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应用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

2017-04-07 22:21陈永琴李华彪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交流心理

陈永琴 李华彪

(四川旅游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0)

新媒体应用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

陈永琴 李华彪

(四川旅游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0)

文章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了解当代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现状,分析新媒体应用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学习行为、认知能力、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影响,从而把握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心理、行为特征,为推动高校有针对性地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相应的依据。

新媒体应用; 大学生;心理;影响

新媒体是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兴科技而产生的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一系列新的工具或手段[1],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当前,大学生成为新媒体应用的积极群体,网络所传递的信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也日渐深远。

1 研究目的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法,了解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情况,研究新媒体应用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学习行为、记忆力、思维、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影响,把握当代大学生的心理、行为特征,为探索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提供素材和依据。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随机抽取的成都市3所高校在校大学生。抽取的学生类别有本科生和专科生、工科生和文科生、大学一年级到四年级学生。学生所学的专业涉及地质工程、石油工程、烹饪教育、食品质量与安全、西餐工艺、计算机、汉语言文学、社会工作等。

2.2研究方法

2.2.1 问卷调查法

为了解新媒体的应用对大学生的心理、行为的影响,课题组制作了调查问卷。以班为单位发放问卷,学生填好后回收问卷。共发放364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342份。

2.2.2 访谈法

通过与在校大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当代大学生对新媒体应用的看法、新媒体对大学生产生的各种影响以及大学生对新媒体使用的需求、建议等。

3 结果

3.1大学生应用新媒体的现状

3.1.1 手机媒体成为大学生必备的移动媒体设备

调查发现,由于经济状况、活动方式等原因,手机成为大学生最常用的新媒体设备。由于手机小巧、携带方便,加之多数高校校园寝室、教室、图书馆等公共场所实现了无线WiFi全覆盖以及4G时代的到来,学生的手机可以随时上网,使用频率超过了电脑等其他工具。在调查中,91.2%的学生主要用手机上网,8.8%的学生主要用电脑及其他工具上网。

3.1.2 腾讯QQ成为大学生交流最常用的通信工具

据调查统计,67.5%大学生最常用腾讯QQ,27.1%大学生最常用微信,1.6%大学生最常用微博,2%大学生最常用手机短信,1.8%学生最常用其他工具。大学生更倾向于通过QQ进行交流,原因是长期使用已经比较习惯,且在中学时期便建立了不少同学群,因此使用频率更高。也有不少大学生表示现在逐渐也开始使用微信,但需要重新添加联系人,所以相比较而言,还是使用QQ的人数较多。

3.1.3 新媒体应用成为大学生的生活需要

调查数据显示,75%大学生对新媒体已达到“生活需要”的依赖程度。35%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达到2~4小时;30%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达到4~6小时;27%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6小时以上,仅有8%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在2小时以内。经与学生访谈了解到,手机成为大学生随身必带的工具,有着了解时事新闻、学习知识、交友聊天、查阅资料等多种用途。

3.2新媒体应用对大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3.2.1 新媒体应用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积极影响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便于大学生及时网上交流,提高交流的频率。网络交流的隐蔽性和私密性,满足了大学生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交流的需要,大学生能在交流中反映出真实的情感,更愿意与他人交流。调查中,68%大学生与朋友交流常用网上聊天的方式,23%大学生常用面对面聊天的方式,其余9%大学生用手机短信、电话等方式交流。二是扩大了交往面。网络交流的便捷性使大学生突破地域、身份、时间等的限制,能与更多的人进行交流,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并了解社会。三是提高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动性。大学生在网络交流中可以自由交谈,发表意见,有助于更好地交流思想传递情感,体验到自我权益和尊严的被尊重,避免产生心理闭锁、人际焦虑,从而提高人际交往的积极主动性。

有关“使用新媒体后,与朋友面对面交流次数变化”的调查,12%大学生认为“增多了”,49%大学生认为“没有变化”,39%大学生认为“减少了”。数据显示,多数大学生并未因使用新媒体而减少与他人面对面交流次数。

但是,新媒体应用对部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也产生了消极影响。网络生活中个体的意愿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由此助长个体的自我意识膨胀与个性的过度发展,其后果是一代人共同意识的消解、集体意识的淡化[2]。部分大学生在网络世界里放纵自己的情感,逐渐形成对网络的依赖,不愿意在现实中人际交往,长久下去可能会出现自我封闭、厌倦现实的倾向,易出现精神孤独、心理脆弱等心理问题。

3.2.2 新媒体应用对大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

积极影响有三方面:一是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大学生通过新媒体可以轻易获得大量的教育资源,更快捷地学习各领域的知识,极大地拓宽了知识面。二是提高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大学生可以利用新媒体有意识地选择感兴趣的知识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求知欲。三是帮助大学生养成积极思考、探索未知领域,主动了解新知识、掌握新技术的行为习惯。面对问题,大学生主动利用新媒体去了解未知领域的知识,有利于养成创新、求索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于“新媒体使用对学生学习时间的影响”调查中,44.1%大学生认为学习时间增加了,26.5%大学生认为学习时间减少了,29.4%大学生认为学习时间没有变化。

关于“你是否会在上课时玩手机”的调查,41.5%大学生表示偶尔玩,12%大学生表示经常玩,36.6%大学生表示基本不玩,9.9%大学生表示坚决不玩。可见,新媒体的使用并未减少多数大学生学习时间,也没有出现在课堂上大面积的学生频繁使用新媒体影响课堂纪律的现象,只有少数自控力弱的学生玩游戏、看视频、发短信等。

个别大学生对手机、电脑上的热点信息一扫而过,未仔细阅读和深入思考,这种囫囵吞枣式的阅读方式,易形成心浮气躁的心态。此外,碎片化的知识也不利于学生形成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3.2.3 新媒体应用对大学生认知能力的影响

积极影响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新媒体提供广博的信息,拓宽了大学生的认知领域,使大学生的感知能力更加灵敏,善于获得并牢记各种热点信息。二是各种新媒体技术的快速更新不断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大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有利于创造性、能动性的发挥。调查数据显示,使用新媒体后,43.6%大学生表示思维更加敏捷,34.7%大学生认为没有什么影响,仅有21.7%大学生认为思维更加混乱。

有关新媒体应用对记忆力影响的调查,27.6%大学生认为记忆力下降, 43.1%大学生认为记忆力更强;另有29.3%大学生认为没有什么影响。

同时,应该注意,过度接触网络会降低大学生的认知能力,使部分大学生在心理感知、心理判断、心理认同等方面会产生迷茫。过多的碎片化信息,易造成大学生对信息内容消化不良,既影响思维广度和深度,又会因漏掉有益的、记住无用信息而导致记忆效果差。

3.2.4 新媒体应用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

积极影响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新媒体满足了大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增强大学生的平等意识和民主观念,促进了大学生正确的“三观”以及思想道德水平的形成。二是促使大学生认识、了解多元文化,增强是非识别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网上的时事和舆情事件对大学生价值观等方面影响”的调查结果是:20.2%大学生认为会影响自己的价值观并引发思考;11.4%大学生表示经常会影响,会去思考并在行动中体现;38.6%学生表示偶尔有影响,带来新思想、新角度思考;26.3%大学生表示几乎不受影响;3.5%大学生表示从不受影响,坚持自己的观念看法。

“当在新媒体上看到与自己观点有冲突的信息时,大学生通常的应对方式是”:28.1%大学生会去弄清楚以免被误导;20.2%大学生不会理会,谁对谁错以后再说;50%大学生会对感兴趣的内容追根到底;仅有1.7%大学生认为媒体上的一般都是对的。

以上调查可见,面对网络上传播的各种思想意识,多数大学生会选择先去辨别是非真伪,甚至经过验证正确后才会接受,并非如人们所想的不假思索便全盘接纳。

网络上各种不同甚至对立的意识形态信息,考验着大学生的选择、评判、质疑和辨识信息的能力。也有个别大学生容易被不良信息煽动,自我意识膨胀和集体意识淡薄,价值观动摇,缺乏理想和责任。

4 讨论及建议

在“新媒体应用总体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调查中, 39.3%大学生认为心理更健康,44.9%大学生认为新媒体应用对自己的心理健康没有影响,15.8%大学生认为自己心理健康水平下降。总的来讲,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使大学生能及时获取所需信息,拓宽视野,扩大网上人际交往面,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通过新媒体交流可以宣泄不良情绪,缓解心理压力,使心理更积极健康。

针对少部分沉迷网络娱乐活动、人际交往片面化、陷入空洞贫乏的人生状态和空虚苍白心理状态的大学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开发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弘扬正能量,拓展网络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的教育功能,把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用途从休闲娱乐转变到学习中来。同时,积极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规范网络行为,提升新媒介素养,从而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1]王爽.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创新[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4.

[2]李林英,郭丽萍.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InfluenceofNewMedia’sApplicationonCollegeStudents’Psychology

CHENYongqinLIHuabiao

(Sichuan Tourism University, Chengdu 610100, Sichuan, China)

Based on a survey of college students’ use of new media through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new media’s application on their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study, cognition, and ideology, etc.so as to gain an insight into the features of their psychology and behavior.The study provides useful reference for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pplication of new media;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y; influence

本文为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6SA0103。

陈永琴(1972—),女,四川叙永人,农业推广硕士,四川旅游学院食品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李华彪(1979—),男,四川渠县人,应用心理学硕士,四川旅游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G420

:A

:2095-7211(2017)05-0094-03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交流心理
如此交流,太暖!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心理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