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阅读:高中“个性语文”课堂的回归

2017-04-07 21:52刘云飞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问题导学

【摘 要】阅读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本位,当下阅读教学正倾向精微的“术”,而远离本原的“道”。人们热衷于课堂“热闹”,苛求于新奇的“式”。其实,无论“道”,还是“术”,抑或是“式”,兼而有之,相得益彰才最好。以“优学课堂”为例,语文课的高效是以学生“优学”促进并实现的高效。而实现“优学”的诸多方式均需合乎规律,成就学生。阅读教学也是如此,“优质阅读”才能充分彰显语文学科的真正个性。

【关键词】优质阅读;问题导学;文本要素;生命体验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19-0069-02

【作者简介】刘云飞,江苏省栟茶高级中学(江苏如东,226406)教科室副主任,高级教师。

课程个性是语文学科的显性特征和独有魅力,语文课堂理应富有个性。然而高考与改革背景下,语文课程个性正渐趋淡化,甚至被异化。其中,本位的阅读教学趋向碎片化、功利化和模式化。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笔者认为,“对话”的自然、精彩与深度是优化阅读的关键。从这个意义上讲,“优学课堂”模式可以为阅读教学的优化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撑和实践范例。课堂上的优质阅读,有别于实用阅读和功利阅读,是对学生能力发展和个性培育的价值认可和充分尊重。

“优学课堂”则是彰显个性的深度学习,无论是学生、教师,还是文本,都可通过环节诸多要素的全方位优化,做到个性的对话互享与细腻的生命体察,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热情,丰厚文化积淀,提高核心素养,最终提升人生境界。

下面以苏教版《语文》必修三《品质》一课的阅读教学为例,探讨在我校“优学课堂”模式下,如何实现优质阅读,回归个性语文课堂。

一、优化问题导学,以简明目标驱动阅读生成

笔者曾观摩过多位教师执教的《品质》公开课,其中不少教师紧扣三维目标,设计了多层次的阅读目标,譬如:了解高尔斯华绥及其创作特色;分析主人公格斯拉形象,评价和学习其身上闪现的光辉人格;学习并掌握通过细节刻画人物,推动情节的方法;学习联系作家及时代背景准确剖析作品主题思想;领会高尔斯华绥在人物形象塑造中包含的思想感情……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其实,目标的面面俱到,大而化之,往往使学生无所适从,更无从下手,极大影响了学习任务的完成。另外,从问题导学的设计看,也是在走简单化、全面化或讲义化路线,教师满怀知识点全覆盖、无遗漏的小心谨慎,学生却是毫无学习热情、游离文本之外的懵懂茫然,这是很危险的事。语文课固然需要预设,但有效的路径应是通过目标与问题的合理预设,顺利实现阅读教学的高效生成,实现优教和优学的衔接与契合。“优学课堂”要求:学习目标要简化,精细,有倾向。笔者认为,《品质》的学习目标可简化为:分析主人公格斯拉的人物形象,并探究其光辉人格;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小说的社会意义。这样学生可以明确重点,有的放矢。同时明确导学问题要优化,精致,有梯度。《品质》的导学问题可设计为: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主要写了哪些人物,试分析各个人物形象;哥斯拉兄弟手艺高超,最终却饿死,请探究其原因。问题设计简明,避免了杂而乱、多而粗现象,富有启发性与层次性,能够有效引导学生阅读开展,充分保障阅读教学的真正效益。

二、聚焦文本要素,以精神对话提升阅读高度

真正意义上的阅读,需要串联文本、作者及其时代背景等诸多要素,阅读者需要具备大格局与大视野,而这正是精准阅读与高效阅读的前提。《品质》文本隶属苏教版《语文》必修三“号角,为你长鸣”的第二板块“底层的光芒”。位卑、贫困和不幸往往是“底层人们”的固有标签,勤劳善良、坚忍诚信是他们的人性闪光点,而落后迂腐也常是他们的思想痼疾。这一类人通常是多数作家关注的焦点,或被满怀热情地讴歌真善美,抑或被理性冷峻地剖析人性。因此解读此类人物形象及其命运时,需要立足创作者本身,了解其写作风格特色,写作时代背景和创作意图,任何孤立文本,凌驾时代的解析都是晦涩偏颇的。虽然《品质》中的“格斯拉兄弟”与《老王》中的主人公都属于“底层人物”,但二者的形象特征与精神意义是有着显性差异的。所以在预习环节,应预留时间让学生先行探讨《品质》的时代背景。与此同时,教师要结合自身对现实主义大师创作风格的把握与理解,给予学生“先学”必要的导引与帮助。这些是“优学课堂”优化预习环节的重要抓手。唯有高质量的“先学”才能够让学生顺利走进文本,有高度地审视文本,实现精彩的对话。

三、融入生命体验,以哲思体悟拓展阅读深度

“优学课堂”对阅读是有要求的,即有高度,有深度,能够深入而浅出,亦能厚积而薄发。每一次阅读都是历经语言感悟、情感激发、智慧碰撞和价值引领的過程。阅读者若能将自身的人生体察与文本情境、与主人公命运彼此勾连,相互观照,足以启迪思考、认知人生和揭示社会。《品质》一文中高尔斯华绥巧妙地塑造了“格斯拉”这一物质的贫者、精神的“贵族”,恰似寒梅立雪,孤高而又孤独,痴迷于理想,执着于“品质”,宁可活活饿死,也不愿降低自己的“品质标杆”。在文本学习时,学生自主提出了如下问题:1.格斯拉手艺高超,为何最终会饿死;2.格斯拉的哥哥抑郁而死,那么弟弟为何还要继续这条路,直至饿死;3.与其苦守,格斯拉为何不尝试革新。其实主人公格斯拉身上寄寓着高尔斯华绥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取向,在那个价值观偏移,乱象丛生的社会,格斯拉的“品质坚守”成了黑暗中的精神支柱。

对比当时,引导学生结合所处社会,以自身体验渗入文本解读,教师可作如下设计:1.如果我是格斯拉,我会怎么做;2.如何评判格斯拉的“品质坚守”。让学生围绕这些话题,进行独立思考并展开合作交流。毋庸置疑,学生的答案是智慧且富有个性的。这样的设计与安排能够逐步理清思路,引导学生真正走进格斯拉,走近高尔斯华绥,也能启发学生更好地观照内心,省察言行。唯有这样的阅读才更有深度,更有品质。

四、凸显梯度重心,以科学生成保障阅读质量

“优学课堂”要求阅读教学要讲究循序渐进地解决问题和张弛有度的课堂节奏。教师要精心处理好阅读梯度,这属于“优教”范畴,却是实现“优学”的充分条件。文本阅读的梯度不在于知识难度的故意加大,不是文本内容的肆意拓展,更不是文章立意的人为拔高。解读文本,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化繁为简,以点带面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所以在组织《品质》一文教学时,笔者安排了三个梯度。

第一梯度:在整体感知环节,重点突出格斯拉或“我”的人物活动,这两者是文章的两条线索,如能抓住,即使篇幅再长也无须顾忌。

第二梯度:在鉴赏人物形象时,重点突出细节描写,如环境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等,这也是现实主义文学最擅长的手法。

第三梯度:在探究主题时,重点突出人物命运的根源,或是“我”对于格斯拉的情感态度,把准这个关键,才能真正实现文本大视野下的精准阅读。以此为序,学生的每一次思考、每一次顿悟、每一次展示都能自然生成,都能有所收获,这样的阅读才是优质高效的。

在“优学课堂”中,阅读教学是件很美好的事,师生共同沐浴其间,足以愉悦身心,涵养精神。倡导优质阅读,其实是对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追求与坚守,更是构建本真语文和个性语文课堂的重要元素。语文教学要“本色化”,要有“语文味”,唯有如此,语文之路才能越走越远,越来越精彩。

猜你喜欢
问题导学
巧用“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优化物理课堂
问题导学课堂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问题导学”模式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
高三化学复习教学中“问题导学案”的有效实施
浅析问题导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下引导学生提问的策略探究
问题导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问题导学”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问题导学式生物课教学方法探析
以问题导学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