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四川旅游学院的探索与实践

2017-04-05 16:31杨江伟梁爱华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应用型办学院校

杨江伟 梁爱华 杨 樱

(四川旅游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0)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四川旅游学院的探索与实践

杨江伟 梁爱华 杨 樱

(四川旅游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0)

随着我国应用型技术本科院校转型推进,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围绕如何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存在诸多问题有待探索与解决。文章以四川旅游学院为例,从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定位与路径选择、培养方案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及管理机制创新等方面,系统阐述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过程。

本科院校;应用技术型;培养体系;产教融合;机制创新

大学的根本在于人才培养,而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是育人成才的核心。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是地方高校,主要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具有鲜明的区域性特征。在当前国家大力引导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大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建立符合地方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既是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需求,也是新建本科院校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建设、打通应用型人才培养通道、实施错位竞争的现实抉择。

四川旅游学院是201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是全国第一所以“旅游”命名的独立设置的公办本科高校。早在专科阶段,学校就致力于“旅游餐饮业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可以说,从1985年学校专科阶段以来,就坚持走“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升本以后,围绕“办什么样的本科”和“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开展了系列本科教育思想大讨论,统一思想,转变观念,明确目标,制定战略,深化改革,稳步推进,着力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

1 强化顶层设计,明确人才培养定位

2014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并出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构建从中职、高职、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体系,打通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上升通道。这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一个新的里程碑,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尤其是办学定位还徘徊于“研究型”还是“应用型”的新升格本科院校指明了办学方向。

高校办学定位是对“办什么样的高校”的基本回答,是办好一所高校的根本前提[1]。2014年12月,四川旅游学院成功召开了第一次党代会,确立了学校的办学定位,就是要“坚持开展本科职业教育,走应用技术大学之路。立足餐饮旅游业,服务四川,面向全国,为地方经济服务,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应用型旅游本科高校”。同时,进一步明确了“应用型、特色化、开放式”的办学理念。2015年3月,学校被确定为首批二级院系、专业(群)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院校,在食品学院、酒店管理学院、运动与休闲学院、旅游系、信息与工程系五个院系中开展应用转型实践。2016年6月,我校又被确立为“四川省整体转型发展改革试点本科院校”,制定了《四川旅游学院整体转型发展实施方案》,按照“顶层设计、系统筹划;需求导向、服务区域;整体实施、协同推进;示范引领、全面提升”的工作原则,重点实施办学定位转型、治理结构优化、人才培养提升、学科专业建设发展、师资队伍建设提升、科学研究应用创新、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办学条件保障、教育投入体制创新等九大工程项目,全面、整体、综合推进学校转型进程。

人才培养定位上,学校着力培养“传承中国优秀旅游(饮食)文化,服务现代旅游业发展,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旅游业等生产服务一线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办学层次定位上,明确“以应用型本科教育为主体,保留特色专科教育,积极创造条件举办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学校着重培养三类应用型人才,即专科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本科教育培养技术型人才、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工程型人才。与传统本科院校培养学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形成差异竞争,同时也打通了当前职业教育以专科层次为主、专业硕士为辅,缺乏本科层次教育的“断头路”,在校内搭建起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立交桥,分层次、分类别、错位发展,最大限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探索培养路径,提升人才培养竞争力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普遍存在着办学定位趋同、学科专业缺乏特色、培养规格同质化、服务地方能力较弱、产学研合作教育不深入等突出问题。目前,多数地方院校的办学定位都是“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但要真正实现这一办学定位,就要切实解决培养路径的问题,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条应用型人才培养最核心、最有效的路径,实现与传统本科院校的差异化竞争。学校充分利用多年来在大旅游学科专业群建设中沉淀下来的专业优势,积极与地方政府、国内外大型企业、国外知名应用技术大学构建校地、校政、校企、校校立体多维的合作架构。

2.1多层次的校地校政合作模式

学校将“融入地方经济”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在治理结构、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继续教育等多方面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行业企业现实需求紧密结合,先后与四川省、云南省等地方政府开展校地校政合作。2015年,学校与四川省旅游局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围绕加快推进四川旅游经济强省和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设需要,根据“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务实重效,共谋发展”的合作原则,在旅游科学应用研究、旅游产业整体规划、旅游高端人才培养及旅游职业教育互助等方面深度合作,以科技兴旅、人才强旅为目的,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合作关系,实现双方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同年,学校与海南航空集团开展校企战略合作,大胆创新办学体制,探索PPP办学模式,目前,双方已签订合作意向书,就治理结构、学科建设、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科技研发、资金筹措等展开全方位的实质性合作。

2.2多元化的产教融合模式

产教融合是指将生产实境融入教学,在教学中开展生产,生产与教育高度一体化,两者相互渗透,密不可分。产教融合模式有四种类型:产教融合研发模式、产教融合共建模式、项目牵引模式及人才培养与交流模式[2]。多年的校企合作办学经历,为学校开展产教融合模式提供了多渠道的支撑。一是学校坚持开展应用型科学研究,积极将企业需求转化为研发成果,为四川宜宾碎米芽菜有限公司、四川友联味业食品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提供技术转让;二是学校利用校内建成的亚洲最大的中西餐实训教学中心的设备与人才优势,与新西兰恒天然安佳乳制品有限公司共建“安佳乳制品应用实验室”,与美的集团共建“微波炉食品开发”校企联合实验室,与上海开展贸易有限公司共建Pro咖啡情景化实验室等;三是以项目为牵引,建设了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烹饪科学重点实验室,为肯德基、麦当劳等多家国际知名企业合作开展食品研发、食品检测及食品鉴评;四是学校聘请深圳面点王饮食连锁有限公司、杭州联华华商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高管为兼职教师,在专业教学中积极推动实境教学,实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此外,学校还与希尔顿酒店集团、阿布扎比皇宫酒店、洲际酒店集团、歌诗达邮轮公司等150余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通过订单班、店长班、邮轮班、英才班等多种培养形式,使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得以固化,并成为学校办学特色的有力保障。

2.3多元化的校校合作方式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坚持“立足地方、依托地方、服务地方、回馈地方”的内向型发展模式,但也要眼光向外,坚持开放式办学思路,拓展视野,汲取国外优秀应用技术大学办学经验,提升自身应用办学实力。多年来,学校努力创新国际化内涵,从单一类型、层面的国际化走向多维度的国际化,与美国斯坦福德大学、新加坡淡马锡理工学院、澳大利亚迪肯大学、泰国皇家宣都士大学、加拿大红河学院、新西兰IGQ高尔夫学院等30余所特色型应用技术大学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增强了国际合作交流的深度与广度。

3 改革培养方案,抓住人才培养关键环节

人才培养方案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起着核心作用,影响着学校整体办学定位与教育战略的实施,是高校遵从教育宗旨、遵循教育规律,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及人才培养规格要求,综合构造学生知识、能力及素质体系,帮助学生实现职业追求与人生理想的具体教学规划。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应当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方案改革坚持什么样的原则,这是立足点;二是方案配套什么样的课程教学体系,这是着力点;三是方案引入什么样的评价体系,这是检测点。

3.1坚持培养方案改革的四大原则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核心要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应当具备双重特征,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二要拥有娴熟的专业技能,并能将这两者有机结合,应用相关理论知识解决工作实践中的实际问题[3]。围绕人才培养特征,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在制定或改革过程中,要坚持四个结合原则,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

依据这四大原则,学校一是提高了实践教学比重,在2016年新制定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指导性意见中,将理工艺体类专业实践教学比例提高到35%,管理文教类专业提高到30%,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二是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将传统的单项实验,整合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提高学生的立体思维;三是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纳入学分管理,通过慕课、专家讲座、SYB(Start Your Business)等教育形式,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与创业精神。在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邀请行业企业专家、院校专家、政府职能部门参与,充分吸纳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人才提出的规格要求,发挥学校的学科专业特色与优势,使培养方案更为科学,满足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

3.2重构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教学体系

要满足应用型本科培养定位,就要整合理论课程,强化实践教学,将原有的知识本位课程体系向能力本位课程体系转变。以此为出发点,学校将原有的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与公共选修课这五大课程模块,整合为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教育这三大培养平台,这三大平台相对独立,又相互融合支撑,每个平台对应学生不同能力的培养。

一是专业能力。主要靠专业教育平台来实现,让学生成为一个有职业素养的人。学校通过设置专业大类课程群、专业方向课程群、专业特色课程群,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创造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综合能力。这是应用型人才与研究型人才在能力上的本质区别。

二是迁移能力。主要由通识教育平台来完成,给予学生人文素质、艺术特质、思维方式、人际交往能力、表达沟通与人格魅力,让学生成为一个有精神追求的人。这些看似与学生未来职业无关的课程教育,却是一种“适应不同职业环境并取得职业成就的迁移性的关键能力”,也是本科职业教育与专科职业教育的区别所在。

三是拓展能力。主要由学科基础教育平台实现,让学生成为一个有科学素养的人。学科基础课是专业课的基础,学校打破固有的专业界限,建立大学科课程平台,赋予学生宽口径、厚理论的学科基础,使学生具备终身专业学习能力与持续研究能力。

新人才培养方案,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了重组,构建了“通识教育+学科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三大培养平台,打造“通识必修+通识选修+学科基础+专业核心+专业选修+专业实践+创新实践”七大课程模块,体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育人培养理念,构建“能力为本、重在应用”的教学体系。在培养体系中,对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不规定具体学分,在这三个板块中设置灵活区间,打通培养通道,利用大平台培养模式,体现专业特色与差异化战略。

3.3建立“立体多维”的综合评价体系

学校逐步建立了一套多维立体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一是实行“五结合”的质量监控评价模式,即学校与院系教学督导相结合、常态督导与动态督导相结合、总体评价与专项评价相结合、评价反馈与追踪改进相结合、校内督导与校外监控相结合;二是以“课程教学效果为点、专业基础能力培养为线、专业人才培养效果为面、学校整体培养工作为体”,逐步构建起“点—线—面—体”多维一体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

4 打造双师双能型队伍,提供人才培养智力保障

“双师双能型”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特色与要求。专业教师是人才培养方案最直接的执行者,因此,专业教师对应用型人才定位的理解决定了方案落实的厚度,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最终质量。多年来,学校通过分类分层培养、外部引进与内部培养等多种手段,着力建设一支“站得上讲台,进得了企业”“干得好应用教学,搞得好应用研究”的高素质双师型队伍。升本以来,学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共有专任教师430人,“双师双能型”教师达186人。“双师双能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为40%以上,占专业课教师比例为60%以上。其中食品烹饪科学类、酒店管理类、运动休闲与艺术类等应用型学科师资队伍水平在全国同类本科院校中处于优势地位。

一是学校创造条件建立校内企业实体环境,培养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如学校酒店管理学院充分利用校内教学实习酒店资源,要求专业教师在酒店实地开展专业教学,带领学生直接参与酒店经营与运作。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完成教师从师者到职业经理人、学生从学习者到职业人、酒店从实习基地向经营实体的“三转变”,真正实现“工学结合”和“工学一体”。

二是学校从企业行业聘任多名学有专长、实践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的高级管理者、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充分利用校外人力资源,把最新的技术与理论传授给学生,充分发挥好学校与产业界的协同育人功能。目前,学校有各类专业外聘兼职教师和实训、实习指导教师共计133人,占专任教师总量的31%。

三是学校与国内外实习就业基地、应用技术大学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基地,定期输送青年教师到企业顶岗进修,增强一线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近五年来,平均每年派遣50余名教师到相关企业接受培训、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每年派遣20余名教师赴法国、英国、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等国家进行访问、培训,从香港理工大学、马来西亚成功礼待大学等高校系统引进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标准、专业课程、教材体系等优质教育资源,并纳入教学及科研全过程,全面提升专业教师的综合素养和国际化水平。

四是学校通过实施“1225”工程,培养学术带头人与教学骨干;开展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打造一线教学明星;开展我心目中的好老师、教学名师、师德标兵、技能教学能手等评选活动,树立教学优秀典型。通过系统化的激励机制设计,积极营造追求卓越的教学文化,为广大教师提供展示自我、提升综合能力的平台。

5 创新管理机制,推进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

创新管理机制体制,是推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本质转型与健康发展的关键,既有助于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推进,也是高校实施发展战略的基本保障。现实中,高校既要处理内部相关利益者之间的权责利划分和制衡问题,也要处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与外部市场的关系问题。学校升本以来,深刻把握高校机制体制创新的客观规律,从校级与二级院系两个层级、对内与对外两个维度出发,实施一系列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5.1建立健全校院二级管理体制

校级层面,学校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的“建立学校、行业、企业、社区等共同参与的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和“健全联席会、董事会、理事会等治理结构和决策机制”思路,在《章程》中明确提出“学校建立董事会(或理事会)”,在大学治理机制上敢于突破。二级院系层面,设立了烹饪学院、食品学院、酒店管理学院、运动与休闲学院等多个二级学院,聘请国内知名院校专家与行业专家担任特聘院长,学校配备执行院长,设立由企事业单位参与的二级学院董事会(理事会),履行对学院学科建设、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办学经费等重大问题的审议、指导、咨询、监督和协调等职权。

5.2在对内对外两个维度上健全学校管理机制

对内,学校在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校长治校、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领导体制基础之上,充分发挥校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教代会、工会的功能。通过创新科研管理评价机制,以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抓手,鼓励教师开展应用型科学研究,加强与行业企业的深度融合,挖掘科研潜力,形成了环境好、效益高的科研氛围。对外,学校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进程,构建学校、行业和社会共同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强化学校办学的行业特色。

5.3积极探索教育投入机制

在办学机制与治理结构上,学校勇于创新,在《章程》中明确提出建立董事会,推进产教融合深度发展。学校积极争取建成四川省政府与国家旅游局“省部共建”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打造“两基地一示范”,让学校发展更加贴近旅游产业发展需求,努力打造成为符合国家旅游大战略布局的智库中心。

综上,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设计与运作人才培养体系时,既要考虑宏观的人才定位、中观的路径选择,也要注重微观的课程体系建构,重视课程教学范式转变、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要充分兼顾培养体系的整体性、协调性与持续性,不能为“应用型”而“应用型”,因“应用型”而“应用型”。四川旅游学院在整体转型建设实践中,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原则,把应用型人才培养内化为自身的发展追求,强化内涵建设,着力智力储备与开发,敢于创新体制机制。将特色化的应用型建设,视为大学的精神信仰,切实解决好教育发展中的各类难题,突破教学改革中的瓶颈,乘势而上,对国家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学生负责,在地方经济建设中有所作为。

[1]张大良.把握“学校主体、地方主责”工作定位 积极引导部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5(10):23-29.

[2]柳友荣,项桂娥,王剑程.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5):64-69.

[3]陈裕先,谢禾生,宋乃庆.走产教融合之路 培养应用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5(Z2):41-43.

OnDevelopmentofEducationalProgramsinNewly-foundedUniversities——BasedonPracticeofSichuanTourismUniversity

YANGJiangweiLIANGAihuaYANGYing

(Sichuan Tourism University, Chengdu 610100, Sichuan, China)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newly-founded universities face a number of problems. This paper, taking Sichuan Tourism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conducts a systematic exploration of educational programs in terms of school orientation, program orientation and routes, improvement of curriculum, teaching faculty,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 innovation.

universities; application-oriented; educational programs;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 and businesses; mechanism innovation

G647

A

2095-7211(2017)06-0001-05

杨江伟(1974—),男,重庆南川人,管理学硕士,四川旅游学院教务处副处长、讲师,主要从事财务管理、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梁爱华(1967—),女,四川成都人,营养学博士,四川旅游学院教务处处长、教授,主要从事食品营养、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杨樱(1988—),女,四川成都人,管理学硕士,四川旅游学院教务处助教,主要从事企业管理、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应用型办学院校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