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艺考的盲目与盲从

2017-04-06 17:37郭立场
甘肃教育 2017年4期
关键词:艺考捷径文化课

郭立场

热闹的新春假期刚刚过去,又到一年紧张“艺考”时,每年艺考期间,“赶考大军”“送考大军”“陪考大军”便会云集各大艺术考点,艺考,甚至催生了艺考经济。然而,在不断增加的时间、金钱成本的背后,不少专业的考试淘汰率却高达98%。一些有影响的专业院校艺术类高考文化课录取成绩也在逐年攀升,逐渐增大的文化课分数比重也让不少想走艺考“捷径”的考生压力不小。以北京电影学院为例,今年北京电影学院总报考人数达38144,比去年增加7744人次,创历史新高。其中,表演学院报考人数高达8526人次,比去年增加900多人次,本科录取75人,比去年增加30人,报录比114∶1。

艺考之路,早已不再是“捷径”,倒是越来越像走“独木桥”。当前,艺考生文化课、专业课并重,考生压力巨大,统考不断调整考试范围和难度,释放出的信号正是想把对专业没有兴趣的“半路”学生挡在艺考门外。其实,不但艺考生“入口”趋紧,毕业“出口”也日渐趋窄。由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美术、音乐等艺术类专业“看上去很美”,失业率却很高,这与这些专业供过于求、超前于社会需求有关。实践也一再表明,“艺考是低分考生的出路”“艺考是明星之路的起点”等已成过去式。“艺考热,艺考难,艺考生有花不完的冤枉钱”之类的顺口溜,可谓是对现实的绝妙讽刺。

艺考热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人对此感到担忧,因为众多考生“赴汤蹈火”,其动力不是出于对艺术的热爱,而是看中了艺术类专业对文化课成绩要求较低的好处,想争取先跨进大学的门槛,将来拿到一纸文凭。

值得反思的是,艺考究竟该如何选拔人才?艺术素养能否靠速成习得?艺考闯关又能否开启明星之路?

曾到中国来访的法国著名艺术家保罗·德沃图,直言中国的“艺考大军”让人不可思议。在他看来,艺术应该和文凭无关。然而,国内的艺考俨然被功利化思维绑架,“他们考什么我就学什么”等应试主义,只是为了就业而求学,甚至为了求学而求学,与真正的艺术相去甚远。与之相对应,艺术教育的功利化和技术化尤为严重,有些高校“艺术培养”越来越有技能培训或者职业培训的味道,一些艺术专业成了戴着高校这顶“大盖帽”的“技校”。

事实上,那些为了躲避文化课成绩的劣势,选择在高考前突击学习一门艺术的考生,即便凭此敲开了大学校门,也不足以成为其安身立命的本钱。从现实情况来看,那些功成名就的艺术人士,不但具备较强的艺术领悟力,而且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那些仅把艺术当作考学敲门砖者,即使侥幸过关,但在以后的大学学习及毕业求職时也难免遭遇困境。当前,艺考热不仅危害教育的健康发展,还深深地伤害了艺术本身。毕竟,艺考是培养和发现具有艺术天赋或能力的人,而不是培养大批的“艺考者”。

“艺术的最伟大之处在于它的无功利性”,拂去功利主义,祛除浮躁心理,在从事艺术创作的道路上,无论是谁都需要淡泊名利、远离喧嚣的心境,这样才有望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水平和发展机会。艺考的功能应该是给热爱艺术的人提供机会和平台,是否选择艺术道路,是否从事艺术职业,兴趣和天分都很重要。缺乏兴趣和潜力的学生,即使通过刻苦训练考进高等院校,但可能会学得很痛苦,也很难在专业上有进一步的发展。

我们为什么读大学?读大学,究竟要读什么?毕业后,又能做什么?这是需要不断审问的,如何化挑战为机遇,审视自己的优势和缺点,既关乎个人的成长,更考验家长及学校的教育智慧。风物长宜放眼量。这个世界上没有最好的专业,只有更适合自己的专业,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任何时候,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简而言之,专业与未来发展也并非简单的正相关,艺术类专业之外也有更值得选择的方向。即便艺考是所谓的“捷径”,能够进入心仪的大学,也不见得就能发展无虞。长远看,一个人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如何选择专业,以及是否“学以致用”。慎重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不同需求,将兴趣与发展前景相结合,综合兴趣、爱好、特长、志向和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诸多因素,而非盲目跟风,方为理性选择。

猜你喜欢
艺考捷径文化课
我的艺考之路:播音,想说爱你不容易
上了985才发现,拼命读书是大多数人的捷径
Creative Cram
碰撞:故宫文化课与英国中文热
抛弃捷径
艺考“不易”,应回归理性
激励理论在中职文化课学习中的应用
汉语国际教育中的中国文化课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