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童话”不再成为童话

2017-04-10 17:54黄明仁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29期
关键词:点拨唤醒童话

黄明仁

摘要:“童话”就是让小学生在习作时写真话、实话、心理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但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的作文假话成篇,空话随口就来,套话随处可见,抄袭也已不是司空见惯的事,简直就是为完成作文而作文,学生的“童言”似乎难得一见。为此,我通过对现象加以分析,摸索出一条“唤醒、点拨、鼓舞”的“真我”习作之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真我;唤醒 ;点拨;鼓舞

G623.2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理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文章必须从真实生活里产生出来。把真实生活里所不曾经验过的事勉强拉到笔底下来,那是必然失败的勾当。有了充实的生活才有好文章。”但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的作文假话成篇,空话随口就来,套话随处可见,抄袭也已不是司空见惯的事,简直就是为完成作文而作文,学生的“童言”似乎难得一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可见,“真实”才是习作教学的最根本的追求,也是一个人立身固本的最高境界。无源之水终将成为死水,无本之木终将成为朽木。对于上述问题我们应当从根本着手,只有当学生有了表达的内容和欲望,老师们有了更新习作教学的意识和追求,让学生做到“我手写我口,我笔书我心”的真我状态才不是一句空话。为此,我通过对现象加以分析,摸索出一条“唤醒、点拨、鼓舞”的“真我”习作之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唤醒:让学生有话可写

学生习作之所以出现害怕写、不想写、少写、敷衍写等现象,是由于学生无话可写。要想学生习作有话可写,首先要解决习作素材的问题。引导学生平时必须做个有心人,留心观察,静心阅读,用心体会,一旦发现有价值的“佐料”就记下来,从而积累丰富的习作素材。

(一)无字之书,学生习作的“源泉”。

生活是习作的源泉。陶行知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是的,习作教学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离开了学生的生活,习作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必须首先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用心体验生活,学会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在多年的习作教学中,我发现,对于学生而言,不是缺少素材,而是缺少发现素材的眼睛。那如何培养学生发现的“眼睛”?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入手:首先,要让学生有关注生活的意识。意识能改变一个人的观念,能改变一个人的做法。有了关注生活的意识,他才能有意的去留意生活,才会有意的去观察生活,也才会慢慢地积累自己的观察经验,逐步提高自己搜集素材的能力。其次,要教会他们关注身边的小事、平凡事,关注身边人。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加以引导,列举学生身边的实例,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一句语言,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都是习作的素材,只要用心地去揣摩,一定能写出好的文章,感动读者的文章。再次,要引导学生会观察,能捕捉到生活的细节,多思考,多比较,抓典型事例。在这方面,我有亲身的体会,学生抓不住典型事例,在生活中发生的事通过比较,他觉得可写,就拿来写,结果写着写着就觉得无话可写,应着头皮写出来,自己都觉得不满意。我班的王湘明同学,选了在家吃鱼的事来写,就写自己吃鱼被卡,而爸爸吃鱼没被卡,整篇文章就是颠来倒去这几句话。这就是典型的没有细心观察,没有用心揣摩,没能抓住细节去写。最后,还要解决 “载体”的问题,就是观察来的素材怎么去处理?我尝试一条由说到写的提炼素材之路。一开始,利用早读课、语文课课前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练说,让全班评议;随着学生观察的深入,我布置学生每天写一篇日记,也是用提学生读,大家评议的方法,把指导相机进行,这样的操作,学生有了抓手,教师有了依托,指导不再是空洞的说教,效果非常显著。

(二)有字之书,学生习作的“老师”。

从生活中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素材,但我发现,学生的习作提高并不让人满意。究其原因,学生心中有数,就是表达不出来,这就是積累太少的原因。常言道,“厚积方能薄发”,“胸藏万汇凭吞吐”。广泛的课外阅读是丰富习作素材的最重要的途径。鲁迅曾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方能酿出蜜来。”世界著名阅读教育理论家克拉生教授在《阅读的力量》中写道:“读得越多的人越没有写作恐惧,因为他们驾驭文字的能力比较好。”为此,我也探索出一条课外阅读之路。首先,布置学生准备自己爱看的书籍,自己制定读书计划,在班里交流每一位学生的读书计划,并运用下午上课前的十分钟时间让学生汇报读书成果,也可让学生读自己所看的课外读物。其次,老师推荐学生课外读物,并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刚开始,只要求学生记下好词、好句、好段,并能记住,每天在课前交流。随着看书的深入,相继让学生写读物大意和观看心得,并逐步提高要求,直至学生形成习惯。大量的课外阅读能够为学生留下语言、留下形象、留下情感,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认识,还能解决语言枯燥乏味,行文平淡等方面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实践。

二、点拨:让学生有话会写

解决了素材问题,接下来就要解决如何将素材变成题材,写成一篇文章的问题。虽然小学阶段要淡化习作知识的指导,但学生没有一定的习作知识,也很难写出符合要求的文章。多年的习作教学实践,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对习作的指导特别重要。在具体的习作指导中,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范文,学生习作的“引路人”。

①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法指导。叶圣陶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心理学研究也表明,给出榜样让学生学习,学习效率会高得多。因此,从课文中学习习作的方法,正确引导学生阅读范文,加强由读到写的迁移,让学生把范文的表达方式转化为自己会运用的表达技能,这是一种很重要的练笔方式。如,《珍珠鸟》一课描写了珍珠鸟的外形和活动,学完这篇文章后,我叫学生回去观察一种小动物,然后模仿珍珠鸟的写法,写一篇描写小动物的文章,学生兴致很高,模仿效果很好。②在课外阅读中模仿写法。对于刚起步的小学生来说,习作确实是一件难事,再加上习作教学受各种框框的约束,学生很难做到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对此,在每次习作前,我都是提前一个星期、二星期,甚至半个月、一个月,将习作任务先布置下去,然后安排学生阅读相关的文章,学习人家的写法。然后让学生准备自己的习作素材,构思自己的习作,到作文课时,安排学生一节课完成习作,一节课安排修改,习作效果非常显著。从此,将“抄”作文现象拒之门外。学生体验到了真实作文的快乐,品尝到写好作文的乐趣,习作内需大大增强。

(二)技巧,学生习作的“双翼”。

针对小学阶段的习作训练重点,主要是叙事类作文,可对学生进行以下几点的技巧点拨:一是精当选材,选择熟悉的事情去写。这里的“熟悉”包括两层含义,教师要选择平时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内容进行教学;其次学生要选择自己熟悉的事情去写,古语云:不打无准备之战。那么学生习作也是同样的道理,熟悉的事情才能写得得心应手,熟悉的事情才能写得具体、生动。二是精巧构思,显示独特魅力。在习作时,我经常会看到学生听到题目后,一点也不思考,拿起笔来就写,写写就在那儿“挤牙膏”,这就是学生在动笔前没有进行很好的构思。教师要指导好学生的构思,要让学生有“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构思意识。三是叙述清楚具体,富有表现力。写一件事,要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写一个人,要抓住这个人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等方面,力求将人和事写具体、生动。四是选择顺序,详略得当。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顺叙、倒叙、插叙的叙述方法,抓住习作重点,安排好详略,努力做到使文章详略得当。五是结构完整,中心明确。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事情的起因到结果写完整,并在保证结构完整的基础上,适当选择文章的结构安排,实现内容的精当编排,前后照应。中心是文章的灵魂,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在习作时突出文章的主旨。六是注重过程,强化修改。为了避免学生习作时的“抄袭”,我在习作时都是让学生“裸写”,规定学生习作时间,习作时不准抬头,一气呵成。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文章写好后,要引导学生自主修改,同桌互改,全班评议的方式进行评改,努力做到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写出符合要求的文章。

三、鼓舞:让学生有话想写

解决了写什么和怎么写,那如何让学生保持长久的习作热情,变“要我写”为“我想写”呢?怎样让学生明白习作是生活的一部分,做到心中不吐不快的真我习作状态呢?我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引导,收效卓著。

(一)目的,学生习作的“方向标”。

学生为什么要习作?我们让孩子写作文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新课程标准》明确表述: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然而又有多少学生能懂得习作的这一目的呢?又有多少老师真正明白学生这一习作目的呢?明白其目的的又有多少老师能把这一目的付诸实践呢?因此,我们老师一定要遵循习作教学规律,摆脱应试作文的羁绊,真正还习作教学的真实面目,使学生明白习作是生活的一部分,改变以往的“要我写”为“我要写”。作家祁智的创作经验值得我们借鉴:让孩子看到什么写什么,不拘泥于任何格式。简言之,不要太把习作当作文,不要太为难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愿意动笔,乐于表达,写出来的文章才会语言美,感情真。因此,作为我们老师,一定要蹲下来看学生,充分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生活,创造一切机会让学生毫无顾忌地去表达。

(二)评改,学生习作的“催化剂”。

评改作文,不仅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手段之一,还是培养学生习作兴趣的重要方法。有的老师认为批改习作工作量巨大,自己无法忍受,就将这一“烫手山芋”扔给学生,还美其名曰,锻炼学生的修改能力。江苏特级教师管建刚老师也说过:学生相互批改,那是“三个臭皮匠,还是臭皮匠”。我也非常赞同管老师的观点,那如何评改,才能让学生的文章有质的变化呢?我认为要教师亲自认真批改,找出亮点予以赏识,找出缺点予以纠正。我给学生评改作文时,对好学生是提要求,如:你可以在文章中适当地运用一些成语、名言、警句等,这样你的文章会更上一层楼。对中等学生的习作,我坚持纵向评价,如:这篇文章较前一篇有很大进步,老師期待看到更棒的你。对班级里习作跟不上趟的学生,我抛开他“惨不忍睹”的习作,而是对他们予以健全人格的教育。如: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你能坚持写,老师就非常满意,记住,只有坚持,才能做好一件事。每一次习作,每一本习作,我都细心研读,写出能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评语。我班的学生也最爱看我给他们下的批语,获好批语的那种自豪溢于言语,无法用言语来表达;获激励性批语的同学,透过他们的表情,可猜出他们一定暗下决心,争取做好。多年的习作批改,我深深地感到:习作评改,搭建了师生交流的又一平台,有效地激发学生对习作的兴趣。

根据老师的批改意见,再让学生对照习作讲评课上所提的修改意见,让学生将自己的习作进行“二次修改”,引导学生将修改前后的习作进行对比,体会每一次修改的进步和超越,品尝每一次提高和超越自我的乐趣。

(三)发表,学生习作的“动力源”。

小学生习作能力低,很大程度上是习作欲望长期得不到满足与赏识的结果。对此,我在班级设立了不同层次的机会,让学生有努力的方向,有“伸手就能摘到桃子”的表现平台。起初,我设立在班级范读的目标,好、中、差各选范读篇目,让学生走在同一起跑线上。接着,我又设立板报专栏,让学生积极投稿,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再接着,班级每两月出一本专辑,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激发更多学生的习作成就感。同时,我还利用现在的各种传媒,鼓励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向校广播站,校报,校文学社,以及向报刊、杂志、网络等投稿,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培养他们的习作成就感。学生的习作热情被调动起来,如何能不出现反弹?我又在班级设立习作荣誉奖,将学生的习作成果进行量化考核,这一招能持久地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如,只要发表一篇习作的学生就可以获得“习作新秀”的荣誉,并颁发证书。发表三篇可以获得“习作能手”,颁发证书和奖品。累计十篇可以获得“习作达人”的称号,授予标志,天天佩戴。发表更多的获得“小作家”称号,优先推荐校各种征文活动和各级各类荣誉评比。这些荣誉的授予,在很大程度上诱发学生的习作内驱力,让学生持久地对习作感兴趣。

作文即生活。生活是个绚丽多彩的世界,只要我们想办法把孩子领进这个世界,让他们去观察、去体验、去感悟,让学生写出具有童真童趣的文章并不是没有可能。可见,只要我们端正习作教学态度,让“教”贴近儿童的真实生活状态,让“写”接近儿童的言语发展需求,让“抒”走进儿童的情感世界,让学生在习作中回归“儿童”,让学生的“童话”不再成为童话,已不是一句空话。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名篇》.[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01.

[2]克拉生.《阅读的力量》.[M]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2.01.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10月版.

[4]王邢梅. “五度”积累写作素材.[J]小学语文教学·园地.2013.2.

[5]胡金凤.怎样写好叙事类作文.[J]小学语文教学·园地.2013.2.

[6]周霓.浅谈学生作文内驱力的培养.[J]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2013.2.

[7]吴勇.《皇帝的新装》里的小男孩在哪儿.[J]《江苏教育·小学教学》.2013.4.

猜你喜欢
点拨唤醒童话
童话镇
午夜童话镇
有关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探讨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点拨”艺术
“唤醒”泉城
天天正能量:当公益以“唤醒”为目标