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师如何走进文本

2017-04-08 04:00岳利明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6年12期
关键词:后进生文本文章

岳利明

语文文本可以有许多种不同的载体。不管是什么载体,都只是语文文本的物质外壳,不是语文文本本身。换一个说法,各种各样记录了文学符码的载体,可以叫做第一文本;而第一文本的意思,即被阅读者所掌握的内容,也就是阅读中的意义整体,相应地可以叫做第二文本。第二文本才是我们要研究的真正的语文文本。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语文文本首先,我们走进文本的目的是什么?一是为了深入地了解文本,以便更好的地进行教学;再有,就是为了积累教学时经验。在教之前,自己先读,在读中反思自己出了哪些问题;然后针对问题进行思考,我们怎样解决这样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积累了哪些经验。其次,我们怎样走进文本?我们走进文本的方式就是通过反复的读书,甚至是很多次的出声的朗读,反复的思考来达到我们的目的。

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由此,我们进入了走进文本的又一层次,深入角色,入情入境。当然,第二层次品味词句与深入角色,入情入境之间是没有必然的界限的。你首先得把自己感動,读文章的时候,说我们老师现在讲篇很好的文章,说我受感动了吗?没有,光停留在第一个层面可以不?是不可以的。所以,我们就得抓住这些关键的语言,抓语言文字的时候要抓的细一点儿。

我们已经进入文本了,那么进入文本以后我们还要想什么问题?实际上就是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故事,这是作者的目的,当然这一篇课文很浅显,我们进入到课文当中去,就能体会到帮助别人了,快乐了,这就是一种无形的非说教式的。这就是语文的特点,叫做感染力。让学生去感悟去体验,这样的去体验,当然学生也可能表达出来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道理,但是你能表达出来的原因是什么呢,是作者想借这样的一个故事,告诉我们怎么样做人。

教师通过作业,对本节课学生要掌握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进行评价。通过评价,来测评自己课堂目标达成情况,与预设达成情况相对应,来发现教学的问题,学生学习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及时补救;通过与学生座谈,观察学生课后的学习行为变化,来评价学生在学习动力、学习意义体验,学习情绪变化等,对照自己的预设,了解课堂目标达成情况,发现问题,并对以后的教学进行完善改进,指导学生对学习方式方法进行改进。

例如,教学《荷叶圆圆》这篇课文时,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想到编者为什么选这篇文章作为一年级的教材。也要想到这篇文章所在单元的主题“情,互助,友谊”。也就是说,我们的同学呀,老师呀,包括我们的小动物呀,跟生活周围的其它人呀,等等,我们应该有怎样一种亲情友爱与互助,这时我们应该扣准单元的主题来讲,去体会。走进了作者,然后我们得走进教学。这时,我们得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考虑,如果我是一名学生,老师让我读这篇课文的化,我怎么读它呀?你知道吗?先说我们刚才怎么读的?我们先是读读这个文,然后知道它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然后我再变成角色,但是我这变成角色我依据什么变的呢?

总结起来,走进文本的过程:走进文本,即读懂文章的文字内容,读明白文章写的是什么。立足于整体,初读,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在第一遍的读书中,我们要边读边想,来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对于主要内容的把握,为了避免我们对主要内容的偏驳,我们可以针对文本的课题来思考。我们在读书的时候,有了这样的一个过程,才能对文章有一个大体的印象。语言要简洁、准确,让听者没有读过书的人听明白。这就为我们以后的细处读书、体会作者的情感做准备。如果我们缺失了这样的一个环节,那么,我们后面的读书就容易读散,不能进行上下文之间的联系。并不是有人能够正确回答出来问题,就以为目标已经达成,教学往下进行。教师的教学是面向全体的,你需要观察班上全体学生是否都在积极主动地参与这个项目的学习,是否都得到了发展和提升。当然,需要思考的是,允许学生在这个目标达成度上存在差异,但是无论如何,到了什么问题教师需要关注大多数学生。需要观察了解学生在目标达成过程中到底有那些问题,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掌握一些方法,来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落实课前确定好的目标。

在第二次读书中,要抓住重点的词句,首先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思考这些词语在句子中、段落中要强调什么,相互之间有没有联系,这些词语都是围绕那一个意思写的。在本段中起什么作用。提出自己的问题,寻找上下文之间的联系。读懂了内容之后,我们就应该进一步地思考:这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和上、下段之间有什么联系,对文章的主旨起什么样的作用。整体读,辨证地看待。

我们朗读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在传达感情,传达作者的感情,当作者没有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要通过朗读把作者的感情传达给听的人。我们怎样才能读出感情呢?这就需要一是读明白文章的内容,再有,揣摩、领会文字背后的感情。远程研修中提到“文字是一枚钉子,内容是露在外面的部分,情感是钉在墙里的部分,我们要循着外面的钉子找到墙里的部分,循着内容找到情感”。对于感情,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人是有感情的,班内总会有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习成绩落后、身患疾病的同学,这样的同学更需要关心,更需要爱护,我们要用爱的泉水去滋润学生们幼小的心灵,让孩子们在老师爱的怀抱中自由健康的成长!孙岩同学是个先天白内障的儿童,由于父母离异,跟着孤身一人的爷爷生活在一起。家境窘迫,没钱治疗,也没钱上学由于“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终于使这个年满十岁的孩子来到了渴望已久的校园。面对这个聪明可爱,渴求新知的孩子,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慑。身为一名“托着太阳升起”的人民教师有责任让他接受正常的教育,让他享受到同龄孩子应享受到的教育,让他和其他孩子一样感受到童年的快乐。每天到校后,在生活上我会无微不至的关心他;在学习上,为了使他不落下每一天的功课,课下,我会重复的给他讲课堂上的内容;为了树立他的自信心,我更是抓住他的点滴进步鼓励他;为了帮助他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费尽心思让他和其他正常同学一起嬉戏,玩耍,全身心的融入到集体中去。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我的不懈努力,第一学年的期末考试中,他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对于那些“无药可救”的后进生是摆在所有教师面前的挑战。这个挑战如同跑“马拉松”一样需要耐力和锲而不舍的精神。青年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得好:“后进生不缺批评,不缺训斥,而缺的是鼓励、表扬和感化。” 法国教育家卢梭曾经说过:“赞扬学生微小的进步,要比嘲笑其显著的恶迹高明得多。”作为班主任,要时刻捕捉后进生的闪光点,及时肯定表扬,让后进生得到尊重、理解、帮助和关怀。其实每个学生都有积极进取的愿望,也许有的学生只是在某段时间、某方面落后,那是因为他们还没有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为每位学生开启智慧之门,提供发展平台,用真情去创造积极向上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只要教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一定会事半功倍。只要我们献出满满的爱,所教的学生都会学有所长,健康成长。

第三,严爱结合。在科学日益发展的今天,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许多孩子在长辈的呵护、溺爱下成长,纪律上,品德上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学习上马马虎虎,缺乏恒心和毅力。作为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更要关心学生的品德以及生活习惯,所以在播洒爱的同时要严格要求学生。严格不是满脸的刻薄,一味的批评,严厉与慈爱有机结合,要做到有理,有度,有情。

课堂上,我与学生畅游于知识海洋之中,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更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形成;下课了,我与学生共游戏同玩耍。我始终坚持多鼓励少批评,尊重孩子们的情感与智慧,尊重孩子们的个性与可爱,但绝不骄纵放任。

一根教鞭,三尺讲台,日复一日地讲授知识,似乎十分平淡,也十分平凡,但我充实、欣慰。正如著名文学家莎士比亚说过的一句话:“生命短促,只有美德能将它传到遥远的后世。”让我们以高尚的师德支撑自己的整个人生,用真诚的心去关爱每一位学生,用全部的爱去点燃这“红烛”的事业,让这爱与美的事业如同火炬,熊熊燃烧,代代相传。

猜你喜欢
后进生文本文章
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有效转化后进生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如何对待后进生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后进生”逆袭成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