除绘画外都不是深闺少女所能长期接触和掌握的;第三,夹缬工艺的复杂性亦决定了非短时间接触就能发明。因此,夹缬由柳婕妤之妹发明的说法违背了古代新工艺产生的规律。

2 夹缬唐代起源说违背了古代新工艺发展和传播的规律

2.1 违背了新工艺发展的规律

新工艺在刚诞生的时候往往是不成熟的,随着时间推移和工艺传播逐渐改进,才会出现更复杂的工艺和更华丽的效果。以蜡缬工艺为例,战国时就已发明原始点蜡法,而较复杂的夹缬印蜡法直到唐宋才出现。夹缬一诞生就是多色夹缬这种工艺最复杂的成熟体,这是违背工艺发展规律的——彩色夹缬正是由于工艺复杂不易仿制,故宋代以夹缬标明军士身份,严禁民间打造以及“兴贩缬板”。[3]而且多色夹缬工艺颇为复杂,古人又未曾记录,其制作方法困扰了学界很多年,至今仍是一个疑问[4]。多色夹缬必定从单色工艺开始,有一个漫长的、逐渐改进的过程,唐代起源说违背了这个规律。

2.2 违背了新工艺传播的规律

新疆阿斯塔纳古墓、吐鲁番古墓均出土了数量颇多的夹缬织物。按照唐代起源说主流的观点,柳婕妤之妹于天宝年间(742-756年)发明夹缬,如果夹缬是742年刚刚发明,在749年就出现在阿斯塔纳这种“高昌王国城乡官民的公共墓地”,[5]这只能说明其产量和传播速度都远远违背常理——在千年前的唐朝,短短1-7年间夹缬从长安到西域,从皇室秘制到蛮夷之地,其传播速度之快,仅仅用有些学者所言“唐朝经济发达,追求时尚”是解释不通的[4],所以唐代尤其是天宝起源说也违背了工艺传播的规律。

3 夹缬唐代起源说所依据的史料真实性、客观性存疑

3.1 《事物纪原》、《续事始》等史料记载有误

《续事始》、《事物纪原》对于夹缬起源一事的描述细节与《因话录》几乎完全相同,只是将皇帝记载为唐代宗:“玄宗柳婕妤妹适赵氏,性巧,因使工镂板为杂花,打为夹缬。初,献王皇后一匹,代宗赏之,因敕宫中依样制造。当时甚秘,后渐出,遍天下,此似始为夹缬之制也。”除了将《因话录》中的“上见而赏之”替换为“代宗赏之”之外毫无差别。一些学者据这两种古籍中的“代宗赏之”及其上文“宝应二年”认定夹缬起源时间为唐代宗宝应二年,不足为凭。因为代宗李豫只有两位皇后,一位是睿真皇后沈氏,一位是贞懿皇后独孤氏,根本没有王皇后,又如何能“献王皇后一匹,代宗赏之”呢?另外一些学者根据文献及出土的天宝年间大量夹缬实物,认为夹缬起源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是错误的。因为各种古籍均明确记载夹缬发明后“献王皇后一匹”从而受赏,但王皇后已经在天宝之前的开元725年被废去世,故此可以断定天宝起源说也与正史矛盾,不足为信,柳婕妤之妹献上夹缬一事唯一可能发生的时间就是开元时期,725年王皇后被废死去之前。因此,《事物纪原》、《续事始》这两种史料本身自相矛盾。因其遣词用句都和《因话录》基本雷同,所以可推断是援引《因话录》时发生笔误,夹缬起源于天宝年间和宝应二年的观点可以肯定是错误的。

3.2 《因话录》、《唐语林》的记载真实性、客观性存疑

3.2.1 作者身份和著书目的决定其记载并不客观

《唐语林》与《因话录》的记载相同,公认是直接援引自《因话录》,且《因话录》是所有古籍中最古老和最原始的记载,故此处只考证《因话录》。其作者赵璘大中七年(853年)出仕,距开元年间已有140多年。赵璘出身天水赵氏,官至衢州刺史,为德宗时宰相赵宗儒的侄孙。其母出身河东柳氏,同样是大士族。而书中明确提及柳婕妤是“余母之叔曾祖姑也”,同时特意提及献上夹缬的柳婕妤之妹“适赵氏”——柳氏是大士族,其婚配对象必然是地位相当的士族,作者又在并无必要的情况下刻意提及,故这个赵氏应当就是赵璘的宗族。也就是说书中记载的柳婕妤及其妹赵柳氏,和作者赵璘有着清晰明确,并为作者所乐于承认的血缘关系。

在唐代,士人的出身门第极为重要,极大地影响一生命运。赵璘作《因话录》的直接目的就是为宗族扬名[6],这已为学界所公认。因此书中对其直系祖先赵氏和柳氏的赞美维护毫不掩饰,仅在宫部、商部中就占据五分之一的篇幅,高达68条目,其用意不言自明。如:“族祖天水昭公…州里荣之。赵氏轩冕文儒最著,曾祖父、祖父世掌纶诰,橹昆弟五人进士及第,皆历台省。卢少傅弘宣,卢尚书简辞、弘正、简求皆其姑子也,时称赵家出。”字里行间都显示出对赵氏极为强烈的自豪感。这种赞美书中所在多有,对其母系出身柳氏也是如此。如《因话录·宫部·卷二》记载:“玄宗柳婕妤,余母之叔曾祖姑也。生延王玢。婕妤有学问,玄宗甚重之。肃宗每见王,则语左右曰:我与王,兄弟中更相亲,外家皆关中贵族。”这是说因为柳婕妤贵重的门第身份,玄宗和肃宗对柳婕妤及其所生的延王李玢另眼相看,并且肃宗也以母系出身于关中贵族而自豪。如又称:“柳氏姻眷,奕叶贵盛,而人物尽高,方与公、康城公,皆《北史》有传。睦州刺史讳齐物,尚书右丞之子。右丞讳范,国史有传,少而俊迈……咏调精绝,见媚于时。”行文之间对柳氏大士族身份的自豪夸耀,对柳氏祖先的崇敬孺慕跃然纸上。且书中不但对作者直接出身的柳氏、赵氏毫不吝惜溢美之词,对其家族姻亲萧氏、卢氏等门阀也颇多赞美,甚至不惜扭曲事实。如卷三提及赵璘母亲的外祖父萧颖士时称,有人说萧颖士在居丧期间求见奸相李林甫并遭拒,事后又作《伐樱桃树赋》一诗泄恨。赵璘驳斥称萧颖士绝不可能做这样的“越礼之事”,一定是“盖不与者所诬也”。但是目前学界已经证实萧颖士人品确实不佳,求见李林甫遭拒,后作《伐樱桃树赋》一诗发泄不满也已为史家公认。可见《因话录》的记载涉及其姻亲宗族时,赞美维护的倾向极为明显,叙事的客观性非常可疑——书中记载发明夹缬的赵柳氏恰恰正是其直系祖先,不得不怀疑赵璘有为其扬名从而抬高自己门第的冲动。

3.2.2 关于柳婕妤的记载存在明显失真

书中关于重要人物柳婕妤的记载与正史矛盾。《唐语林·卷四·贤媛》引《因话录》,称柳婕妤入宫是因为柳齐物妾侍、京师名妓娇陈的推荐:“玄宗在人间,闻娇陈之名,及召入宫。见上,因涕泣称痼疾且老。上知其不欲背柳氏,乃许其归。因语之曰:‘我闻柳家多贤女子,可以备职者,为我求之。’娇陈乃以睦州女弟对,乃选入充婕妤,生延王及永穆公主”。这里存在明显错误,记载明确显示召娇陈“入宫”和柳婕妤“入宫”,那这件事就只能发生在玄宗712年登基之后。但《唐会要》明载:“开元十年,永穆公主出降,敕有司优厚发遣,依太平公主故事。僧一行谏曰:‘高宗末年,唯有一女,所以殊其礼。又太平骄僭,竟以得罪,不应引以为例。’上纳其言。”[7]也即是说永穆公主出降是在723年,根据唐公主普遍16岁左右出嫁,可以推断其生年应是707年。而玄宗712年才登基,柳婕妤如何能在707年“入宫充婕妤”并生公主呢?即使假定永穆公主12岁就出嫁,其生年也最多只能推到711年,玄宗还是没有登基。所以从永穆公主的出嫁年份可以断定柳婕妤嫁给玄宗必定发生在玄宗登基之前,此时绝不可能发生所谓娇陈和柳婕妤“入宫”一事。且笔者考证史料,在707年左右,李隆基只是失势的相王之子,正处于准备发动唐隆政变(710年)的生死关头。此时如何可能发生召见柳齐物的妾侍、京师名妓侍奉被拒绝,而后又要求名妓推荐士族女子侍奉这种荒唐之事呢?这则荒谬的风流轶事明显是在通过贬低玄宗来抬高柳齐物的身份,从而抬高柳氏的门第,达到为柳氏扬名的目的。

经学界考证《因话录》的资料来源主要有两种,少部分作者亲历,大部分源于友人、家族亲故之间的传闻轶事。柳氏成员在传闻的制造和流传过程中会本能地对有利家族名声之事进行不断夸大,这种传闻在家族中流传140多年后,真实性极为可疑。从对柳婕妤入宫一事的夸大和美化来推测,颇有可能当年赵柳氏只是献上了一种较为新颖的夹缬纹样而受赏,在140多年的家族传闻过程中逐渐美化和模糊,从而被认为是夹缬的发明者。

综上所述,《因话录》作者赵璘是柳婕妤和赵柳氏的直系子孙,著书的重要目的就是为宗族扬名,书中存在大量对祖先的美化,甚至不惜扭曲事实。另外其信息来源为百年前的家族传说,夹缬的发明又并非重大的政治事件,赵璘依据如此久远的家族传闻记载赵柳氏发明夹缬这样的“小事”,其可信度非常有限。

4 结语

通过详细分析和考证,唐代起源说存在很多无法解释和自相矛盾之处,其所依据的史料也存在谬误,并不可信。

(1)天宝起源说绝不可能。天宝起源说依据的是赵柳氏发明夹缬的记载及大量出土的天宝年间夹缬实物,但忽略了各种古籍都记载了夹缬“献王皇后”,而王皇后早已于开元中期被废,是绝不可能在天宝年间接受夹缬贡物的。

(2)夹缬起源于代宗宝应二年的说法是错误的。代宗时期并没有王姓皇后,学术界宝应二年起源的观点,是源于《续事始》、《事物纪原》等古籍对《因话录》的引用笔误。

(3)开元年间起源说存在很多疑点。柳婕妤之妹发明夹缬的记载违背了新工艺产生、发展、传播的规律,其记载的发明人赵柳氏,身份地位都有明显的不合理之处。

(4)这几种唐代起源说所主要依据的最早和最原始的史料《因话录》,偏向于笔记小说,且作者为柳氏后裔,在记载中对柳氏祖先存在明确和不加掩饰的美化倾向,其所记载的柳婕妤入宫之事也存在明显错误。周勋初先生评价《因话录》为“颇涉神怪,曾为后人诟病”,[8]柳婕妤之妹发明夹缬的记载在真实性和客观性上存在极大的疑问,基本可以定性为野史传奇,并不可靠。

[1] 李 强.黄道婆研究的考辨[J].丝绸,2016,53(9):75-80.

[2] 唐雅敏.浅析顾绣之兴衰[J].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2009,(4):41-42.

[3] 脱 脱.宋史[M] .北京:中华书局,1977.

[4] 郑巨欣.中国传统纺织印花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03.

[5] 郑海玲.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出土唐代米色绢袜保护修复[J]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6,28(3):73-77.

[6] 史佳楠.赵璘《因话录》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

[7] 王 溥.唐会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8] 周勋初.周勋初文集[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ResearchontheOriginofJiaxieTechnology

WEI Yi-lin1,MEI Rong2

(1. Anhui Apparel Culture and Industry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Wuhu 241000,China;2.Donghua University,Shanghai 201620,China)

There are some debates on the origin of Jiaxie in academic circle. By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archaeological, historical data analysis and combination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history, the authenticity of Jiaxie originated in Tang Dynasty was analyzed and queried reasonably. Research showed that Jiaxie just prevailed in Kaiyuan, Tian Bao, Baoying years of Tang Dynasty, rather than the time of origin. The theory of Jiaxie originated in Tang Dynasty was doubtful in authenticity and objectivity.

Tang Dynasty; Jiaxie technology; origin of Jiaxie; dyeing

TS145

A

1673-0356(2017)10-0009-04

2017-08-14;

2017-08-28

“安徽服饰文化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开放基金资助项目(2016skjd04);安徽工程大学青年基金资助项目(2015yq36)

卫艺林(1986-),男,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纺织科技史与服饰设计,E-mail:15555385630@wo.cn。

猜你喜欢
柳氏新工艺起源
圣诞节的起源
压裂新工艺的技术分析
奥运会的起源
清明节的起源
丙炔氟草胺合成新工艺
折一枝青柳,寄一场别离
折一枝青柳,寄一场别离
新技术、新工艺在园林工程中的应用探讨
万物起源
柳氏家 因韩剧走红的铁板炒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