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小学德育“知行分离”现象的改善策略

2017-04-10 19:23王兆玲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26期
关键词:改善策略小学德育

王兆玲

摘要:陶行知先生在师从杜威“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明确“知”的目的是为了“行”,动摇了传统观念中“知”的决定性主导作用,为今天小学德育工作者们的创新提供了强大理论支撑。然而现阶段我国小学德育重视知性教育,忽视道德理论与德育对象的生活实际能够接轨,当学生学到的道德知识与其在生活中的体验不符时就产生了怀疑,从而出现道德认知不能指导道德行为的现象--“知行分离”。故本文希望能夠从实践层面上分析小学德育“知行分离”的现状,进而寻找实现小学德育“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小学德育;“知行分离”;改善策略

G621

一、小学德育“知行分离”现象的现状

现阶段小学德育“知行分离”现象比比皆是,例如一些小学生抗干扰能力差,在做出行为前受到了不良情绪的干扰,从而导致“行非所知”的发生;在具体情境中,一些小学生无法产生相应的热情,对周围的事情不感兴趣,或者是虽然清楚教育者要求的是什么,但觉得对自己没有太大价值而提不起兴趣,从而导致“知而不行”的发生。笔者认为,导致现阶段小学德育“知行分离”现象的原因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的价值取向有误。现阶段小学德育实施过程中,仍然受制于应试教育大环境的制约,其着眼点不在于小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和心理发展阶段特征,而是维持着传统的教学观念,更加注重知识的传授,在进行学科德育课程的教学时,还是从抽象的道德概念开始。在此种模式下,学生在课堂中和学校里虽然获得了足够多数量的道德知识,但当走出校园,融入到社会生活中时却因为自身能力等各方面的原因,发现抽象、概括的道德理论知识与真实的生活格格不入,无法把课堂中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也就无法把道德认知顺利地外化为道德行为,从而导致“知行分离”。

第二,德育活动实施中不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的转化。例如每年的植树节那天,很多小学都会组织学生进行植树活动,当学生们不知疲惫地挖坑浇水时,带队教师却说大家不要把衣服弄脏了,应付一下就可以了,这只是个形式而已。试想这样的德育活动能起到德育效果吗?如此的德育活动不仅让学生们疑惑,甚至可能产生“负效应”,让学生丧失积极性,从而导致“知行分离”。

第三,教师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现实中的德育学科课程教师很多都是非专业出身,有时候小学德育课就变成了某些学科教师(如语文教师)等所教的“第二学科”,从具体的现实情况来看,德育课几乎成为任何教师都能上的课。这些教师对德育课程没有深刻的认识,在教学方式、教学流程和教学评价等方面都没有彰显德育课程的特质,甚至可能由于对德育课程研究关注不够,从而对德育内容的把握不够正确,不够科学。这样的德育课程实施现状并不能很好地解决学科德育课程要解决的“知”与“不知”、“信”与“不信”的问题,从而导致“知行分离”。

二、小学德育“知行分离”现象的改善策略

1.德育方法的科学选择

从有效性的角度出发,小学德育可以在方法上进行更多的尝试,如故事法、童谣法等等,从而收到更好的效果。

首先,故事法更能适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如美国著名的教育活动家贝内特大力提倡的《美德书》,该书中没有高深的理论体系,贝内特主观选择了 “同情”、"责任”、“友谊”、“工作”、“勇气”、“毅力”、“诚实”、“忠诚”、“自律”这九个最基本的美德,通过各种文化传统中的美德故事和美德箴言展示出来,组成一本关于道德的故事书。书中的语言也没有板着教育的面孔高高在上,只是通过一些小故事、小诗歌的方式等向儿童叙述体现这些美德的生活故事。通过这些内容简单、主题鲜明的故事,教师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并在他们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次,童谣法更能融入小学生的生活。例如,有学校尝试在学生出操、春游等集体出行的时一起诵读童谣《雁》:“雁雁排成队,后头跟个小妹妹。雁哥哥,慢点飞,雁妹妹,快点追,大家团结紧,谁也不掉队。”结果证明,该校的小学生在集体活动中能整齐有序地排队出教室,并始终保持着兴奋雀跃的心情,这远比教师大声叫喊“不要吵,排好队”或者点名批评某些顽劣的学生要有效的多。通过这种方式,童谣与出行排队这一学校的制度进行了结合,使得童谣真正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行为,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也完成了德育思想的传播。

2.德育课程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

只有贴近德育对象、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课程内容才能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完善道德品质,从而实现“知行合一”。落实到德育课程实施中来看,针对生活的空间差异性,德育课程在内容选择上要做好“城市生活”与“农村生活”的区分。在我国,城市与乡村是不同的两种生活空间,也就相应有着不同的生活状态,虽然“农村是城市的昨天”、“城市是农村的明天”,但这一过程需要长期的演变,而对于生活在不同空间背景下的个体来说,所遭遇的生活事件,所要解决的道德问题是不同的。在当前的课程实施过程中,德育教材的版本并没有做出城市和农村的区分,所以德育课程教材在内容设置上不仅要展现城市的生活世界,更要体现出农村的生活世界,尽可能恰当处理城市生活与农村生活的分野,避免出现一元化倾向。

3.德育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德育教师肩负着传播德育理论知识、塑造学生灵魂的伟大使命,因此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德育教师就要具备以下多方面的素质:具备科学的世界观、积极的人生观以及先进的教育理念,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用自身的理论素养严格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通过课堂教学和生活实践的共同影响去学生的道德发展;具备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当自身出现不正常的情绪时,懂得如何调节自己的心理,这样才能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以积极的情绪来影响学生;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涉猎宽泛的人文知识;具备指导学生学习、组织管理、教育科研、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以及开发各种课程资源的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要提升小学德育的效果,就要改变原有的德育理念,就要努力完善教育目标、科学调整教育内容、有效补充教育方法、大力拓展教育途径,进而帮助小学生真正实现道德的“知行合一”。

参考文献:

[1]黎延阳.以“知行合一”为核心渐进式在小学科学课渗透德育初探[J].新课程,2015(12).

[2]郭海英.“知行合一”的精诚德育探索[J].师道·教研,2016(7).

猜你喜欢
改善策略小学德育
关于配电线路施工管理现状和改善策略研究
数控专业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生活即教育,体验即成长
关于高校行政管理现状的思考与研究
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新形势下小学德育教育浅析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德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