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MOOC)与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探析

2017-04-10 09:02孟立彭勇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29期
关键词:慕课

孟立+彭勇

摘要: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相对单调,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对于“慕课”(MOOC)模式,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多样选择,笔者从“慕课”发展的意义入手,在分析“慕课”的优势和局限性的同时,引出如何找准“慕课”(MOOC)模式与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最佳契合点。

关键词:“慕课”(MOOC);传统教育教学;最佳契合点

G434

一、“慕課”发展的意义

“慕课”之所以在短时间内吸引了国际大多数知名高校的目光,近年来蓬勃发展的高等教育国际化,院校之间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之剧烈变化,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他们为大学之间的国际化交流、共享、竞争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平台。

有了“慕课”,学生的学习才真正有了选择,学习才真正成为个性化的事,能做到因时施教,在“慕课”发展的时代节点上,我们应该正视慕课,看到它能带来的创新和变革,现在的大家可以想见,如果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这些课程已经被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年轻人接受和学习,那么10年20年之后,我们如何跟国外的年轻人去竞争?中国的传统教育里,有很多环节可以让我们提炼出传统教育的优势,比如在涉及到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等关乎当年大学生思想和引领的课程授课上,就必须在正视“慕课”模式的基础上,更好的提炼出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优势。

二、“慕课”(MOOC)发展的优势

1.能更好地启迪和培育整合性教学思维方式

“慕课”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绝不只是技术的应用,而是一种教与学思维方式的养成,它决定着教学的基本行为方式。我们只有站在整合思维的立场上,才能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为教学方法改革提供技术支持的同时,准确理解新资源条件下的教学世界。

2.促进网络信息化发展,学习方式可以更加灵活多变。

目前,各高校课堂上手机流量消耗的程度惊人,尤其是非专业课的公共选修课堂,整个教室里的上网流量明显增多。一旦教师授课较为无趣,他们的注意力便转向网络,对于网络的依赖程度,已经超乎想象。“慕课”采用教师网上讲解、学生在线参与的教学形式,双方如同亲临课堂,可以得到与面授课堂相同的感受[1]。

3.更有效促建“亦师亦友”的教与学平等关系。

传统课程中,教师地位和师道尊严俨然是维持教学秩序的有力“武器”,师生关系是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的关系,教师是教育的主导,学生处于相对被动地位,学生“学”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调动。与之相反,“慕课”主导下的学习模式,实现了师生关系的“翻转”,学生可以自主在校外、课前、课上学习相关主题知识和课程,并自主开展研讨和交流,甚至在某些方面学生也可以成为“老师”,学生“学”的主体性得到彰显,师生关系发生改变。

三、“慕课”发展的局限性

1.“慕课”替代不了传统教育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是一个主体间性的实践活动过程,是生命和心灵的互动、情感和信念的感动。教学,绝不是枯燥的知识传输,而是充满了生命力的流动。知识本身并非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唯有知识成为意志陶冶、思想扩展之手段时,才具有价值。学科教学中的道德教育通过学科内容、教师人格、师生关系、同伴影响、教学方法等因素自然地进行着,这才是教学本身所真正拥有的教育的可能性。

2.跨时空的学习不能缺少教师的积极引导

“慕课”背景下的学生主体性张扬,并非排除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相反,面对复杂、多元多样的“慕课”课程和内容,面对更加开放的学习环境,面对“慕课”资源碎片式的分布,如何培养学生系统学习能力、选择吸纳能力、分析辨别能力和批判抵制能力,高校教师需肩负起更重大的责任,对学生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彰显师道师德,在“慕课”时代依然具有永恒价值[2]。

四、找准“慕课”模式与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最佳契合点

传统灌输式教育教学模式与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们否定传统教育中的灌输式模式,我们提倡的是传统教育中“润物细无声”的情感交流。“慕课”不能完全颠覆传统的实体课堂,不能代替老师在课堂上的现场点拨和指导,只能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对于“慕课”、“微课”这样的新生事物,我们要积极研究和实验,取其所长,避其所短,找准“慕课”与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最佳契合点[3]。

既不能盲目追风,轻易“翻转课堂”,又不能一概排斥,忽视现代化手段带来的积极作用。说到底,还只是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参与的诱导;并不能激发所有学生的学习原动力,也不能改变所有学生的学习原生态。论及这一点,并不是对“慕课”的虚无主义,而在于建立一个理性的目标预期。也因此,需确立对“慕课”的理性态度:一是不要过高、理想化地预期;二是不要以偏概全、因噎废食;三是更要坚守与坚持,在“对的”时候,用“对的”态度,做“对的”事情。

通过上述“慕课”(MOOC)教育教学模式的优势和局限性分析中可以得知,“慕课”模式让教师不再高高在上,师道尊严的维系更多地依赖于与学生间所构建的良好互动关系,这种关系更类似于合作者与促进者的“亦师亦友”的平等关系,在传统教学中具有层级性的师生关系在“慕课”背景下将被重塑。通过“慕课”这种开放的平台搭建,教师被置于一个公开、平等的舞台,接受广大学习者的评估,这无疑也将给高校教师带来竞争和压力,对当前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和综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

参考文献:

[1]候治富,安琪等. 对慕课建设路径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6,(6).

[2]曹秀平. 国内慕课_MOOCs_研究进展[J],中国成人教育,2016,(14).

[3]潘琼. 如何借力慕课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15,(24).

作者简介:孟立(1982-),男,汉族,讲师,重庆交通大学思想政治辅导员,主要从事大学生教育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彭勇(1973-),男,汉族,教授,主要从事交通运输教学科研工作。

猜你喜欢
慕课
自媒体时代慕课对民办院校高等化学教学的意义与影响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在慕课发展过程中的价值与服务的自我创新研究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慕课环境下的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