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小组讨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7-04-10 21:13张明栋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29期
关键词:小组讨论分组交流

张明栋

摘要:最近学校组织督导听课,发现不少思想政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安排了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的环节,这符合新课改提倡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理念。小组讨论,可使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对探究的问题能达到相互补充、促使观点统一、理解全面的目的。 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很多小组讨论的流程是这样的:老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几分钟后,老师说停,教室顿时鸦雀无声,这时老师要求各组选派代表发言,学生交流之后,老师归纳总结(实际上是公布正确答案),整个过程就此结束。这样的讨论基本上流于形式,大多数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进去,热闹的是课堂气氛,冷却的是学生思维,所谓交流也是少数好学生的发言。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G633.2

(一)分组不合理,目标难达成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小组讨论形式是按前后座位自然分成四人小组,座位的编排往往又是按学生的高矮次序和男女生搭配而成的。这样分组虽然开展小组活动简便易行,但人员搭配不合理,不利于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小组讨论的效果和教学目标的达成就会大打折扣。

(二)规则不明确,落实不到位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这种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立即让学生小组讨论,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一片热烈讨论的场面。但只要稍加注意不难发现,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活而无序”。有的小组两三个人同时抢着发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不听谁的;有的小组互相推辞,谁也不发言;有的小组始终只有一两个人发言,其他人一言不发,若无其事地坐着;有的小组借此机会闲聊、说笑或者干别的事。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小组讨论的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不明确,小组讨论的目的就难以实现。

(三)时间不充分,任务难完成

在小组讨论时,不少教师往往是提出问题后未给学生留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小组讨论开始”,不到两三分钟就叫“停止”。这时,有的小组还未真正进入讨论主题,有的小组才刚刚开始。这样的小组讨论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容易给学生造成小组讨论仅仅是一种形式而已。

(四)时机不恰当,收效不明显

在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盲目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如:有的教师在适合于全班教学或教师引导的地方组织小组探究,有的教师在教学内容过易或过难的地方设计小组讨论,有的教师在适合于学生自主探索或动手实践的地方安排小组交流,还有的教师在一节课中安排了多次小组讨论等等。可想而知,由于小组讨论时机不恰当,教学效果收效甚微。

(五) 评价不科学,效果打折扣

开展小组讨论后常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性的汇报交流,但小组代表一站起来发言就是“我认为……”、“我觉得……”,往往不是代表本组意见,而是代表个人意见。教师对小组汇报的评价也常常是“你说得很好!”、“你的很有见解”等等诸如此类的评语。显然,学生的不正确的发言方式是由教师的不科学的评价造成的。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一是偏重于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忽略了对学生所在小组集体的评价;二是偏重于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忽略了对小组讨论过程的评价。那么,怎样才能克服以上问题,增强思想政治课小组讨论的实效性呢?

(一)遵循原则,合理分组

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构建学习小组时,应注意小组结构的合理性。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二是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

(二) 明确规则,合理分工

小组讨论要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小组内应设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等角色。组长应选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讨论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讨论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教师应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三)依据问题,合理用时

提供较为充裕的小组讨论时间。没有一定的时间,合作学习将会流于形式。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讨论、交流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相互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发挥。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还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因为只有当学生在解决某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成效。(四)把握时机,恰当安排

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一般来说,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只需要个人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而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则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合作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对象或任务,把学生领近“最近发展区”。小组讨论的“问题”,可以是教师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设计的探究性、发散性、矛盾性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在质疑问难中主动提出的问题,但一节课中不宜安排过多的小组合作学习次数和时间,防止随意性与形式化。

(五)优化量规,科学评价

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针对性、指导性、鼓励性和全面性。一是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二是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奖励。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应加强研究,努力探索,不断提高小组讨论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
小组讨论分组交流
小组讨论有效运用,凝聚素养精髓
如此交流,太暖!
“自能”课堂中小组讨论的实施策略
交流平台
分组
高中数学课堂小组讨论1+1模式教学应用
交流平台
试论如何处理好历史课堂小组讨论和独立思考的关系
每个人的朋友圈里都有一个分组叫“爸妈”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