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理论在学校中的运用

2017-04-10 10:23刘国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10期
关键词:教育工作者标签

刘国

摘要:标签理论原被用于解释社会越轨现象的一种理论,随后在教育领域得到不断的发展。在中国当下的教育中,教师对学生标签化尤为明显,如何对学生进行标签和去标签化成为教育工作者工作的重要一部分。本文试图探讨对学生贴标签对学生学习、生活和自我概念的形成等方面的影响,因此,标签理论对学校教育工作者培养学生具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标签 标签理论 教育工作者

【分类号】G40-05

一、概念简述

标签理论是对越轨行为产生过程的一种解释,也叫“贴标签论”“烙印论”“标定论”等,由美国的社会学家、犯罪学家莱默特和贝克尔提出,认为越轨行为是社会互动的产物,在互动过程中越轨行为以及越轨者“被建构”出来,也是反对不正确的偏差行为。越轨行为是被权威、社会以及机构等外在力量构造出来的,社会的反应才是越轨行为的成因,贝克尔指出:“社会团体经由指定规范同时创造越轨,因为奉行规范的反面即是越轨。在标签理论者看来,越轨行为是越轨者和非越轨者之间的一种互动过程。

二、标签理论与学校教育

(一)标签理论与教师

标签理论被用于解释社会越轨现象,看似与教育并没有多大的联系。然而,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都能发现他的影子。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那些成绩好并且表现优异的学生常常称为“三好学生”;而对那些学习成绩差的,经常捣乱的学生给予严厉的批评,称他们为“差生”、“调皮虫”,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对学生贴标签的行为。那些成绩好的、表现优异的学生因为老师的表扬会一如既往的表现下去;对于那些被贴上“差生”标签的学生,他们会破罐子破摔。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影响着别人对他们的评价,当一个教师认为这个学生是优等生,这一标签必然会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得到老师的关心的照顾。相反地,对于那些被认为是“差生”的标签会在他们身上“贯彻”下去,影响他们的学生和生活,对于这些学生他们只有转学才能摆脱这一标签。如若不然 ,只能步入越轨生涯。

(二)标签理论的影响

1、积极影响

标签理论强调并不是不可以张贴,而是不可以随意的乱贴,关键要看你贴上的事什么样的标签。学校教育中必然做到奖罚分明,让学生认识到纪律和规矩的重要性,而不能随意的破坏。同时,也可以帮助教育者评价自身的教学成果,分析其中的不足,更好的对自己下学期做好规划;对于学生,也可以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树立积极进取的心态,也是对他们自身学习成果的褒奖。在这样无形的暗示中,使他们更自信,强化对自我的肯定,相信我能行,帮助他们取得更大的成就。积极的标签对好学生来说会让他们取得更大的进步,树立起强大的自信心。

2、消极影响

毋庸置疑,标签理论对学生存在积极的影响 ,但是消极影响同样不可小觑。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喜欢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认为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力是不同的,这对学生的成长无疑造成负面的影响。在笔者的实习学校中,老师常把学习好的学生座位安排在前侧,而对所谓“差生”安排在一起;同样的,我们也能看到這些所谓的“差生”经常在一起活动,在他们自己的心中固化了这种意识,经常做一些有违学校规章的事。重要的是,当学生拥有这种心理,他们也会把这固化的意识传递给父母和老师,从而使他们对学生和孩子产生刻板印象。比如班级吵闹或者窗户破损,老师第一反应就会是所谓的“差生”,恶性循环也会如此产生,学生也会更加的破罐子破摔,纵容自己。

三、教育的去标签化

1、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学生发展

本文所提到的尊重个体差异不是指毫无排斥的保留,而是有所选择性。在学校系统中,每一个学生表现的行为也是不一样的,都有其自身的特色。优势视角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是有潜能的,是有能力有效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这也就需要老师和父母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有能力解决自己所面对的问题,而不是对其标签化,不能因为学生的成绩差而被标定为“差生”,认为他们是班级捣乱的始作俑者。相反地,我们需要具体了解学生的情况,尊重学生各方面的差异,帮助学生做到全面发展。

2、学会欣赏和赞扬学生

依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自我实现是每个个体的最高需求。当下的学生对生理、安全的需求已基本满足,他们渴望获得别人的认可,实现自我的目标。学生处于学习阶段,处于不断的发展和变化当中,我们不能因为一次或者某几次的行为就对学生进行消极的评价,给他们乱贴标签。对于教师而言,被贴上负面标签的往往是哪些不爱学习的同学,他们在学校的环境中往往被“好学生”排斥与疏远,已然是学校中的“弱势群体”。教师作为学校的主导者,应以正确的态度教书育人,摒弃传统的观念,差别性的对待学生。

3、再去标签化

标签理论认为,当人们被贴上标签之后也就顺应了他人的意愿,但是却忽视了让这些越轨者重新回到社会,给他们机会进行自我的改造。我们不难发现,对于被张贴标签的学生而言他们处于一种被隔离的状况,标签已在他们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他们放弃自己,不愿意跟学校那些所谓的“优等生”接触,开始从社会上、网络上寻找存在感。社会工作者需要呼吁学校正确认识学生的行为,给予他们机会让他们改过自新,重新认识自己的错误。当然,再去标签化不是仅靠一个人的努力,他需要各方面的配合,给予学生改过的勇气、信心和决心。再去标签化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改造当中不能因为一次错误就选择放弃,需要做到有始有终,相信他们有改造的信心和勇气,不断给予他们鼓励,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

四、结语

标签理论为理解偏差行为、越轨行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在当下的教育体系下,一切教育围绕学生成绩,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也不利于教育的长期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工作者需要慎用标签理论,教师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参与者,需要公平的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应仅仅追求成绩的进步,更需要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更不应以成绩的好坏成为衡量学生优差的标准,学会发现学生的优点,给予他们激励,用欣赏的眼光去肯定自己的学生,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舒适的成长环境,促进每一位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周艳培、孙彩平.标签理论下“差生”问题的深度研究[J].中小学德育.2012(07)

[2]闫丽君.标签理论与学校教育——读《标签理论对理解学校教育过程的贡献》[J].山东英才学院学报.2010(09)

[3]吴大鹏、段艳蕊.标签理论在教育中的发展及现实反思[J].教育观察.2012(07)

猜你喜欢
教育工作者标签
德国早期儿童教育工作者严重短缺
身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几点思考
浅论初中化学教学中的STS教育
狠撕“柔弱林妹妹”标签请叫我率性蒋老板!
让衣柜摆脱“杂乱无章”的标签
科学家的标签
科学家的标签
大学教师最须具备的素养探讨
标签新闻
不要给孩子贴上“胆怯”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