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华县皮影戏的传承及发展

2017-04-06 07:22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16期
关键词:华县皮影戏皮影

(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19)

关于华县皮影戏的传承及发展

王若琪

(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19)

一、华县皮影戏简介

皮影,又叫傀儡戏、灯影。在华县,又叫碗碗腔皮影戏(曾名时腔),华县皮影戏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是汉族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的巧妙结合。华县碗碗腔皮影戏(曾名时腔),形成于清代初叶。因其主要流传于关中东府渭南二华、大荔一带,所以也称其为东路碗碗腔。是在灯光的照射下用兽皮刻制的人物隔着一层亮布来演戏。"一张牛皮居然喜怒哀乐,半边人脸收尽忠奸贤恶"。

该剧种唱腔板式齐备,伴奏乐器很有特性,细腻幽雅、婉转缠绵,表现形式丰富多彩。皮影造型优美,人物个性特征明显、选料考究、制作精细。清乾隆、嘉庆年间,戏剧家李芳桂等文人、举子,为碗碗腔皮影著有《十大本》等许多传统剧目,至今流传,并被其他剧种移植、改编搬上舞台,久演不衰,为陕西的戏曲艺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皮影班、社多由五六人组成,行动方便,不择场地,长年可活动于民间的村镇、宅院,在广阔的农村扎下牢固的根基。

皮影的原型是用纸剪的,后来才改成用皮刻制。皮影在汉代已经出现,到了宋代已相当流行,京师常见"设帐张灯"上演"影人戏"。到了元代,蒙古军队中有皮影班子随军,一直传到中亚国家。

华县位于中国陕西关中东部,属于渭南市管辖区域,距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的西安(古长安)相距80多公里;距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博物馆相距40多公里;距世界名山西岳华山20多公里,因地处华山脚下而得名。研究证实,中国所有的戏曲种类,均起源于陕西秦腔,秦腔最初起源于皮影,而皮影又起源于华县。因而可以说,华县皮影就是中国一切戏曲艺术的总源头。中国皮影的国际正式名称叫"华剧",即华县皮影戏曲之意。

华县皮影不仅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艺术品种,同时也是被国内外皮影界公认的所有中国地方皮影乃至世界皮影艺术种类之集大成者。因其最古老、最精粹、最成熟、最完美、最经典和最有资格代表中外皮影艺术的最高水平,被誉为"中华戏曲之父"和"世界皮影之父"。所以专家们认为,华县皮影在国内外皮影史的地位,近似于秦始皇兵马俑在中外考古史的地位。华县皮影有四绝:一是皮影雕刻作品造诣高。华县皮影一般由牛皮刻成,雕工精细,造型逼真,含义深刻,个个堪称艺术精品;二是演唱功力极深。选用碗碗腔,生旦净丑各种角色,全由一人包唱,非绝等深厚之演唱功底者所不能为;三是表演者功力精湛。一个剧团一般仅有5人,除演唱和对白之外,还有挑线、二弦、板胡、月琴、碗、锣、鼔、钗、梆、琐呐、号等20多件乐器,每个人都要充当4个以上的角色,因此可以说个个都是身怀绝技。特别是挑线手,外地皮影至少得2人以上,华县皮影则一人独挑,一人操作数十个乃至上百个皮影造型,游刃有余,堪称一绝;四是华县皮影博大精深,综合艺术水平炉火纯青,堪称为戏曲艺术之绝唱。

二、华县皮影戏的传承及发展

根据我的了解,华县皮影戏的传承是在民间传承的,它并没有走入课堂。它拥有一些很专业的传承人,它的传承方式是以世代相传至今的。华县皮影戏这一民间艺术,之所以能世代相传至今,维系它传承的因素很多。在民间一代代自发地存活与传承,主要因素不是别的,而是人们精神生活需求。

中国有秦晋影系、栾州影系等七大皮影流派,而其中,堪称皮影"活化石"的是陕西华县皮影。

今年95岁高龄的当代学术大师、中科院院士季羡林先生在病榻上也专门为华县皮影题字。皮影的发展,在中国戏曲史上有重要意义。在众多的史籍和资料中都有这样的事实记录:世界影戏源于中国,中国影戏源于陕西,而陕西的影戏则源于华州。华县皮影,在世界上享有"电影开山之祖的美誉"。

近几年来,在各级党政、文化部门的领导下,华县皮影的保护工作成绩斐然,县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优秀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的通知》,制定了保护《规划》和《措施》,将华县皮影作为对外宣传的四张名片之一,并写进了华县的十一五规划。

在过去文化娱乐形式传统化情况下,皮影戏站立于农村戏剧活动的主角。艺人们在演出中取得报酬,以养家糊口。所以艺人们才去学它,才去演它,不然的话,皮影戏恐怕不是现在青黄不接、后继乏人,而是更早以前就会出现此类现象,甚或早就自生自灭了,绝对不会到了今天。千年古韵,世代相传,滋养着我们的精神世界。而今天遇到的却是年轻人不喜欢它,戏台上下只剩老人,处于断代之痛的尴尬境地,那么华县皮影戏何以面对新新人类得以传承保护呢?

根本在于解决新人类的需求问题,从非遗保护的角度出发,眼下应该从传承人的培养着手。要让艺人继续演戏,艺人和学徒就要有所得,才能进行下去。而现在皮影戏演出,由于形式太传统,内容太古典,语言太地方化,一个皮影戏班一年只能演出几场戏,这就是传承保护面临的实际问题。破解难题的出路在于,兼顾处理好保护和传承发展两方面工作:一是对华县皮影戏的历史渊源,形成发展过程,历史作用、社会、艺术价值等进行挖掘整理,形成系统的文字资料保存;二是对演出相关实物,如剧本、皮影人物、道具、布景、乐器等进行收藏陈列;三是对老艺人的精彩唱功、做功戏,采用现代化音像录制技术进行保存。在保持华县皮影戏基本元素不变的前提下,应从适应人们的需求出发,实施创新和发展。

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是在剧本创新上,编写新的剧本,反映现代人的爱与恨,喜怒哀乐,人情世态,从内容上拉近皮影戏和观众的距离。近几年我们创作的现代皮影戏剧本《过门贤》、《迎亲》等,反映时代强音,老中青观众都非常爱看,很受欢迎,正说明了这一点。二是在形式创新上,改过去的点光源为现在的无影光源,改过去笨重戏台为由合金制成既轻便又美观戏台;并按照现代戏剧情的需要,制做符合现代人审美观点的人物、道具和布景,给观众以更好的视觉感。三是在改进发展上,充分发挥皮影表演技巧,同时采用现代声、光、电技术,用皮影语言、手段表演寓言故事和现代剧目,更能吸引青少年人群。

外地一些民间艺术剧院就这么做,上演了不少的寓言故事、神化传说类节目,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皮影剧团也火了起来。

让更多人了解华县皮影戏的传承历史与发展前景。使华县皮影戏不再是“农门子弟”的专利,从而由民间走进主流社会。

华县皮影雕刻制品由于其独具匠心的工艺和特异的造型,已成为流行的工艺美术作品,而有了相当规模的市场。随着其社会传播效应的放大扩展,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人们对华县皮影戏的好奇和兴趣,从而渐进地壮大华县皮影戏的观众队伍。在华县皮影戏的传承保护,首先要将当前的现状记录下来,作为历史的记载,也就是“抢救第一”的原则;其次是要遵循规律,使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时俱进,才能在伴随市场发展变化中实现有效的传承保护。

王若琪,女,汉族,陕西渭南人,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生在读声乐表演方向。

猜你喜欢
华县皮影戏皮影
我们来演皮影戏
皮影戏
月光皮影
我爱皮影
不老的皮影
我发现了皮影戏的秘密
皮影的来历
陕西地区传统戏剧的历史传承与保护开发
——以华县皮影戏为例
华县大葱
皮影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