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宽收入渠道助力精准扶贫

2017-04-06 10:13
中国新农村月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扶贫产业特色

摘要:党中央国务院做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笔者结合潼关实际,分析了农民收入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拓宽农民收入渠道、助力精准扶贫的发展特色产业、搭建脱贫平台、培育主导产业、全民创业、“乡村旅游+扶贫”、电商扶贫等途径和手段,对今后农业产业发展提出产业转型、融合发展,寻求经济合作伙伴,设立农村社会保障组织三项设想和建议。

关键词:特色 产业 扶贫

“十三五”时期,潼关县确立了“生态立县、旅游兴县、黄金强县”的发展战略目标,根据五大发展理念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结合县上实际,我对潼关产业转型发展,不断拓宽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助力精准扶贫,确保全县农村早日实现全面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了一点浅显的认识。

一、潼关县农民收入现状及存在问题

潼关县地处黄土高原沟壑区,从上表一可以看出,全县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2.3%,且贫困面较大,是全省65个贫困县之一。

据表三农村住户调查数据,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68元,比上年增长9%,位列全市11个县市区第9位,恩格尔系数为30.9%,纵向看收入继续增长,但横向看收入不容乐观;且农民收入比较单一,在其组成中,占比也不均衡,主要是工资性收入(42.4%)、经营性收入(30.7%)、转移性收入(17.2%),其中经营净收入从事第三产业收入很大,是上年的4倍多,占总收入的12.1%,而农民通过转让承包土地经营权获取租金净收入虽较上年有所增多,但在整个收入中仅占1.3%,说明农民对转让承包土地经营权的意识还不够清晰,转移性收入主要靠外出务工收入;农民生活中,获取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及其它养老金、社会救济和补助、政策性生活补贴、报销医疗费、政策性惠农补贴等社会保障性收入不够高。

表二农村经济统计数据显示,第一产业增加值3.52亿元,增长5.5%,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36.55亿元)的9.6%。据表四来自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的3项指标数据看,全县农产品加工业为零,现代农业园区面积占比很小,居全省82个县市第71位。

这些足以说明,潼关县农民收入还存在很大差距,收入渠道有待拓宽,农民生活水平还不十分富裕,全县农村各产业发展很不平衡,一产业发展相当滞后。按照2015年陕西省定农民人均纯收入2950元(国家定2850元)的新扶贫标准衡量,今年全县共有建档立卡的贫困户2195户,贫困人口6528人,贫困面达5.8%。计划年底脱贫17个村,4560 人,2017年底实现全部脱贫,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二、产业扶贫拔“穷根”,实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愿望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是扶贫的支撑,通过产业扶贫是扶贫开发和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1、发展特色产业,带动、拉动贫困人口迈上小康生活之路。目前全县共有可通过产业脱贫建档立卡的贫困户1490户,人口 4470人,县上要坚持“依托产业搞扶贫、通过扶贫促产业”发展的思路,充分发挥地方党委政府对农民的引导扶持作用,落实相关配套优惠政策,给予适当的资金倾斜,把各级财政扶贫资金的70%以上用于产业扶贫项目,优先吸纳贫困户参与项目建设,通过多种带动方式量化到户,扶持、帮助贫困群众尽快融入突出发展的四大特色产业(软籽石榴、油用牡丹、生猪、种鸭)中,通过以强带弱、强弱组合的形式,以科技指导为支撑,以资金投入为保障,激发贫困农民主体活力,消除依赖心里,提升就业竞争能力和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实现稳定转移就业,拓宽增收渠道,努力做到“培训一人,转移就业一人,全家脱贫”的局面,还可组织先富起来的产业大户、致富能手带动身边贫困户发展,强化产、供、销各环节的服务,实现“精准扶贫、产业增收、共同富裕”,确保全县按期完成脱贫任务。

2、发展特色产业,搭建扶贫平台。根据不同的致贫原因分类归纳,按照“一村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规划,重点选择与脱贫关联度高、扶贫对象既有发展能力、又能够广泛参与的特色产业,通过培育民营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手工作坊等新型经营主体,做大做强主导产业,为贫困群众搭建一个产业脱贫平台,形成“企业+扶贫工作组+贫困户”的新型帮扶模式,通过实体及“互联网+”推广产品销售,实现足不出户轻松挣大钱。对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可通过土地入股、土地流转等方式参与二、三产业发展,既加强了财产性收入,又增加了工資性收入。

3、立足区位优势,培育农业主导产业。立足各村资源要素和区位优势,积极探索产业扶贫有效模式,确定各村农民种养习惯,将有一定发展基础的鸭子、生猪、山羊、蔬菜、林果(葡萄、苹果、猕猴桃等)作为贫困村农民增收主导产业。明确“一村一业、多村一业、多业并举、连片开发”的产业化扶贫发展思路,通过政府引导和扶贫政策支持,在县上南部靠山镇区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产业,漫山遍野种草、千家万户养畜,使贫困群众走上由传统种植向特色养殖转变、由粮农向牧民转变;在中北部平坦镇区集中连片加快绿色有机苹果基地建设,让粮农变果农;城郊扩大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种植;在黄渭河滩涂地区建成铁杆笋、苴莲等传统酱菜原料基地,让粮农变菜农;在安乐镇区,依托良好的生态条件,突出发展苗林产业,让粮农变林农;在城镇和园区,统筹城乡发展,培育非农产业,让农民变市民。经营模式上采取劳资合作、订单生产、集约经营、入股分红,以及土地托管、畜禽托管代养等形式,定向销售,不断增强贫困户的“造血”能力,千方百计挖掘农业增收潜力、拓宽农民致富渠道,彻底帮助贫困群众“拔穷根”、“改穷业”、“换穷貌”。

4、培育组建特色文化产业。组建民间手工艺作坊和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最大限度吸纳老弱病残等贫困人口参与,形成贫困村经济发展的新特色,尽可能吸引游客参观、购买各种各样精美的手工艺品,还可注册淘宝网店宣传销售,既展现潼关传统手工艺加工技术的精湛技艺,又借助这个平台发挥各自才能,足不出户轻松挣钱,增加经济收入,走上致富奔小康道路。

5、鼓励全民创业,共同致富奔小康。县上在发展壮大集体特色产业的同时,还要鼓励全民自主创业,坚持放心放开放宽放胆放手,落实“低门槛、零注册、轻赋税、强支撑、少检查、重激励”等优惠政策措施,扶持贫困村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引导贫困群众自我创业,多方拓宽致富门路,力争到2017年底,基本实现贫困家庭户户有门路、人人有活干、经常有收入,共同奔小康。

6、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让“乡村旅游+扶贫”成为潼关的扶贫开发新模式。潼关作为秦岭北麓县,借鉴其他沿山县区旅游经验,以秦岭优美的自然风光为依托,开发太要、桐峪镇峪道,以独一无二的自然资源及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扶贫”模式,打造地质森林公园,形成探秘、垂钓、游泳、避暑旅游景点,成立由村民入股的生态农业旅游有限公司,周边村庄发展包括住宿在内的农家乐,带动农副产品销售,提高经营效益,收入会成倍增长,让低收入人口搭上以增加农民收入、脱贫致富为目标的列车。

7、利用电商扶贫,发挥物流港作用,实现强农惠农。电子商务,物流先行。潼关位于三省交界,是陕西东大门,地里位置特殊,交通十分便利,有利于农产品运输销售。充分发挥秦东物流港作用,建立农村电子商务配送服务网络,加快传统商贸业转型升级。完善货运网络规划,有效衔接城市、农村配送,畅通物流通道,支持发展多式联运。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推进云计算、物联网及地理信息等技术在物流智能化管理方面的应用。在连霍高速收费站区域建设集潼关特产、日用品、家居建材等商品交易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市场集群,大型电视屏幕上滚动播放农资、日用品、家用电器价格、用途,对外推介潼关的特色农产品,线下除零售外,按照统一包装、统一配送、统一售后等标准化操作进行,让特色产品通过电子商务走到线上,扩大产品销路,吸引过往客商停车消费定购;建立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和“三农”综合服务平台—益农信息社,逐步实现农资及日用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购销对接,实现农村商贸流通的转型升级。

三、今后农业产业发展的设想和建议

1、产业转型,融合发展。全县已形成规模的花椒、生猪等产业,要拓展其加工企业,在原料出售的同时,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提高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主导产业的积极性。畜禽养殖业要以保障食品安全和改善居民肉食消费为目标,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肉类加工企业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大力推进畜禽养殖、屠宰加工和肉品流通的紧密衔接,统筹利用省内外“两个资源、两个市场”,加强和完善肉类食品产业链建设,加快推进肉类产业结构调整、科技进步和转型升级,提升供给保障力、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寻求经济合作伙伴,带动潼关各个产业发展。多方寻求经济互补性强,合作空间大,发展前景好的合作单位洽谈合作,并承诺全力支持企业在潼关做大做强,实现企业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双赢”。

3、设立农村社会保障组织,解决外出务工人员后顾之忧。2015年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4.84万人,占农业人口的43.3%,造成大量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建议各村(社区)设立养老院和儿童托管组织,集食宿教育娱乐于一体,政府每年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关爱工作,既保证留守老人老有所养和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安全、健康等各方面,让他们与同龄人一同感受阳光下的温暖,健康成长,和谐发展,也为务工人员解决了生产、创收与父母养老、子女教育的关系问题,还为另一些贫困人口提供了一个就业岗位,实现共同富裕,“四方共赢”。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潼关这个贫困县干部群众当前最为紧迫的重要任务,号角已经吹响,全县所有干部职工和群众,都要树立起攻坚克难的坚定信心,凝聚强大力量,紧紧围绕“十三五”战略目标,同心协力,推动产业转型发展、融合发展,贯彻落实好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确保贫困群众广泛、长期、稳定地参与产业发展,不断拓宽增收渠道,夯实经济基础,使城乡居民收入翻一番,为早日实现全县整体够格按期邁入小康社会做出更大的努力。

作者单位:潼关县统计局

地址:陕西省潼关县政府五楼 邮编:714300

联系:13619131810

身份证:610522196810120044

猜你喜欢
扶贫产业特色
揭阳市麻竹笋产业发展思路研究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从产业发展看日本1920年经济危机
证监会“扶贫”
管仲“扶贫”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