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主题式音乐心理辅导微课程资源开发与操作模式研究

2017-04-10 18:58曾捷亚
艺术评鉴 2017年2期
关键词:课程资源开发

曾捷亚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多样化快速的发展,大学生面临着各种就业压力、学业问题及情感困惑,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笔者将音乐疗法引入到高校音乐教育中,围绕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提出"主题式音乐心理课程"的設想,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合的音乐素材与活动方案,有指向性的预防或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拓宽音乐心理疗法在高校的普及与受益面,为高校学工处、教务处、艺术教研室提供新的工作思路,给心理健康工作者、公共艺术教育者提供可操作性的实践参考。

关键词:高校主题式音乐心理辅导 课程资源开发 操作模式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02-0130-03

近年来,随着社会多样化快速的发展,大学生面临着各种就业压力、学业问题及情感困惑,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包括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不良情绪的影响、神经症、人际关系的困扰、人格与行为的障碍等等,据相关数据统计,需要心理关注学生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为解决这些问题,国内高校普遍开展了辅导员谈心、心理咨询、心理健康讲座等活动,这些活动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弊端:一是受益面偏窄;二是心理疗法主要以语言为载体,靠灌输、调教为手段,对学生缺乏吸引力;三是出现了心理问题才开始解决,未能防患于未然。

音乐心理疗法是20世纪70年代末被引入我国的一种系统的干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治疗师利用音乐体验的各种形式和治疗关系,帮助被治疗者达到心理健康的目的。[1]相对于传统的以语言为载体的心理咨询,音乐心理疗法以其轻松愉快、参与性强、易于调节情绪、情感等优势,更加受到大学生的青睐。

笔者将音乐疗法引入到高校音乐教育中,围绕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提出“主题式音乐心理课程”的设想,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合的音乐素材与活动方案,有指向性的预防或解决学生心理问题。这类课程可灵活运用于多种学习情境,既可以设置在公共音乐选修课程中某一模块中,或作为相关内容的拓展教学;也可以是独立的微学分课程;还可以是心理讲座以及沙龙等形式。本研究所获得相关课程设置、内容选取、音乐疗法的操作、成效分析等具体成果,能拓宽音乐心理疗法在高校的普及与受益面,为高校学工处、教务处、艺术教研室提供新的工作思路,给心理健康工作者、公共艺术教育者提供可操作性的实践参考。

一、高校主题式音乐心理辅导微课程的资源开发研究

本研究试图将音乐疗法引入高校音乐教育体系,建立“主题式音乐心理课程”,从情感、认知、心理、文化多个角度去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心理资源,强调高校音乐课程的“心育”视角,拓宽传统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的单一取向。具体措施如下:

(一)主题式音乐心理课程内容的选取与分类

本文以音乐治疗实践为基础,针对大学生不同的心理问题,从情感、认知、心理、文化多个角度去挖掘作品中的心理教育资源,分类如下:

(二)主题式音乐心理微学分课程门类设置

进行主题式音乐心理课程内容的选取与分类后,根据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可以将整理好的音乐资源运用到音乐心理辅导的各类微学分课程中,这些课程可以是选修课或通识课的形式,也可以是音乐社团活动的方式。围绕音乐放松与减压、音乐与人际交往、音乐与亲情、音乐与爱情、音乐与励志、音乐与养生、音乐与情绪调节等展开。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报相关微课程 。

二、高校主题式音乐心理辅导微课程的操作模式

音乐心理治疗常用的三种模式是:接受式音乐治疗模式、再创造式音乐治疗模式、即兴创作治疗模式,这三种模式的治疗方式、治疗适用范围、治疗效果有一定差别。[2]本文分析了这三种常用音乐治疗模式与高校音乐课程之间的耦合机制,探寻这些模式在主题式音乐课程的操作策略围绕三种常用模式的操作特点、作用机制、具体案例进行展开,为音乐治疗在高校的广泛展开奠定基础,使广大学生在心理问题预防与调控层面受益。

(一)接受式音乐治疗模式即以聆听、想象、表达为主的音乐治疗模式,在课堂心理辅导中,以指导性想象与评估为主、非指导性想象与评估为辅,借助音乐进行引导能让学生有效、深入的思想表达、教师从学生的表达中,利用联觉效应、时空效应,快速、全面的发掘其品味与喜好、性格与能力特点。这类治疗模式适合于音乐放松与减压、音乐与亲情、音乐与爱情、音乐与情绪调节等微课程。

具体操作模式为:音乐放松训练——指导性音乐想象——积极资源强化。团体音乐心理辅导微课程中的音乐放松训练一般采用被动式肌肉放松技术,学生采取舒服的坐姿,教师播放音乐、同时进行放松语言指导,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均匀呼吸、跟随教师的要求有步骤调节身心,获得一种心理放空、肌肉放松的体验。

指导性音乐想象首先要注意学生的意识转换,当事人在这个步骤会进入潜意识或深层次情感世界,通过思维方式、情绪表达改变或者失控感去获得更大的能量感,与平时理性的状态不同,这个阶段表现出更为原始、强烈的情绪,这个阶段对音乐感受力会大大增强,通过音乐释放长期被压抑的潜意识情感情绪,从而更加深刻的了解自我。意识转换完成后,进入想象与意向阶段,实际上在意识转换的过程中,学生已经产生大量丰富的想象与意向,这种想象既是以现实客观世界为基础,同时也会超越客观世界的限制与束缚,从而大大超越外部现实能带给我们的体验。教师在这个阶段应注意选择合适的音乐引导学生产生积极的想象和自我暗示,调动他们积极的自愈力量。

积极资源强化是采用学生积极的人生经历面对他们所面临的问题,按照VSEB工作模式充分共情,跟随并推动积极想象的发展,强化和放大来访者的积极体验,见好就收。

(二)再创造式团体音乐治疗模式:学生在演唱、演奏、律动、音乐剧表演等活动中进行的音乐心理辅导,强调体现每位参与者的表现行为和人际反应。教师利用音乐独特设计、策划和实施音乐活动,诸如一些音乐游戏、唱游活动、奥尔夫节奏活动训练,甚至举办小型的歌舞晚会、合唱或歌咏比赛等,让学生们参与到活动中,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改善大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抗焦虑水平形成乐观向上的积极情绪,消除神经紧张,缓解精神压力。

这种模式更注重学生用音乐与团体对话、融合,将音乐活动模拟人际交往环境,让成员改善自己的行为,学会与人和谐相处。这种模式在高校公共音乐表演社团活动中的应用比较多,参与面广,效果突出,特别适用于有交际障碍的学生群体。

(三)即兴创作:这种方法在欧美运用广泛,适合小规模团体的心理辅导,对教师的音乐专业水准要求颇高。在集体即兴演奏时,成员无需经过音乐训练,多采用打击乐器和有音条乐器随心演奏。当即兴演奏开始时,学生的身体、精力、情绪、注意力以及乐器都合而为一,他们开始创造出声音,然后聆听,并作出系列反应与调整,再次聆听、再次调整,从声音到声音、从节奏到节奏、从乐句到乐句,一直被创作的音乐引领者前进,这时 ,学生们失去平时的约束,放弃老套想法与构思,勇敢表达自己的内心。①这种创作本身就是一种治疗,当个体投入创作时,身心因投入而放松,当个体为以音乐整体效应为最求目标并调试自己的音乐时,艺术的疗效就在潜移默化中展开。这种模式很适用于情绪调控障碍、易焦虑学生人群。

总之,这三种辅导模式的操作难易程度、适用范围有所不同,教师要根据学生人际量表调查,根据学生个人满意度、自我感受的描述性评价以及来自教师和家长的反馈等,及时总结与调整。

经过几轮主题式音乐辅导微课程试验后,学生音乐心理辅导的受众面有所增多、学生满意度调查也比较满意。通过课程前后学生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在SCL-90量表的测评统计与分析,他们在抗压能力、焦虑症状、交往障碍、情绪调节等方面均有一定改善。

注释:

①[英]Tony Wigram:《即兴演奏式音乐治疗方法》,高天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年版。

参考文献:

[1]邱鸿钟编著.音乐心理与音乐治疗[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高天.接受式音乐治疗方法[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3][英]Tony Wigram.即兴演奏式音乐治疗方法[M].高天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课程资源开发
挖掘美术教育资源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索
注入本土元素,构建特色课堂
高中英语课程资源开发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开发效果评价研究
立足乡土实践活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困境与突破
浅谈高中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高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有效性研究
论高职课程资源开发策略及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材源”“媒源”“生源”“社源”共创有效思品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