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之有味,行之有效

2017-04-10 03:18史娜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32期
关键词:表达技巧现代文形象

史娜

关键词: 高考;现代文;诗歌;相通点;表达技巧;形象

G633.6

历年语文高考现代文阅读都是失分“重灾区”,由此可见阅读之难,同时也说明,谁重视并掌握阅读题的解题技巧,高考中语文科取胜把握就大些。一般的观点是,想做好阅读题就必须多看书,多练习,但对于高三学生来说,多读不现实,即使多练,复习时找不到着力点也未必见效,那么,该怎么办呢?在高三专题复习的过程中,有一个现象是特别明显的,那就是,各个知识板块之间都有紧密的联系,比如可以将成语复习与古汉语知识结合,修辞复习与仿写练习结合,将不同知识板块结合在一起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提高课堂效率,保障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认为,“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为了真正使语文阅读教学“学之有味,行之有效”,可以在古诗鉴赏和文学类文本阅读之间找相通点,帮助学生举一反三,贯通迁移。

古典诗歌考题中,对表达技巧的考查往往直接以“表达手法”“表现手法”“艺术特色”等形式出现,这就使得不少学生摸不着头脑,不知从哪个角度答题。其实,这类试题都可以从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个角度来回答。常见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的(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景结情等)、借事的(用典抒情)和借物的(托物言志);常见的描写手法有渲染、烘托、白描、动静、虚实和欲扬先抑等;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夸张、比拟、对比、反复、比兴、互文等。

文学类作品的艺术手法中的主要表现手法有象征、对比、衬托、用典、比兴和渲染等;主要修辞手法有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和对偶等;主要艺术特征有动静、虚实、详略和抑扬结合等。

我们把两者一对照就会发现古诗鉴赏和文学类文本鉴赏在表现技巧上如出一辙,绝大部分都是相通的,这也充分体现了同为文学作品的古代诗歌和现代文学类文本在表达技巧上的传承性,那么,在技巧的考察上以及答题方面是不是也有相通之处呢?比如安徽省2010年高考的诗歌鉴赏《岁暮》的第二题,“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示例答案是:借代,如“烟尘”代指边境战争,与后文的“鼓角”相照应,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宗军转》,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同年的文学类鉴赏考查的是小说,第二题要求对画线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示例答案为:采用白描手法描写了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衬托罗永才渐趋温暖的心理感受,暗示人物心理转变,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2011年安徽文学类鉴赏考查的是小说《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第三题的第一问要求对小说中画线处的人物语言进行赏析,我们知道,题干中凡是出现“赏析”“鉴赏”或说出“妙处”这类的字眼,答题时一定要从手法角度考虑,所以示例答案为:运用了夸张、比拟的手法,写出了鸟笼的精美,表达了老大夫对鸟笼的赞赏之意。

比较这几个答案不难发现,它们的答题套路几乎是一样的,那就是,首先明确使用的手法,其次结合诗句或文章具体阐释文中是如何运用的,最后理解作者或者文中人物通过使用这种手法表现的情感是怎样的。既然二者在考查表达技巧这一块如此相像,那么,在教学中完全可以把这两块合并,节约教学时间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可谓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孔子说:“立象以尽意。”诗人要表达自己的情感,需要通过象,这里的象即形象,由此可见,诗歌中的形象往往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感情,鉴赏古诗时能否准确把握诗中形象特点就直接决定着能否准确理解诗人情感,那么,诗中形象到底指什么呢?著名诗词评论家金开诚先生在《漫谈“想诗”》中说:“诗词是用语言文字符号的组合写出来的,表现为一句句话或一行行字,本身并没有形象性,然而人们在欣赏中却能产生丰富的形象感。”①诗歌中丰富的形象既包括叙事诗中的主人公形象和诗人自己的形象,还包括诗歌中所描绘的景与物等。《木兰辞》让我们认识了一位代父从军,忠孝两全、勇敢又纯朴的巾帼英雄,《山居秋暝》让我们通过山村清幽明丽的景色感受到了诗人闲适超逸的隐者形象,其它如田园风光,湖光山色,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都是诗中的形象。在回答古典诗歌形象鉴赏的题目时,通常先要概括形象及形象特征,然后结合作品具体解析,最后点明形象的意义或者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就可以了。

文学类文本阅读作品的形象是指文学作品创作出的生动具体的激发人们思想情感的生活图景,通常指文学作品塑造的人物及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如林冲、杨志、阿Q、祥林嫂、骆驼祥子、高老太爷、别里科夫、玛蒂尔德等,这些人物的性格特点往往从传神的肖像与神态,典型的动作与细节,个性生动的语言和细致入微的心理中折射出来。因此,通过分析作者对人物的各种描写,进而发掘各色人物善恶美丑的精神世界。

2008年安徽高考诗歌鉴赏第一题问,“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也要勇敢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同年文学类文本鉴赏第二题问,”文章四、五两段中,“孩子”“老人”“热恋中的情人”分别体现了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参考答案:(1)孩子:对生活感到新奇,对未来充满渴望。(2)老人:对死亡从容坦然,对人生无怨无悔。(3)热恋中的情人:对生活满怀激情,对世界充满眷念。

看这两个参考答案可以知道,鉴赏文学形象的具体目标是:通过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来揭示人物的典型意义或者把握作者抒发的情感。我们可以通过形象这个点来快速有效的同时学习鉴赏古典诗歌的形象和文学类文本阅读中作品的形象。

叶圣陶先生曾经反复说过,“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换句话说,真正的教学艺术就是“教”学生“学”,就是帮学生“学”,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死板板地教给学生,而是要把探索文本的方法、解读文本的方法“帮”给学生,让学生受用一辈子。通过抓古典诗歌和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相通点来展开高三阅读教学,也就是抓住了阅读教学的关键点,也就是把一些探索文本的方法、解读文本的方法“帮”给学生,既可以节省教学时间,又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是高三阅读教学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说,找到这个支点,阅读鉴赏的课堂将会被撬动。当然,通过对《考试说明》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这两类文学体裁的考点还不止这些,我们究竟该如何有效突破其他考点还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引文出自金开诚《漫谈“想诗”》

猜你喜欢
表达技巧现代文形象
“阅读世界”2018年中考阅读题点题小结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现代文阅读教学
中考语文应与教材中的现代文紧密结合
职业能力大赛视角下辅导员有声语言表达技巧探析
感悟平淡中生命的精彩
论导演创作的指挥棒
《水浒传》宋江形象探析
中日十二生肖之亥猪形象比较
把作文教学的根深扎进阅读教学的沃土
现代文阅读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