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交化阅读对网络舆情的影响分析

2017-04-08 03:59吕旻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6年12期
关键词:舆情社交群体

吕旻

互联网+时代下,阅读也进入了社交化的时代。大学生高度认同网络社交平台并积极参与其中,社交化阅读行为成为他们主要的网络行为方式。在研究大学生社交化阅读对网络舆情产生的影响,使网络舆情处理更为及时、合理和有效。从大学生社交化阅读现状入手,结合网络舆情形成过程,分析了大学生社交化阅读中的认知因素、情绪因素和行为因素对网络舆情产生的影响。

大学生社交化阅读网络舆情影响分析2005年,国内开始对网络舆情开展研究,目前已成为研究热点。有学者认为网络舆情是由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网络舆情是网民对关注关心的社会“焦点”“热点”“难点”问题,在网络社会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观点、看法或者意见。通过网络社会化平台,大学生可以更加方便的对热点公共事务表达观点、抒发情绪。大学生社交化阅读已经成为高校舆情引导的重要变量。社交化阅读使大学生之间高密度、高效率的互动交往加剧,对网络舆情发生和发展起到产生重要影响。

一、大学生社交化阅读定义及现状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学生获取信息、进行交流的方式在网络技术时代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与此同时,他们的阅读行为和阅读方式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从以纸媒为中心的阅读方式,转变为以社交为中心的阅读方式,大学生社交化阅读应运而生。它是由社交化(社会化)黏结用户社交媒体或社会化媒体(Social Media)促成的。它是相对传统以书为核心,强调内容本身的阅读模式提出来的,它更加注重人、注重基于阅读的社交,来实现阅读价值的无限放大。本文认为大学生社交化阅读是指,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中,互动参与、追求阅读体验的新型阅讀方式。在随着手机阅读、微信阅读的普及,社交化阅读成为大学生的一种全新学习方式、交友方式和生活方式,具有阅读形式的聚合化、阅读内容的多元化和阅读功能的体验化。

相对其他群体,大学生的阅读行为除了具备获取知识、传承文化等作用外,对其人生观、世界观和意识形态形成起到关键影响。大学生通过微信群、QQ群、社交网络实现社交化阅读,这些都是典型的隐形舆论场,对舆论格局和舆情走向产生重要影响。这个为开展社交化阅读与网络舆情之间研究的提供了基础。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1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强调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文章旨在加强高校网络阵地管理,从而加强对网络舆情引导。

二、大学生网络舆情特点及形成

(一)大学生网络舆情特点

1.同质化程度高

社交化阅读背景下,大学生有更加广阔的舆情参与、表达的平台。大学生之间交流频率高,言行影响程度大,“意见领袖”容易对周围同学产生影响。同时,大学生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实现对网络舆情的现场直播和实时传播,网络舆情在短时间内产生连锁反应。当今社会开放、包容、多元,大学生在开阔眼界的同时,在权利意识、民主意识上明显增强,容易在网络舆情发生时积极表达和参与。在一些公众热点话题上,大学生具有相似的感受和想法,在行为、情绪上相互模仿,以至逐渐趋同。这种“趋同”,在大学生群体中显得尤为突出,也成为大学生网络舆情明显的特点。

2.社交化方式明显

正如前文所述,社交化阅读时代的到来,对网络舆情产生重要的影响。社会关系的需要促成了社交化阅读的产生,反过来,社交化阅读行为也成为连接社会关系的纽带。在移动中阅读,在参与中阅读,正是社交化阅读背景下大学生网络舆情显示出的新特点。大学生注重发现社会的热点和焦点,更注重信息分享的体验感和快乐感。“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是大学生实现社交化阅读的心理基础。在阅读分享中,展示自我的知识储备、观点新颖和广阔人脉。空间的限制、时间的交错并不能影响网络舆情的发生、发展,这就是社交化背景下网络舆情的独到之处。

3.网络聚集能力强

网络舆情是大学生对所关心的问题、事件在网络社会中予以表达观点、看法或意见。以某个舆情事件为缘由,达到一定公开传播程度,才能成为网络舆情事件。这个过程中,社会化阅读实现了网络舆情发生时的双向传播和对话。网络舆情在各自的社交圈(如朋友圈)中迅速传播,而每一次传播都将很大可能得到积极的回应,这是区别一般网络传播。由于社交化阅读具有一定的联络基础,大学生看似随时、随地的网络参与,仍然能使得网络舆情以几何数级的效率得以发展。

(二)大学生网络舆情形成和发展

1.网络舆情的萌芽阶段:话题聚焦

任何事物发展都有一个逻辑起点,网络舆情的发展也不例外。这个逻辑起点就是网络话题。网络舆情事件往往是由那些大学生群体关注度较高或与其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件引发的。例如,近期出现某高校因为学生有不及格课程需要通知家长的事件。这一与大学生的心理反差较大,就立刻引起了大学生的激烈反应,一些有同样经历的校外大学生也加入了“共情”围观的行列。当舆情事件进入发展时期,并已取得人数较多的网民关注时,网民群体的情绪会先入为主地趋向于舆情始发人。而社交化阅读的方式,使得聚焦话题更为集中,产生一种叠加的效应,从而对大学生网络舆情产生影响。

2.网络舆情的核心阶段:舆论场形成

当下互联网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社交化阅读的背景下,大学生通过4G通信技术、校园无线通信技术和手机移动终端,在迅速传播信息的同时,传递着强烈聚集信号。本文认为这个阶段是网络舆情发展最为核心的阶段,也是网络舆情处理最佳时期。以朋友圈传播为例,每一次点赞都是对网络舆论的一次加强,社交化方式生活的大学生在任何一个网络舆情中都扮演了重要的推泼助澜的角色,无论是以何种方式展示。大学生在微博客、BBS、QQ、博客上获取信息并将其阅读内容加以分享和传播,进而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舆论场,标志着网络舆情的发生。

3.网络舆情的发展阶段:舆情波动

在这个阶段,网络舆情呈现出上下波动。正如声波在空气这个中介中得以传播一样,舆情发展也有从低潮到高潮到结束的波动过程。经过核心阶段的舆论场形成后,网络舆情高潮随即形成。在网络舆情中,反映着舆情双方的矛盾点和对抗面。整个波动过程的长短主要取决于网络舆情事件与大学生的利害关系或者大学生群体的关注度,可能是1天、也可能是1周、甚至1个月或者更长。无论任何网络舆情发展趋势和走向,理论上说都是可以采取举措予以控制。网络舆情发展的起落波动,都预示着一种网络舆论的此消彼长,在这个阶段特别需要注意网络舆情的反复。

三、大学生社交化阅读对网络舆情的影响分析

(一)认知因素

大学生网络舆情主要内容一定是自身关注的或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各种事件,大致可以分为校内和校外两类。前者主要涉及学校内的有关教学、考试、就业、生活等;后者主要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治安事件等社会热点问题及各种突发事件。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与壮大,已成为当前大学生信息获取的主要渠道,社交化阅读成为继传统阅读和新媒体阅读之后,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新途径。大学生极易将网络社会直接当作现实环境去认知,并依此做出行为选择。如何认知社会,成为网络舆情的首要问题,而社交化阅读的内容直接影响着大学生认知。大学生关注什么、热议什么,在他们的社交化阅读行为中便可知晓。这也是网络舆情发生的逻辑起点。在大学生社交化阅读中,与大学生利益相关的、出现频率高的或者易形成网络聚集的话题往往就成为网络舆情的起因事件。我们需要及时掌握大学生在社交化阅读中的内容,这有助于我们判断事件的发展趋势。

为防止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产生,在网络监测的同时,我们应广泛听取大学生的意见和呼声,并有针对性地予以解释和处理,进行科学预判实际上就是发挥大学生认知因素对网络舆情的产生的影响。大学生所处的圈子,所谈及的话题,甚至所涉猎的阅读书目都可以作为预判的主要依据。同时,在分析大学生认知因素的同時,不能忽略在此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价值观问题。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多元文化冲击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大学阶段恰是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确立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文化传统观念尚未成熟。这也是社交化阅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二)情绪因素

在多元、复杂化的网络社会中,舆论中心一旦形成,在短时间内就可能成为网络舆情事件。这个过程中,除了如上所述提到的认知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即情绪因素。社交化阅读背景下的大学生群体并不是孤立的个体,他们是一群基于兴趣趋同、价值认同的社交化群体。在这样的群体中,正如一种无形的外部压力将其锁定。尤其当出现“合理”意见时,大家都会趋同,变现出相对一致的情绪,就连情绪表达的方式也会出现趋同性。社交化阅读模式是与传统阅读有着本质的区别。在社交化手段的助推下,更多的大学生选择或积极认同、或消极默认或中立观望。而前两者占大部分。社交化群体是有联络基础的网络生态,已建立的信任关系十分牢固,在网络舆情出现时,情绪表达多数倾向支持或者默许。这就是大学生社交化阅读在情绪因素上的反映,对网络舆情的走向和迅速发展有着助推作用。

情绪是由各类感觉、思想和行为组成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常常会受到干扰事件、性格脾气、外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代表着先进的流行文化,也是具年轻活力的一族。他们的情绪表达是外向的、主动的、丰富的、敏感的,甚至是极端的。因此,控制网络舆情中的情绪表达十分重要。社交化阅读为调控网络舆情中的大学生情绪表达提供了思路和途径。大学生社交化阅读的轨迹反映了他们的喜好或选择。如果能建立相关重点事件和重点人物的社交化阅读信息库,用他们喜欢的方式和语言和他们形成“共鸣”或“共情”,就有利于化解网络舆情。

(三)行为因素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社交化阅读成大学生获取知识、交流信息和分享体验的主要方式。阅读量的持续上升往往是网络舆情事件产生的开始。密集的社交活动和大量的阅读信息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形形色色的网络生态环境,也是大学生社交化阅读区别于传统阅读的本质体现。这就是大学生社交化阅读之所以对网络舆情产生重要影响的原因。在网络社会中,舆论场的形成都需要有不同角色共同完成,其中包括发布者、传播者和参与者,而网络舆情也不例外。大学生社交化阅读展现在面前的是一张边际模糊、错综复杂、反应灵敏的一张网络,他们的行为模式显现出了同质化、多元化、开放化、感性化,这就是社交化阅读展现的情境。阅读中的话题,容易成为网络舆情的导火索。相比较传统模式中点对点式行为模式,社交化阅读行为更加便捷和快速;相比较新媒体模式中的面对面式的行为模式,社交化阅读更加立体,它是点、面、线相互交织的一种关系。不同的社交群体的大学生有着不同行为模式,如文艺派大学生、激进派大学生、热情派大学生、理性派大学生等。他们的社交方式不同、情绪方式不同、行为方式也不同,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也不同。

规范网络行为,成为处理网络舆情问题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对社交化阅读程度高大学生群体的行为引导。除了呼吁网络晴朗空间外,更多可以从行为主体本身入手,即培养正能量的网络“意见领袖”和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内外两个方面开展。“意见领袖”在传播和评论中对整个网络社会产生聚能效应和影响效应。“意见领袖”的意见往往能引起共鸣和认同。对他们的培养和引导非常重要,学会用大学生自己的声音去教育学生。同时,我们更需要加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弘扬高雅的网络文化,使其坚信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研究分析社交化阅读中大学生行为类型和特点,规范网络言语,履行网络道德,遵守网络法律,推动网络舆情的健康发展。

四、小结

社交化阅读时代到来,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越来越深刻,网络舆情形势也日益严峻。大学生群体是社会关注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代表的社会文化前沿,是国家发展的风向标。因此,与大学生相关的网络舆情对社会政治、经济和生活造成不小的影响。作为高校的管理工作者,要积极研究社交化阅读中大学生群体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等要素对网络舆情产生的影响。正确研判网络舆情形势,客观分析网络舆情问题,制定网络舆情的应急处理措施,引导大学生用理性观点来修正自我观点,强化和增加理性的声音。同时,在进行网络舆情引导的时候要注重分类引导,区别不同社交群体之间特点,做到心中有数,行之有效,务求实效。

参考文献:

\[1\]李昌祖.网络舆情的概念解析\[J\].现代传播,2010,(09):139-140.

\[2\]李花蕾.论社交化阅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03):187-190.

\[3\]段洪涛.关于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方法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5,(09):79-83.

猜你喜欢
舆情社交群体
社交之城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社交距离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舆情
舆情
舆情
微博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