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涅槃:熬过苦难终成“最美轮椅医生”

2017-04-08 10:20一润
妇女生活 2017年4期
关键词:红艳轮椅病人

一润

一个医生在抗击“非典”中为保护战友、抢救患者不幸被感染病毒,全身6处关节缺血性坏死。面对“不死的癌症”,她奋力抗争并重返工作岗位。11年来,她忍着病痛,日均接诊患者120余人,经治近13万名患者无一起医患纠纷,一部“健康110”手机24小时随时接听,每月通话超过2500分钟,并为患者垫支医药费近5万元,被患者亲切地誉为“最美轮椅医生”。她叫赵红艳,曾被授予“全国自强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荣获“五四青年奖章”,还两次受到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近日,笔者走近赵红艳,听她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生命绝响,

“抗非英雄”要活出自己的精彩

每周二下午是天津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赵红艳的轮休时间,吃完午饭,她让丈夫送她去扎针刀。最多时15根针刀直刺骨头,痛得她口咬毛巾,泪流满面。“即便这样,她也每次都咬牙坚持,她有股不服输的犟劲,因为病人在她眼里比自己的命还重要。”每次陪妻子治疗,丈夫都心似刀割……

赵红艳是在抗击“非典”时落下的重症,她是个抗非英雄。2003年4月16日,赵红艳轮休,便去院里探望一位病人。她刚到医院门口,正好赶上医院被封闭,里边的人不能出,外边的人不能进。赵红艳本可以转身离去,可是作为一名军人、医生,她想着必须回到工作岗位上,回到病人身边。于是,她出示证件后,毅然奔向病区。那里,一场与“非典”的遭遇战正在惊心动魄地上演!一连数日,赵红艳和同事们始终在紧张忙碌中,体力透支,几近虚脱。3天后,科里发现一位发烧疑似病人,必须即刻隔离。尽管赵红艳不是当班医生,病人也不属于她分管,但她没有犹豫,吃力地用肩膀顶起那位体重90多公斤的老人,在几位临时人员的帮助下,用担架经4层步行楼梯,将病人送进了隔离区。

回到科室,赵红艳累得大汗淋漓,一屁股坐在地上,从此再也没能站起来。

赵红艳不幸感染了病毒,持续高烧40℃以上,她也被“关”进隔离区,生命危在旦夕。她以为这次“再也出不来了”,谁知经过几个月的坚持治疗,她凭借顽强的毅力,硬是从死亡线上奇迹般生还。怀着新生的喜悦,她让丈夫带她吃遍了附近所有的饭馆,以示庆贺。

然而,一个灾难性的消息在4个月后从天而降。非典时用来保命的激素在赵红艳身上造成了后遗症:双肩、双膝、双股骨头六大关节全部坏死。那一年,她刚30岁。作为医生,赵红艳心里清楚,股骨头坏死在医学上被称为“不死的癌症”,患上这个病,就意味着要终生与轮椅为伴,还将无休止地经受疼痛的折磨。残酷的现实、痛如针扎的难忍,让她整个人迅速消瘦,丈夫也痛苦得不能自已。

对赵红艳来说,那是一段最灰暗的日子。随后的三年内,丈夫带着她四处求医。赵红艳扎过“针刀”,十几厘米长的针刀扎进骨头,“每次去都像上战场”。她回忆说,自己在非典时期都没哭过,那时却经常痛哭。她蓬头垢面,对最亲近的人发火,像祥林嫂一样唠叨,每天就是想“我怎么活”,甚至还准备了大把安眠药,打算自杀,被时任医院副院长的韩慧娟发现后狠狠地“骂”了一顿:“你可以去死!你想过你的家人吗?想过你两岁的女儿吗?”怕赵红艳想不开,韩慧娟保持电话全天候开机,以保证随时能与她联系。在亲人和同事的呵护慰藉下,赵红艳终于走出人生低谷,重新振作起来。

2006年7月,赵红艳决定恢复工作。她不愿意成为“废人”,不甘心“天天晒太阳”。很多朋友劝她,你是因公致残,即使不再工作,也会被国家“养起来”。她却倔强地说:“不行!我的身体残疾了,精神和人生不能再残缺。我不愿躺在功劳簿上混吃等死。”就这样,在赵红艳的再三请求下,医院领导“被迫”同意她回去工作。

2007年5月的一天早上,天下着雨,在来医院的路上,赵红艳遇到1米多宽的水沟,她连人带轮椅翻进了沟里,整个人摔得鼻青臉肿,挣扎了20多分钟才从水沟里爬出来,并准时出现在诊室。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个“重病号”,在接下来的10年里,每周出6天门诊,风雨无阻,从来没迟到早退过,而且每天早上提前半小时开诊,晚上等送走最后一个病人才回家。她是这所规模庞大的三级甲等医院里最繁忙的医生之一,日均接待100多位病人,最高达到180人。

“这不是别人强加给我的,是我自愿的。”赵红艳常说,如果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她能活到88岁;如果天天待在家里,她可能活不过8年。

顽强坚守,

“最美轮椅医生”的最美姿态

每天门诊时间,赵红艳红润的脸颊上挂着笑,挽起的发髻既干练又时尚,若不是身边那辆红色代步轮椅车,你怎么也不会将她和“残疾”“病痛”联系在一起。

由于病痛的折磨,赵红艳双腿怕冷,即使夏季也不能脱去厚重的棉裤;由于双腿无法下蹲,她不能使用医院里的厕所,便每天强迫自己限制喝水,口渴了就舔舔水杯,渴得实在不行就抿一小口。给患者做检查时,她每挪一步都会感到钻心的疼。曾经为赵红艳拍片的该院核磁共振科主任袁飞皱着眉头形容,那真是一种“刻骨”的疼痛,可她真的不像病人。而在赵红艳诊室的小抽屉里,放着钙片、止疼药、维生素片、活股丹等一大堆每天必服药……正是靠着这些药物的支撑和超人的毅力,她背负着苦痛把健康和快乐送给万千病人。

当浑身疼得实在受不了时,赵红艳就悄悄让丈夫带她去做治疗。每次治疗,都痛得她直冒冷汗,可第二天她依旧笑呵呵地出现在诊室。“我一坐在门诊,就忘记了疼。”赵红艳说,那是她人生最大的乐趣。院长感慨:“工作中的赵红艳会发光,跟前几年比,她的肤色亮了,眼神也更有光彩。”

“这上面是我的电话,有事儿您随时找我!”接过赵红艳留给自己的手机号,患者周大爷内心一阵温暖。赵红艳给患者留电话的做法,缘于一件事对她的触动。那是2008年冬天的一个早晨,下着大雪,一位70多岁的老人找到她说:“赵大夫,我把昨天的处方单弄丢了,想问问这药怎么吃。”当时她就想,患者要是有自己的电话,就不用折腾这一趟了。此后,在每张处方单上打上电话号码,再给患者递上一张名片,叮嘱患者随时反馈病情就成了她的习惯。赵红艳备有两部手机,其中一部专门用于和病人沟通,被众人亲切地称为“健康110”。从消化系统疾病的咨询到其他繁杂琐事,从早到晚,赵红艳一天总能接到十几个患者的来电,交流在一个半小时以上,平均每月通话时间超过2500分钟。她总是说:“我既然留电话,就是要为患者解决问题。患者之所以什么都会问我,说明他们信任我,把我当朋友,我自然不能辜负了这种信任。”

对不听话的患者,赵红艳也会“拉下脸”开导。一次,一名戴着手铐脚镣的犯人试图吞钉子自杀,给他看病的赵红艳询问原因,问到第四遍,这个小伙子才抬头,冷冷地说:“我不想活了。我才多大呀,我得在那儿待8年。”赵红艳忍不住,拍拍自己的双腿说:“不就8年吗?你还有个头儿呢。你看我,我相当于被判了无期,在轮椅上坐了10年多了。”旁边她的徒弟孙文医生发现,原本眼神凶巴巴的小伙子愣住了,嗫嚅着嘴巴:“赵医生,我听你的,我好好改造。”服刑小伙子低下了头。

一次,有位饮酒过量导致急性肠胃炎的中年男人,被赵红艳训过几次后,他写过好几份戒酒保证书,其中一首打油诗里说:“今后如敢再饮酒,干脆改名赵红艳。”赵红艳看后哈哈大笑。

坐诊十年多,赵红艳总结出了一套看病的方法:医术+艺术。“医术就是用自己的业务能力,用最少的花销给病人看好病;艺术就是讲患者能听进去的话,能接受的话。”为此,她还专门请教心理门诊的专家,找来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学习,医治患者身体疾病的同时,帮助患者缓解因疾病产生的焦虑、抑郁情绪,真正让患者恢复身心健康。

医德仁心,

点滴之情垒成“大爱天使”

医院里有形形色色的病人,乞丐、孤老户、抑郁症患者、便秘患者、全身又脏又臭的患者……赵红艳对他们一视同仁。

2014年11月的一天傍晚,赵红艳双手捶着因久坐发麻、酸痛的双腿,换完白大褂,正准备出门,一阵疼痛袭来,她咬了咬牙,拉开抽屉,拿出常备的药瓶准备吃药。这时,一个穿着破旧的中年人捂着胸口直喊疼,踉跄着进来叫医生救救他。

来不及服药的赵红艳艰难地把病人扶到了检查床上,简单问病史、查体后,她怀疑患者是突发急性心梗,若不及时救治,会有生命危险。交代完病情后,赵红艳建议患者马上住院治疗。但病人没有家属陪同,身上仅有的300元钱也不够交住院押金。不容多想,赵红艳第一时间联系心电图室、彩超室、心内科,还从自己口袋里拿出1000元钱交给实习生,说:“去帮忙办手续,马上住院。”最终,因为诊断、治疗及时,病人转危为安。赵红艳长长地舒了口气,突然,一阵疼痛让她不由得皱了一下眉头,这时她才发现,救治患者的紧迫感竟让她忘记了疼痛和服药。

跟着赵红艳实习的学生都知道“赵老师”有个“秘密”:随身备着1000元的“爱心救急金”。遇到带钱不够的患者,无论是普通市民还是农民工,她都会帮忙垫付医疗费。在很多患者眼中,赵红艳和他们早已超出了常规意义上的医患关系。2015年3月的一天深夜,市民刘兵的岳母突发心梗,情急之下拨通了看病时赵红艳留的电话求助。已经睡下的赵红艳迅速起床,立马驾着电动轮椅往医院赶。等刘兵带着岳母赶到医院时,她已经联系好了医生和病房。办住院手续时,见刘兵带钱不够,赵红艳又坐轮椅赶回家取来1万元塞给他。因救治及时,患者转危为安,50多岁的刘兵拉着赵红艳的手哽咽着说不出一句话来。

刘秀平因小姨患胃癌看病时认识了赵红艳,被她对病人的那份热情和真心所深深感动。“我小姨总跟我说碰上好医生了。后来我自己找她看病,更真切地體会到了赵医生对患者的好。再后来我老公、女儿和很多亲戚都来找她检查或治疗,就连定居在加拿大的嫂子,也专门到天津找她做了手术。我和赵医生现在成了无话不说的好姐妹。”说起赵医生,刘秀平显得一脸激动。

阳光、善良的心态,使赵红艳成为和谐医患关系的形象代言人。86岁的张奶奶和家里人生气后离家出走,在车站犯了胃病,步履蹒跚地来找赵红艳。赵红艳诊断后,掏钱给老人买了急需的药,还专门派人伺候老人。

走进赵红艳的“红艳门诊”,墙上除了重重叠叠的锦旗,一幅“业精于勤”的十字绣格外醒目,它出自一位50多岁的男患者之手。“是红艳医生挽救了我和我的家庭。”蔡先生以前常年酗酒,脾气暴躁,家庭几近破裂。一次他喝多了酒导致胃病发作,住院治疗。赵红艳了解后,主动找到他的妻子谈心,帮助调解家庭矛盾。为了治好他的病,她在精心制订治疗方案的同时,还为蔡先生买来十字绣,让他在做手工过程中逐步戒酒。康复出院时,蔡先生不但戒掉了酒,还和妻子重归于好。那天,他把一针一线绣的十字绣送到了“红艳门诊”,表达对赵红艳的感激之情。

“我的闺女要来看我了。”2016年12月25日,又是周末,退休工人刘玉珍老人做了几个家常菜,早早地就在自家阳台上盼着。她盼着的“闺女”就是赵红艳。刘玉珍老人患胃病20多年,经常半夜里疼得冒冷汗。赵红艳给她做了诊断:更年期和肠胃综合征。她深知,这种病人情绪脆弱,最需要心理安慰。之后,赵红艳隔三岔五地给老人打电话,嘘寒问暖,叮嘱她注意饮食。周末,她还去“家访”,像亲人一样和老人聊家常。这些年,赵红艳接诊的老年患者不计其数,老人们都亲切地称她为“家庭保健医生”。正是这种大爱情怀,让她有了很多患者送给她的头衔:“倾诉对象”“心理医生”“知心大姐”“咨询顾问”“最美天使”。

无数患者夸赵红艳“淬火的骨头比钢硬”,然而她心里清楚,随着年龄增大,她的骨质疏松会愈发严重。她的关节像是破碎的鸡蛋壳,在岗位上能坚持多久很难说,但赵红艳根本不去想这些,每天,她坐着电动轮椅,意气风发地穿梭在医院里,对人开着玩笑:“看我多潇洒,比你走得快!”

〔编辑:潘金瑞〕

猜你喜欢
红艳轮椅病人
谁是病人
轮椅上的梦
爱的轮椅
刘红艳作品
爱的轮椅
病人膏育
还能活多久
轮椅
不曾改变的呼吸
North Po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